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徐慧 《临床医学》2008,28(3):77-78
目的 观察咪唑安定和氯胺酮联合用药对小儿短小手术术后苏醒时间、苏醒期不良反应的影响,并与单纯用氯胺酮作比较.方法 选择2~6岁择期下腹部会阴手术的患儿6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Ⅰ组:氯胺酮4~6 mg/kg,肌肉注射;Ⅱ组:咪唑安定0.1 mg/kg 氯胺酮2 mg/kg,肌肉注射,入睡后行骶管阻滞麻醉,观察其苏醒时间和苏醒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苏醒时间Ⅰ组明显长于Ⅱ组(P<0.05);苏醒期恶心呕吐、精神症状、烦躁不安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Ⅰ组明显多于Ⅱ组(P<0.05).结论 小剂量咪唑安定和氯胺酮联合用药辅助小儿骶管阻滞麻醉用于短小手术术后苏醒快.苏醒期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用于短小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短小手术患者100例,分为氯胺酮组(K组)和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组(PK组)各50例。入室后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5 mg/kg,手术开始前静脉注射氯胺酮1~2 mg/kg,术中维持:K组用氯胺酮0.5 mg/(kg.h)持续输入至术毕,PK组用异丙酚4~5 mg/(kg.h)、氯胺酮0.5 mg/(kg.h)持续输入至术毕,观察相关指标。结果K组术中及术毕至苏醒期BP、HR明显升高(P<0.05);术中需要追加氯胺酮者K组15例,PK组4例;清醒时间K组(15±7)分钟,PK组(11±5)分钟;K组有2例出现苏醒期躁动。结论异丙酚复合氯胺酮麻醉术中更平稳,苏醒时间短,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
氟比洛芬酯复合丙泊酚应用于心脏电复律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丙泊酚应用于心脏电复律术的麻醉效果及临床安全性.方法:选择实施电复律患者60例,均分为3组:丙泊酚2 mg/kg(Ⅰ组);芬太尼1 μg/kg+丙泊酚2 mg/kg(Ⅱ组);氟比洛芬酯50mg+丙泊酚2mg/kg(Ⅲ组).记录SpO2变化.比较3组患者起效时间、术毕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观察术中和术后的不良反应,并对术后1h内镇痛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和Ⅰ组相比,Ⅱ组和Ⅲ组术毕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缩短(P<0.05),但Ⅱ组和Ⅲ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与麻醉诱导前基础值相比,在诱导后1 min和2min各组SpO2均降低(P<0.05),且Ⅱ组SpO2低于其他两组(P<0.05).Ⅰ组发生体动、注射病和术后胸口疼痛不适的例教高于Ⅱ组、Ⅲ组(P<0.05);Ⅱ组发生呼吸抑制和恶心呕吐的例教高于Ⅰ、Ⅲ组(P<0.05).结论:洛芬酯复合丙泊酚应用于心脏电复律术的麻醉效果满意,相对复合芬太尼,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配伍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婴幼儿行择期手术时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最佳时机.方法 选取2016年1~6月行择期单侧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婴幼儿60例,随机分为三组,手术前夜8点穿刺组(Ⅰ组)、手术当天8点穿刺组(Ⅱ组)、手术当天入手术室后穿刺组(Ⅲ组),每组20例.记录患儿进入镇静期所需要的时间、患儿术中是否有分泌物及抽泣现象、术中麻醉用药剂量、患儿术毕苏醒时间及术后患儿的心理状况.结果 Ⅰ组患儿进入镇静期及术毕苏醒所需要的时间比Ⅱ组与Ⅲ组短(P<0.05),术中分泌物及抽泣发生率明显低于Ⅱ组和Ⅲ组(P<0.05),Ⅰ组麻醉用药总量明显低于Ⅱ组和Ⅲ组(P<0.05),Ⅰ组患儿家长满意度明显高于Ⅱ组和Ⅲ组(P<0.05);Ⅱ组与Ⅲ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前夜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是婴幼儿行择期手术时最佳时机,可明显减少患儿麻醉药物的总量及术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利于患儿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氯胺酮不同配比恒速静脉注射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方法 60例择期手术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20例,以3种不同配比的氯胺酮和异丙酚进行恒速静脉注射维持麻醉:Ⅰ组氯胺酮37.5μg.kg-1.min-1和异丙酚25μg.kg-1.min-1;Ⅱ组氯胺酮37.5μg.kg-1.min-1和异丙酚37.5μg.kg-1.min-1;Ⅲ组氯胺酮37.5μg.kg-.min-1和异丙酚50μg.kg-.min-1,手术结束前5 min停药,术中保留自主呼吸,面罩吸氧,观察在不同的时间点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变化以、苏醒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找出最佳的配比组合。结果Ⅰ组各时间点MAP、HR同术前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组HR和MAP较稳定,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RR和SpO2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时间Ⅰ组较Ⅱ、Ⅲ组长,Ⅲ组并发症、术中追加药物次数最少(均P〈0.05)。结论静脉注射维持麻醉时氯胺酮37.5μg.kg-1.min-1和异丙酚50μg.kg-1.min-1为最佳配比组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和异丙酚、氯胺酮、芬太尼不同复合方式的静脉麻醉效果。方法:对63例腹腔镜治疗输卵管妊娠的麻醉作回顾性分析。选择63例,随机分为3组,即氯胺酮-异丙酚组(Ⅰ组n=21),芬太尼-异丙酚组(Ⅱ组n=21),氯胺酮-芬太尼-异丙酚组(Ⅲ组n=21)静脉复合麻前先进行硬膜外麻,选择T11-L12或L12—1间隙穿刺,置管向上3~4cm,麻醉平面控制在T6以下,皮肤消毒前静注氯胺酮-异丙酚(I组)或芬太尼-异丙酚(Ⅱ组)或氯胺酮-芬太尼(Ⅲ组)诱导入睡,微泵持续静注氯胺酮(Ⅰ组)或芬太尼(Ⅱ Ⅲ组),复合静滴异丙酚维持麻醉。结果:Ⅰ、Ⅱ组诱导时循环呼吸的抑制明显,而Ⅲ组对循环呼吸的影响较轻,Ⅲ组麻醉镇痛效果明显优于Ⅰ、Ⅱ组,Ⅱ、Ⅲ组苏醒迅速。结论:硬膜外-氯胺酮、芬太尼、异丙酚合用并采用氯胺酮、芬太尼诱导,芬太尼、异丙酚维持给药方式,对循环呼吸影响小,镇痛充分,苏醒迅速平稳,是腹腔镜治疗输卵管妊娠的-种理想的硬膜外-静脉复合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前预注射氯胺酮或氟比洛芬酯对小儿七氟烷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ASA Ⅰ~Ⅱ级,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60例,年龄1~7岁.随机分为氯胺酮组(K组)、氟比洛芬酯组(F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为5%七氟烷吸入复合芬太尼3μg/kg及维库溴铵0.15 mg/kg静注,气管插管后K组静注氯胺酮(0.5 mg/kg)10 mL,F组静注氟比洛芬酯(1 mg/kg)10mL,C组静注生理盐水10 mL,术中持续吸入2%~2.5%七氟烷维持麻醉,切皮前追加芬太尼2μg/kg,手术结束立即停止吸入七氟烷,符合拔管指征后拔除气管导管.拔管后进入麻醉恢复室(PACU)进行苏醒期躁动评分.结果:K组和F组苏醒期躁动率均明显低于C组(5%:30%:65%,P<0.05),与F组相比,K组苏醒期蹂动率更低(P<0.05);K组苏醒时间明显延长(P<0.05),但3组患儿转出PACU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术前预注射氯胺酮氯胺酮或氟比洛芬酯均可降低小儿七氟烷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但预注射氯胺酮后效果更好,对提高小儿七氟烷麻醉围术期安全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异丙酚麻醉在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效果、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Ⅲ级标准、年龄1~5岁、行气管异物取出术患儿3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组(RP组)氯胺酮5~8 mg/kg肌肉注射,异丙酚2 mg/kg静脉诱导,术中持续泵注异丙酚1~2 mg/(kg.h)及瑞芬太尼0.03~0.08μg/(kg.min),异物取出后停止给药。γ-羟基丁酸钠复合氯胺酮组(γk组)氯胺酮5~8 mg/kg肌肉注射,静脉注射γ-羟丁酸钠60~80 mg/kg诱导麻醉,术中麻醉深度不足时分次静脉滴注氯胺酮1.5 mg/kg至麻醉满意,并根据手术需要分次追加氯胺酮1 mg/kg。记录麻醉前、诱导、下镜、探查、取出、术毕各时间平均动脉压、心率及动脉血氧饱和度。观察两组苏醒时间,对比两组患儿拔管后上呼吸道梗阻或屏气、苏醒期躁动、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 RP组诱导、下镜、探查、取出时平均动脉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较麻醉前均有下降(P0.05),但尚在正常范围,与γK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芬太尼起效迅速,恶心呕吐、苏醒期躁动、支气管痉挛和术后舌后坠的发生较对照组少,苏醒时间短,而且苏醒效果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丙泊酚复合静脉麻醉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并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手术麻醉患儿苏醒时间短和苏醒质量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学龄期患儿氯胺酮麻醉术后躁动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为了探讨性格对学龄期患儿氯胺酮麻醉术后苏醒期发生严重躁动的影响及其护理对策,依据性格特征评定,将61例接受氯胺酮麻醉的住院患儿分为性格内向型、混合型、外向型3组,比较各组患儿术后苏醒期严重躁动的发生率.结果显示性格外向型组和内向型组的发生率分别为45%、14.3%(P<0.05),表明性格外向型患儿在该期间内发生严重躁动的危险性高于性格内向型患儿,术后应加强心理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避免围术期受伤及惊厥的发生,确保患儿安全度过麻醉苏醒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婴儿呼吸道异物取出术不同麻醉方法的效果。方法:婴儿呼吸道异物120例分三组,每组40例。Ⅰ组为氯胺酮、咪达唑仑和异丙酚麻醉。保留自主呼吸;Ⅱ组为氯胺酮、异丙酚和维库溴铵麻醉;Ⅲ组则以阿曲库铵取代维库溴铵。Ⅱ、Ⅲ组均行人工通气。记录三组患儿麻醉、手术及苏醒时间,统计置镜满意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Ⅱ、Ⅲ组患儿麻醉、手术时间、置镜满意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Ⅱ、Ⅲ组与Ⅰ组比较,麻醉、手术及苏醒时间均明显缩短,置镜满意率高于Ⅰ组(P〈0.05),并发症低于Ⅰ组(P〈0.05)。结论:婴儿呼吸道异物取出术麻醉使用肌松剂,能抑制不良反射,保证氧供和肌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小剂量氯胺酮静脉注射或硬膜外给药在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术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剖宫产孕妇随机分为三组.Ⅰ组在注入试验量5 min测试麻醉平面确实后经硬膜外腔注入氯胺酮0.5 mg/kg,Ⅱ组在切皮前1 min静脉注射氯胺酮0.5 mg/kg,Ⅲ组不给氯胺酮.分别对产妇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镇静评分.结果:Ⅰ组和Ⅱ组在T1、T2,T3时VAS、镇静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VAS均比Ⅲ组明显降低(P<0.05),镇静评分均比Ⅲ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静脉注射或硬膜外给药复合硬膜外麻醉是安全有效的辅助用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烧伤患者应用舒芬太尼复合氯胺酮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烧伤手术患者32例,男18例,女14例,应用舒芬太尼复合氯胺酮麻醉,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心电图(ECG),对比术前、术中15 min、术毕的动脉血气样本,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意识恢复、拔管时间及离开恢复室时间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诱导后血压、心率均低于诱导前(P<0.05);舒芬太尼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后、切皮时的血压、心率均低于芬太尼组(P<0.05);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意识恢复、拔管时间及离开恢复室时间也短于芬太尼组(P<0.05)。结论烧伤患者应用舒芬太尼联合氯胺酮麻醉,患者呼吸、循环功能稳定,镇痛效果确切,氨胺酮用量明显减少。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苏醒时间缩短,术后精神症状减少,是一种较好的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氯胺酮、芬太尼与丙泊酚静脉注射对小儿外科手术麻醉后苏醒期躁动(emergency agitation,EA)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全麻后出现苏醒期躁动的患儿9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氯胺酮组(K组)、芬太尼组(F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30例。3组分别给予静脉注射氯胺酮1mg/kg、芬太尼1μg/kg和丙泊酚1mg/kg。各组患儿分别在用药前后采用麻醉苏醒期躁动量化评分表(PAED)评分、东安大略儿童医院疼痛评分量表(CHEOP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评价治疗效果,同时记录各组用药后血氧饱和度(SpO2)90%、需要手控呼吸以及再次躁动的患儿数。结果:与用药前比较,用药后3组患儿的PAED评分和CHEOPs疼痛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Ramsay镇静评分均显著升高。K组PAED评分低于F组和P组(P0.05),CHEOPs评分低于P组(P0.05),Ramsay镇静评分高于F组和P组;K组用药后发生呼吸抑制和再次躁动的患儿数均少于F组和P组。结论:1mg/kg氯胺酮能有效治疗患儿全身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芬太尼和丙泊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全身麻醉诱导前预防性应用艾司氯胺酮与咪达唑仑对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患儿苏醒期躁动和苏醒期谵妄的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全身麻醉下行扁桃体和(或)腺样体切除术的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组和M组,每组50例。入手术室后即刻,E组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5 mg/kg, M组静脉滴注咪达唑仑0.1 mg/kg。所有患儿全身麻醉诱导和术中麻醉维持相同,术毕均转运至麻醉后恢复室(PACU)进行全身麻醉复苏。记录麻醉苏醒期躁动和谵妄的发生情况以及苏醒期谵妄量表(PAED)评分、儿童术后疼痛量表(FLACC)评分、拔管时间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E组苏醒期躁动和谵妄发生率低于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E组术后PAED评分、FLACC评分以及注射丙泊酚时体动发生率低于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E组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T1)、插管即刻(T2)的平均动脉压较M组高,拔管时间较M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司氯胺酮用于小儿...  相似文献   

15.
谢伦雄  罗小玲 《新医学》2009,40(6):400-401
目的:使用麻醉深度监测仪比较研究瑞芬太尼、芬太尼全静脉麻醉对腹腔镜手术患者苏醒期的影响。方法:择期腹腔镜手术病人8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Ⅰ、Ⅱ组以丙泊酚与瑞芬太尼按配比剂量600mg:1mg输液泵持续泵入维持麻醉,其中Ⅰ组于停药前5min给予芬太尼1μg/kg;Ⅲ、Ⅳ组以丙泊酚与芬太尼按配比剂量200mg:0.1mg输液泵持续泵入维持麻醉,其中Ⅳ组在手术结束前20~30rain停用芬太尼,上述4组均于手术结束时停药。在麻醉深度监测仪的监测下,根据听觉诱发电位指数调整药物输注速度,观察手术结束后患者苏醒质量与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结果:Ⅰ、Ⅱ组与Ⅲ、Ⅳ组比较,前2组的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短(P〈0.05—0.01),苏醒质量较好(P〈0.05),但I组苏醒期的躁动发生率明显高于Ⅱ、Ⅲ、Ⅳ组(P〈0.01)。结论:腹腔镜手术采用瑞芬太尼全静脉麻醉与采用芬太尼全静脉麻醉比较,前者术后苏醒所需时间短,但苏醒期易出现躁动,可在手术结束时加用小剂量芬太尼,以减少苏醒期的躁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施行婴幼儿腹部手术安全、有效、实用的麻醉方法。方法选择年龄3 d至3周岁行腹部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采用骶管阻滞加浅全麻,Ⅱ组采用气管插管或喉罩静脉全麻。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麻醉前、手术探查、手术结束各时点的心率(HR)、收缩压(SBP)数据变化,计算两组患儿丙泊酚、氯胺酮平均用量、苏醒时间以及苏醒质量。结果Ⅱ组患儿在手术探查时HR明显增快,血压(BP)升高,与Ⅰ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组内比较,两组患儿在手术探查时HR均有所增快,但Ⅱ组增快更为明显(P<0.01),Ⅰ组增快较缓和(P<0.05),Ⅰ组在手术探查时BP无明显变化,Ⅱ组在手术探查时BP明显升高(P<0.01)。Ⅱ组患儿丙泊酚、氯胺酮用量明显多于Ⅰ组,苏醒时间也较Ⅰ组明显延长(P<0.01)。结论婴幼儿施行腹部手术,采用骶管阻滞联合浅全麻是较为理想、实用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喉麻管在气道或食道异物取出术麻醉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行气道或食道中异物取出术的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Ⅰ组(观察组):静脉注射东莨菪碱0.1~0.3mg、氯胺酮1mg/kg、异丙酚1.5mg/kg后用弯喉镜显露声门,喉麻管接含有2%利多卡因2.5ml的针筒行气管内或食道内表面麻醉.Ⅱ组(对照组):静脉注射药物(同Ⅰ组)后咽喉部用普通喷雾器以2%利多卡因喷洒.操作术中静脉推注异丙酚15~20μg/(kg·min)维持麻醉.分别记录两组病人麻醉前、表面麻醉时、手术关键操作时的血压(收缩压S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结果 Ⅰ组病人麻醉及手术过程中血压(BP)、HR、SpO2平稳,Ⅱ组病人则BP、HR、SpO2波动较大,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喉麻管利多卡因喷洒用于气道、食道异物取出手术中有良好的麻醉效果,对维持血流动力学和SpO2的稳定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神经阻滞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将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接受治疗的小儿上肢手术患儿65例纳入到本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2组,分别为臂丛阻滞组33例和静脉组32例。静脉组采用传统静脉全身麻醉;臂丛阻滞组采用神经阻滞麻醉。就2组患儿术后平均苏醒时间、氯胺酮平均用量、苏醒期躁动等并发症发生率和麻醉效果优良率进行比较。结果臂丛阻滞组麻醉效果优良率跟静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臂丛阻滞组有23例优,9例良,优良率为96.96%;静脉组有21例优,9例良,优良率为93.75%。臂丛阻滞组患儿术后平均苏醒时间、氯胺酮平均用量、苏醒期躁动等并发症发生率少于静脉组(P<0.05),其中,臂丛阻滞组术后平均苏醒时间、氯胺酮平均用量、苏醒期躁动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67±0.31)min、(45.12±5.32)mg、0.00%,静脉组术后平均苏醒时间、氯胺酮平均用量、苏醒期躁动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1.43±2.42)min、(67.63±5.14)mg、15.63%。结论神经阻滞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确切,麻醉效果良好,可有效满足小儿上肢手术需求,减少氯胺酮用量,减少苏醒期躁动等并发症发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小剂量咪唑安定、芬太尼、异丙酚用于无痛人流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异丙酚配合不同剂量芬太尼或加用少量咪唑安定后的麻醉效能,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和不良反应,探讨用于无痛人流的最佳配伍。方法:150例人流术患者,均分为3组,Ⅰ组用单纯异丙酚、Ⅱ组芬太尼0.1mg+异丙酚、Ⅲ组咪唑安定1~1.25mg+芬太尼0.05mg+异丙酚。观察人流术不同时段的SBP、DBP、HR、SpO2值,记录不同时段的用时、异丙酚总量、体动和术后宫缩痛情况。结果:与术前比,Ⅲ组的MAP与HR变化比Ⅰ、Ⅱ组平稳(P<0.05);将"诱导、唤醒、认知恢复时间"比较,Ⅱ、Ⅲ组比Ⅰ组为优(P<0.01);在基础异丙酚100mg能完成人流术方面,Ⅲ组比Ⅰ、Ⅱ组为优(P<0.01和P<0.05)。在术后宫缩痛和Ⅳ级体动等方面,也是Ⅲ组为优。结论:(1)Ⅰ、Ⅱ、Ⅲ组组方对呼吸都有抑制,须观察SpO2,及时辅助通气。(2)配备完善的抢救设备与药物。(3)咪唑定安、芬太尼、异丙酚联合用药,具备用量少、效果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氯胺酮与喉罩-七氟醚两种麻醉方法在小儿斜疝手术中应用的优缺点.方法:40例ASA Ⅰ~Ⅱ级,2~5岁择期斜疝手术患儿,随机分为静脉氯胺酮全麻(K)组与喉罩-七氟醚麻醉(S)组,每组20例.观察患儿术中生命体征、苏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围术期并发症.结果:麻醉前两组患儿血压及心率无统计学差异,麻醉后K组各个时点血压及心率明显高于麻醉前及对应时间点的S组患儿(P<0.01).K组麻醉苏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明显长于S组(P<0.01).K组患儿肢体活动和SpO2<95%发生率明显高于S组(P<0.05).结论:与氯胺酮静脉全麻相比,喉罩-七氟醚全麻用于小儿斜疝手术具有对全身影响小、麻醉平稳、苏醒快、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