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反折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Zheng J  Jiang K  Liu X 《中华眼科杂志》2001,37(2):115-117
目的 改进常规小梁切除术,减少术后滤过道阻塞。方法 在常规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对拟切除的包括小梁在内的深层巩膜组织(4.0mm×1.5mm)不完全切除,而是保留一端,将其垂直扭转反折缝于其后方的深层巩膜组织之上,利用其隆起特点防止术后滤过道阻塞。结果 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3.5个月。治疗组33例(38只眼),眼压从术前(25.41±2.41)mmHg(1mmHg=0.133kPa)降至术后(14.74±0.90)mmHg。对照组33例(40只眼),眼压从术前(24.96±1.35)mmHg降至术后(19.40±1.43)mmHg,治疗组手术成功率94.7%,对照组手术成功率77.5%。结论 采用反折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能有效减轻术后滤过道阻塞,从而有效控制眼压,减少复发,该术式易操作,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层间巩膜瓣切除联合小梁巩膜条转移治疗青光眼的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眼科住院治疗的青光眼患者42例(51眼),分为治疗组(21例26眼)与对照组(21例25眼)。治疗组采用层间巩膜瓣切除联合小梁巩膜条转移术,对照组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两组视力、眼压、滤过泡情况及并发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两组视力均较术前有所改善,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治疗组手术后眼压明显下降,至随访12个月时眼压为(14.46±1.92)mmHg(1kPa=7.5mmHg)。对照组手术后眼压亦明显下降,至随访12个月时眼压为(19.27±1.7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治疗组功能性滤过泡发生率所占比例为88.5%,对照组为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26眼中7眼出现浅前房,对照组仅3眼术后出现浅前房。治疗组Ⅰ级前房积血3眼,对照组Ⅰ级前房积血3眼,术后3~5d可完全吸收。治疗组5眼出现低眼压,对照组3眼出现低眼压,术后8d内眼压缓慢回升。结论层间巩膜瓣切除联合小梁巩膜条转移操作相对简单,手术安全,远期降眼压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小梁切除术联合自体巩膜植入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自体巩膜植入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12眼)青光眼患者施行小梁切除术联合自体巩膜植入术。术后观察眼压、视力、滤过泡形态、并发症等,并做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结果经3~18mo的随访,术后视力11眼(92%)维持不变或提高。眼压由术前平均(36.15±11.39)mmHg降至术后1a平均(13.21±4.98)mmHg,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末次随访眼压≤21mmHg者11眼(92%),其中9眼形成弥散性滤过泡,术后前房轻度变浅4眼,术后3~7dUBM检查睫状体脱离2眼,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自体巩膜植入术,能有效降低眼压,经济安全术后视力稳定,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巩膜层间隧道房水引流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盘如刚  陈晓明  李茅  刘东敬 《眼科》2006,15(2):105-107
目的探讨巩膜层间隧道房水引流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设计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研究对象 87例(98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方法将不同类型难治性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隧道组(50眼)行巩膜层间隧道房水引流术,在浅层巩膜下纵形切除5.0mm×1.5mm条状饭层巩膜和常规的小梁切除,条状巩膜远端超过巩膜床1.5-2.0mm,对照组(48 眼)行常规的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12个月。主要指标视力、眼压、滤过泡、术巾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1)术后视力隧道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5,P=0.76)。(2)术后1周两组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P=0.08);术后6个月隧道组平均眼压(14.34±3.95)mmHg.对照组(19.57±7.76)mmHg;手术成功率:隧道组 88.00%,对照组64.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隧道组功能性滤过泡82,0%,对照组6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9,P=0.02)。(4)术后隧道组出现浅前房较对照组多,治疗后1周内恢复正常,没有其他并发症。结论对于难治性青光眼,与常规小梁切除术比较,巩膜层间隧道房水引流术在防止滤过道瘢痕形成,术后眼压控制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改良巩膜瓣小梁切除与传统小梁切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了解小梁切除术中改良巩膜瓣、不同缝合方式在术中、术后的优缺点。方法  90例 116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 3组 :传统术式组 30例 4 2眼 ;可拆褥式缝线组 30例 4 0眼 ;L形巩膜瓣小梁切除组 30例 34眼。比较 3组术后浅前房、眼压和滤过泡情况。结果 浅前房发生率传统术式组 2 6 18% ,可拆褥式缝线组 7 5 % ,L形巩膜瓣切除组2 94 % ,改良巩膜瓣组与传统术式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0 0 1) ;随诊眼压传统术式组 (14 6 5± 4 30 )mmHg(1kPa =7 5mmHg) ,可拆褥式缝线组 (13.87± 3.6 0 )mmHg ,L形巩膜瓣切除组 (15 .5 8± 3.2 0 )mmHg ,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随诊功能性滤过泡传统术式组 76 % ,可拆褥式缝线组 93% ,L形巩膜瓣切除组 96 % ,传统小梁切除组与改良巩膜瓣小梁切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采用巩膜瓣可拆褥式缝合与L形巩膜瓣小梁切除可大大降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 ,并能理想地控制眼压 ,提高术后视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改良巩膜瓣小梁切除术的效果。方法  96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为 2组 ,改良组 40例 43眼行改良巩膜瓣小梁切除术 ,对照组 48例 5 3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 ,观察两组术后浅前房、眼压及滤过泡等情况。结果 浅前房发生率改良组 4 65 % ( 2 /4 3 ) ,对照组 2 0 75 % ( 11/5 3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眼压控制在 2 1mmHg以下者改良组42眼 ,对照组 45眼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Ⅰ、Ⅱ级功能性滤过泡改良组 40眼 ,对照组 40眼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改良巩膜瓣小梁切除术可明显降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 ,并能理想地控制眼压。  相似文献   

7.
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147例效果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闭角型青光眼辅助巩膜瓣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147例(159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施行辅助巩膜瓣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简称松解缝线组),同期162例(174眼)PACG行常规小梁切除法(对照组),术后观察两组视力、眼压、前房形成、结膜滤泡、眼内反应等,平均随访时间30个月。结果术后早期前房形成时间(d),松解缝线组短于常规小梁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松解缝线组出院时眼压(11.77±3.37)mmHg与术前眼压(31.63±9.45)mmHg比较,差异显著(t=25.86,P=0.000)。术后长期随访眼压(14.74±2.71)mmHg低于常规小梁切除组(17.96±2.45)mmHg,差异显著(t=11.22,P=0.000)。随访中无眼部感染与恶性青光眼发生。结论辅助巩膜瓣松解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在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术中能促进术后早期前房形成。增强长期眼压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巩膜隧道式切口超声乳化或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巩膜隧道式小切口白内障摘出联合隧道内小梁切除术对 36例 38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术后随访 6~ 2 4个月 ,平均 13.6个月 ,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等。结果 本组病例术前视力均 <0 .3,术后视力 >0 .5者 2 3眼。术前眼压均值(33.15± 9.90 )mmHg(1kPa =7.5mmHg) ,术后眼压均值(13 6 5± 2 .33)mmHg ,2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术后均可见功能性滤过泡 ,术中及术后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巩膜隧道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或非超声乳化摘出白内障联合隧道内小梁切除术具有术后视力恢复快、降眼压效果好、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再次升高者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疗效观察。方法对22例(25眼)曾行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再次升高者行小梁切除联合羊膜移植和巩膜瓣可调节缝线术。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观察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滤过泡以及并发症。结果术后1d眼压(8.08±1.85)mmHg(1mmHg=0.133kPa),眼压显著低于术前的(31.92±6.74)mmHg,有3眼出现低眼压、浅前房,经治疗后恢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11.68±3.47)、(17.88±3.41)、(19.12±2.62)、(20.32±3.16)、(19.16±1.31)mmHg,与术前平均眼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至随访结束,10眼视力提高,另15眼视力维持不变。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滤过泡渗漏、结膜漏水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再次手术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能有效降低眼压,保留功能型滤过泡,且并发症少,治疗复发性青光眼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观察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 (non penetratingsurgery ,NPTS)联合透明质酸钠生物胶植入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OAG)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对 4 1例 5 6眼POAG患者施行NPTS ,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手术区房角、手术并发症 ,随访 12~ 39个月 ,平均 16 .8个月。结果NPTS术后视力不变或提高 96 .4 3% ,眼压由术前平均(2 5 97± 7.97)mmHg(1kPa =7.5mmHg)降至术后 12个月平均眼压 (19.19± 3 6 6 )mmHg ,差异有显著性 (t=9.4 7,P <0 .0 1)。随访末期眼压≤ 2 1mmHg 31眼 ,需局部用降眼压药后眼压≤ 2 1mmHg 16眼 ,手术失败 8眼。随访末期有功能滤过泡 2 9眼 ,眼压均≤ 2 1mmHg。前房角镜检查 :术后 12个月可见较宽的透明间腔带 4 3眼 ,境界欠清 4眼 ,小梁膜色素沉着、增厚 7眼。 1眼生物胶露出球结膜后行羊膜移植修补。结论 NPTS能有效降低眼压 ,手术并发症少 ,术后视力稳定。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巩膜瓣间、球结膜瘢痕化。  相似文献   

11.
Yue J  Hu CQ  Lei XM  Qin GH  Zhang Y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8):476-480
目的 探讨小梁切除联合羊膜植入和巩膜瓣松解缝线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对完成追踪观察的 5 8例 (6 7只眼 )难治性青光眼患者施行小梁切除术 ,术中巩膜瓣下及结膜瓣下植入新鲜或贮存羊膜 ,联合应用巩膜瓣松解缝线术控制房水渗漏量。结果 术后随访 5~ 38个月 ,平均 19 5个月 ,其中≥ 12个月者占 79 1%。术后 12个月时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眼压由术前 (43 86± 7 12 )mmHg(1mmHg=0 133kPa)降至 (19 6 3± 2 5 7)mmHg(t=4 96 ,P <0 0 0 1)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青光眼的眼压由术前 (40 31± 4 79)mmHg降至 (18 0 9± 2 2 1)mmHg(t=3 5 4 ,P <0 0 5 ) ,无晶状体性青光眼的眼压由术前 (37 94± 5 6 3)mmHg降至 (2 0 14± 3 15 )mmHg (t=5 12 ,P <0 0 5 ) ,青少年型青光眼的眼压由术前 (32 4 8± 3 98)mmHg降至 (16 5 4± 1 84 )mmHg(t=4 2 3,P <0 0 1) ,葡萄膜炎性青光眼的眼压由术前 (36 0 1± 4 13)mmHg降至 (18 11± 3 4 0 )mmHg(t=4 4 7,P <0 0 1) ,滤过性手术失败的青光眼眼压由术前 (34 4 3± 5 2 8)mmHg降至 (18 31± 1 5 2 )mmHg(t=2 0 5 ,P <0 0 5 ) ;患者手术前、后眼压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意义。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 80 6 %。无排斥反应和严重并发症。结论  相似文献   

12.
潘伟华  李诚  王伟邦  张亚军 《眼科》2006,15(2):108-111
目的探讨缝线植入Schlemm管开口部成形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设计同顾性、非对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11例(19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方法做二层巩膜瓣并切除深层巩膜瓣,剪除 Schlemm管外壁,将6-0尼龙线从管断端口分别植入Schlemm管内,穿透性小梁切除及相应虹膜剪除,水密缝合浅层巩膜瓣。主要指标眼压、前房、视力、手术并发症及滤过泡。结果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18.05±12.78)个月。术后末次随访平均眼压 (15.11±6.13)mmHg,与术前平均眼压(31.23±9.72)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69,P=0.000)。术后经局部降眼压药物治疗眼压≥22mmHg者仅1例1眼,成功率达94.74%。术后形成滤过泡6例8眼(42.11%),其中1眼为眼压≥22mmHg者。术后有滤过泡者与无滤过泡者的术前、术后末次随访平均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62,P=0 071)。术后均无前房形成迟缓。4 眼(21.05%)术后出现前房积血。一过性眼压升高3眼(15.78%)。一过性低眼压11眼(57.89%)。术后均无前房内纤维蛋白渗出、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缝线植入Schlemm管开口部成形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降眼压效果肯定,术后并发症少,术后管理容易,为一种具有探讨价值的抗青光眼新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非穿透小梁手术和小梁切除手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196例222眼,其中小梁切除术197眼,非穿透小梁手术25眼,术后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前房出血、前房反应以及视野等情况,随访时间1d~24(平均10.6)mo。结果:小梁切除术患者术前、术后3,7d;1,6,12和24mo眼压分别为27.61±6.59,10.49±6.22,12.37±7.51,14.37±4.22,13.66±5.78,18.91±7.32和17.53±4.11mmHg,非穿透小梁手术术前、术后3,7d;1,6,12和24mo眼压分别为25.17±8.31,13.66±5.92,15.22±3.60,16.08±6.39,16.16±4.57,17.63±5.91和16.87±6.27mmHg。两种手术后眼压均明显降低,在术后3d~6mo小梁切除手术后眼压低于非穿透小梁手术后眼压(P<0.05),术后12mo以上,二者眼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患者小梁切除术后随访7d;1,6,12和24mo滤过泡维持比例为195/197,113/152,60/137,47/62和33/46,而非穿透小梁手术的比例分别为25/25,17/23,12/19,5/9和5/9。术后常见并发症包括浅前房、脉络膜脱离、低眼压、前房出血、葡萄膜炎和恶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率为18%,2%、40%,24%和1%,非穿透小梁手术后发生率分别为4%,0%,28%,4%和0%。结论:非穿透小梁手术和小梁切除手术均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有效方法,前者术后并发症较少,后者术后短期眼压控制较理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道阻塞等并发症的治疗方法。方法根据我科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28例(33)眼术后1个月内发生滤过道阻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参照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道阻塞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方法治疗。在术后1个月内切口粘连不紧密时,内部阻塞者通过缩瞳、经角膜侧切口将前粘连的周边虹膜切除口分离,必要时扩大虹膜切口,恢复周边前后房的交通;中部阻塞者重建小梁切口,确保其通畅;外部阻塞者术后1个月内进行结膜瓣、巩膜瓣剥离。结果33眼术后视力情况:5眼视力≤0.1,18眼0.2~0.5,10眼≥0.6。术后眼压12~21mmHg,平均(16.3±3.9)mmHg(1mmHg=0.133kPa)。眼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半年,眼压稳定在15~22mmHg,平均(17.3±3.9)mmHg。3例再次手术后需用0.25%噻吗洛尔控制眼压在20mmHg以下。有3例外部滤过道阻塞者行巩膜瓣剥离后出现浅前房。结论小梁切除术后1个月内发生滤过道阻塞者,由于切口愈合并不十分牢固,采取适当的措施是可以恢复滤过功能的。  相似文献   

15.
羊膜移植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临床观察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 :探讨羊膜移植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保存的羊膜移植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 2 2例 (2 6眼 ) ,术后随访 6个月~ 2 4个月 ,检查记录术后视力、滤过泡、前房深度、眼压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随访期间眼压由术前 40 14± 8 17mmHg降至术后 18 15± 3 5 0mmHg ,比术前降低 5 5 0 % ,P <0 0 0 1。手术总成功率为92 3% ,保持功能性滤过泡 2 3眼 (88 5 % ) ,术后视力提高 2行以上者为 18眼 (69 2 % ) ,并发症主要包括浅前房 (3眼 )和低眼压 (6眼 )。结论 :羊膜移植联合小梁切除术可减少滤过道疤痕的形成 ,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的临床疗效及眼压日曲线变化。方法26例(26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术后随访1年,观察术后眼压控制情况、眼压日曲线变化、峰谷眼压差值,视力、滤过泡、视野等情况。结果术前平均眼压(25.2±3.4)mmHg(1mmHg=0.133kPa),峰值眼压(34.7±4.3)mm—Hg,谷值眼压(15.5±3.1)mmHg,眼压波动值(19.2±3.3)mmHg;术后平均眼压(15.1±2.5)mmHg,峰值眼压(19.7±3.6mmHg),谷值眼压(10.4±2.8)mmHg,眼压波动值(9.3±2.2)mmHg,手术前后的平均眼压、峰值眼压、谷值眼压、眼压波动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平均眼压降低,眼压曲线峰谷差值缩小,眼压曲线趋于平稳。结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术后眼压控制较好,手术安全性较好,眼压日曲线峰谷差值缩小,近期效果较好,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小梁切除术改良的目的是为有一个理想的结膜下滤过,避免术后滤过泡囊样变性。本文小梁切除术的技术和效果表明,可根据术前未经治疗的眼压增高情况,来预计巩膜瓣切除的厚度,而使眼压降到所希望的水平。作者对31例35眼施行小梁切除术。所有病人保守治疗失败,视机能继续丧失。手术在显微镜下操作。根据术前眼压,选择巩膜瓣厚度在1/2~1/5之间。术后3月后停止局部用药,随访7个月~2年。35眼中32眼(91.4%)术后用或不用药物,眼压稳定降低到21 mmHg以下。其中19眼前房浅,结膜下滤过弥散,不用药眼压控制。13  相似文献   

18.
巩膜瓣改良缝合及术后不按摩的小梁切除术远期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改良缝合,滤过泡自然形成,术后不按摩眼球的远期效果.方法对15例(17只眼)不同类型的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中巩膜瓣改良缝合,缝线位于小梁切口后缘0.5mm~1mm的巩膜瓣两侧,并形成前房,试压滤过检查,术后不按摩眼球,随访1~5年.结果 17只眼术后7天内眼压:5~8mmHg者9只眼, 9~14mmHg者6只眼;半年后:5~8mmHg者2只眼,9~14mmHg者9只眼,15~18 mmHg者6只眼.滤过泡:7天内Ⅰ型17只眼,7天后~半年Ⅰ型13只眼,Ⅱ型4只眼;半年后:Ⅰ型11只眼,Ⅱ型6只眼.结论小梁切除术中巩膜瓣改良缝合,滤过泡自然形成,术后长期不用按摩眼球,远期效果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小切口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海云 《眼科新进展》2004,24(4):304-305
目的 观察小切口白内障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 应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对 30例 32眼青光眼白内障进行手术治疗 ,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结果  (1)术前视力全部低于 0 .15 ,术后 3月视力 >0 .5者 18眼 ,0 .5~ 0 .3者 8眼 ,0 .3~ 0 .8者 4眼 ,2眼数指 ;(2 )术前平均眼压 (38.2 7± 3 14 )mmHg(1kPa =7.5mmHg) ,术前降压后平均眼压为 (2 3 5 6± 5 2 5 )mmHg ,术后随访 3月 ,平均眼压为 (14 5 7± 3.2 6 )mmHg ,术后仅有 2眼眼压增高 ,经用药物治疗后眼压正常。术前、术后眼压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小切口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术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常规小梁—巩膜带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并与常规小梁切除术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选择110例(110眼)准备行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分为A、B两组,A组(58例)行超常规小梁—巩膜带切除+虹膜周切术,B组(52例)行常规小梁切除+虹膜周切术。比较两组术后早期眼压控制和前房形成情况、术后远期滤过泡形成和眼压控制情况。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早期(1周)眼压控制(〈21mmHg)数和浅前房:A组分别为54眼(93.1%)和25眼(43.1%),B组分别为44眼(84.6%)和18眼(34.6%),经卡方检验,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A组眼压为(11.20±2.13)mmHg,B组为(12.12±2.07)mmHg,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远期(6~26个月)良好功能滤过泡和眼压控制数:A组分别为41眼(70.7%)和48眼(82.8%),B组分别是27眼(51.9%)和31眼(59.6%),经卡方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远期,A组眼压为(12.2...更多1±1.98)mmHg,B组(13.79±3.27)mmHg,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常规小梁—巩膜带切除+虹膜周切术较常规小梁切除+虹膜周切术远期眼压控制效果好,同时避免了使用抗细胞代谢药物或其他操作所带来的并发症,结果令人满意。 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