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麻风病联合化疗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HO于1981年推荐了麻风联合化疗(MDT)方案,目的在于快速治愈病人,中断传染和防止耐药的发生。目前可用于麻风MDT的药物为氨苯砜(DDS)、利福平(RFP)、氯苯吩嗪(B663)、氟嗪酸(OFLO)、米诺环素(MINO)和甲红霉素(CLARI)。其中RFP是对麻风菌最有效的杀菌性药物,其杀菌活性比任何单一抗麻风药物或其它抗麻风药物联合应用的作用强,在MDT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RT-PCR方法检测麻风患者治疗前、中、后皮损组织中麻风菌16S rRNA,观察组织中麻风菌活性,建立评价短程联合化疗(MDT)疗效的指标。方法收集14例麻风患者治疗前、中、后皮损组织,根据临床型别和MDT疗期分组,建立RT-PCR方法扩增麻风菌16S rRNA特异片段。结果 4例少菌型(PB)患者,完成治疗后3例阴转,1例虽未阴转,但该病例分型不详,不排除多菌型(MB)的可能;4例MB患者经治疗6~8个月,其中3例检出麻风菌16S rRNA;6例MB患者,2例完成24个月治疗后患者阴转,另4例经12个月的治疗后,2例阴转,1例呈弱阳性,1例阳性。结论对同一患者在不同疗期采用RT-PCR检测16S rRNA,显示随治疗时间的延长,麻风菌活菌量也随之下降,该方法可评价MDT疗效,结合患者的细菌密度指数,可为确定疗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分析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特点和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2年间我院内1250份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分析各科室药物使用情况、使用药物种类、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在院内所有科室中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主要应用于呼吸科(28.48%)、普外科(15.12%)、妇产科(13.20%)。在药物用途方面,主要用于呼吸道感染治疗中(34.32%)和外科手术后预防感染中(17.28%)。临床所用喹诺酮类药物中以左氧氟沙星(29.44%)及环丙沙星(16.72%)应用最为广泛,而不良反应表现则以皮肤过敏(39.18%)、神经系统(19.40%)、消化系统(18.66%)为主。结论要加强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管力度,重视临床不良反应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decompensated cirrhosis, HBV-DC)是肝硬化中晚期阶段, HBV-DC病例5年生存率不容乐观, 此类病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发生率较高。国内外相关指南及共识意见认为:对HBV-DC病例, 应长期抗病毒治疗, 并推荐了3种首选药物, 即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及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目前针对HBV-DC病例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研究有限, 尤其是有关3种推荐抗病毒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以及对HCC发生的影响等方面研究更少见。本文拟对目前国内外推荐的3种抗病毒药物治疗HBV-DC病例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综述, 旨在为HBV-DC病例抗病毒治疗提供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绿脓杆菌属假单孢菌属,是临床感染的重要病原菌。研究表明,近年来由绿脓杆菌引起的感染呈上升趋势,且由于该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存在,其治疗十分困难。目前,用于绿脓杆菌治疗的药物主要有β—内酰胺类(p—lactams)、氨基甙类(AGs)、氟喹诺酮类(FQs)和多粘菌素类(PMs)。本文拟从绿脓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理和抗菌药  相似文献   

6.
尽管围手术期抗生素的使用和无菌技术在不断改进,但骨科手术中假体感染仍不可避免,给手术带来巨大挑战。骨科假体表面的粗糙或多孔结构,为细菌黏附、增殖和生物膜形成提供了优良的场所,是导致感染的主要原因。传统的抗生素治疗和清创手术无法完全阻止感染复发。近年来,纳米技术在生物材料、药物输送等方面展现出明显的优势,纳米药物载体能够局部缓释药物或在特定刺激下智能控释药物,可有效实现局部抗菌治疗、预防手术感染,且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其独特优势可为感染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选择。目前纳米载药系统在防治骨科手术假体感染中的应用主要为骨科假体材料中添加纳米载药材料、假体表面构建载药纳米涂层、可灌注型纳米抗菌药物载体以及刺激响应型药物控释系统。本文综述了目前骨科手术假体感染防治的方法,尤其是纳米载药系统在假体周围感染防治中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麻风病联合化疗(MDT)的治疗效果。方法对麻风病患者按照麻风病联合化疗方案进行治疗,并进行定期监测和长期随访。结果91例患者完成化疗并治愈,MDT规则治疗率为100%,治愈率100%,平均临床治愈时间3年,全程细菌密度指数(B1)BT型年均下降0.6,BL、LL分别为0.58和0.63,疗程中发生麻风反应12例,新发畸残4例。治愈后监测未发现复发病例。结论通过对91例麻风患者联合化疗疗效观察,MDT疗效确切,疗程短,复发低,是治疗麻风病的有效方法。应加强麻风病的联合化疗,提高规则治疗率,及时处理麻风反应,减少畸残,治愈患者。  相似文献   

8.
抗HIV药物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进展,副作用、耐药性等问题日益突出,影响了持续治疗.目前正在研究许多新的药物,它们具有较小的毒副作用、更好的抗病毒及耐药毒株活性、服用方便等优点.本文阐述了正在开发中的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NRTIs)、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蛋白酶抑制剂(Pis)及HIV病毒进入细胞抑制剂,阐述了它们的作用特点、使用剂量、剂型、抗病毒作用的活性及毒副作用,与其它抗病毒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它们大多将会进入大规模临床研究,并可能获得批准而生产上市.  相似文献   

9.
化学药物治疗(化疗)或基因治疗单独使用治疗肿瘤均具有较多缺陷,而将两者联合应用能协同治疗肿瘤,克服单一疗法的不足.纳米载体既能包载化疗药物又能递送基因,其用于肿瘤的联合治疗,可减少化疗药物的剂量,增加药物在靶器官的分布量,减轻毒副作用,从而提高抗肿瘤效果;同时保护携带基因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一定程度上提高基因的转染效率,以达到减轻毒副作用及提高疗效的协同目的.基因和化疗药物纳米共载体系用于肿瘤的联合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就基因和化疗药物纳米共载体系的类型及负载基因类型,特别是纳米共载体系用于肿瘤联合治疗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大肠杆菌主动外排泵与抗生素多重耐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是感染性疾病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细菌可对某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也可同时对多种化学结构各异的抗菌药物耐药即多重耐药性 (Multipleantibioticresistance或Multidrugresistance)。细菌多重耐药性可表现在细菌对抗生素的原发耐药性 ,即细菌固有的天然耐药性 (Intrinsicre sistance) ,如常见于革兰阴性细菌及分枝杆菌。细菌也可能通过基因突变等机制进一步提高原有的耐药水平而形成继发耐药性 (Acquiredresistance)。细菌多重耐药性的研究在过去的几年中是颇为活跃的研究领域 ,有关研究日渐细致深入 ,并已用于…  相似文献   

11.
由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具有抑制DNA Gyrase的独特作用机制,与其它类抗生素几乎无交叉耐药性,既可口服也可注射,毒副作用小,自然耐药频率低,而且抗菌谱广,近年来成为抗感染化疗药物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双氟哌酸(Difcoxacin,A—56619,简称DFL)就是一种正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它是1984年  相似文献   

12.
齐艳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2,44(4):691-692
目的:探讨养肺解毒汤联合火针四花穴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本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20例NSCLC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化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养肺解毒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火针四花穴治疗治疗,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免疫功能及治疗期间药物毒副作用.结果:治疗3个月时,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肺解毒汤联合火针四花穴治疗NSCLC可降低中医证候评分,不增加药物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损伤早期重要的病理特征,可以通过药物治疗逐渐逆转消退.传统药物存在药效下降及对正常器官的毒副作用等问题.运用纳米技术开发的给药系统,可以保护药物,克服生物屏障,将药物定向递送到指定区域发挥作用.在肝损伤修复过程中,肝实质细胞(HC)、肝星状细胞(HSC)、枯否细胞(KC)和肝窦内皮细胞(LSEC)均起到关键作用.肝靶向纳米药物可专门针对肝脏细胞,基于它们的摄取能力和调节能力实现药物靶向性,更有效地发挥药物抗炎和抗纤维化治疗作用,降低毒副作用,逆转肝纤维化.就纳米技术应用于肝纤维化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范围广、品种繁多的一大类药品。自从1935年第一个磺胺药应用于临床和1941年青霉素问世后.抗菌药物迅速发展,目前用于临床的已有200余种,治愈并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然而,抗菌药物应用数十年来,一些问题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由于过度使用抗生素,特别是滥用抗生素,病原菌日益广泛的耐药性已成为药物治疗中越来越常见的问题。为了克服细菌的耐药性,特别是多重耐药性问题,人们需要运用新的思路去发掘新的抗生素,因此,探索新型抗菌机制已成为目前的迫切需要。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发现的抗菌药物的新靶位,分别从作用于细菌(真菌)细胞壁、细胞膜、RNA聚合酶、胞内代谢及调控等4方面来谈抗菌药物的新作用靶位。1细胞壁肽聚糖(peptidoglycan)是构成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中都含有肽聚糖结构,因此肽聚糖的生物合成途径成为开发广谱抗菌药物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6.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ural Treatment,CBT)是目前推荐治疗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的一线循证治疗方法。但单一CBT治疗的缓解率仅为60%,而联合药物治疗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将目前CBT单一治疗及联合药物治疗相关研究做一综述,为今后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治疗模式提供视角。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给全球带来巨大危害。WHO推荐的口服补液盐(ORS)曾用于腹泻、烧伤的补液治疗和防治非洲埃博拉病毒感染,已充分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起过度的全身炎症反应,主要造成肺损伤和呼吸衰竭,治疗对策主要是抗病毒、抗炎和器官支持治疗。笔者研究团队以等分子量丙酮酸盐取代WHO原有碳酸氢盐或枸橼酸盐,制成丙酮酸钠口服补液盐(Pyr-ORS),通过10多年来的系列动物实验,证明Pyr-ORS具有抗缺氧、抗酸、抗炎、增加内脏血流灌注和保护多器官功能等作用,可能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综合支持治疗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8.
肺炎链球菌是院外获得性肺炎、化脓性脑膜炎、中耳炎、鼻窦炎、败血症等常见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自从1993年美国推荐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为治疗院外获得性肺炎的一线药物以来,并因其耐受性好和抗菌谱广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近年来随着各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量用于临床和不合理应用,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性日趋严重,甚至出现肺炎链球菌分离菌株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等多种抗菌药物同时耐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糖尿病足部感染临床分离病原菌的分布及其抗菌药物敏感性特点,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9月,来本院治疗的糖尿病足合并感染患者125例,采集糖尿病足部溃疡分泌物,并保存培养分离出的病原菌,采用琼脂倍比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药敏结果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2013年推荐的标准进行判读。结果:125例糖尿病足感染患者溃疡分泌物共培养分离出病原菌13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62株(47.0%),革兰阴性菌55株(41.7%),真菌15株(11.4%)。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药物敏感性相对较高;革兰阳性菌对糖肽类抗菌药物、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敏感性相对较高;真菌则对两性霉素B和卡泊芬净敏感度最高。结论:感染是糖尿病足患者病情加重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糖尿病足部感染患者要尽早并多次进行分泌物的病原菌分离和药敏试验,以指导临床工作者筛选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干预结合指标管理在临床使用抗菌素中的作用。方法回顾临床药师干预后(2016年1月至2016年11月)与干预前(2015年同期)医院住院及门诊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使用强度、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和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50.02%)及门诊患者抗菌药物总使用率(25.72%)均低于干预前(P0.05,分别为52.55%和30.05%);抗菌药物使用强度50.59%也低于干预前的使用强度62.39%(P0.05)。同时,微生物样本送检率(27.49%)高于干预前13.96%(P0.05);清洁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每月均呈下降趋势;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给药时机、给药时间的合理率均呈上升趋势。结论临床药师的专业干预更有利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日常化、规范化和专业技术化,促进用药合理性和医院药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