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1 毫秒
1.
目的探讨伏寒颗粒对先天伏寒小鼠模型免疫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应用氢化泼尼松复制肾阳虚模型,使其同笼产子,得到先天伏寒模型,予以伏寒颗粒、肾气丸、蒸馏水灌胃14 d,观察各组一般状态、口腔及前后爪温度、免疫相关因子含量的变化。结果与肾阳虚模型组比较,先天伏寒模型组虚寒性一般状态更重,口腔前后爪温度更低(P0.05),血清hs-CRP、IL-6、IL-4、TNF-α含量增高(P0.05),IFN-γ含量、Th1/Th2比值降低(P0.01)。与肾气丸组比较,伏寒颗粒组一般状态改善更明显,口腔前后爪温度回升明显(P0.05),血清hs-CRP、TNF-α、IL-6、IL-4、IFN-γ含量,Th1/Th2比值有差异(P0.05)。结论伏寒颗粒对先天伏寒证的疗效优于肾气丸。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研究三硝基苯磺酸(TNBS)和 唑酮(OXZ)诱导的实验性小鼠肠炎模型脾脏中Th1/Th2类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 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0%乙醇对照组,OXZ诱导肠炎模型组,TNBS诱导肠炎模型组(保证每组小鼠取材时6只以上)。采用RT—PCR方法观察OXZ和TNBS诱导肠炎后小鼠脾脏于3及7d IFN-γ、IL-4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TNBS模型组小鼠在造模后3及7d脾脏中IFN-γ mRNA的表达量均高于OXZ模型组(P〈0.05),IL-4 mRNA的表达量低于OXZ模型组(P〈0.05)。结论 在造模后3和7d TNBS模型小鼠的外周免疫皆以Th1型为主,OXZ模型小鼠的外周免疫以Th2型为主,可代表肠道局部免疫类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重症胸部创伤大鼠受伤后7d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研究其Th1、Th2细胞功能的动态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创伤组,创伤组大鼠进行胸部撞击建立重症胸部创伤模型,对照组进行假撞击。分别于受伤前及受伤后第1、3、5、7天取全血各1.0ml,分离PBMC体外培养72h,收集上清液冻存,ELISA法集中检测IFN-γ、IL-4浓度。结果两组大鼠伤后IFN-γ、IL-4水平均迅速升高,但创伤组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而IL-4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大鼠IFN-γ上升倍数/IL-4上升倍数(△IFN-γ/△IL-4)比值伤后均升高,创伤组在伤后第3天恢复1.0左右、并继续降低至0.34,对照组伤后7d内始终高于1.0。结论轻度创伤可以诱导大鼠Th1细胞功能加强;重症创伤大鼠在伤后早期以Th1细胞功能增强为主,创伤急性期后随着Th2细胞功能持续增强、Th1细胞功能受到抑制,发生Th1细胞向Th2细胞的漂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治疗前后患者血清Th1/Th2比值的动态变化。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分别检测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拉米夫定治疗前,治疗后第3、6、9、12月时的血清IFN-γ和IL-4水平。选取20名健康献血员作为正常对照。结果LAM治疗前ALT高水平组IFN-γ水平及IFN-γ/IL-4比值较高,完全应答率较高,无应答率较低;治疗后完全应答组IFN-γ/IL-4水平接近或高于对照组,部分应答组和无应答组IFN-γ/IL-4水平低于对照组。结论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增加Th1类细胞因子IFN-γ分泌,抑制Th2类细胞因子IL-4分泌,治疗后Th1/Th2平衡的恢复与抗病毒疗效有关。T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是抗病毒治疗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构建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通过观察比较新模型小鼠与常规感染小鼠脾细胞诱生Th1细胞因子(γ-IFN)和Th2细胞因子(IL-4)mRNA的动态变化,从分子水平探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的细胞免疫机制。方法 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d后,按300 mg/kg.d腹腔注射丙烯基硫脲,持续抑制雌虫产卵,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同时设立常规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小鼠对照组。在感染后第2,3,6,9和12 w,采用RT-PCR对各组小鼠脾细胞IFN-γ和IL-4的mRNA水平进行半定量检测分析。结果 新模型组与常规模型组小鼠IFN-γ和IL-4 mRNA水平变化趋势基本一致,IFN-γmRNA水平在感染后9w最强,然后逐渐下降,至第12w;IL-4 mRNA水平在感染后3w开始逐渐增强,至12w仍维持高水平。新模型组IFN-γmRNA水平在感染3w后明显高于常规模型组(P〈0.05);常规模型组IL-4 mRNA水平在感染6w后明显高于新模型组(P〈0.05)。正常小鼠IFN-γ和IL-4 mRNA水平较低,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日本血吸虫感染新模型小鼠与常规模型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为Th1淋巴细胞功能先升高,然后逐渐向Th2淋巴细胞功能极化,提示可溶性虫卵抗原(soluble egg antigen,SEA)不是诱导Th2功能极化的唯一因素,对细胞免疫应答由Th1向Th2功能极化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益生菌VSL#3对减轻TNBS诱导的大鼠急性结肠炎结肠黏膜中IL-4、IL-13、IFN-γ、IL-12表达对Th1/Th2平衡的影响以及益生菌VSL#3的调节作用.方法 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VSL#3组、美沙拉嗪+VSL#3组,建立TNBS大鼠结肠炎模型.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排便情况、组织病理学变化及Th 1/Th2表达情况.取结肠组织做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黏膜组织中IL-4、IL-13、IFN-γ、IL-12的表达.结果 与TNBS模型组比较,VSL#3组、美沙拉嗪组、VSL#3+美沙拉嗪组大鼠的疾病活动指数评分(DAI)、肠组织MPO水平、结肠炎大鼠病理评分均降低.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与TNBS组相比,VSL#3组、美沙拉嗪组和VSL#3+美沙拉嗪组均可下调促炎因子IL-12、IFN-γ的表达,上调抗炎因子IL-4、IL-13的表达,VSL#3组与美沙拉嗪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h1/Th2的比值依如下顺序减少:TNBS模型组>VSL#3组>美沙拉嗪组>美沙拉嗪+ VSL#3>正常对照组,其比值逐渐趋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VSL#3对TNBS诱导的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IFN-γ、IL-12,上调IL-4、IL-13炎性因子的表达,使Th1/Th2的平衡趋于正常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药物治疗前后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60例ITP患者药物治疗前后干扰素γ(IFN-y)、白细胞介素(IL)-2、IL-4、IL-10水平,分析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并结合疗效作相关性分析。以6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结果:药物治疗有效的ITP患者治疗后Th1细胞因子IL-2、IFN-1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1)。而Th2细胞因子IL-4及IL-10水平在3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Th1/Th2比例升高。ITP患者Th1细胞因子IL-2、IFN.叮水平在治疗显效组表达均明显高于良效及进步组和无效组(P〈0.05),良效及进步组与治疗无效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相关性分析,患者的疗效与IFN-γ、IL-2均呈正相关。结论:ITP患者药物治疗后Th1细胞因子IL-2、IFN-γ表达升高,且Th1与ITP患者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病毒性心肌炎(VMC)急性期Th细胞分化和凋亡的部分调控机制,并观察清心Ⅱ号对上述环节的干预作用。方法4周龄、雄性Balb/c小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小鼠腹腔均接种浓度为1∶2000的含柯萨奇B3病毒(CVB3)的Eagle’sMEM液0.1mL。1h后,正常组与模型组均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治疗组给予清心Ⅱ号水溶液灌胃。10d后采集血清、脾细胞和心肌标本,采用光镜观察心肌病理改变。结果病理改变方面:模型组小鼠心肌病变明显,治疗组病理改变明显减轻,正常组无明显病理改变。细胞因子方面: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小鼠γ-干扰素(IFN-γ)水平显著降低(P<0.01),IL-4、IL-10水平均显著回升。Th细胞分化方面: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Th1/Th2明显下降(P<0.01),且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h细胞凋亡方面:治疗组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MC急性期脾脏Th细胞亚群之间的平衡关系被打乱,Th细胞凋亡率增加,存在脾脏Th细胞过度凋亡的现象。清心Ⅱ号通过平衡Th1、Th2应答,降低IFN-γ水平,提升IL-4、IL-10水平,减少Th细胞过度凋亡,发挥对VMC的积极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剂量辐射(LDR)预处理对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和血清Th1/Th2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allo-BMT模型,根据LDR干预与否将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A组[6MV-X全身照射(TBI)]、B组(LDR+TBI)、C组(空白对照组)。移植后观察A、B两组的aGVHD症状和肝、小肠、皮肤的病理学变化;移植后第8天取血检测IFN-γ和IL-4的水平。结果与A组比较,B组的aGVHD症状积分高,aGVHD的发生程度较轻,且生存期长(P〈0.05);与C组比较,A、B两组的IFN-γ水平均高、IL-4水平均低(P〈0.05)、但以B组为著(P〈0.05)。结论 LDR预处理可减轻aGVHD的严重程度,与LDR预处理可以减少肠道损伤,调节Th1/Th2相关细胞因子趋于平衡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COPD患者Th1/Th2平衡失调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Th淋巴细胞亚群平衡失调特点。方法分别于56例患者疾病急性加重期及稳定期测定反映Th1淋巴细胞功能的IFN-γ及反映Th2淋巴细胞功能的IL-4血清水平,比较急性加重期及稳定期上述炎症因子水平差异,并将其与同年龄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稳定期COPD患者IL-4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而IFN-γ显著增高(P〈0.05)。而急性期COPD患者IL-4及IFN-γ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均〈0.05)。与稳定期相比,急性期血浆IL-4水平明显增高(P〈0.05)而IFN-γ水平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稳定期COPD患者存在Th1淋巴细胞功能亢进,而急性加重期Th1/Th2平衡有向Th2漂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Th1/Th2平衡的调节及IL-17的影响.方法 将80例稳定期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50/250 μg,每日1次,吸入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法骨化醇0.5 μg,每日1次,口服.2组治疗前均行γ干扰素(IFN-γ)、IL-4及IL-17检测,计算IFN-γ/IL-4比值,8周后复查上述指标.结果 治疗前两组IFN-γ和IL-4水平、IFN-γ/IL-4比值及IL-17基本一致(P>0.05);治疗后IFN-γ/IL-4比值,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IL-17下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维生素D对哮喘患者的Th1/Th2平衡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降低哮喘患者IL-17的过度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2 (IL-12) 对伯氏疟原虫(P.b)红内期感染小鼠Th1/Th2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IL-12介导Th1/Th2免疫偏移在抗P.b红内期感染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BALB/c小鼠接种5×105个感染P.b的红细胞,同时分别给予0.03 μg/d或0.15 μg/d IL-12处理,用ELISA方法检测P.b感染小鼠血清或脾淋巴细胞体外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4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 0.03 μg/d IL-12处理组小鼠接种感染后第7天取脾淋巴细胞体外经PHA或可溶性抗原sAg刺激培养产生的IFN-γ水平较感染对照组显著升高,IL-4水平显著下降,而0.15 μg/d IL-12处理组脾淋巴细胞产生的IFN-γ及IL-4水平均较感染对照组显著下降.在感染后第3天,0.03 μg/d或0.15 μg/d IL-12处理组小鼠血清中IFN-γ均已出现,第5天达高峰,但感染后第7天 0.15 μg/d IL-12处理组血清中IFN-γ迅速下降,甚至低于感染对照组及0.03 μg/d IL-12处理组,感染对照组直到感染后第7天血清中方可检测到IFN-γ水平.结论适当低剂量IL-12诱导CD4 Th1免疫应答,产生细胞因子IFN-γ,以诱导抗P.b红内期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而较大剂量IL-12抑制机体抗感染免疫,甚至可致免疫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新模型小鼠与常规感染小鼠脾细胞经不同抗原刺激后诱生的Th1细胞因子(IFN-γ)和Th2细胞因子(IL-4)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的细胞免疫机制。方法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 d后,按300 mg/kg.d腹腔注射酚酶抑制剂丙烯基硫脲,持续抑制雌虫产卵,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同时设立常规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小鼠对照组。在感染后第0、3、6、9和12周,取各组小鼠脾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分别用可溶性成虫抗原(SWAP)、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及非特异性抗原刀豆素(ConA)诱导脾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应用ELISA方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IFN-γ和IL-4的含量。结果新模型组与常规模型组IFN-γ和IL-4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IFN-γ均在感染后4~6周开始上升,7~9周达到高峰,10~12周逐渐下降并恢复至感染前水平;IL-4均在感染后第6周开始逐渐升高,直至12周仍维持高水平;而正常组IFN-γ和IL-4均无明显变化。新模型组经SEA刺激后产生的IFN-γ水平,以及经SWAP和SEA刺激后产生的IL-4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模型组(P<0.05);而经SWAP刺激产生的IFN-γ水平显著高于常规模型组(P<0.05)。在3种不同的抗原中,ConA组产生的IFN-γ和IL-4水平均显著高于SEA组和SWAP组(P<0.05)。结论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与血吸虫常规感染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为感染早期以Th1细胞应答为主,然后逐渐向Th2细胞极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肺癌患者Th1/Th2 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50例肺癌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的Th1/Th2 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肺癌组患者的IL-4、IL-6及IL-10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IL-2及IFN-γ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的病理组织类型IL-2和IFN-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NF-α、IL-4和IL-1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IL-1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不同分期的肺癌患者的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肺癌患者Th1/Th2 细胞因子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细胞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态的关系。方法 2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组)、5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5例HBV感染后自然痊愈者(既往感染组)及5例CHB抗病毒治疗后完全应答者(完全应答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PMA诱导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Th1和Th2细胞分泌IL-2、IL-4和IFN-γ的水平。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0.1602±0.0657)、IL-2(0.1616±0.0639),明显低于健康对照IFN-γ(0.4680±0.0377)、IL-2(0.5000±0.0625)和既往感染者IFN-γ(0.336±0.2908)、IL-2(0.256±0.17799)(P〈0.001)。CHB抗病毒治疗完全应答患者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0.1620±0.0396)、IL-2(0.1940±0.0416),亦明显低于健康对照(P〈0.001),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4(0.5096±0.1329),明显高于健康对照IL-4(0.2820±0.0622)(P〈0.001)。既往感染者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0.336±0.29082)、IL-2(0.256±0.17799)低于健康对照(P〈0.001),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4(1.29±0.1677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CHB患者组和HBV感染完全应答患者组(0.2820±0.0622、0.5096±0.1329、0.5740±0.06693)(P〈0.001)。结论 Th1/Th2细胞的功能与HBV感染的发展过程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麻杏蝉龙汤对大鼠哮喘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32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和麻杏蝉龙汤组,复制卵蛋白(OVA)大鼠哮喘模型。光镜下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EOS)数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BALF和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4(IL-4)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①麻杏蝉龙汤组大鼠BALF和外周血中EOS数量与哮喘模型组相比明显减少(P〈0.01).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与哮喘模型组相比,麻杏蝉龙汤组和地塞米松组BALF和外周血中IL-4水平明显降低,IFN-γ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麻杏蝉龙汤可通过调节Th1/Th2平衡减轻气道炎症,减缓哮喘的发作。  相似文献   

17.
背景:大量研究表明细胞因子网络在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和疾病进程中起关键作用,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肠黏膜免疫细胞方面。目的:探讨肠系膜淋巴结Th1、Th17细胞在模拟人类UC的小鼠DSS结肠炎模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C57BL/6小鼠饮用5%DSS溶液7 d诱导实验性结肠炎,实验过程中每天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AI)。于第8 d处死小鼠,ELISA法测定结肠组织IL-1β含量;分离肠系膜淋巴结细胞,以CD3/CD28单抗诱导淋巴细胞活化并以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Th1、Th17细胞因子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肠系膜淋巴结F4/80+CD11b+巨噬细胞和CD4+T细胞内Th1、Th17细胞因子表达。结果:结肠炎模型组DAI随实验进程而逐渐增加,于第7 d达峰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结肠组织IL-1β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5),肠系膜淋巴结巨噬细胞浸润增加(P<0.001),淋巴细胞IL-17A分泌水平显著增高(P<0.05),IFN-γ分泌水平亦呈增高趋势(P>0.05),CD4+T细胞内IL-17A、IFN-γ表达显著上调(P<0.05)。结论:肠系膜淋巴结Th1、Th17细胞过度激活可能通过释放效应细胞因子诱导巨噬细胞等浸润、活化,参与介导小鼠DSS结肠炎模型的肠黏膜炎症反应和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Th)亚群平衡偏移及其意义。方法收集78例UACS患者(慢性扁桃体炎25例、鼻后滴流综合征17例、过敏性鼻炎36例),与4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以γ-干扰素(IFNγ-)代表Th1型细胞因子,白介素4(IL-4)代表Th2型细胞因子,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IL-27、IFN-γ、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水平。结果正常组与UACS组之间比较,IL-27、IFN-γ、IL-4和TNF-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IL-27和IFN-γ浓度高于UA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IL-4和TNF-α浓度低于UACS组,且UACS组Th1/Th2比例失衡。结论 Th1、Th2细胞因子参与了UACS的发病,且Th1/Th2比例失衡可能是导致其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水及血浆中Th1/Th2细胞因子与平阳霉素(PYM)治疗恶性胸腔积液(MPE)疗效的关系。方法 24例非小细胞肺癌并发MPE患者均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并给予胸膜腔内注射PYM24~32mg治疗。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胸水及外周血中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4(IL-4)的浓度。一个月后根据WHO标准对MPE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然后根据疗效将24例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各组治疗前后胸水和外周血标本中IFN-γ、TNF-α和IL-4浓度的变化。结果有效组胸水中IFN-γ和TNF-α浓度在注药后24h和72h均显著高于注药前(P〈0.05),而IL-4浓度在注药后72h较注药前出现下降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效组胸水中IFN-γ、TNF-α和IL-4浓度在注药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PYM可刺激IFN-γ、TNF-α增多以及IL-4减少,以促进胸膜炎症形成胸膜粘连。胸膜腔内Th1细胞因子升高和Th2细胞因子减少与PYM胸膜固定术疗效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Graves病( GD)患者血清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并分析其意义。方法选择52例GD患者( GD组)及6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以ELISA法检测血清Th1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γ-干扰素( IFN-γ)及Th2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以化学发光法检测甲状腺功能指标游离三碘甲状腺氨酸( FT3)、游离甲状腺素( FT4)、促甲状腺素( TSH)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上述两类指标间的关系。结果 GD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NF-α/IL-4、TNF-α/IL-10、IFN-γ/IL-4和IFN-γ/IL-10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GD组血清IL-4、IL-10与FT3、FT4均呈明显正相关,与TSH呈明显负相关(P均<0.05)。结论 GD患者存在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紊乱,Th2细胞因子介导的体液免疫可能在其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