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1978-2006年湖南省娄底市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娄底市麻疹流行特征,为有效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监测系统数据库收集个案资料,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IgM和IgG抗体。Excel和SPSS作统计分析。结果1978-2006年共报告麻疹32642例,年均发病率30.71/10万,各时段各县市区发病率差异极显著。29年共报告麻疹死亡79例,病死率0.24%。整个发病趋势呈从高到低而后回升,分为3个时段,第I时段形成3个高峰之后,1987-2000年一路走低,至2004年再度形成一个相对高峰。1991-2006年整个发病季节集中在3~6月;但2004年回升高,发时发病高峰在2~4月。人群分布5岁以下儿童占60.47%,散居儿童占总数的55.48%。29年麻疹减毒活疫苗(MV)接种率为71.50%~99.76%,发病率与MV接种率呈明显负相关,免疫监测结果麻疹IgG总阳性率91.18%。2005-2006年病例有明确免疫史者仅为15.30%。结论娄底市麻疹发病率总体下降89.14%,近年回升较明显,上升原因主要为规划免疫滑坡,存在免疫空白人群。最近的较高流行年份,发病季节早而流行强度大,为典型的小年龄发病模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江西省麻疹流行特征及麻疹监测系统的运转情况。方法对江西省2004年常规传染病报告系统及麻疹监测报告系统报告的麻疹疑似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004年麻疹监测系统共报告麻疹3300例,比常规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的病例少4.92%,无死亡病例,发病率为7.72/10万。麻疹病例分布广泛,流行模式为散发与暴发并存,局部麻疹暴发影响了全省麻疹发病强度。病例主要分布在全省10个市的92个县(区);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3~6月份,占全部发病数的53.82%;发病对象主要以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为主,占全部病例的77.61%;病例中有60.30%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且这部分人群中8月龄至15岁儿童占66.91%。结论加强江西省的麻疹常规免疫及复种工作,努力提高麻疹监测系统的监测质量是江西省今后加速麻疹控制工作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济南市2009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济南市2009年麻疹流行特征,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国家麻疹专病报告系统收集麻疹病例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麻疹流行特征及控制策略的实施效果。结果济南市2009年麻疹发病309例,发病率为5.1/10万,麻疹发病率较2008年下降了71.26%。发病高峰在1~4月。患者以<8月龄婴儿和≥15岁以上人群为主,分别占33.98%(105/309)和49.51%(153/309)。患者中无麻疹疫苗(MV)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者占93.2%(288/309),流动人口麻疹发病率为9.71%(30/309)。结论实施计划免疫对控制麻疹疫情效果显著。为达到消除麻疹的目标,除需要扎实开展儿童免疫规划基础工作外,还需适时在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中开展麻疹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4.
2004-2008年浙江省金华市麻疹流行特征分析及防控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浙江省金华市2004-2008年麻疹疫情流行特征。方法对金华市2004-2008年麻疹疫情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5年间金华市共报告麻疹病例5471例,年均发病率为19.47/10万。发病以高度散发为主,偶有暴发,并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在3-5月;经济较发达、流动人口较多地区发病率高,病例以散居儿童和农民居多,≥15岁组和8月龄至7岁组为麻疹高发年龄段,本地病例以(8月龄和≥15岁的人群为主,而流动人口病例以学龄前儿童为主,流动人口、(8月龄和≥15岁人群比例呈上升态势。病例中无免疫史者和免疫史不详者占86.00%。结论金华市麻疹发病近年有上升趋势,控制麻疹的重点是确保麻疹疫苗的高接种率、高免疫成功率,消除免疫空白,把流动人口、(8月龄和≥15岁人群作为防控重点。  相似文献   

5.
黑河市1999年性传播疾病疫情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明高 《疾病监测》2000,15(4):142-143
平果县总人口 44 7万人 ,实施计划免疫后 ,麻疹发病率已大幅度下降 ,但尚未能有效遏制麻疹流行。为了解我县麻疹流行的原因 ,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对实施计划免疫后的 1 988~ 1 998年麻疹流行情况进行分析。1 发病情况 :1 988~ 1 998年全县共报告麻疹 2 6 94例 ,死亡 8例 ,年平均发病率为5 6 95 1 0万 ,死亡率为 0 1 7 1 0万 ,病死率为0 30 %。比疫苗接种前的 1 96 0~ 1 96 9年年平均发病率 ( 6 39 40 1 0万 )、死亡率 ( 1 3 6 5 1 0万 )、病死率 ( 2 1 4% )分别下降 91 0 9%、98 75 %和 85 98% ;比计划免疫前的 1 970~1 986…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分析2009 — 2019年广州市白云区麻疹流行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科学指导麻疹防控工作。   方法   利用麻疹专项监测系统对广州市白云区麻疹确诊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及麻疹发病影响因素探讨。   结果   2009 — 2019年广州市白云区共报告麻疹确诊病例1430例,年平均发病率6.74/10万,集中分布在4 — 7月,季节性近年来有所削弱;发病年龄以<2岁的散居儿童和20~29岁成人病例为主;户籍来源以外市和省外为主;麻疹病例中含麻疹成分疫苗(MCV)0剂次、1剂次、≥2剂次、不详免疫史病例分别占61.73%、7.26%、17.46%、29.12%;非本市户籍、发病前7~21 d有就诊史是<18岁人群感染麻疹的危险因素(P<0.05),非流动人口及有MCV接种史为其保护因素;非本市户籍是≥18岁人群感染麻疹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广州市白云区麻疹病例分布呈现单峰下降趋势,以散发为主,<2岁的新迁入儿童及20岁以上务工者是防控重点人群,应加强流动人口主动搜索、民办学校验证入学管理、医疗机构麻疹主动监测等工作,鼓励MCV免疫不详的青年务工者自愿接种,精准查漏补种,多管齐下,警惕麻疹周期性流行。  相似文献   

7.
1994-2005年太原市麻疹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萍  关彩萍 《疾病监测》2007,22(5):317-319
目的 探讨太原市麻疹流行特征及发病原因,为制定太原市麻疹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太原市1994-2005年麻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太原市麻疹发病以冬春季为主,发病高峰在3~5月;太原市所辖十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个别县区发病率较高;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各年龄组均有发病,1岁内婴儿麻疹病例较多,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时有以流动人口为主的成人麻疹爆发流行,爆发疫情的发生影响全市的麻疹发病率.结论 应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并提高接种质量,重点加强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的工作,适时在目标人群中开展强化免疫,消除免疫空白点,提高整个人群免疫水平;加强初、高中、大中专院校学生及外来流动人口的免疫预防管理.  相似文献   

8.
泰安市甲型肝炎流行特征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淑芳  王秀 《疾病监测》2005,20(5):238-241
目的 分析泰安市1990~2 0 0 3年甲型肝炎流行特征。方法 对14年中泰安市医院报告的甲型肝炎病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泰安市甲型肝炎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1995年以来甲肝发病大幅度下降,2 0 0 3年发病率较1990年减少96 .13% ,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31.6 3/ 10万;9~11月为发病高峰,但1995年以来,高峰不明显;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6 9∶1;3~15岁散居儿童和中小学生发病最高,分别占发病总数的4 3.17%、2 1.94 % ,但近年2 0岁以上人群发病有明显增高趋势。结论 对适宜人群进行甲肝疫苗接种,把住病从口入关,是减少发病、控制暴发与流行的重要措施;同时应重视对2 0岁以上人群适时进行免疫接种,以提高全人群的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9.
王琳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5):8692-8692
目的分析了解麻疹流行规律,为控制麻疹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对2008-2011年来解放军253医院就诊的麻疹患者的麻疹流行强度、时间、年龄分布以及免疫史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8-2011年麻疹监测系统报告麻疹154例,以散发为主,无暴发,发病高峰为5~7月份;8个月~15岁儿童占54.5%,<8个月者占12.3%;>15岁者占14.9%。结论提前对疫情进行预测,进一步加强麻疹监测,强化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工作,提高复种率,消除免疫空白点,提高整个人群免疫水平,建立有效免疫屏障,扩大麻疹疫苗免疫接种范围,能够有效控制麻疹疫情,防止麻疹的爆发和流行。  相似文献   

10.
宝鸡市1990~2003年麻疹疫情分析及防制对策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田辉  严钏元 《疾病监测》2005,20(1):23-26
目的 了解宝鸡市麻疹流行规律 ,预测流行趋势 ,制定防制对策 ,降低发病率。方法 对1990~ 2 0 0 3年麻疹发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血清麻疹IgG抗体。结果 宝鸡市麻疹发病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1~ 7月份发病例数占全年总例数的 86. 2 2 % ,3~5年为一个流行周期。流行模式为散发和暴发并存 ,以散发为主 ,但局部麻疹暴发影响着全市的发病水平。不同时期年龄分布提示 ,发病年龄后移。 2 0 0 2、2 0 0 3年麻疹加权接种率为 98. 2 1% ,人群抗体阳性率为 85 . 5 0 % ,保护率为 77. 4 2 %。结论 宝鸡市麻疹接种率有虚高现象 ,保护率偏低 ,发病率有可能回升。建议应采取综合防制措施 :继续加强麻疹的常规免疫工作 ,提高麻疹疫苗有效接种率 ;在全市范围适时开展大年龄组人群的麻疹强化免疫工作 ;加强麻疹疫情监测与分析 ,对疫点及时应急处理 ,避免疫情暴发。  相似文献   

11.
广西壮族自治区2004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广西2004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总结麻疹控制经验。方法对广西2004年麻疹监测系统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4年麻疹发病率为2.91/10万,为历史最低水平。病例主要集中在农村,但城市存在病例高发区域,发病呈上升趋势。病例以低年龄为主,10岁以下病例占77.13%,0岁组发病率为34.63/10万,高于其他年龄组。暴发疫情造成的病例占22.22%。未接种麻疹疫苗是造成发病的主要原因。病例报告和调查比较及时,但血清学监测相关指标仍未达到要求。结论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及时对适龄儿童进行麻疹疫苗复种,并有计划地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消除免疫空白,是广西控制麻疹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濮阳市2001~2003年麻疹暴发疫情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聂占普 《疾病监测》2005,20(3):126-128
目的 了解濮阳市2 0 0 1~2 0 0 3年麻疹暴发情况,找出发病原因,指导今后的麻疹防治工作。方法 对濮阳市2 0 0 1~2 0 0 3年麻疹暴发特征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农村和小学为主要发生地,小学发病率最高,城区流动人口集中地也有麻疹暴发。10 0例病例中,16 %有确切免疫史,6 3%免疫史不详、2 1%无免疫史:暴发主要集中于小学生(6 9% )。结论 暴发主要原因为免疫接种率低,特别是麻疹疫苗的复种率低且不及时。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做好小学生麻疹疫苗的复种工作,做好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以提高麻疹监测水平,降低麻疹暴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麻疹控制项目实施经验和不足,为以后项目实施提供指导。方法 对贵州省黎平县2000-2007年的麻疹发病情况、疫情暴发情况、病例年龄结构、疫苗接种和对入学入托儿童查证补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自2003年8月开展麻疹控制项目,尤其是2004年11月麻疹疫苗补充免疫后,黎平县的麻疹发病人数和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其发病率从2002年的26.68 /10万、2003年的3.52 /10万下降到2007年的0.20/10万;自2005年后无麻疹暴发疫情;麻疹疫苗第1针(初种)接种率自项目实施后的2003年至2007年,均达到98%以上;麻疹疫苗第2针(复种)接种率从项目实施前2000年的58.61%,2001年的80.56%,提高到项目实施后2003年的95.29%,2006年的99.00%,2007年98.89%。结论增加1次(高1剂次)麻疹疫苗接种能有效降低麻疹发病率;对入学入托儿童开展免疫规划查证补种工作,是控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疾病的最后一道关卡;每4年对8月龄至4岁儿童进行一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以巩固麻疹疫苗补充免疫所取得的成果,保持麻疹低发病率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临汾市麻疹流行病学分析及控制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蓉 《疾病监测》2007,22(2):111-112
目的 探讨控制麻疹的策略和措施.方法 对2003-2005年山西省临汾市麻疹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774例麻疹中,农村人口702例,城市人口72例;农村人口发病率是城市人口的9.75倍;农村麻疹发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2005年发病587例,是同期城市麻疹的10.8倍.农村麻疹和城市麻疹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由于农村人口发病人数逐年增加,建议完善农村计划免疫管理;开展麻疹减毒活疫苗强化免疫;加强基层卫生院、医院医务人员考核和培训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及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掌握2008-2010年广东省3市常住人口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基础发病率,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病原因,为GBS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008-2010年广东省3市人口学基本信息和预防接种数据,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和手工查询并由专家组核实GBS病例个案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发生的三间分布、病因,估算常住人口基础发病率。 结果 2008-2010年共调查医院183间,搜索住院病例4 928 425例,GBS确诊病例602例,其中常住人口231例,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第1、2季度较高。常住人口GBS估算年均发病率为3.41/100万,其中2008年最高(4.02/100万),年龄别估算发病率以0~4岁组儿童最高(5.77/100万),性别估算发病率男性(4.36/100万)高于女性(2.38/100万),职业以离退人员和散居儿童为主。发病前2月内有疫苗接种史者3例(0.11/100万剂次),分别为流脑疫苗(0.41/100万)、脊灰疫苗(0.30/100万剂次)和麻疹疫苗(0.26/100万剂次)。 结论 3市常住人口GBS估算发病率小于文献报道的发生率(0.6/10万~1.9/10万),男性估算发病率高于女性,0~4岁估算发病率最高;有疫苗接种史者GBS估算发病率小于常住人口估算发病率,预防接种不会增加GBS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2006-2008年江苏省苏州市麻疹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日胜  张宏  朱轶妲  张钧 《疾病监测》2009,24(10):789-791
目的了解江苏省苏州市近年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Excel 2003软件对2006-2008年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麻疹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006-2008年,苏州市共报告麻疹病例513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5.17/10万;麻疹发病高峰为每年3-5月。6岁及以下儿童及16~50岁人群是麻疹发病主要人群。8月龄以下儿童发病数占发病总数的11.24%。8月龄病例中无免疫史者占88.32%,免疫史不详者占2.31%,16岁病例中96.13%无免疫史。各年度流动人口麻疹发病率高于常住人口。结论苏州市麻疹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免疫空白是麻疹发病的重要原因。麻疹发病呈现低龄儿童和成年人两个高峰。应进一步提高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和及时率,采取措施控制流动人口和成年人发病。提倡育龄期女性接种麻疹疫苗,以减少8月龄以下儿童发病。  相似文献   

17.
福州市2004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唐丽琼  官陈平  王清华  张宏  陈杨 《疾病监测》2005,20(11):581-584
目的了解福州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加速控制麻疹的策略。方法根据福州市常规传染病报告系统对2004年麻疹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4年麻疹报告发病率为5.98/10万。发病呈散发和局部暴发并存的流行特点,暴发病例占总发病数的14.25%。4~9月为麻疹高发季节,5~10岁为麻疹高发年龄组。病例中有麻疹疫苗免疫史者占11.23%,无免疫史者占22.74%,免疫史不详者占66.03%。流动人口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37.26%。结论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仍需加强,同时要抓好大年龄组儿童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应提高外来人口的免疫覆盖率,进一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预防控制麻疹暴发。  相似文献   

18.
2000~2005年海盐县麻疹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伟英  蒋卫平  张礼根 《疾病监测》2006,21(10):518-521
目的了解海盐县麻疹流行特征,为制定控制对策,降低发病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0~2005年该县麻疹发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gM抗体。结果6年间,该县共报告麻疹513例,年均发病率为23.44/10万,2005年发病率为59.29/10万,是该县使用麻疹疫苗以来发病最高年。麻疹发病存在明显季节性。流动人口发病逐年上升,无免疫史者占85.31%,8起麻疹暴发均为流动人口。发病以20岁以上年龄组本地病例为主,占76.76%,流动人口以7岁以下儿童为主,占72.73%。结论海盐县麻疹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发病模式以广泛散发与局部暴发并存。应在维持高水平的儿童麻疹疫苗基础免疫接种率的同时,做好儿童麻疹疫苗复种;实施补充性免疫措施,如强化免疫或"扫荡"式等,最大限度地减少免疫空白仍是今后进一步控制麻疹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