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二烯丙基二硫(DADS)诱导白血病 K562 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 Hoechst 33258 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分析不同浓度及不同作用时间 DADS 对 K562 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RT-PCR法检测DADS作用48 h后 Fas、FasL、caspase-8 mRNA的表达。结果:DADS可诱导K562 细胞凋亡。DADS(作用细胞24 h)浓度从10 mg/L增至40 mg/L时,其对K562细胞的凋亡率由(11.60±0.83)%增至(37.94±0.87)%;DADS(40 mg/L浓度组)作用时间从24 h增至72 h,其对K562细胞的凋亡率由(37.94±0.87)% 增至(47.02±0.66)%,各实验组随时间、浓度增加凋亡率明显增加 (P<0.05)。DADS作用48 h后,Fas、caspase-8 mRNA 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上调;FasL mRNA 较对照组下调(P<0.05)。结论:DADS 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诱导白血病K562 细胞凋亡,其凋亡机制可能与上调 Fas、caspase-8,下调 FasL有关。  相似文献   

2.
鼠尾草酸增加1,25(OH)2D3诱导HL-60细胞分化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已证实1, 25(OH)2D3可以诱导HL-60细胞向成熟单核细胞分化,但其不足之处是高钙血症和形成耐药株。该实验应用鼠尾草酸(CA)联合1, 25(OH)2D3研究对HL-60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引起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改变。方法:应用鼠尾草酸,1,25(OH)2D3单独和联合应用处理HL-60细胞,共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低浓度1,25(OH)2D3(1 nmol/L)组、鼠尾草酸组;联合处理组(10 μmol/L鼠尾草酸和1 nmol/L 1,25(OH)2D3);高浓度1,25(OH)2D3(100 nmol/L)组。每24 h监测1次,通过四唑氮蓝(MTT)法观察细胞生长,共72 h;收集处理后72 h的HL-60细胞,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不同处理组细胞周期及单核细胞分化标记CD14的表达,ROS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结果:72 h后,联合处理组HL-60细胞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细胞增殖明显受抑制(Ab= 0.560±0.020; P<0.01),细胞形态具有成熟单核细胞特征,CD14的表达率升高(57.62%;P<0.01),G0/G1 期细胞显著增多, ROS水平下降[(52.67±10.76)%,P<0.01];联合处理组细胞内钙离子水平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115.64±17.74 nmol/L,P>0.05),但与高浓度1,25(OH)2D3组相比细胞内钙离子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鼠尾草酸可增强1,25(OH)2D3对HL-60细胞的诱导分化、增强抑制HL-60细胞增殖作用,细胞阻滞于G0/G1期,细胞内活性氧水平降低,这可能与细胞的诱导分化机制有关,且这一联合作用不增高细胞内钙离子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黄芪注射液对白血病细胞株U937增殖、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白血病细胞株U937随机分为实验组(分别采用不同浓度黄芪注射液62.5、125、250、500、1 000 μg/mL处理 U937细胞)和对照组(不加黄芪注射液)。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FITC-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Hoechst33258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变化;U937细胞加入1 000 μg/mL黄芪注射液后0 h、12 h、24 h、48 h,采用RT-PCR法检测c-myc、p27 mRNA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黄芪注射液均能抑制U937细胞增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黄芪注射液均能诱导U937细胞凋亡,较对照组显著增多(P<0.05),黄芪注射液浓度为1 000 μg/mL时凋亡率可达(63±4)%;黄芪注射液作用于U937细胞,随时间延长,c-myc mRNA表达逐渐下降,p27 mRNA表达逐渐增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黄芪注射液体外可有效抑制白血病细胞株U937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相关分子机制可能与下调c-myc基因和上调p27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激活在多种脑神经细胞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该研究的目的是了解NMDA直接诱导的细胞毒性反应对脑皮质神经细胞S897位点磷酸化的NMDA受体-1亚基(phospho-NR1 S897)表达的影响。方法:7日龄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NMDA微量注射组(10 mmol NMDA脑皮质内注射,于注射后1 h断头取材),应用TTC(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染色和荧光免疫组化染色并比较各组荧光强度OD值。结果:各组脑组织切片TTC染色均大致正常;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正常对照组脑皮质phospho-NR1 S897高表达,NMDA注射侧脑皮质phospho-NR1 S897 表达明显下调,各组荧光强度OD值分别为:正常对照组1.364±0.268,NMDA注射对侧1.285±0.336,NMDA注射侧0.366±0.087,与前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NMDA直接诱导的细胞毒性反应使脑皮质细胞S897位点的磷酸化NR1亚基的表达显著降低,与HI导致的损伤相类似,进一步证实了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HI-NMDA-phospho-NR1 S897去磷酸化-细胞损伤”损伤途径的重要性。[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1):51-53]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的IL-24转移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s)和细胞周期调节蛋白p21、p27及CyclinE的影响。方法 采用10%FBS/DMEM培养293细胞,扩增腺病毒载体, GMCs培养4~6代细胞后用于分析。①观察IL-24对LPS诱导的GMCs凋亡影响:分为对照组、Ad.IL-24组、LPS组和LPS+ Ad.IL-24组,其中对照组和LPS组GMCs不转染携带IL-24腺病毒(Ad.IL-24),Ad.IL-24组和LPS+Ad.IL-24组以Ad.IL-24转染GMCs,LPS组和LPS+Ad.IL-24组加LPS培养,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后24和48 h的GMCs凋亡率;②考察IL-24对GMCs周期蛋白影响:对照组为5%FBS/DMEM培养GMCs,Ad-GFP组采用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对照载体(Ad.GFP)转染GMCs,Ad.IL-24+LPS组以Ad.IL-24转染GMCs,采用Western-blot检测p21、p27及CyclinE表达。结果 ①GMCs在培养后24和48 h细胞凋亡率:对照组分别为(0.86±0.15)%和(0.98±0.4)%;IL-24组分别为(1.02±0.22)%和(1.43±0.31)%;LPS组分别为(2.19±0.81)%和(2.49±0.12)%,LPS+Ad.IL-24组分别为(18.01±1.17)%、(26.82±5.01)%;2个观察时间点细胞凋亡率对照组与IL-24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LPS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PS+ Ad.IL-24组细胞凋亡率最高(P<0.05)。②Ad-GFP组p21、p27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yclinE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d.IL-24+LPS组p21、p27表达较Ad-GFP组显著上调(P<0.05),CyclinE表达较Ad-GFP组下调。结论 IL-24腺病毒载体对正常GMCs无影响,但可使LPS诱导增生的GMCs凋亡增加,其可能机制是上调关键细胞周期负调控蛋白p21、p27及下调CyclinE。  相似文献   

6.
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诱导K562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对人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的致凋亡作用及其对凋亡相关基因NF-κB与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蛋白酶体通路特异性阻断剂 MG-132 加入K562细胞,用AO/EB细胞形态和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逆转录-PCR检测NF-κB的转录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与caspase-3的表达,比色法检测caspase-3活性。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15 μmol/ L MG-132作用24 h后,凋亡率为(26.5±0.6)%,与对照组(1.2±0.1)%相比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性(P<0.01),MG-132诱导K562细胞凋亡具有量-效关系; RT-PCR检测发现NF-κB mRNA表达下调;免疫组化法检测发现MG-132可降低 NF-κB的表达,增加caspase-3蛋白的表达, 且表达量与MG-132的作用呈剂量相关。结论:MG-132能诱导K562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MG-132抑制NF-κB信号转导通路,下调NF-κB表达继而上调caspase-3表达有关。[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4):255-258]  相似文献   

7.
目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和其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与神经母细胞瘤(NB) 细胞的化疗耐药及恶性预后密切相关。该研究探讨阻断TrkB-BDNF信号传导通路后,NB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变化。方法:常规培养SH-SY5Y NB细胞,用nM浓度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TrkB高表达,加入BDNF、化疗药顺铂(CDDP)和特异性酪氨酸酶抑制剂K252a处理。MTT实验方法检测应用K252a前后细胞的存活率的变化;同时应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应用K252a前后TrkB的磷酸化水平的变化;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凋亡率;透射电镜(TEM)观察凋亡细胞的形态与结构。结果:ATRA+BDNF+CDDP组细胞的存活率及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经K252a处理后,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增加,细胞的存活率明显降低,凋亡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意义。Western-blot分析显示K252a能够阻断TrkB的磷酸化。结论:阻断TrkB-BDNF信号传导通路可提高NB的化疗敏感性,逆转耐药。  相似文献   

8.
细胞凋亡与大鼠肾小球硬化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实验性动物模型观察细胞凋亡与肾小球硬化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侧肾切除加静脉注射柔红霉素的方法建立大鼠肾小球硬化模型,应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观察细胞凋亡的发生。结果:①建立的大鼠肾小球硬化模型,其组织形态学特征类似于人类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发生发展,第4周开始出现硬化病灶,第8周肾小球大部分节段均成为硬化病灶。②TUNEL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肾组织中仅存在极少的细胞凋亡现象;肾小球硬化模型的肾组织2周组无显著的细胞凋亡现象;4周组开始出现小球细胞凋亡现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5.4±1.2) vs (1.6±0.8)](P<0.01);6周至8周组小球细胞凋亡达高峰,凋亡细胞数分别为(8.6±2.8),(10.1±1.9),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为(1.8±0.8),(1.7±0.5)],差异有显著性(P<0.01)。③4周~8周(硬化初、中期),硬化肾小球中出现的凋亡细胞数与肾小球细胞总数呈明显负相关(r=-0.85,P<0.01);8周(硬化后期)以后,硬化肾小球内出现的凋亡细胞数与肾小球细胞总数呈正相关(r=0.91,P<0.01)。结论:细胞凋亡与大鼠肾小球硬化发生的范围及进展的时相密切相关,细胞凋亡可能是引起肾小球固有细胞减少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外源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磷酸化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在活体内对海马BDNF表达的影响及其与神经元凋亡间的关系。方法80只Wistar大鼠,选取40只作为持续惊厥状态(SC)组,制作Wistar鼠SC模型,进一步分为SC-对照亚组(脑室内不注射)、SC-NS亚组(脑室内注射生理盐水)、SC-BDNF亚组(脑室内注射BDNF)和SC-抗pCREB抗体亚组(脑室内注射抗pCREB抗体),每组各10只大鼠。余下40只大鼠作为对照(NC)组,不制备SC模型,进一步分组和处理方法同SC组。采用ELISA检测海马BDNF含量( pg·μg-1),Annexin V检测海马细胞凋亡。结果①NC-BDNF亚组,注射侧海马BDNF含量为17.24±2.23,明显高于NC-对照亚组5.91±1.63;与NC 对照亚组相比,SC 对照亚组BDNF含量增高,达13.37±5.61。与SC-NS亚组相比,SC-BDNF亚组海马BDNF含量达55.40±4.11,呈显著性增高(P<0.01),同时,该侧海马细胞凋亡发生率从(8.36±0.61)%降低至(4.10±1.00)%(P<0.01)。②NC-抗pCREB抗体亚组注射侧海马BDNF含量为5.94±0.60,与NC 对照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SC-NS亚组(15.77±2.99)相比,SC-抗pCREB抗体亚组注射侧海马BDNF含量急剧下降,为5.53±1.11,并伴有该侧海马细胞凋亡发生率的增加,由(8.36±0.61)%增至(9.37±2.50)% 。③脑室内注射将诱导注射侧海马神经细胞凋亡,而对注射对侧海马影响不大。结论 ①脑室内注射外源性BDNF可影响同侧海马内源性BDNF表达,并对神经元凋亡有一定抑制作用。②选择性阻断CREB的磷酸化,可能通过抑制BDNF的表达,导致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0.
沉默Pin1表达抑制高氧诱导人肺泡上皮细胞凋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沉默Pin1表达对高氧诱导人肺泡上皮细胞(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在体外常规培养A549细胞, 随机分为对照组、高氧组、空载体组和Pin1-shRNA组, 以3 L/min速度向各处理组细胞中通入95% O2和5% CO2的高纯混合气10 min。培养24 h后, 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 SP细胞免疫化学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XIAP和Caspase-9表达; 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线粒体活性氧簇(ROS)及线粒体膜电位。结果 高氧组和空载体组细胞均生长状态差, Pin1-shRNA组活细胞数量较高氧组和空载体组多, 但比对照组少。与对照组相比, 高氧组和空载体组细胞凋亡率增加、Caspase-9表达增加、XIAP表达降低、ROS含量增加、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均P<0.05)。而Pin1-shRNA组与高氧组和空载体组相比, 细胞凋亡率下降、Caspase-9表达降低、XIAP表达增加、ROS含量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升高(均P<0.05), 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抑制人肺泡上皮细胞Pin1表达可减轻高氧诱导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1.
Bao HY  Chen RH  Huang SM  Pan XQ  Fei L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1):822-826
目的 观察姜黄素对系膜细胞增殖以及对系膜细胞基质蛋白分泌的影响 ,并进一步探索姜黄素对系膜细胞白细胞介素 (IL 1β)和巨噬细胞趋化蛋白 (MCP 1)基因表达的改变。 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姜黄素处理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后 ,分别收集上清液及细胞 ,应用ELISA的方法测定上清液中胶原Ⅳ和Ⅲ的蛋白分泌量 ,MTT法测定系膜细胞活性 (吸光度值 ) ,RT PCR的方法测定系膜细胞IL 1β和MCP 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以未加LPS及姜黄素和仅加LPS不加姜黄素作为对照组。结果 当姜黄素浓度大于或等于 6 2 5 μmol/L时 ,系膜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 (P <0 0 1) ,且表现为浓度依赖性。在基础状态下 ,系膜细胞分泌一定量的胶原Ⅳ和Ⅲ [(10± 9 13)ng/ml和 (2 9 5± 0 5 8)ng/ml],亦有MCP 1mRNA表达 [(42 1± 14 98) % ],但IL 1βmRNA几乎不表达 ;经LPS刺激后其胶原Ⅳ和Ⅲ分泌增加 [(138 75± 2 3 2 3)ng/ml和 (38 2 5± 5 38)ng/ml],同时IL 1β和MCP 1基因表达上调 [分别为 (16 91± 1 6 8) %和 (76 6± 6 5 9) % ],而姜黄素浓度为 4 μmol/L时即能明显抑制LPS刺激的系膜细胞胶原Ⅳ和Ⅲ的蛋白分泌 (P <0 0 5 ) ,且在高浓度时作用更为明显 ;同时姜黄素还能消除LPS上调系膜细胞IL 1β和MCP 1基因表达的作用 (P <  相似文献   

12.
Wan XH  Li YW  Luo XP 《中华儿科杂志》2007,45(8):604-608
目的观察铜负荷大鼠肝脏脂质过氧化损伤和凋亡的变化,探讨姜黄素对铜负荷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铜负荷大鼠模型,应用姜黄素进行干预,分别检测干预前后肝组织匀浆的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以及谷胱甘肽(GSH)含量,观察肝脏脂质过氧化损伤;电镜和原位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分析法(TUNEL)观察大鼠肝脏凋亡改变;RT—PCR检测大鼠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NF-α)mRNA和白介素8(IL-8)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肝组织匀浆TNF-α和IL-8含量。结果铜负荷组MDA值升高,SOD及GSH值下降,凋亡指数从(2.2±1.2)%上升到(16.7±2.5)%,TNF-α和IL-8 mRNA的表达及蛋白含量高于正常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姜黄素组MDA值低于铜负荷组,SOD及GSH值高于铜负荷组,凋亡指数从(16.7±2.5)%下降到(10.4±1.2)%,姜黄素组TNF-α和IL-8 mRNA的表达及蛋白含量均低于铜负荷组,与铜负荷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镜结果显示,姜黄素组大鼠肝脏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溶酶体颗粒增多等改变轻于铜负荷组。结论过多的铜促进肝脏脂质过氧化损伤和诱导肝脏凋亡的发生,TNF-α和IL-8参与铜对肝脏的损伤过程。姜黄素对铜负荷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细胞凋亡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亚低温治疗是HIE最有前途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观察缺氧缺血后凋亡通路上关键成分的变化,探讨亚低温减轻新生大鼠脑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7日龄SD清洁级大鼠, 建立新生大鼠HIBD标准模型。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常温缺氧缺血组 (IN, 肛温=37℃)和亚低温缺氧缺血组 (IH,肛温=33℃)。采用TUNEL结合苏木素-伊红染色、神经元Nissl染色等方法检测脑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加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线粒体及胞浆细胞色素C蛋白改变;分别用RT-PCR和显色底物法检测caspase-3 mRNA表达及其酶活性改变。结果:IN组海马CA1区TUNEL阳性锥体细胞明显增多,DNA电泳梯状条带明显;72 h亚低温治疗显著降低脑细胞凋亡发生率,与常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6.4±1.7 vs 25.3±1.5,P<0.01)。IN组胞浆Cyt c水平6 h开始明显升高,72 h达高峰,而线粒体内Cyt c水平则出现相应的下降;亚低温治疗组胞浆Cyt c水平降低和对应线粒体Cyt c水平的升高,以24 h、48 h和72 h最为明显,与IN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HIBD后24 h组结扎侧脑组织caspase-3 mRNA表达明显增加,亚低温治疗显著降低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以48 h、72 h 治疗组最明显(P<0.05),而caspase-3酶活性却在24 h达高峰,亚低温治疗可明显降低HIBD 后24 h 的caspase-3酶活性,与常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2.42±0.5 RFU vs 34.7±3.2 RFU ,P< 0.01)。结论:亚低温治疗能够显著降低HIBD后细胞凋亡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作用于凋亡通路的多个部位:减少Cyt c释放,减轻或抑制caspase-3表达及其蛋白酶活性等。[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1):37-41]  相似文献   

14.
Li X  Huang JP  Ding J 《中华儿科杂志》2005,43(7):517-520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肾脏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的关系,加强LN发病机制的认识。方法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31例LN患儿及9例对照的肾组织细胞凋亡,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的方法检测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及PDCD5、Caspase3的表达。结果(1)LN患儿肾组织中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凋亡细胞、增殖细胞数、增殖细胞数/凋亡细胞数(P/A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LN组及对照组凋亡细胞、增殖细胞数、P/A值在肾小球分别为0.86±0.26比0.14±0.09,8.45±2.83比0.47±0.25,10.01±2.96比3.37±1.93,均P<0.01;在肾小管分别为1.16±0.42比0.16±0.07,13.73±3.54比1.32±0.15,12.81±3.91比8.94±1.79,均P<0.05)。(2)PDCD5在LN患儿肾小球的表达强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9±0.05比0.08±0.02,P>0.05),在肾小管的表达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0.13±0.05比0.21±0.07,P<0.01)。(3)Caspase3在LN患儿肾小球、肾小管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肾小球0.22±0.07比0.05±0.02,肾小管0.08±0.03比0.05±0.01,均P<0.01)。(4)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全部观察标本中肾小球凋亡细胞数与Caspase3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718,P<0.01),与PDCD5的表达强度无显著相关性(r=0.054,P>0.05);全部观察标本中肾小球、肾小管PDCD5的表达强度均与肾小球、肾小管Caspase3的表达强度无明显相关性(r=0.061,P>0.05,r=0.049,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在α=0.15水平上,全部观察标本中肾小管凋亡细胞数与PDCD5的表达强度呈负相关(回归系数为-3.686,t=-2.875,P=0.007),与Caspase3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回归系数为4.761,t=1.772,P=0.085)。结论(1)LN患儿肾组织细胞凋亡虽然比对照组增加,但相对细胞增殖来说表现为不足;(2)Caspase3参与了LN患儿肾组织肾小球、肾小管的细胞凋亡;(3)尚不能证实PDCD5参与了LN患儿肾小球细胞凋亡;但可能参与了肾小管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5.
BCG干预对哮喘小鼠调节性T细胞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表明减毒活菌卡介疫苗(BCG)能上调机体的TH1反应,从而对以TH2反应为主的哮喘等过敏性疾病起抑制作用。该文观察BCG干预后哮喘小鼠调节性T细胞生成的变化,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昆明小鼠以卵白蛋白(OVA)致敏激发建立哮喘模型。于OVA致敏前及后5d分别以BCG皮内注射干预,在最后一次抗原激发后24h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外周血。计数BALF中的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EOS)的个数。并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百分比。开腹取脾,制备脾单细胞悬液并培养48h,收集上清液。ELISA法测定上清液中的IL-10的含量。结果:OVA致敏激发组小鼠BALF中的细胞总数为(27.27±5.36)×107/L;EOS为(6.59±1.32)×107/L较正常对照组(1.52±0.36)×107/L和0明显增高(P<0.01),而BCG干预组其BALF中的细胞总数为(13.71±3.17)×107/L及EOS的计数为(1.43±0.37)×107/L较OVA致敏激发组降低(P<0.01);哮喘组外周血CD4+CD25+Treg的百分比为(11.59±1.33)%与正常对照组(13.66±1.68)%比较明显下降(P<0.01)。而BCG干预组CD4+CD25+Treg的百分比为(14.40±2.70)%较哮喘组上升(P<0.05),同时,BCG干预组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0的水平为7.79±1.34pg/mL,较哮喘组5.54±0.66pg/mL升高(P<0.01)。结论:BCG能明显抑制哮喘小鼠气道的炎症反应,其干预机制可能与促进调节性T细胞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姜黄素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50只小鼠分成5组:正常组、模型组、姜黄素联合美沙拉嗪治疗组、姜黄素治疗组和美沙拉嗪治疗组,采用传统的葡聚糖酸钠法制备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自造模成功次日,姜黄素联合美沙拉嗪治疗组予姜黄素灌肠及美沙拉嗪灌胃治疗;姜黄素治疗组仅予姜黄素灌肠治疗;美沙拉嗪治疗组予美沙拉嗪灌胃治疗;正常组及模型组均予9 g·L-1盐水灌胃.以上均为每日1次,共10 d.给药10 d后,观察其结肠病理组织学变化,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结肠上皮细胞凋亡率,采用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IL-2、IL-10水平.结果 姜黄素联合美沙拉嗪治疗组结肠指数、结肠损伤评分、病理组织学评分及细胞凋亡率较模型组均明显下降(Pa<0.01).与姜黄素治疗组和美沙拉嗪治疗组比较,姜黄素联合美沙拉嗪治疗组结肠损伤评分、病理组织学评分及细胞凋亡率有所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联合美沙拉嗪治疗组、姜黄素治疗组和美沙拉嗪治疗组血清IL-10水平均显著下降,血清IL-2水平显著升高(Pa<0.01).与姜黄素治疗组和美沙拉嗪治疗组比较,姜黄素联合美沙拉嗪治疗组血清IL-10水平显著下降,血清IL-2水平显著升高(Pa<0.05).结论 姜黄素联合美沙拉嗪治疗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效果较单用美沙拉嗪好,姜黄素联合美沙拉嗪治疗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在降低IL-10、升高IL-2水平方面较单用美沙拉嗪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肾病综合征(NS)患儿尿中丢失白蛋白的同时也伴有转铁蛋白的丢失,测定血清铁及转铁蛋白等铁代谢相关指标以及尿转铁蛋白,了解其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NS患儿37例,测定其治疗前和恢复期铁代谢相关指标(血清铁、铁蛋白、转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总铁结合力以及外周血红细胞参数)及尿转铁蛋白,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①在NS治疗前血清铁为18.8±3.8μmol/L,分别与恢复期的21.0±3.5μmol/L,及对照组的22.2±3.8μmol/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转铁蛋白为1.9±0.3g/L,分别与恢复期的2.9±0.6g/L和对照组的3.1±0.5g/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总铁结合力为56.4±9.2μmol/L,分别与恢复期的51.9±7.7μmol/L和对照组的50.7±6.8μmol/L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均P<0.01);转铁蛋白饱和度为(55.7±9.2)%,与NS恢复期及对照组的(47.4±13.3)%,(46.4±8.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血清白蛋白与转铁蛋白呈正相关(r=0.609,P<0.01)。③血清转铁蛋白浓度与尿转铁蛋白呈负相关(r=-0.550,P<0.01)。结论:NS患儿血清铁及转铁蛋白明显降低,可能与转铁蛋白从尿中丢失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很多研究都证实低水平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生有关,认为IGF-Ⅰ具有重要的神经保护作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在结构及功能上与IGF-Ⅰ具有同源性,但对其在脑损伤中的作用尚不明了。该研究通过观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血清、脑脊液中IGF-Ⅱ水平的变化,探讨IGF-Ⅱ在新生儿HIE发病机制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41例HIE新生儿在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脑脊液及1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对照组)血清中IGF-Ⅱ的水平变化。结果:在急性期,轻、中度HIE组血清IGF-Ⅱ分别为203.28±40.09ng/mL,192.33±39.66ng/mL,较对照组的229.38±43.39ng/mL无显著性降低(P>0.05);重度HIE组血清IGF-Ⅱ水平为116.72±39.50ng/mL较轻、中度HIE组及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在恢复期,轻、中度HIE组及重度HIE症状恢复组血清中IGF-Ⅱ分别为285.53±49.44ng/mL;278.69±51.34ng/mL;254.08±48.50ng/mL,脑脊液中分别为81.58±9.77ng/mL;78.48±10.44ng/mL;69.42±10.20ng/mL,较急性期时的27.23±7.82ng/mL,23.43±7.79ng/mL,15.05±7.03ng/mL水平明显增高(P<0.01);重度HIE症状未恢复组血清、脑脊液IGF-Ⅱ分别为144.64±46.30ng/mL;25.05±784ng/mL,虽较急性期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且明显低于其他各组的水平(P<0.01)。HIE组血清与脑脊液间的IGF-Ⅱ水平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0.69,P<0.01)。结论:血和脑脊液中IGF-Ⅱ水平的改变与新生儿HIE的发生及转归有关。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