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子宫动脉血流异常致肾虚血瘀型复发性流产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84例经多普勒超声证实存在子宫动脉血流异常的复发性流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采取传统保胎方案以及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肾活血方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子宫动脉血流参数、血清Hcy、VEGF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子宫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S/D)之和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Hcy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cy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cy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血清VEG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活血方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异常致肾虚血瘀型复发性流产患者临床疗效显著,能改善RI、S/D,降低血清Hcy水平,上调VEGF表达,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通任化瘀助孕汤结合孕前艾灸在复发性流产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对子宫动脉血流的改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130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1组43例、对照2组43例和治疗组44例,对照1组采用阿司匹林片治疗,对照2组采用阿司匹林片加通任化瘀助孕汤治疗。治疗组在口服阿司匹林片的同时,结合通任化瘀助孕汤+艾灸治疗。疗效判定依据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差制定,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2周子宫动脉左侧RI、右侧RI和S/D比值之和,比较治疗疗效,比较3组临床妊娠率和再次流产率。结果 治疗组治疗疗效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对照2组治疗疗效优于对照1组(P<0.05);对照2组治疗后肾虚血瘀症中医证候积分降低幅度优于对照1组,治疗组治疗后肾虚血瘀症中医证候积分降低幅度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对照2组孕12周左侧RI、右侧RI和S/D比值之和均低于对照1组,治疗组孕12周左侧RI、右侧RI和S/D比值之和均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再次流产率均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对照2组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复发性流产伴子宫动脉血流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异常的复发性流产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肾活血方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子宫动脉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S/D),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雌二醇(E_2)、孕酮(P)水平,以及孕12周保胎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11%,对照组为69.4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左、右侧RI、S/D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2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β-HCG、P、E_2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血清β-HCG、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E_2水平与对照组比较相差不大(P0.05)。治疗后,观察组孕12周保胎成功率、再次流产率分别为88.89%、11.11%,对照组分别为72.22%、27.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活血方联合低分子肝素能有效降低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改善母胎间血液循环,有助于维持妊娠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补肾调和气血方对血瘀流产孕鼠早孕期子宫螺旋动脉重铸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妊娠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和补肾调和气血方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正常组和模型组自妊娠第1天起给予蒸馏水灌胃,阿司匹林组给予6.75 mg/kg阿司匹林灌胃,补肾调和气血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6.525 g/kg、13.05 g/kg、26.10 g/kg补肾调和气血方灌胃,均1次/d,连续11 d;在此过程中,模型组、阿司匹林组和补肾调和气血方各剂量组孕鼠每日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于妊娠第8天给予米非司酮灌胃。实验结束后,检测各组孕鼠子宫动脉血流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峰与舒张期末期血流速比(S/D),计算各组孕鼠流产率,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可溶性类fms酪氨酸激酶-1(sFlt-1)水平。结果模型组孕鼠子宫动脉PI、RI、S/D和流产率、血清sFlt-1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5),血清VEGF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补肾调和气血方组孕鼠子宫动脉PI、RI、S/D和流产率、血清sFlt-1水平均明显低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脐腹灸疗法配合补肾养血活血方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薄型子宫内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比较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类型、子宫动脉血流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水平。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子宫内膜厚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A型内膜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子宫动脉血流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脐腹灸疗法配合补肾养血活血方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张吟  史琦  蒋爽 《江苏中医药》2020,52(10):39-41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中药联合低剂量阿司匹林对子宫动脉阻力增高的复发性流产患者非妊娠期子宫动脉阻力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间符合条件的复发性流产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低剂量阿司匹林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补肾活血中药。2组均从月经周期第8天开始服药,经期停服,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黄体中期的子宫动脉阻力指数: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子宫动脉收缩末期峰值(S)与舒张末期峰值(D)的比值(S/D)和中医症状积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子宫动脉阻力指数双侧S/D之和、PI、RI值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均<0.05),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活血中药联合低剂量阿司匹林能有效改善子宫动脉阻力增高的复发性流产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且能显著降低子宫动脉阻力,增加子宫的血流灌注,利于胚胎着床,从而预防妊娠的再次丢失。  相似文献   

7.
高楚楚  陈浩波  胡欣欣  徐道芬 《新中医》2021,53(19):138-142
目的:探讨增膜助孕汤联合针刺治疗对肾虚血瘀型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将60 例肾虚血瘀型不孕症妇女随机分为试验组(A 组) 和对照组(B 组)。B 组用阿司匹林片治疗,A 组在阿司匹林片治疗基础上增加中药增膜助孕汤联合针刺治疗。观察2 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内膜形态、内膜下血流及双侧子宫动脉血阻力指数(RI)、收缩末期峰值/舒张末期流速(S/D) 值、妊娠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 组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内膜厚度较B 组增厚(P<0.05)。2 组治疗后内膜较前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 组内膜形态与B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 组内膜A 型率较多,C 型率较少,内膜形态优于B 组。治疗后,A 组子宫内膜RI 及S/D 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B 组治疗后子宫内膜RI 及S/D 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A 组治疗后的子宫内膜RI 与B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 组治疗后的子宫内膜S/D 值较B 组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 组双侧子宫动脉RI 及S/D 值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 组治疗后双侧子宫动脉RI 及S/D 值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 组治疗后双侧子宫动脉RI 较B 组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 组治疗后双侧子宫动脉S/D 值较B 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治疗后及随访半年的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使用西药阿司匹林片的基础上增加中药增膜助孕汤联合针刺疗法,能够增加肾虚血瘀型不孕症妇女子宫内膜厚度,优化内膜形态,改善子宫内膜下血流及子宫动脉下血流阻力水平,从而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并提高妊娠率。  相似文献   

8.
系统查阅和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复发性流产的病因病机,尤以肾虚血瘀型为主。分析补肾活血化瘀法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作用机制,其作用机制主要涉及改善血栓前状态、改善子宫动脉血流、改善免疫功能、提高抗心磷脂抗体转阴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穴位艾灸对肾虚血瘀型早期先兆流产血栓前状态患者子宫动脉血流、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肾虚血瘀型早期先兆流产血栓前状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血海、足三里、涌泉穴位艾灸干预,每日1次,干预14天。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凝血纤溶相关指标、子宫动脉阻力指数、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及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子宫动脉血流RI值、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艾灸对肾虚血瘀型早期先兆流产保胎效果较好,能改善血栓前状态,减轻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腺肌症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将60例子宫腺肌症早期先兆流产的患者随机分组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患者服用补肾活血化瘀法中药和地屈孕酮片治疗,对照组患者口服地屈孕酮片治疗,比较两组的12周活胎率及两组12周活胎者治疗前后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血流搏动指数(PI)值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12周活胎率为73.3%,对照组12周活胎率为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2周活胎者治疗前后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血流搏动指数(PI)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2周活胎者治疗前后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血流搏动指数(PI)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活血化瘀法有助于子宫腺肌症早期先兆流产患者提高妊娠成功率;补肾活血化瘀法有助于改善子宫动脉血流;子宫腺肌症患者流产多发生在68周;子宫腺肌症患者妊娠后建议安胎至8周以上。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叶平运用补肾活血法治疗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偏高的复发性流产经验总结。方法:通过跟叶平主任临诊,整理临床相关病例资料,总结叶平运用补肾活血法治疗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偏高的复发性流产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附上病案。结果:叶平认为本病的病机为肾精不足,肝郁血瘀,治疗上与补肾益精,疏肝活血为主,根据经期和非经期分别指标及标本兼治疗,随证加减,故疗效显著。结论:叶平运用补肾活血法治疗子宫动脉血流阻力高的复发性流产有独特的临床经验和疗效,值得深入体会。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汤对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不孕患者宫腔冲洗液中IL-6与LI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不孕患者50例病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补肾活血汤治疗3个月经周期,采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治疗前后着床口期子宫内膜厚度、类型、子宫动脉血流参数及宫腔冲洗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与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的水平。结果补肾活血汤治疗后着床口期子宫内膜厚度、A型子宫内膜的比率、宫腔冲洗液中IL-6与LIF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子宫动脉血流参数RI值和PI值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补肾活血汤可提高肾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不孕患者宫腔冲洗液中IL-6与LIF水平,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补肾温阳化瘀方联合地诺孕素(DNG)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病(AM)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肾虚血瘀型AM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地诺孕素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肾温阳化瘀方,疗程均为3个周期。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痛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血红蛋白水平、子宫体积、CA125水平及证候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证候疗效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痛经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血红蛋白水平、子宫体积、CA125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补肾温阳化瘀方联合DNG治疗肾虚血瘀型AM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痛经程度、中医证候,月经量减少,改善贫血状态,缩小子宫体积及降低CA125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方治疗肾虚血瘀型不孕症的作用机理。方法:选取本院门诊不孕症患者60例证属肾虚血瘀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无药物干预,研究组予中药补肾活血方口服后查子宫内膜厚度及子宫动脉血流参数。结果:两组在子宫内膜血流参数及子宫内膜厚度比较中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补肾活血方提高妊娠率治疗不孕症的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补肾活血方加减对肾虚血瘀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探讨其对子宫内膜容受性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河北省中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肾虚血瘀型PCOS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予氯米芬治疗的30例为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以补肾活血方加减治疗的30例患者为观察组,疗程均为3个周期,观察2组治疗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HCG日)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类型、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及Salle评分,治疗前后月经周期第2~4 d的血清睾酮(T)水平及变化情况,以及妊娠率情况。结果: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及类型、Salle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子宫动脉PI、RI、T水平低于对照组,2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妊娠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补肾活血方加减联合氯米芬可以明显改善肾虚血瘀型PCOS不孕患者的子宫内膜血流灌注与子宫内膜状态,降低T水平,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虎符铜砭刮痧联合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闭经的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法将2019年1-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寒凝血瘀型闭经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温经汤治疗,观察组采用虎符铜砭刮痧联合温经汤治疗,两组连续治疗12周。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卵巢及子宫动脉血流指标,包括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血管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血管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卵巢及子宫RI、PI均明显降低(P<0.05);卵巢及子宫PSV均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卵巢及子宫RI、PI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卵巢及子宫PS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虎符铜砭刮痧联合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闭经的疗效明显,能够显著改善卵巢及子宫的动脉血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益肾活血安胎方在子宫动脉血流异常致复发性流产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对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医院收治的子宫动脉血流异常致复发性流产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益肾活血安胎方,两组患者接受治疗2个月。对比治疗后的治疗有效率、阴道出血、下腹坠胀痛、腰酸痛、肛门坠胀等症状改善情况、于孕37~40 d, 52~55 d和67~70 d孕妇S/D和RI值、妊娠结局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前,两组患者阴道出血、腰酸痛、下腹坠胀痛和肛门坠胀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阴道出血、腰酸痛、下腹坠胀痛和肛门坠胀积分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阴道出血、腰酸痛、下腹坠胀痛和肛门坠胀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孕37~40 d,52~55 d和67~70 d子宫动脉血流RI及S/D水平显著降低(P0.05);并且治疗组在孕37~40 d,52~55 d和67~70 d子宫动脉血流RI及S/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自然流产率[24.00%(12/50)]显著低于对照组[42.00%(21/50)](P0.05);治疗组12周活胎率[72.00%(36/50)]显著高于对照组[48.00(24/50)](P0.05);在治疗前,两组患者D-二聚体和APT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治疗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APT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益肾活血安胎方用于治疗子宫动脉血流异常致复发性流产,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降低RI及S/D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增厚方对肾虚血瘀型宫腔粘连患者术后子宫内膜容受性、妊娠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有生育要求的轻、中度肾虚血瘀型宫腔粘连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行手术治疗后均给予雌、孕激素口服3个周期,观察组加服子宫内膜增厚方。观察两组子宫内膜情况和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随访12个月,记录妊娠情况。结果:观察组排卵日子宫内膜厚度(ED)、子宫内膜容积(EV)、子宫内膜血流指数(FI)、血管化指数(VI)、血管化血流指数(VFI)明显高于对照组,子宫动脉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中医证候总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流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宫内膜增厚方可有效改善轻、中度肾虚血瘀型宫腔粘连患者术后子宫内膜容受性、中医证候,提高妊娠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补肾活血通络法治疗薄型子宫内膜肾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8例薄型子宫内膜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对照组34例.剔除脱落病例后,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补肾活血通络方加减治疗,对照组予口服戊酸雌二醇加黄体酮胶囊治疗.观察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类型、子宫内膜血流类型、子宫内膜血流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值、子宫动脉RI和PI值、中医症状评分.结果 治疗后2组子宫内膜厚度均较治疗前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A型内膜比例高于对照组、C型内膜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子宫内膜血流类型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子宫内膜血流RI,PI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2组患者子宫动脉血流RI,PI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2组月经量、行经时间评分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月经色质、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行经腹痛评分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症状及总积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肾活血通络法治疗薄型子宫内膜肾虚血瘀证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温针灸对原发性痛经(PD)寒凝血瘀证患者子宫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158例PD寒凝血瘀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9例.对照组采用止痛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子宫血流动力学参数[子宫动脉血流搏动指数(PI)、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