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可调钠透析减少低血压及失衡综合征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血压和透析失衡综合征是血透中两个常见并发症,患者常表现头痛、恶心呕吐、抽搐等症状,使患者对血透的耐受能力下降,影响血透生活质量。近年来国内外开展可调钠透析能维持透析中较高的血钠水平,减少失衡综合征和低血压的发生。我院通过可调钠透析预防低血压和失衡综合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完可调钠结合超滤曲线对血液透析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 将尿毒症终末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0例,采用钠曲线结合超滤曲线血液透析为治疗组,常规透析为对照组,每组各10例,观察2种透析模式透析前后血压、超滤量和低血压、失衡综合症的发生率.结果 可调钠结合超滤曲线透析模式时低血压及失衡综合征的发生率.给予的护理干预等都低于常规血液透析模式.结论 对血液透析过程中有低血压、失衡综合征倾向的患者,可选用钠曲线结合超滤曲线的血液透析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利用低温、可调钠和曲线超滤三种透析方式联合使用,达到预防透析低血压的目的。方法:利用德国贝朗Dialog+8.28版本的血液透析机对30例血液透析过程中易发生症状性低血压的规律性血透患者,分别行低温可调钠配合曲线超滤透析与标准透析各10次。结论:低温可调钠配合曲线超滤透析可有效预防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温并序贯高低可调钠透析在血透低血压中应用与护理。方法两组病例均采用日机装—27血液透析机,透析器为金宝聚砜膜8LR,透析液为美国百特公司生产的碳酸氢钠透析液,血流量为200~250ml/min,透析液流量为500ml/min,透析4小时。结果治疗组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序贯透析可达到普通透析的透析钠浓度,不增加患者钠负荷。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低温联合可调钠及超滤程序治疗模式在老年人透析低血压中的应用,并观察其对透析低血压的影响。方法观察10例老年血液透析患者治疗16周共480例次,前8周(对照组,240例次)采用恒定钠浓度138mmol/L,透析液温度37.0℃,恒定速度超滤脱水,后8周(治疗组,240例次)采用低温(35.3—36.0℃),可调钠(即透析液钠浓度在透析治疗中前200min设定为148mmol/L,后40min调整为136mmol/L)及先快后慢的超滤程序脱水,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透析中血压、血钠、体温、脱水量、低血压发生率、透析体重未达标率及患者的耐受情况。结果治疗组透析前平均动脉压及透析中最低平均动脉压的差值为(16.42±6.77)mmHg(1mmHg=0.133kPa),低血压发生率8.75%(21/240),体重未达标率9.58%(23/24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0.84±6.17)mmHg、21.25%(51/240)、20.83%(50/240)],P〈0.05,且患者耐受性好。结论低温联合可调钠及超滤程序治疗模式能有效防治老年人透析低血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甘油果糖对透析失衡综合征(DDS)的防治作用。方法选择行首次血液透析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于上机时静脉滴注甘油果糖250ml。首次透析前后抽血化验肾功能、离子、血糖,观察患者中级透析后24h内DDS的发生率。结果两组超滤量、透析时间、尿素氮下降率、二氧化碳结合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例发生DDS,发生率为3.3%(1/30);对照组10例发生DDS,发生率为29.4%(10/34),治疗组DD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7.62,P〈0.05)。结论首次血液透析时使用甘油果糖,对防治DDS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7.
透析低血压是透析过程中的重要并发症,它不仅引起头晕、恶心、呕吐、肌肉痉挛,往往引起超滤困难,从而降低透析充分性。针对透析中发现的低血压,临床上常使用高渗葡萄糖或高渗钠输注,必要时应用升压药治疗。近年来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更多的新技术和新概念逐步应用于临床,但低血压的发生率仍占透析患者的15%~25%。其主要原因是脱水过多导致的血容量急剧下降。因此我们应用可调钠透析或改变透析温度的方式来治疗维持性血透患者并观察其对透析中低血压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可调钠联合线性超滤对于透析症状低血压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透析中连续2次发生低血压反应的规律血液透析患者20例,以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例。对照组采用标准透析模式(SD);观察组采用内置的sodium and UFproflie系统,选择Na-3,UF-3方案,比较两种模式的透析间期平均体重增加量及实际超滤量,低血压的发生率及在透析中血压的变化。结果:两种模式的透析间期平均体重增加量及实际超滤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模式透析前及透析1、2h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透析3、4h血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模式低血压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可调节钠联合线性超滤透析模式减少了低血压的发生。确保了超滤目标的实现.对于透析低血压患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蒋西霞  冯士丽 《现代保健》2009,(14):117-117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中发生失衡综合征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56例透析患者在透析中静脉给予高渗溶液,控制脱水速度,提高透析钠浓度等来预防透析失衡综合征。结果56例血液透析患者发生透析失衡综合征2例(3%)。结论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与医生积极配合以及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方法对预防透析失衡综合征、减轻患者痛苦及提高透析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于改革 《职业与健康》2011,27(14):1676-1677
目的观察静脉补充左卡尼汀联合使用可调钠透析对患者血液透析中肌肉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只使用可调钠透析;治疗组在可调钠透析基础上,每次透析结束后使用左卡尼汀1.0 g加5ml注射用水溶液静脉注射,治疗3个月后观察透析患者肌肉痉挛的发生情况,观察时间为3个月。结果 治疗组透析患者的肌肉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补充左卡尼汀联合使用可调钠透析较单用可调钠透析能更有效控制透析肌肉痉挛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超滤曲线与可调钠曲线对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预防效果。方法将佛山市顺德区第二人民医院5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进行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应用超滤曲线与可调钠曲线,对两组透析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透析2 h、透析后的舒张压与收缩压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透析过程中的低血压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透析前后及两组间的血钠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透析治疗的预脱水量与实际脱水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中采用超滤曲线与可调钠曲线能够良好稳定患者的血压状态,避免透析过程中发生低血压症状,保证其脱水量,具有确切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可调钠透析对血液透析中减少低血压发生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该院在2009年—2012年进行血液透析超滤体重在5%~10%并发生低血压的患者40例,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CHD组和PHD组分别20例患者,CHD组行常规钠透析,PHD组行可调钠透析。结果对两组患者低血压的发生次数进行比较,PHD组低血压的发生率(9.0%)明显低于CHD组(21.9%),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和超滤量的比较,PHD组明显小于CHD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调钠透析在血液透析中对降低低血压的发生率确有疗效,同时注意在透析过程中对患者的临床护理,增强透析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MIA综合征的发生率、临床表现及与透析的充分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42例血透患者进行了营养指标、慢性炎症状况、心血管疾病的横断面调查。结果142例维持性血透患者普遍存在着营养不良,其发生率为轻中度42.3%(60/142),重度7.0%(10/142),总发生率为49.3%(70/142)。142例血CRP为0.33—44(5.55±10.22)mg/L,慢性炎症35例(24.6%)超过正常值(8mg/L)。142例有心血管疾病表现的总发生率为52.1%(74/142)。提示维持性血透患者存在营养不良、炎症、心血管疾病是较常见的。而兼有营养不良、炎症、心血管疾病即MIA综合征者为19.0%(27/142),但MIA综合征的发生与透析充分性无明显关系。结论血液透析患者中存在MIA综合征,且营养不良、心血管疾病及炎症之间可能是相互关联的。  相似文献   

14.
谭莉 《现代保健》2011,(1):103-104
目的探究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器首次使用综合征(FUS)护理方法。方法将12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3例,治疗组采取本次透析血液回收后利用血路管内残余血液将治疗组患者下次使用的新透析器进行闭路循管15~20min。结果治疗组FUS发生2例,发生率3.2%;对照组FUS发生19例,发生率3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维持性血透患者在使用或更换不同类型透析器前利用本次透析结束前血液回收后血路管内残余血液将该患者下次使用的新透析器进行闭路循管15~20min的预处理方法增加血/膜生物相容性,让自练血包裹纤维减少致敏物质的释放,能明显减少FU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低温联合可调钠及超滤程序治疗模式在老年人透析低血压中的应用,并观察其对透析低血压的影响.方法 观察10例老年血液透析患者治疗16周共480例次,前8周(对照组,240例次)采用恒定钠浓度138mmol/L,透析液温度37.0℃,恒定速度超滤脱水,后8周(治疗组,240例次)采用低温(35.3~36.0℃),可调钠(即透析液钠浓度在透析治疗中前200 min设定为148 mmol/L,后40 min调整为136 mmol/L)及先快后慢的超滤程序脱水,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透析中血压、血钠、体温、脱水量、低血压发生率、透析体重未达标率及患者的耐受情况.结果 治疗组透析前平均动脉压及透析中最低平均动脉压的差值为(16.42±6.77)mm Hg(1 mm Hg=0.133 kPa),低血压发生率8.75%(21/240),体重未达标率9.58%(23/24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0.84±6.17)mmHg、21.25%(51/240)、20.83%(50/240)],P<0.05,且患者耐受性好.结论 低温联合可调钠及超滤程序治疗模式能有效防治老年人透析低血压.  相似文献   

16.
马爱莉 《中国保健》2009,(18):785-786
目的:观察低温可调钠与超滤模式结合对预防糖尿病肾病患者透析低血压的作用。方法:对18例经常出现透析低血压的维持性透析糖尿病肾病患者交叉进行常规透析(CHD),低温+可调钠+超滤模式透析(LPHD),进行自身对照,并观测透析前、后电解质,毒素的变化及低血压的发生率及给予护理干预的情况。结果:2种透析方案对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影响无明显差异,毒素的清除LPHD优于CHD(P〈0.05),LPHD能显著降低糖尿病肾病透析低血压的发生率,减少护理干预次数。结论:LPHD能显著降低糖尿病肾病透析低血压的发生率,减少护理干预次数,2种透析方案对电解质酸碱平衡的影响无明显差异,毒素的清除LPHD优于CHD。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维持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护理的影响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实施循证护理模式后的维持透析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并选择之前的透析患者作为对照组,评估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能显著减少维持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能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8.
孙桂霞 《健康大视野》2006,14(9):109-109
透析失衡综合征(DS)是指血液透析治疗中或终止后的数小时内,由于患者血液中的电解质Na^+、BUN程度比较高,而透析使血液中上述物质清除较快,脑细胞内的上述物质清除相对缓慢,导致血液与脑组织间的溶质差,水分进入脑组织内,形成脑水肿、脑压升高而出现的一时性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症候群,临床发生率为3.4%-20%。临床上失衡综合征可以分为脑型和肺型两种-引。脑型失衡综合征常见有恶心、呕吐、头痛、血压升高、焦躁、嗜睡等,严重者伴有抽搐、扑翼样震颤、谵妄、昏迷。我院透析中心于2006年3月9日抢救了1例重症脑型失衡综合征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透析模式的不同对血液透析高危患者的血压造成的影响。方法:2016年8月-2017年8月期间血液透析高危患者150例,随机分为A组(常温常规透析)、B组(低温常规透析)以及C组(低温+可调钠透析),对比三组患者的低血压发生率。结果:C组患者的低血压发生率(45.20%)低于B组(64.40%)与A组(70.40%),P均0.01。结论:血压透析高危患者接受低温可调钠透析治疗有助于降低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个体化健康教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方法选取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的50例M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个体化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变化。结果观察组4例发生新的并发症,其中透析失衡综合征2例,出血1例,皮肤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00%,对照组9例出现新并发症,其中透析失衡综合征4例,出血2例,皮肤感染2例,动脉瘤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6.00%,观察组透析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自我管理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HD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无法避免,而合理的、循序渐地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对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