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介绍了临床医护人员在对艾滋病男男同性恋病人歧视研究中的关键问题,阐述了歧视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医护人员歧视干预研究的进展,在此基础上对临床医护人员的反歧视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正确的职业防护在反对艾滋病歧视中的作用和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绳宇 《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2):1072-1074
目前医护人员在临床医疗护理中接触艾滋病(AIDS)患者的机会相对增多,因此正确的职业防护应该是医护人员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然而,由于在医护人员中开展AIDS知识和标准性预防知识的普及与培训缺乏,以及在管理和监督中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AIDS患者时,由于害怕被感染而对AIDS患者表现出恐惧、冷漠或拒绝,或是过度防护,使AIDS患者感到被歧视,加重了AIDS患者的心理压力。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AIDS规划署以及我国政府先后提出了减少歧视,共同抗击AIDS的号召。为此,积极倡导在医护人员中大力开展AIDS知识、标准性预防和反歧视教育培训,增强医院管理者、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加大医疗资源投入,建立健全职业防护保障制度,从根本上保证医护人员职业安全,使广大的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尊重和接纳AIDS患者,减少对患者的歧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艾滋病患者遭遇医护人员艾滋歧视后的真实心理感受及行为反应,分析其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制定相应的方案,降低其对艾滋病患者的艾滋歧视。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9名遭受过医护人员艾滋歧视的艾滋病患者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个体化深入访谈,并用现象学分析法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提炼出主题。结果艾滋病患者遭遇医护人员艾滋歧视后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自尊降低,自我指责,恐惧、绝望及自杀念头,愤怒、仇恨及报复心理等;行为状态主要表现为:隐瞒病情及拒绝就医,产生自杀行为,产生报复行为等。结论医护人员艾滋病歧视可对艾滋患者的心理及行为状态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降低医护人员对艾滋病患者的艾滋歧视,关注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描述上海市年轻艾滋病患者歧视感知度的现状,确定上海市年轻艾滋病患者歧视感知度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按入选标准连续抽样,选取 150 例上海市公共临床卫生中心就诊的年轻艾滋病患者(18-35岁)为研究对象,采用 HIV 每日歧视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 上海市年轻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得分的中位数为 38(P25-33,P75-40),提示患者报告的感知歧视水平并不高。其中,教育程度和身体状况等是上海市年轻艾滋病患者感知歧视的影响因素。 结论 上海市年轻艾滋病患者总体歧视感知度处于较低水平,但可能是受所选的研究工具敏感性不够、患者确实歧视感知度较低以及对自身隐私保护的迫切需求等因素影响所致。因此,医护人员应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干预,以期为临床护理和护理科研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银屑病患者被歧视经历及其对患者应对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40例银屑病住院患者进行患病情况、被歧视经历、应对方式和生活质量的调查。结果 50.00%的患者有过因银屑病而被歧视的经历,并且病情严重、有出血、暴露部位有皮损的患者更容易被歧视。有被歧视经历的患者屈服维度得分高于没有被歧视过的患者,生活质量低于无被歧视经历的患者(P0.01)。结论银屑病患者中普遍存在被歧视经历,并对患者的心理产生影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应该引起社会和医护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慢性疾病治疗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常常使患者产生病耻感。本文在分析慢性病病耻感的定义、分类、影响因素以及测评工具的基础上,对歧视干预措施及干预效果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帮助医疗政策决策者、临床医护人员、研究者、患者及家属更好地理解患者心理,促进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并为临床护理决策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遭受歧视的体验及应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深入了解和理解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遭受歧视的心理体验及其应对方式。方法运用立意取样法和深入访谈法,对16例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进行访谈,将获得的资料用Giorgi法进行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受歧视的感受包括:被他人躲避而无奈,遭到排斥而无助,被贬低而悲痛,遭遇不公平而愤恨;患者对歧视的应对方式有隐瞒病情、回避社交、试图报复社会等。结论医护人员应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向患者提供有效的情感支持和应对歧视的指导,积极为患者营造一个宽容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其提高生活质量和康复。  相似文献   

8.
陈慧 《当代护士》2024,(2):104-108
目的 了解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病耻感体验,以期为医护人员通过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最大差异抽样策略,抽取2021年1月—2022年8月南宁市某医院收治的19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Colaizzi七步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提炼主题。结果 19名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术后病耻感情况可归纳为3个主题:病耻感体验(自责与沮丧、对刻板印象的认可、经济方面的自我歧视)、病耻感来源(家人、亲朋好友)、病耻感的应对策略(自我接纳、隐瞒与回避)。结论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在术后具有较强的病耻感,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患者心理状况的关注,并予以适当的心理支持。同时,应积极传播科学、正确的妇科恶性肿瘤相关知识,减少患者面临的社会歧视,为患者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我国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感知歧视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便利抽取河南省和湖北省四地市的313例HIV感染者/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Berger艾滋病耻辱量表(Berger HIV stigma scale,BHSS)对其进行调查。结果 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BHSS得分为(107.36±17.64)分,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感染途径、居住地、家人知晓病情状况、患病时间、CD4细胞数目等是HIV感染者/AIDS患者感知歧视的影响因素。结论我国HIV感染者/AIDS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感知歧视,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HIV阳性的男男性行为者(MSM)的基本特征,以及艾滋病相关羞辱和歧视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2009年7~11月匿名调查成都市内HIV阳性的MSM107例.结果 艾滋病相关羞辱和歧视总得分为(127.36±17.68)分,处于中等水平.影响因素有疾病告知、安全套使用频率、文化程度、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自我感觉身体状况.结论 医护人员在提供卫生服务时应持中立态度,鼓励其告知亲近人员,建立支持性环境,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羞辱和歧视水平.  相似文献   

11.
医护人员的心理负荷和迅速、正确的临床决策密切相关,过高或过低的心理负荷对医护人员的工作业绩均有影响。国外在医护人员的心理现状及影响因素、模拟环境中医护人员使用复杂医疗设备的心理水平及影响因素等多方面展开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医护人员的心理负荷与工作任务性质等诸多因素相关。目前,国内关于医护人员的心理负荷研究尚在起步阶段,相关研究较少。我国医护人员的心理负荷处于什么水平、其影响因素有哪些等研究问题的解决将为管理者相关政策的制定、优化护士人力资源的配置提供参考,最终达到促进护士的身心健康、提高护理质量水平、保证患者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临床护理》2008,(2):85-88
正确的职业防护在反对艾滋病歧视中的作用和意义;医护专业学生对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歧视态度的调查研究;临床一线护士艾滋病认知状况调查;艾滋病病毒医源性传播的现状及防护;对手术室护士经血液传播疾病防护知识及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医护人员对临床异常事件报告认知程度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述医护人员对临床异常事件报告的认知程度,比较医生和护士对临床异常事件认知的差异,识别影响医护人员对临床异常事件报告认知程度的因素.[方法]方便抽样422名医护人员,采用改良的<临床异常事件报告认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医护人员对临床异常事件报告的认知正确率为78.06%,其中报告类别的正确率为92.50%,报告重要性的正确率为95.67%,报告流程的正确率33.17%.医生和护理人员对临床异常事件报告的认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报告流程方面,护士得分显著高于医生得分.影响医护人员对临床异常事件报告认知的因素包括职业、年龄、工龄、职称和受教育程度.[结论]医护人员对临床异常事件的报告流程知识缺乏,必须对医护人员进行有关临床异常事件报告流程的培训,以提高上报率.  相似文献   

14.
张燕  绳宇 《护理学报》2010,17(7):1-3
目的分析短期、综合的艾滋病反歧视干预后医学院校学生艾滋病歧视态度在不同时点间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类实验性研究方法,便利抽取北京市某2所医学院校作为干预组,另1所作为对照组。共纳入在临床见习和实习本科医疗及护理专业学生123名,其中干预组62名,对照组61名。对干预组进行短期、综合艾滋病反歧视干预,对照组无任何干预。两组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即刻、干预后1、3、6个月采用"医学院校学生对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歧视态度问卷"测量歧视态度。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对待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的歧视态度不仅在干预后明显降低,并在干预后6个月内一直保持较低的平稳趋势(P〈0.01),而对照组呈基本平稳状态。结论短期、综合的艾滋病反歧视干预可产生较远期、持久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调查医护人员对营养风险筛查的认知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校正医护人员对其正确认知提供准确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57名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临床营养风险筛查认知现状问卷对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临床医护人员对营养风险筛查及营养支持的有效性存在认知偏差。81.3%的医护人员希望每年组织1~5次营养风险筛查培训;医护人员培训与否、培训次数、工作年限以及职务对营养风险筛查实践及认知现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应根据不同属性医护人员进行准确的营养风险筛查培训,为患者提供有效的营养支持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川东北地区临床医护人员ICU后综合征的认知、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便利抽样法,于2021年11月-2022年1月对川东北地区公立医院572名临床医护人员,通过自行编制临床医护人员ICU后综合征认知、态度、行为表对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临床医护ICU后综合征知信行结构方程模型的χ2值为210.55,χ2/df为3.57<5(P<0.001),拟合优度指数(GFI)为0.954,调整的拟合优度指数(AGFI)为0.912,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为0.065,均方根残差(RMR)为0.047,结构模型各拟合指标均在理想标准值以内,拟合度良好。认知因素对行为的总效应系数为0.159,直接效应为-0.196,且通过态度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为0.355,而态度对行为的直接效应为0.482。结论 川东北地区临床医护人员ICU后综合征的认知、态度对行为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临床医护人员的ICU后综合征认知对态度存在一定的正向作用,但认知对行为的直接作用是负向的,临床医护人员在ICU后综合征知行上存在一定程度...  相似文献   

17.
李芳  潘晓彦  刘婷  王敏 《护理学报》2022,29(22):41-45
目的 梳理国内外老年人年龄歧视研究现状,为消除健康服务领域老年人年龄歧视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国内外老年人年龄歧视相关文献,从年龄歧视的概念、相关理论、老年人年龄歧视的现状、对老年人的影响以及干预措施方面进行综述。结果 目前国内对老年人年龄歧视研究较少,国外相关研究不断增加。老年人年龄歧视情况较为普遍,对老年人精神心理、躯体生理、社会关系等方面都有一定影响,主要通过健全法律制度、加强老年知识教育、增加代际接触减少老年歧视。结论 今后可依据国情,对健康服务领域老年人年龄歧视进行调查分析,探索合理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述医护人员对临床异常事件报告的认知程度,比较医生和护士对临床异常事件认知的差异,识别影响医护人员对临床异常事件报告认知程度的因素。[方法]方便抽样422名医护人员,采用改良的《临床异常事件报告认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医护人员对临床异常事件报告的认知正确率为78.06%,其中报告类别的正确率为92.50%,报告重要性的正确率为95.67%,报告流程的正确率33.17%。医生和护理人员对临床异常事件报告的认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报告流程方面,护士得分显著高于医生得分。影响医护人员对临床异常事件报告认知的因素包括职业、年龄、工龄、职称和受教育程度。[结论]医护人员对临床异常事件的报告流程知识缺乏,必须对医护人员进行有关临床异常事件报告流程的培训,以提高上报率。  相似文献   

19.
刘洁  白琴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5):453-455
目的 探讨医护人员与癌症患者对补充替代疗法用于止痛治疗的态度和看法.方法 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一所三甲肿瘤医院的14名医护人员和12名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结果 两组人群认知的相同主题是止痛效果,不同主题是患者提及经济担忧及出院后的需求,医护人员还关注了实施条件和评价方法.结论 医护人员和癌症患者对补充替代疗法在止痛治疗中的应用持认可态度,其临床推广还需进一步理论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20.
胸外科HIV阳性患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沛  齐海妮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4):5963-5963
艾滋病(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其对人类的危害性毋庸置疑,医护人员面临职业暴露的危险明显增加,如何减少对HIV/AIDS患者的歧视与羞辱,减少职业暴露,已成为一个日益重视的问题。我院胸外科近几年收治疗的HIV/AIDS均给予优质护理,注重了职业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