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术中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TXA)对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2-12的71例TKA,其中26例术中关节腔内注射TXA(观察组),45例未注射TXA(对照组)。观察记录2组输血量、失血量、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12个月随访。观察组中2例合并糖尿病者切口延迟愈合,3周后均顺利愈合;对照组中1例合并糖尿病者切口延迟愈合,3周后愈合。2组均未出现双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TKA术中关节腔内注射TXA可以减少失血量及输血量,并且未增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危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膜下注射氨甲环酸(TXA)联合罗哌卡因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应用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骨外一科行初次单侧TKA的154例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病例纳入标准为年龄在60~80岁的仅行单侧TKA手术的膝关节重度骨关节炎患者;排除标准为TXA或罗哌卡因药物过敏、血液指标异常或者相关数据缺失的患者),分为2组。其中TKA术中采用关节腔周围注射1 g TXA以及100 mg罗哌卡因的共80例(传统组),采用股骨远端与胫骨近端骨膜下注射1 g TXA以及100 mg罗哌卡因的患者74例(改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后3 d血红蛋白(Hb)下降值、术后1、2、3、7以及14 d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指标。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等行统计分析。 结果154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术前血红蛋白、术前VAS评分、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总失血量(t=5.476)、术后3 d的Hb下降值(t=3.705)低于传统组(均为P<0.05)。术后不同时间(1、2、3、7和14 d)不同状态下疼痛VAS评分比较发现,改良组的术后VAS评分在膝关节静息状态(F=13.512)和屈曲状态(F=18.185)均比传统组更小(均为P<0.001)。 结论骨膜下注射TXA及罗哌卡因可有效减少TKA手术失血量,并明显减轻术后早期疼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前瞻性评估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局部使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联合肾上腺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选择90例因膝关节退变性关节炎行单侧TKA术患者,随机分为TXA组(术中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45例)和联合组(术中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联合肾上腺素混合液45例)。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输血率,术后第1、3、5天血红蛋白,D-二聚体,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率。结果联合组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明显低于TXA组(P0.05);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在术后第3天达最低值,且联合组Hgb值高于TXA组(P0.05),而术后第1、5天Hg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hD-二聚体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无一例患者需要输血,而TXA组3例(共1 200mL)患者接受异体输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联合组和TXA组发现下肢DVT分别有2例(4.4%)和3例(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KA术中关节腔内局部使用氨甲环酸联合肾上腺素,可有效降低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而不增加DVT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关节内应用氨甲环酸(TXA)对减少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失血量及输血率的疗效。方法将50例行单侧TKA患者随机分为TXA组(25例,将1 g TXA融入50 ml生理盐水关节内注射)及对照组(25例,将50 ml生理盐水关节内注射),比较两组输血率、总引流量、总失血量、术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12个月。TXA组患者输血率、总引流量、总失血量均低于对照组,术后第1、3、5天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出现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KA术中局部应用TXA能显著减少术后失血量及输血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使用止血带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纳入自2015-05—2016-07完成的90例初次单侧TKA,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手术全程使用止血带,切皮前驱血加压,筋膜层缝合后松开止血带;B组手术半程使用止血带,截骨前驱血加压,假体安装完成后松开止血带;C组手术全程不使用止血带。结果 A组与B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C组,而C组隐性失血量明显少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总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第1、4、7天患肢大腿周径小于A组与B组,疼痛VAS评分低于A组与B组,术后1周膝关节功能HSS评分高于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术后1、3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KA术中使用止血带可减少出血量,但不能减少总失血量,而且增加了术后患肢肿胀、疼痛,不利于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因此建议TKA术中不使用止血带或尽量缩短其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初次接受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围手术期采用不同方法使用止血带与氨甲环酸(TXA)不同的给药方式来降低围术期失血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为4组:A组(29例)手术开始至骨水泥稳定期间使用止血带同时单独关节腔内灌注TXA,B组(31例)手术开始至骨水泥稳定期间使用止血带同时联合使用TXA,C组(28例)开始截骨至骨水泥稳定期间使用止血带同时单独关节腔内灌注TXA,D组(32例)开始截骨至骨水泥稳定期间使用止血带同时联合使用TXA。比较4组患者术中显性失血量、术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率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得4个月的随访。4组患者术中显性失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D组C组B组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输血率D组低于A组、B组及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4组术后均未发现症状性DVT和肺栓塞。结论限制性使用气囊止血带与联合使用TXA能有效减少TKA围术期失血量、降低输血率,且两者联合使用不增加DVT与肺栓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静脉滴注联合混合镇痛药物与氨甲环酸关节腔注射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自2015-09—2016-08行初次单侧TKA的65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于松开止血带前约20 min静脉滴注1 g氨甲环酸,缝合关节囊后经引流管注射1 g氨甲环酸以及混合镇痛药物;对照组仅于松开止血带前约20 min静脉滴注1 g氨甲环酸。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3 d的D-二聚体及术后3、4 d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术后3 d的血红蛋白高于对照组,术后1、2 d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3 d内输血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均未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及感染发生。结论 TKA术中氨甲环酸静脉滴注联合混合镇痛药物与氨甲环酸关节腔注射能够有效减少术后失血量,缓解术后早期疼痛,同时不增加关节腔感染及血栓形成风险。但此方法要求术者手术操作熟练,尽量减少止血带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止血带的不同应用方式对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术后并发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11例TK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05例,在切口关闭前释放止血带彻底止血;B组106例,在切口关闭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后释放止血带。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7 d及3个月的VAS、HSS评分以及实现膝关节90°屈曲的时间。结果总失血量:A组(945±368)ml,多于B组的(725±243)ml(P=0.032)。手术时间:A组(93.5±24.4)min,长于B组的(75.0±22.1)min(P0.001)。止血带时间:A组(64.2±18.6)min,短于B组的(75.0±22.1)min(P=0.004)。并发症:A组1例,B组5例(P=0.213)。术后7 d及3个月的VAS:A组分别为(3.9±1.2)分、(2.4±0.8)分,B组分别为(4.5±1.1)分、(2.2±0.9)分(P=0.026、P=0.835)。术后7 d及3个月的膝关节HSS评分:A组分别为(85.4±8.3)分、(90.5±8.7)分,B组分别为(78.5±7.6)、(89.2±6.8)分(P=0.015、P=0.815)。术后实现膝关节90°屈曲的时间:A组为(1.5±0.6)d,B组为(2.2±0.8)d(P=0.042)。结论 TKA中释放止血带会增加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但可能会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早期疼痛反应,有利于早期的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中静脉滴注与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对术后失血的影响。方法将100名TK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实验组给予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氨甲环酸。比较两组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术后第3天RBC、HGB、HCT水平变化及输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及术后第3天RBC、HGB、HC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可有效地减少TKA总失血量及RBC、HGB、HCT水平等指标变化,并不增加输血量及并发症发生,且使用方便,理论上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收集自2012-03—2015-04在本院初次行TKA治疗的106例RA患者,随机分为静脉给药组、关节注射组和联合组,静脉给药组于止血带充气前15 min静滴氨甲环酸(TXA)1g,关节注射组术毕缝合关节囊后经关节囊切口注射TXA 1g,联合组于止血带充气前15 min静滴TXA 1g,术毕缝合关节囊后经关节囊切口注射TXA 1g。结果联合组术后24、72 h Hb、Hct均高于静脉给药组和关节注射组,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均低于静脉给药组和关节注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前和术后Fib、PT和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给药组和联合组均无输血者,3组均未发现DVT和肺栓塞。结论 RA患者TKA术前静脉滴注TXA联合经关节囊局部用药可减少围术期失血量,且不会增加DVT和肺栓塞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在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静脉与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XA)的止血效果。方法将380例初次行单侧TKA患者按照应用TXA方式及不应用TXA分成3组:1静脉滴注组:术中静脉滴注TXA 30 mg/kg,120例;2局部注射组:将1.5 g TXA溶入50 ml生理盐水中,术中关节腔内多点注射,136例;3不应用组:术中不应用TXA,124例。术前及术后第1、2、3天连续测量术侧肢体周径,对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情况、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等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3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异体血输注量、DVT及术侧肢体周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率、术后隐性失血量、失血总量:静脉滴注组、局部注射组均明显低于不应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滴注组与局部注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初次行单侧TKA中,静脉及局部应用TXA均有良好的止血效果,能明显减少患者的出血量,且不增加DVT的风险。两种用法之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止血带对术后疼痛和早期康复、失血量、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8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166例因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单侧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术中是否使用止血带,将患者随机分为止血带组(n=84)及非止血带组(n=82)。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置换侧别、骨关节炎分级、病程以及术前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毕至膝关节主动屈膝90°、完成直腿抬高和下地行走的时间,术中失血量以及术后3 d Hb较术前下降值,术后VAS评分、HSS评分、ROM,并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53,P=0.178)。患者均获随访,止血带组随访时间3~20个月,平均12个月;非止血带组3~22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止血带组及非止血带组分别有9例(10.71%)、2例(2.44%)发生血栓形成,20例(23.81%)、21例(25.61%)输血,两组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2,P=0.032),输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2,P=0.788)。术后3 d,两组Hb下降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5,P=0.066)。止血带组术中失血量显著低于非止血带组(t=—16.066,P=0.000)。术后止血带组患者完成主动屈膝90°、直腿抬高、下地行走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较非止血带组显著延长(P0.05)。除28 d外,非止血带组3、5、7、14 d 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止血带组(P0.05)。术后28 d,非止血带组HSS评分高于止血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92,P=0.000);两组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6,P=0.500)。结论与不使用止血带相比,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止血带总体失血量及术后输血率无明显降低,但术后膝关节疼痛程度及血栓形成发生风险均明显增加,不利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气压止血带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围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16例60岁以上因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行TKA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使用气压止血带分为试验组(49例,术中未使用气压止血带)和对照组(67例,术中使用气压止血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侧别、病程、术前血红蛋白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实际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百分比,术后3 d膝关节肿胀度及术后2周膝关节活动度。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013,P=0.000)。试验组实际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百分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显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3,P=0.200)。试验组术后3 d膝关节肿胀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2周膝关节活动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KA术中应用气压止血带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但可能增加围术期隐性失血量,加重术后早期患肢肿胀,对术后早期关节功能恢复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分析氨甲环酸(TXA)与血凝酶(HCA)关节腔注射对减少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关节科共纳入120例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终末期患者行单侧初次TKA;排除术前血红蛋白(Hb)<95 g/L、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合并心肌梗塞病史、心房颤动、安装起搏器患者、静脉血栓形成、肾功能不全者。入组病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TXA组40例(TXA 2 g溶于100 ml生理盐水,关节囊缝合后经引流管逆行注入关节腔); HCA组40例(HCA 4 U溶于100 ml生理盐水同法注入关节腔);NS组40例(100 ml生理盐水同法注入关节腔)。术后第1、3、5天查血常规、凝血象及D二聚体,记录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术后第1、3、5天Hb变化值、输血率、深静脉血栓生率及切口感染率,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血红蛋白变化的组间比较采用组间两两比较F检验;输血患者比例、下肢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率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结果TXA组输血2例,HCA组输血3例,NS组输血12例,TXA组、HCA组分别与N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3、13.45,P<0.01);TXA组与HC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1.08,P>0.05)。HCA组、TXA组与NS组3组比较,术后6 h(F=9.320)、24 h引流量(F=12.15)、术后1、3、5 d隐性失血量(F=9.450,F=8.650,F=7.885)及总失血量(F=6.334,F=7.898,F=6.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CA组与TX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A组、TXA组与NS组3组比较术后1、3、5 d的Hb(F=6.300,F=8.470,F=10.56)及△Hb值(F=13.35,F=17.76,F=1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CA组与TX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XA组出现2例小腿肌间静脉血栓,HCA组3例小腿肌间静脉血栓,NS组1例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出现心梗、脑梗、肺梗等严重并发症,3组患者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1.4,P>0.05)。伤口愈合情况,3组患者均有出现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情况,TXA组3例,HCA组2例,NS组4例,均换药后愈合。 结论TKA术后关节腔内注射HCA或TXA并夹闭引流管3 h均能有效减少术后引流量、术后第1天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不增加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切口愈合不良率。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3):2186-2189
[目的]研究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不使用止血带的综合效果及其对早期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3月住院并初次接受单侧TKA术的60例西藏藏族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不使用止血带组和使用止血带组,每组30例。研究组全程不使用止血带,对照组全程使用止血带,均不放置引流。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隐性失血量、围手术期总失血量、疼痛评分(VAS)、肿胀、膝关节功能恢复及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情况。[结果]不使用止血带组手术时间与使用止血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失血量显著高于使用止血带组(P<0.05),术后隐性失血量明显少于使用止血带组(P<0.05),围手术期总失血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使用止血带组术后第1、3、7 d大腿疼痛及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均低于使用止血带组(P<0.05)。术后第3、7 d不使用止血带组患肢肿胀度均小于使用止血带组(P<0.05)。不使用止血带组屈膝100°时间快于使用止血带组(P<0.05)。两组均无症状性DVT发生,不使用止血带组发生肌间静脉血栓6例(20.00%),使用止血带组发生肌间静脉血栓7例(23.3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KA术中全程不使用止血带可以减轻术后大腿肌肉、膝关节疼痛及肿胀,加快膝关节功能康复,且不会增加围术期总失血量和DVT。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冷疗联合氨甲环酸(TXA)应用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早期局部反应的影响。[方法]将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共90例纳入本研究,并随机分为三组。其中,30例患者TKA术前静滴TXA 1 g(静滴TXA组),30例在静滴TXA的基础上,关闭切口时关节腔注入TXA 1 g (联合TXA组),30例在联合TXA组的基础上术后进行冷疗(冷疗组)。比较三组患者术后早期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度。[结果]三组患者均顺利手术,三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后引流量依次为静滴TXA组联合TXA组冷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三组患者VAS评分和股部周径差均显著减少,而ROM显著增加(P0.05)。术后相应各时间点,VAS评分和股部周径差依次为静滴TXA组联合TXA组冷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OM依次为静滴TXA组联合TXA组冷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冷疗联合TXA应用可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局部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不同途径应用氨甲环酸的止血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纳入自2016-12—2017-12行单侧TKA治疗的10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4例静脉应用氨甲环酸(静脉组),38例关节腔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局部组),36例不用氨甲环酸(空白组)。比较3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输血率、术后24 h膝关节疼痛VAS评分、术后6周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以及术后1、3、7 d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压积。结果静脉组与局部组术后输血率低于空白组,静脉组术后输血率低于局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静脉组与局部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少于空白组,且静脉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少于局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静脉组与局部组术后24 h膝关节疼痛VAS评分低于空白组,术后1、3、7 d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压积高于空白组,术后6周膝关节功能HSS评分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单侧TKA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可减少术中出血,降低输血率,同时可减轻术后早期疼痛,对患者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康复具有积极意义,而且静脉应用较局部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单髁膝关节置换术(UK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单间室骨关节炎的早期疗效。方法 将156例膝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UKA组(64例,采用UKA治疗)和TKA组(92例,采用TKA治疗)。记录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采用疼痛VAS评分、HSS评分评价膝关节疼痛和功能改善情况,术后3个月记录膝关节活动度和负重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术后第1、3天TKA组均显著低于UKA组(P<0.05)。总失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输血率、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UKA组均少(低)于TKA组(P<0.05)。疼痛VAS评分:术后3 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S评分:术后3个月UKA组高于TKA组(P<0.01)。术后3个月,膝关节屈曲活动度UKA组大于TKA组(P<0.05),伸直活动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可全负重站立、正常行走,无需助行器辅助。结论 UKA和TKA治疗膝单间室骨关节炎均可获得显著效果,但UKA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更利于患者术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侧膝关节置换术关节腔灌注氨甲环酸(TXA)后夹闭伤口引流管的最佳时间。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于揭阳市人民医院骨外一科因原发性骨关节炎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90例,排除感染或凝血、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经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术后关节腔灌注TXA 3.0 g配合术后不同夹闭伤口引流管时间,3组夹闭时间分别为1 h(夹闭1 h组)、2 h(夹闭2 h组)、4 h(夹闭4 h组)。对比3组患者术后失血量、膝关节肿胀周径、术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HS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输血率。年龄、体重指数、失血量等为计量资料,分类变量资料使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多组比较使用方差齐性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使用SNK检验。结果 3组患者术后24 h、3 d总失血量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447,P0.05;F=3.798,P0.05);术后24 h夹闭2 h组失血量(874±184)ml、夹闭4 h组失血量(852±169)ml均少于夹闭1 h组(1023±267)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7,P0.05;t=2.964,P0.05);而夹闭2 h组与夹闭4 h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 d夹闭2 h组失血量(1084±246)ml、夹闭4 h组失血量(1027±273)ml均少于夹闭1 h组(1242±307)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0,P0.05;t=2.866,P0.05);而夹闭2 h组与夹闭4 h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 h伤口引流量夹闭2 h组、夹闭4 h组失血量均少于夹闭1 h组(t=3.461,P0.05;t=3.995,P0.05),夹闭2 h组与夹闭4 h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间24 h与3 d的隐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患者膝关节HSS评分和肿胀周径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周围瘀斑发生率、下肢血栓形成人数和输血人数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灌注应用TXA 3.0 g配合夹闭伤口引流管2 h的方案可有效减少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总失血量,不影响膝关节肿胀,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膝关节表面置换(TKA)中安装假体期使用止血带对围手术期失血量和患肢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收集31例单侧初次TKA术患者,根据入院时间段分为2组。A组(16例)从填充骨水泥到水泥凝固(即安装期)使用止血带,B组(15例)自手术开始至结束全程使用止血带。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疼痛及直腿抬高时间和患肢肿胀情况。结果与B组相比,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多,术后引流量少,2组总出血量相当。A组术后患肢疼痛较轻,能更早行直腿抬高锻炼,肿胀相对较轻。结论在TKA中安装期使用止血带,不增加出血量,能有效减轻术后患肢疼痛和肿胀,利于患肢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