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齐敦益  焦皓 《山东医药》2011,51(38):13-15
目的观察氨溴索、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患者肺功能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40例CPB下行瓣膜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氨溴索组(A组)、乌司他丁组(U组)、联合组(AU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0例。A组麻醉诱导后静脉滴注氨溴索0.5 mg/kg,U组在CPB过程中予1万U/kg乌司他丁,AU组联合应用上述两种药物;C组均未应用氨溴索及乌司他丁。分别在CPB前(T1)、CPB停止(T2)、CPB结束后2 h(T3)、CPB结束后4 h(T4)及CPB结束后18 h(T5)采集桡动脉血,测定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并通过血气分析计算呼吸指数(RI)和肺氧合指数(OI)。结果四组患者CPB后RI和OI较CPB前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均〈0.05);CPB后各时点A、U、AU组患者RI、OI均明显低于C组,AU组RI、OI明显低于其他3组(P均〈0.05)。四组患者血清中IL-6、IL-8、IL-10、TNF-α水平在T2开始升高并很快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IL-6、IL-8和TNF-α直到术后18 h仍未降至术前水平(P均〈0.05)。与C组相比,CPB结束后各时点U组、AU组患者血清中IL-6、IL-8、IL-10、TNF-α水平明显减低(P均〈0.05),AU组降低更加明显(P均〈0.05)。结论氨溴索、乌司他丁均可对CPB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围术期肺功能起到保护作用。乌司他丁的肺保护作用与其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有关,从而减轻肺功能损伤,保护并改善术后肺功能。  相似文献   

2.
鲁春贤 《山东医药》2010,50(14):106-107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CPB)患者血浆中TNF-α、IL-8、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实验组在麻醉诱导后开始恒速静注乌司他丁6000U/kg(30min内输完),然后以1000U/(kg·h)的速度持续静滴至手术结束;对照组不给予乌司他丁。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CPB开始后1h(T2)及CPB停止后1(T3)、24(T4)h抽取动脉血,用ELISA法检测血浆TNF-α、IL-8、IL-10水平。结果T2-T4时两组血浆TNF-α、IL-8和IL-10水平与CPB前比较,P均〈0.05;T2-T4时实验组血浆TNF-α和IL-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抑制CPB过程中TNF-α和IL-8释放,促进IL-10的释放,有效降低由CPB引发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乌司他丁对老年心脏瓣膜置换病人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期间人工机械瓣置换手术中对老年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20例老年单纯二尖瓣人工机械瓣置换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在麻醉诱导后开始恒速静脉输注乌司他丁6 000 U/kg(30 min内输完),然后以1 000 U·kg-1·h-1的速率持续静脉输注至手术结束;对照组则不使用乌司他丁.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体外循环开始后1 h(T2)、体外循环停止后1 h(T3)、体外循环停止后24 h(T4)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浓度.结果 两组病人血浆TNF-α、IL-6和IL-10的浓度,在T2~T4各时点与体外循环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T2~T4时点实验组血浆TNF-α和IL-6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IL-10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乌司他丁能抑制体外循环过程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释放,促进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释放,从而减轻体外循环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老年二尖瓣人工机械瓣置换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老年单纯二尖瓣人工机械瓣置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在麻醉诱导后开始恒速静脉输注乌司他丁6000U/kg(30min内输完),然后以1000U.kg-1.h-1的速率持续静脉输注至手术结束,对照组则不使用乌司他丁。于CPB前(T1)、转流后60min(T2)、停机后60min(T3)、停机后360min(T4)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浓度。分别在术前1天和术后第10天对患者进行神经精神功能9项测验。结果两组血浆TNF-α、IL-6和IL-10的浓度,在T2~T4各时点与体外循环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1,0.05);T2~T4时点试验组血浆TNF-α和IL-6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IL-10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对照组为40%(8例)、试验组为15%(3例),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以降低老年二尖瓣人工机械瓣置换患者术后早期认知障碍的发生率,这可能与其抑制体外循环过程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释放、促进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CPB)心脏直视手术中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白介素IL-8的变化,观察抑肽酶对体外循环炎性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20例心脏瓣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抑肽酶组(A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0例:对照组不给药,抑肽酶组给抑肽酶总量300万KIU,其中50万KIU为麻醉诱导前给予,250万KIU预充体外循环机内。分别于CPB前(T1)、升主动脉阻断半小时(T2)、CPB结束(T3)、停CPB后2h(T4)各时间点抽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测定TNF-α、IL-6和IL-8的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血浆TNF-α、IL-6、IL-8水平有明显增加(P<0.05或P<0.01),但与对照组相比,抑肽酶组血清中TNF-α、IL-6、IL-8的浓度明显受到抑制(P<0.01),升高的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在CPB过程中,抑肽酶可能通过降低TNF-α、IL-6、IL-8等细胞因子水平,从而减轻炎性反应达到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置换术的炎性因子改变和对器官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首次重症心脏瓣膜病置换术者随机分为乌司他汀组(A组),乌司他汀和抑肽酶组(B组),对照组(C组),各20例。于麻醉诱导前、体外循环(CPB)开始后30min、CPB结束30min及术后24h从中心静脉插管采集血标本,各时点分别测定,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尿素氮(BUN)、肌酐(CR)、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并用放免法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0(IL-10)血浆水平。结果:乌司他汀组(A组)、乌司他汀和抑肽酶组(B组)、对照组(C组),3组术后ALT、AST、BUN、CR及CK-MB均有升高,但是对照组升高显著,A组和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B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TNF-α、IL-6和IL-8水平均比术前明显升高(P<0.05),开放升主动脉后1h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对照组TNF-α、IL-6及IL-8明显高于诱导前以及相同时点治疗组的水平(P<0.01);CPB结束后30min及24h,3组IL-10水平均明显增高,但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乌司他汀和抑肽酶联合应用能明显降低重症心脏瓣膜病置换术患者血浆TNF-α、IL-6和IL-8水平,同时可促进抑制炎细胞因子(IL-10)的分泌,从而有效降低由CPB引发的炎症反应,促进器官功能的恢复,其保护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Lipo-PGE1)对围体外循环(CPB)期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例择期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于麻醉诱导后至CPB结束匀速泵入Lipo-PGE1,速度为10 ng/(kg·min),预充液中加入10 ng/ml Lipo-PGE1;对照组给予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于诱导后即刻(T1),CPB开始30 min(T2),CPB结束即刻(T3),CPB后1 h(T4)、2 h(T5)、24 h(T6)分别采集外周动脉血测定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 CPB开始至CPB结束后早期两组MAR均显著下降而GMP-140水平显著升高,观察组MAR及GMP-140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并于CPB结束后24 h均恢复至术前水平;CPB开始至CPB结束后24 h两组PLT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下降更明显,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Lipo-PGE1在CPB过程中能有效减少血小板激活,保护血小板功能.  相似文献   

8.
低温肺保护液肺动脉灌注在体外循环中的肺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低温肺保护液在体外循环(CPB)心脏直视手术中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30例重度肺动脉高压先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肺保护组,每组15例。肺保护组CPB术中一次性从肺动脉灌注低温肺保护液,对照组未行肺动脉灌注。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阻断升主动脉30min(T2),CPB结束后1h(T3)、24h(T4)、36h(T5)取桡动脉血标本动态检测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在T1、T3、T4、T5各时间点对比观察两组术后肺泡一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和呼吸指数(RI)。结果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B开始后,两组桡动脉血TNF-α、IL-10进行性增高。TNF-α于CPB结束后1h达到最高[对照组(148.42±23.10)ng/L,保护组(103.29±32.15)ng/L],后逐渐下降,但仍高于CPB前,对照组增高更显著(P〈0.01)。IL-10于CPB结束后24h达到最高[对照组(66.75±25.82)ng/L,保护组(85.12±20.68)ng/L],后逐渐下降,但仍高于CPB前,肺保护组增高更显著(P〈0.05)。CPB开始后,两组A—aD02和RI进行性增加(A—aD02对照组195.8±72.5,保护组161.3±33.2;RI对照组0.72±0.05,保护组0.56±0.08);对照组T3、T4、T5的A—aDO2及RI明显高于肺保护组(P〈0.01)。结论CPB术后存在肺损伤,低温肺保护液可以抑制炎症因子TNF-α的产生,上调抗炎因子IL-10的释放,减轻肺损伤,改善术后肺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联合前列地尔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肺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2016年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1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1)、前列地尔组(n=41)、乌司他丁组(n=41)和联合用药组(n=41)。对照组患者不做任何处理,前列地尔组患者麻醉诱导后经静脉微泵恒速泵入前列地尔,乌司他丁组患者麻醉诱导后经静脉微泵恒速泵入乌司他丁,联合用药组患者同时使用前列地尔和乌司他丁。比较4组患者硫酸鱼精蛋白用药前(T1)和硫酸鱼精蛋白用药后1 h(T2)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中性粒细胞黏附分子CD11b/CD18]和肺功能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 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 DO2)、呼吸指数(RI)和氧合指数(OI)]。结果 T1时4组患者血清IL-6、IL-8、IL-10、TNF-α及CD11b/CD1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前列地尔组、乌司他丁组及联合用药组患者血清IL-6、IL-8、IL-10、TNF-α及CD11b/CD18水平低于对照组,联合用药组患者血清IL-6、IL-8、IL-10、TNF-α及CD11b/CD18水平低于前列地尔组和乌司他丁组(P0.05)。T1时4组患者Pa O2、A-a DO2、RI、O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前列地尔组、乌司他丁组、联合用药组患者Pa O2、OI高于对照组,而A-a DO2和RI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前列地尔可有效减轻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炎性反应,改善患者肺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炎性反应和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心外科择期体外循环(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级~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右美托咪定组。右美托咪定组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定注射液负荷剂量0.5μg/kg,10 min后改为维持剂量0.5μg/(kg·h)至手术结束。对照组给予等速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切皮前(T0),CPB开始后30 min(T1),停止CPB(T2),CPB结束后2 h(T3),采集颈内静脉血5 mL,测定血糖(BG)、血清胰岛素(Ins)、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采用稳态模式评估法计算IR指数(HOMA-IR),采用QUICKI法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与T0时比较,T1、T2和T3时两组病人TNF-α、IL-6、Ins、BG水平明显升高(P0.05)。右美托咪定组T1、T2和T3时TNF-α和IL-6及T1、T2时Ins和BG均明显降低于对照组同时间(P0.05)。与T0时比较,T1、T2和T3时两组病人IgHOMA明显升高,ISI明显降低(P0.05);右美托咪定组T1、T2时IgHOMA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间,ISI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间(P0.05)。结论 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右美托咪定可抑制病人炎症反应,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术中胰岛素抵抗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动态监测体外循环前后单核细胞各亚群表型及数量变化,研究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20例,随机分成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U-组),每组10例。于麻醉后CPB前(T1)、CPB停机0h(T2)、术后1d(T3)及3d(T4)四个时间点采取外周抗凝血。采用流式细胞仪结合绝对计数法,观察乌司他丁的应用对于CPB术后患者单核细胞各亚群比例和数目,及不同单核细胞亚群表面免疫功能相关分子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和人白细胞抗原-DR(human leukocyte antigen DR,HLA-DR)表达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U-组和U+组单核细胞亚群Mo1、Mo2和Mo3数目在停机0h均有所下降;术后1d,Mo1和Mo2数量有不同程度升高;术后3d,Mo1及Mo2数目均有所下降,但U+组的细胞数目明显低于U-组(P<0.05)。结论:在CPB围术期使用乌司他丁可减少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数量,从而减弱CPB诱发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术对婴幼儿先心病术后肺的损伤及川芎嗪的干预作用。方法40例经CPB术行先心病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术前1h静脉给予川芎嗪预处理,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分别在T1、T2、T3、T4、T5时点,通过ELISA法检测IL-6、IL-8血浆浓度及中性粒细胞(Ne)计数。在T1、T3、T4测定肺静态顺应性(Cstat)、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数(RI)。结果实验组IL-6、IL-8的表达较低,Ne计数两组均升高;对照组Cstat、OI较实验组降低明显,RI升高显著,实验组肺组织病理改变较轻微。结论婴幼儿先心病CPB术后肺有损伤,术前应用川芎嗪预处理后对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在治疗老年肺癌患者术后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从2014年2月到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老年肺癌患者,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术中、术后都使用乌司他丁,术中20万U,术后连续使用3天,10万U,溶剂为100ml0.9%氯化钠溶液,静脉注射。对照组仅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对患者的认知能力:视空间、延迟记忆、注意力、定向、语言方面进行观察;在术前1 d与术后1、3、5、7 d检测两组患者血清IL-6、TNF-α、CRP水平,利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对两组患者的认知情况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出血量、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AEP)指数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乌司他丁后,由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得出,观察组的视空间评分(4.22±0.33)、延迟记忆评分(3.83±0.66)显著优于对照组的视空间评分(3.29±0.54)、延迟记忆评分(67.8±20.29),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前1 d与术后1、3、5、7 d使用乌司他丁后,血清IL-6、TNF-α、CRP水平均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降低老年肺癌患者的IL-6、TNF-α、CRP水平,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和预防术后认知能力障碍(post 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己酮可可碱(PTX)对体外循环(CPB)后血清诱导的肺泡巨噬细胞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介素6(IL-6)和一氧化氮(NO)释放的影响。方法:将CPB术后血清在体外与肺泡巨噬细胞(AM)共同孵育.实验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和用药组,研究细胞培养上清液TNF—a、IL-6和NO浓度在12h和24h的变化。并用PTX进行干预研究。结果:实验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a、IL~6和NO浓度随时间逐渐升高(P〈0.01),用药组测定值明显低于实验组(P〈0.05~〈0.01)。结论:CPB术后血清可活化AM,释放TNF—a、IL-6和NO。PTX可有效减少CPB血清介导的肺巨噬细胞细胞因子释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细胞自噬参与体外循环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后心脏功能减退的主要分子机制及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对CPB后心脏功能的改善。方法健康雄性中华小型猪15只,随机分为CPB组6只、治疗组6只和对照组3只。监测各组小型猪心功能、血流动力学及炎性因子的变化,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测定的凋亡指数和心肌、肾小球超微结构的改变。应用Western blot法定量分析各组细胞自噬通路相关信号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PB组CPB后2h白细胞介素(IL)1β、TNF-α、IL-10水平明显升高,伴随有心脏功能的减退。与CPB组比较,治疗组CPB后2hIL-1β、IL-2、TNF-α水平明显下降,心脏功能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B后2h,CPB组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活性增强,但LC3-Ⅱ/LC3-Ⅰ比值仍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而治疗组mTOR信号通路活性较CPB组进一步增强,伴LC3-Ⅱ/LC3-Ⅰ比值较CPB组明显下降。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能保护CPB后心脏功能,这与其参与AMP蛋白激酶和mTOR信号通路调控抑制CPB后心肌细胞自噬活性有关,也与其抗炎症和氧化应激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复合血凝酶在体外循环(CPB)心脏直视手术中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4组:乌司他丁复合血凝酶组(A组)、乌司他丁组(B组)、血凝酶组(C组)及对照组(D组),每组各20例。分别于全身肝素化前(T1)、肝素中和后10min(T2)、术后12h(T3)取颈内静脉血测定血小板数(PLT)和凝血三项(PT、aPTT、Fb),观察术后6h、24h胸腔引流量及总量。结果各组一般资料及肝素化前的PLT、凝血三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在T2、T3时PLT和Fb较T1时减少,PT、aPTT较T1时延长;A、B、C三组在T2、T3时的PLT及Fb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T]时A组PLT为(145.7±51.3)×10^9/L,Fb为(3.97±1.1)g/L;B组PLT为(131.4±46.7)×10^9/L,Fb为(3.21±0.13)g/L;C组PLT为(133.1±41.7)×10^9/L,Fb为(3.17±0.15)g/L;对照组PLT为(105.4±65.8)×10^9/L,Fb为(22.58±0.17)g/L],A组增高更明显(P〈0.05);A、B、C三组在T2、T3时PT及aPTT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T3时A组PT为(17.7±1.4)s,aPTT为(41±6)s;B组PT为(22.1±1.5)s,aPTT为(48±8)s;C组PT为(23.3±0.8)S,aPTT为(47±3)s;对照组PT为(26.9±1.6)s,aPTT为(57±8)s],A组缩短更明显(P〈0.05);A、B、C组术后6h、24h引流量及总量少于对照组(JP〈0.05)[A组术后引流总量为(573±89)ml,B组为(784±87)ml,C组为(796±89)ml,对照组术后引流总量为(1256±114)ml]。A组引流量及总量少于B、C两组,B组与C组术后6h、24h引流量及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乌司他丁、凝血酶对凝血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两者复合使用对凝血功能有更好地保护作用,可减轻术后非外科性出血,减少输血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血降钙素原(PCT)在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早期并发症中的预测价值。方法:126例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患者,于术后24 h检测血PCT、C反应蛋白(CRP)、IL-6、IL-8、TNF-α,并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按是否出现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与对照组,比较2组间各项指标是否存在差异,并将各项炎性指标与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并发症组56例,对照组70例。并发症组手术时间[(281±49)min vs(237±51)min]、体外循环时间[(138±35)min vs(116±39)min)]及主动脉阻断时间[(83±22)min vs(62±18)min]均显著长于对照组。并发症组PCT、IL-6、IL-8、TNF-α、APACHEⅡ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CRP无明显差异。PCT、IL-6、IL-8、TNF-α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均呈明显正相关,其中PCT与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相关性最高(r=0.87、0.92,P0.05)。CRP与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无相关性。结论:PCT值可作为评价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早期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血清细胞因子浓度的变化以及脑苷肌肽对其影响。方法40例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脑苷肌肽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20例。A组于麻醉诱导后静脉注射脑苷肌肽20ml(每毫升含神经节苷脂50pg、多肽3.2mg),B组给等容积生理盐水。分别于给药前(T1)、CPB结束(12)及结束后2h(T3)、6h(T4)、24h(T5)各时间点采集颈内静脉球部血,测定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结果两组IL-6、IL-8和TNF-α浓度在CPB后均显著升高,组间比较显示B组IL-6和IL-8浓度在T3、T4和髑时间点均显著高于A组(P〈0.05),B组TNF-α浓度在12、T3、T4和T5时间点均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脑苷肌肽可以减少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炎性细胞因子IL-6、IL-8和TNF-α的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