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通过检测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各亚群分布情况以及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探讨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状态、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48例脑梗死患者及31例正常人外周血CD14、CD16、CD41的表达.结果:脑梗死组的CD14+CD16+亚群、单核细胞-血小板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D64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上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以阐明其在RA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4例RA患者和22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的比例及其CD64的表达,比较RA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各单核细胞亚群的比例及其表面CD64表达水平,并分析各单核细胞亚群表面CD64表达与实验室检查数据的相关性。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者非参数检验,两变量之间相关性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1)RA组中间型单核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A组经典型单核细胞比例和非经典型单核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RA组各单核细胞亚群CD64表达(MFI)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RA患者外周血经典型单核细胞和中间型单核细胞CD64表达(MFI)与DAS28呈正相关(rs=0.308,P=0.044;rs=0.302,P=0.049)。(4)RA患者各单核细胞亚群CD64表达(MFI)与ESR,CRP呈正相关(rs=0.410,P=0.008;rs=0.475,P=0.003;rs=0.448,P=0.003;rs=0.473,P=0.004;rs=0.348,P=0.026;rs=0.340,P=0.042)。(5)RA患者RF阳性组、ACPA阳性组外周血经典型单核细胞、中间型单核细胞上CD64表达(MFI)明显高于对应的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中间型单核细胞CD64高表达组血清细胞因子IL-6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CD64表达异常,经典型单核细胞和中间型单核细胞CD64表达与炎症水平、自身抗体产生和疾病活动性有明确的相关性。以外,中间型单核细胞CD64的表达与细胞因子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及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血液中单核细胞的β淀粉样蛋白42(Aβ42)吞噬功能研究,为AD的诊治提供新的方向。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就诊的AD患者(AD组)、MCI患者(MCI组)和体检健康志愿者(NC组)各56例,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中单核细胞(CD14+CD16-、CD14+CD16+和CD14-CD16+)的Aβ42吞噬功能,比较不同年龄组[20~45岁(低龄组)、46~65岁(正常组)、和66~80岁(高龄组)]A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Aβ42吞噬功能变化;ELISA检测血液和脑脊液中Aβ42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的Aβ42吞噬功能与血液和脑脊液Aβ42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NC组和MCI组相比,AD患者总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亚群(CD14+CD16~-、CD14~+CD16~+和CD14-CD16~+)的Aβ42吞噬功能显著降低(P<0.05),MCI组和N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高年龄组患者外周血总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亚群(CD14~+CD16-、CD14~+C...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单核细胞不同亚群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模型中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与I/R损伤后炎症程度及组织修复的关系。方法 Wistar大鼠16只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45 min后再灌注的方法制备I/R模型。于术前、术后1、3、5、7、14 d抽取大鼠尾静脉血,运用流式细胞术将单核细胞分为CD172a+CD43low和CD172a+CD43high两个亚群,检测各时间点单核细胞亚群的比例,并于术后第30天取心脏行Masson及麦胚凝集素(WGA)染色,观察心肌梗死区纤维化程度及心肌细胞肥大程度与单核细胞表型变化的关系。结果 I/R组CD172a+CD43low单核细胞比例在术后第1天较基线显著升高(P0.05),第3天达到高峰(P0.01),之后逐渐下降,从第7天起与基线水平一致;Sham组CD172a+CD43low单核细胞比例在术后第1天升高,与基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第3天起降至基线水平;与sham组相比,I/R组第3天时CD172a+CD43low比例较显著性升高(P0.01),其余时间点则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大鼠CD172a+CD43high细胞比例在各组呈现与CD43low相反的变化。Masson及WGA染色结果显示,I/R组大鼠心肌存在大量胶原纤维的沉积(P0.05),且心肌细胞存在不同程度的肥大(P0.01)。术后第3天CD172a+CD43low单核细胞比例与术后30 d左室壁心肌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呈正相关(r=0.86,P0.05)。结论研究表明大鼠心肌I/R后单核细胞亚群发生了动态变化,具有促炎症表型的CD172a+CD43low单核细胞可能成为心肌I/R损伤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各亚群分布情况以及HLA—DR表达水平,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CD14^+CD16^+单核细胞及HLA-DR的表达特点,以及与疾病进程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21例免疫耐受(IT)患者、29例免疫活化(IA)患者,及31例正常人外周血CD14、CD16、HLA—DR的表达。同时调查肝功能、乙肝五项和血清HBVDNA等相应临床资料。结果:免疫活化组(IA)的CD14^+CD16^+亚群比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免疫耐受组(IT)(P〈0.01);单核细胞CD14^+CD16^+亚群HLA.DR表达明显高于CD14^+CD16^+亚群(P〈0.01);乙型肝炎患者CD14^+CD16^+单核细胞比率与ALT呈正相关(r=0.876,P〈0.01),与HBVDNA载量成负相关(r=-0.267,P〈0.01)。结论:CD14^+CD16^+单核细胞可能在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参与调节针对HBV的免疫反应,CD14^+CD16^+单核细胞与HBV复制和肝脏炎症之间存在相关性,因此检测单核细胞CD14^+CD16^+亚群及HLA-DR水平对于了解乙型肝炎患者疾病进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分布,同时观察负性调节分子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域蛋白3(Tim-3)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在各亚群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H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比例和各亚群Tim-3、PD-1表达,并与临床指标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采用Spearman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HC患者外周血CD14~+CD16~+单核细胞比例增高,以CD14CD16~+单核细胞比例增高显著。Tim-3在CD14CD16-单核细胞和CD14~+CD16单核细胞上表达水平升高;PD-1在CD14CD16-单核细胞和CD14CD16~+单核细胞上表达水平升高。CHC患者单核细胞亚群以及各亚群Tim-3、PD-1和临床指标ALT及AST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Tim-3和PD-1在不同单核细胞亚群表达水平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的表达及对其炎症因子生成的影响.方法 利用多色流式技术和荧光实时定量PCR(qRT-PCR),分别检测不同状态的CHB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表面Tim-3分子和Tim-3 mRNA表达水平.给予重组人galectin-9和脂多糖(LPS)共刺激CHB活动期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用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结果 慢乙肝免疫耐受期患者(IT)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Tim-3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HC)和免疫活动期患者(IA)(P<0.01),其中IT患者CD14+ CD16-和CD14+ CD16+单核细胞亚群中Tim-3的表达均高于IA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RT-PCR结果进一步证实I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im-3 mRNA的表达高于HC (P =0.040).IA患者CD14+单核细胞上Tim-3的表达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呈正相关(r=0.362,P=0.028).重组人galectin-9和LPS共刺激I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比单独使用LPS刺激分泌更高水平的TNF-α,IL-1,IL-6.结论 CHB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im-3表达上调,与血清ALT水平呈正相关,Tim-3/galeetin-9通路能够促进LPS诱导的单核细胞的炎症因子的分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血清外泌体和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的相互作用及ALS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四川遂宁市中心医院就诊的ALS患者90例作为ALS组,同期随机选择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用ALS患者和健康人血清外泌体刺激健康人和ALS患者CD14++单核细胞,分析单核细胞因子的分泌功能。从HEK293细胞的条件培养基中制备Luc、TDP(WT)-Luc以及ALS突变型TDP(M337V)-Luc的外泌体,分别刺激ALS患者/健康人CD14++单核细胞,分析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和细胞因子的分泌功能。结果健康人CD14++单核细胞的分泌功能与外泌体供体相关性不大,不同组别外泌体培养下的健康人CD14++单核细胞分泌的促炎细胞因子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而不同组别外泌体培养下的ALS组CD14++单核细胞分泌的促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ALS患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MCP-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3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38.41±2.33)pg/mL比(35.15±2.42)pg/mL,(0.35±0.03)pg/mL比(0.29±0.02)pg/mL,(4.43±0.35)pg/mL比(4.15±0.23)pg/mL,t值分别为2.143,1.537和1.574,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人CD14++单核细胞对外泌体的摄取量与外泌体中的TDP-43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健康人CD14++单核细胞对含有TDP-43的外泌体摄取效率为Luc外泌体的10倍,但是对ALS患者突变型TDP(M337V)-Luc的外泌体摄取量则降低,提示ALS患者CD14++单核细胞吞噬功能受损。此外,相对于Luc外泌体,TDP(WT)-Luc外泌体提高了健康人和ALS患者CD14++单核细胞IL-6,IL-10,IL-1b和MCP-1的分泌功能,TDP(M337V)-Luc外泌体则抑制其分泌功能。结论 ALS中突变的TDP-43可能通过负载的外泌体诱导单核细胞,使单核细胞的激活功能失调,吞噬功能受损,导致更多的TDP-43聚集在中枢神经系统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单核细胞CD14 CD16 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血中单核细胞CD14 CD16 表达水平 ,用放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中IL 6 ,IL 10和TNF α水平 ,用Bactec 912 0细菌培养系统进行血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新生儿败血症组血中单核细胞CD14 CD16 表达水平 ,IL 6 ,TNF 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新生儿组和非败血症组 (P <0 0 1) ,而IL 10水平则显著低于正常新生儿组和非败血症组 (P <0 0 1) ;非败血症组单核细胞CD14 CD16 表达水平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败血症组单核细胞CD14 CD16 表达水平与其IL 6 ,TNF 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 ,与IL 10呈负相关 (P <0 0 1) ;败血症组单核细胞CD14 CD16 表达水平随病情好转而逐渐降低 ,病情危重时则持续高表达。结论 :新生儿血中单核细胞CD14 CD16 表达水平仅在败血症时显著增高 ,并随病情而变化 ,因此 ,它可能对败血症具有诊断意义 ,与败血症的预后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单核细胞、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对单核细胞清道夫受体CD36抗原表达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观察细胞因子在其中的介导作用。方法:使用单核细胞、内皮细胞单独培养及混合培养的方法形成不同的培养条件,通过ABC-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中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的含量,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细胞表面CD36抗原的表达程度。结果:单核细胞单独培养条件下CD36的表达量较低,在和内皮细胞混合培养后CD36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M-CSF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BB)在单核细胞CD36表达增高的调节中起着一定的介导作用,但不占主要地位。结论: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可通过多种环节上调单核细胞CD36的表达,从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单核细胞是血液中的一种单个核吞噬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份。单核细胞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根据其表面分子CD14、CD16表达水平可分为经典型(CD14~(++)CD16-)、中间型(CD14~(++)CD16~+)和非经典型(CD14~+CD16~(++))单核细胞亚群。各单核细胞亚群具有相对独特的功能,在机体免疫应答和炎症过程中发挥不同作用。其中CD14~(++)CD16~-单核细胞吞噬能力最强,在血液系统固有免疫防御的第一线发挥重要作用。CD14~(++)CD16~+单核细胞可快速募集至炎症部位,参与炎症反应。CD14~+CD16~(++)单核细胞可沿血管壁爬行,展现"巡逻"功能。在脂多糖(LPS)、病毒等刺激下,3个单核细胞亚群细胞因子表达谱亦各具特点。此外,单核细胞亚群比例和功能异常与临床多种疾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杨冀  魏兵  于颖  于卉影 《中国免疫学杂志》2023,(10):2217-2221+2226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在儿童EB病毒(EBV)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EBV感染患儿4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急性支气管肺炎患儿23例和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48例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并收集患儿临床资料。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与非IM、肝功能异常与肝功能正常患儿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线性相关分析法分析观察组淋巴细胞亚群与血清EBV-DNA载量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淋巴细胞亚群的诊断效能。结果:EBV感染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T细胞数量和比例、CD8+T细胞数量和比例升高(均P<0.05),CD4+T细胞比例、B细胞比例及CD4+/CD8+降低(均P<0.05)。EBV感染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改变与EBV-DNA载量相关。与非IM和肝功能正常患儿相比,IM和肝功能异常患儿淋巴细胞数量(均P<0.001)、T细胞数量(均P<0.001)和比例(P<0.001;P=0.002)、CD...  相似文献   

13.
背景:如何简易高效分离纯化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并刺激成熟为树突状细胞,未见标准化操作流程。 目的:观察明胶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效率以及将分离出的单核细胞刺激成熟为树突状细胞的表型特征,并与普通塑料黏附法对比。 方法:使用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人外周血得到单个核细胞,根据培养瓶是否进行明胶包被分为明胶包被组和普通塑料组。均分单个核细胞,按组别分离获得单核细胞并诱导刺激成熟为树突状细胞。计数各组所得单核细胞数,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组单核细胞的CD14阳性率、T、B淋巴细胞污染率、树突状细胞非成熟期和成熟期CD1a,CD83的表达情况,锥虫蓝拒染法计算细胞活率,观察对比2组血小板污染情况。 结果与结论:明胶包被组单核细胞数及CD14阳性率显著高于普通塑料组(P < 0.05),普通塑料组淋巴细胞污染率显著高于明胶包被组(P < 0.05)。2组细胞活率及树突状细胞表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明胶包被组血小板污染率低于普通塑料组。提示明胶法可以简单高效分离出单核细胞并成功刺激成熟为树突状细胞。 关键词:明胶;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0.037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霉酚酸(mycophenolic acid,MP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细胞因子分泌及Th细胞亚群的作用。方法分离SLE患者及健康对照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加入MPA或对照药物地塞米松(DEX)培养48h,用ELISA法测培养上清中IL-10、IL-12及IFN-γ的水平,用三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细胞中CD4^+IFN-γ^+IL-10^-T细胞、CD4^+IFN-γ^-IL-10^+T细胞及CD4^+IFN-γ^+IL-10^+T细胞百分率。结果①MPA可使SLE患者PBMCs培养上清中IL-10、IL-12及IFN-γ的分泌显著降低,而DEX却使IL-10分泌水平增高。②MPA可降低SLE患者培养的PBMCs中CD4^+IFN-γ^+IL-10^-T、CD4^+IFN-γ^-IL-10^+T及CD4^+IFN-γ^+IL-10^+T细胞比率,而DEX在使CD4^+IFN-γ^+IL-10^+T细胞亚群比率增高的同时,却使CD4^+IFN-γ^+IL-10^-T细胞亚群的比率降低。结论MPA可抑制SLE患者PBMCs细胞因子分泌,并降低SLE患者外周血培养的PBMCs中Th亚群比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次研究通过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比例及其分泌促炎细胞因子的功能,探讨单核细胞亚群在RA 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22 例RA 患者(RA 组)和22 例健康对照者(HC 组),经知情同意后抽取3ml 静脉血,肝素钠抗凝。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单核细胞亚群比例、中间型单核细胞表面HLA-DR、Toll 样受体2(TLR2)和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TREM-1)表达,及其细胞内肿瘤坏死因子(TNF)鄄琢平均荧光强度(MFI),并分析RA 患者单核细胞亚群比例与血清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正态数据分析采用Students’t-test 检验。结果:与HC 组相比,RA 组中间型单核细胞比例升高[(4.6±1.2)% vs (11.7±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LA-DR 表达(MFI)与HC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8±8.6 vs 30.2±6.1,P>0.05)。RA 组TLR2(750.2±110.3 vs 526.8±98.6)、TREM-1(58.4±12.1 vs 40.3依10.2)表达(MFI)高于HC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A 组中间型单核细胞胞内TNF鄄琢(46.3±6.4 vs 36.7±8.3)MFI 高于H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 患者中间型单核细胞比例与DAS28 评分和血清TNF 、白细胞介素(IL)-17 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93(P =0.003)、0.471(P =0.027) 和0.538(P =0.009)。结论:RA 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向中间型极化,并处于活化状态,高表达TLR2 和TREM-1,分泌较多的促炎细胞因子TNF ,参与RA 的疾病过程。因此,抑制单核细胞向中间型极化或阻断表面受体表达可能是治疗RA 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患儿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及临床意义。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31例IM患儿和50例体检健康儿童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131例IM患儿中有26例患儿收集到对应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后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在IM患儿IVIG治疗前后分布比例的差异。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M患儿CD3~+T细胞和CD8+T细胞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均P<0.000 1),CD4~+T细胞、NK细胞、B淋巴细胞及CD4~+/CD8+T细胞比值水平明显降低(均P<0.000 1)。IM患儿急性期CD4~+、CD8~+T细胞及CD4~+/CD8~+T细胞比值升高及降低水平与患儿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升高的百分率呈现正相关趋势。与IVIG治疗前相比,IM患儿IVIG治疗后外周血CD3~+T细胞和CD8~+T细胞的表达水平有所减低,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治疗后CD4~+T细胞、NK细胞、B淋巴细胞及CD4~+/CD8~+T细胞比值水平增高,但其中治疗后CD4~+T细胞、B淋巴细胞及CD4~+/CD8~+T细胞比值水平仍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综上所述,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对IM患儿的细胞免疫状况评估、辅助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T淋巴亚群及血清心肌酶谱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心肌酶谱水平变化,以及其与发病关系。方法:选择2008-06/2010-06在我院就诊的50例患者(AMI组)作为研究对象,与同期5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采用半自动化分析仪测定其血清心肌酶谱的情况,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AMI组CD8+高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CD4+,CD4+/CD8+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AMI组患者发病后4~6 h后AST、LDH、CK-MB、肌钙蛋白T等心肌酶比较对照组研究对象显著增加(P0.05)。结论:AMI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心肌受损,可以通过T淋巴细胞亚群比值变化以及心肌酶水平可作为AMI严重程度的监测和治疗反应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周血CD14~+CD16~+单核细胞亚群在肝衰竭继发感染患者中的检测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8年4月我院住院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156例,其中并发感染患者95例作为感染组,未并发感染患者61例作为未感染组;感染组95例患者中,将治疗后好转患者51例作为预后良好组,病情恶化自动出院或死亡患者44例作为预后不良组。检测并比较各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TNF-α以及CD14~+CD16~+单核细胞亚群水平。结果:感染组患者血清PCT、TNF-α及CD14~+CD16~+水平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0.05)。采用ROC曲线分析PCT、TNF-α及CD14~+CD16~+水平对肝衰竭感染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6(95%CI 0.768~0.905)、0.791(95%CI 0.71~0.863)、0.838(95%CI 0.791~0.926),最佳截断值分别为4.81、19.85、9.72。CD14~+CD16~+水平与PCT、TNF-α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PCT、TNF-α及CD14~+CD16~+水平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采用ROC曲线分析PCT、TNF-α及CD14~+CD16~+水平对肝衰竭感染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9(95%CI 0.712~0.853)、0.769(95%CI 0.708~0.843)、0.802(95%CI 0.772~0.895),最佳截断值为5.40、24.25、12.02。结论:CD14~+CD16~+水平对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具有着较高的临床诊断和预后预测价值,与机体炎症反应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治疗监测指标之一,指导临床方案的拟定。  相似文献   

19.
覃巍  廉凯  郭青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29):4695-4699
背景: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涉及到慢性全身炎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6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升高,而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6等炎症因子可以抑制CD36在单核细胞的表达。 目的:分析单核细胞CD36的表达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关系。 方法:纳入84例初诊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和111例健康对照人群,应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和健康人群单核细胞CD36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两组的生物化学、免疫学、血液常规以及相关炎症因子等指标。 结果与结论:两组受试者基本资料比较结果显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单核细胞CD36荧光强度低于健康对照人群(P < 0.01)。单核细胞CD36荧光强度水平与C-反应蛋白、血沉、白细胞介素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负相关。另外,单核细胞CD36荧光强度水平与BASDAI评分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沉、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以及单核细胞CD36荧光强度与强直性脊柱炎相关,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危险因素(P < 0.05)。结果提示,强直性脊柱炎释放的炎症因子可以下调单核细胞CD36的表达,单核细胞CD36低表达与在强直性脊柱炎存在联系。在临床上,检测单核细胞CD36的表达可能可以作为判断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机体炎症反应程度和疾病活动性有效的指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0.
目前已经确定的外周血单核细胞有4种亚型,最主要的有2种,分别是CD14++CD16-和CD14+CD16+单核细胞。两种主要亚型的单核细胞在趋化因子受体、黏附分子的表达以及在迁移和分化特性上都是不同的。近年来发现CD14+CD16+细胞的促炎症细胞因子是高表达的,也是具有较高抗原提呈能力的细胞。本文对单核细胞的亚型,CD14+CD16+细胞的主要特性,以及这一群CD14+CD16+单核细胞对于人类相关的一些疾病的影响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