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维生素D缺乏的女性髋部骨折患者中血清甲状旁腺素(PTH)值与股骨颈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将128例维生素D缺乏(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50 nmol/L)的女性髋部骨折患者根据血清PTH水平分为PTH正常组(n=86)和PTH升高组(n=42)。测定股骨颈BMD、BMD(T值)及各临床指标。各临床指标与股骨颈BMD(T值)的相关性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PTH:PTH正常组显著低于PTH升高组(P 0. 05)。血磷、肾小球滤过率、BMD(T值)、BMD:PTH正常组显著高于PTH升高组(P0. 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TH、年龄与股骨颈BMD呈负相关(P 0. 05),BMI与股骨颈BMD呈正相关(P 0. 05)。PTH正常组中有52例(60. 47%) BMD(T值)≤-2. 5,PTH升高组中有30例(71. 43%) BMD(T值)≤-2. 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TH、BMI是BMD(T值)≤-2. 5的影响因素(P 0. 05)。结论维生素D缺乏的女性髋部骨折患者中,PTH水平与股骨颈BMD密切相关。维生素D缺乏症的防治在血清PTH升高的女性髋部骨折患者中可能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脂肪因子Omentin-1、脂联素与中老年女性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4月在佛山市中医院就诊的338名女性,按照绝经状态分为围绝经期/绝经期组(n=194)和绝经后组(n=124)。将参研人员年龄、体质量指数(bone mass index,BMI)、腰围、吸烟状况、身体活动、脂联素、Omentin-1和激素进行多变量调整(ANCOVA),用于研究其脂肪因子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之间的潜在关系。结果与绝经后女性的腰椎BMD [(0. 69±0. 08)g/cm~2]相比,围绝经期女性的腰椎BMD[(0. 89±0. 09) g/cm~2]更高;在围绝经期/绝经期组女性中,脂联素和Omentin-1均与腰椎BMD无显著相关性(P0. 05);在绝经后组女性中,脂联素与腰椎BMD无相关性(P 0. 05);而在绝经后组女性中,Omentin-1与腰椎BMD呈显著负相关(P0. 05)。结论绝经后女性的Omentin-1与腰椎BMD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连地区中老年人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ortic fracture,OPF)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210例(男85例,女125例)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门诊及体检中心,年龄46-90岁。所有研究对象均检测腰椎1-4(Total)(BMD-L)、髋部(Total)(BMD-H)、股骨颈(BMD-N)骨密度和血清25(OH)D、Hcy、钙、磷、镁、碱性磷酸酶。210例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应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分别对男性和女性血清25(OH)D、Hcy与BMD及OPF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男性和女性骨质疏松组25(OH)D均低于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校正年龄等潜在混杂因素后,25(OH)D与男性BMD-L(P=0.064)、BMD-H(P=0.073)和女性BMD-H(P=0.072)近似正相关;25(OH)D20 ng/m L时,男性25(OH)D与BMD-N呈显著正相关;25(OH)D15 ng/m L时,女性25(OH)D与BMD-L和BMD-N呈显著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中25(OH)D每增加1 ng/m L骨折风险降低12.8%。女性Ln Hcy在骨质疏松组与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和P=0.020)。女性Ln Hcy与BMD-N呈负相关,校正年龄后不相关。男性和女性Ln Hcy和25(OH)D均不相关。结论 25(OH)D在不同范围时,大连地区中老年男性和女性25(OH)D与各部位BMD不同程度正相关。维生素D缺乏可能是中老年女性OP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Hcy不是女性发生OPF的危险因素(女性Hcy和OPF不相关),女性高Hcy与低BMD有一定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可能与增龄有关。男性Hcy与BMD不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老年骨质疏松女性髋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和血清尿酸(uric acid,UA)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就诊的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者108例。记录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股骨颈BMD、股骨大转子BMD、股骨粗隆间BMD、髋部整体BMD、Ward’s区BMD、TC、TG、HDL-C、LDL-C、UA、血清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CTX)、I型原胶原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I N propeptide,PINP)、25羟基维生素D(25-OH-Vit D,Vit D-T)及基础疾病情况等资料。髋部BMD、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β-CTX、PINP、Vit D-T、TC、TG、LDL-C、HDL-C、UA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股骨颈BMD与年龄、β-CTX呈负相关,与BMI、Vit D-T、TG、UA呈正相关(r0,P0.05)。股骨大转子BMD与年龄、β-CTX呈负相关(r0,P0.05),与BMI、Vit D-T、TC、TG、LDL-C、UA呈正相关(r0,P0.05)。股骨粗隆间BMD与年龄、β-CTX、PINP呈负相关(r0,P0.05),与BMI、Vit D-T、TC、TG、UA呈正相关(r0,P0.05)。髋部整体BMD与与年龄、β-CTX呈负相关(r0,P0.05),与BMI、Vit D-T、TC、TG、LDL-C、UA呈正相关(r0,P0.05)。股骨Ward’s区BMD与年龄、β-CTX呈负相关(r0,P0.05),与BMI、Vit D-T、TC、LDL-C、UA呈正相关(r0,P0.05)。TC与β-CTX、PINP呈负相关(r0,P0.05),与Vit D-T、UA呈正相关(r0,P0.05)。TG与UA呈正相关(r0,P0.05)。HDL-C与Vit D-T、UA呈正相关(r0,P0.05)。LDL-C与β-CTX、PINP呈负相关(r0,P0.05),与Vit D-T、UA呈正相关(r0,P0.05)。结论骨质疏松患者髋部不同部位骨密度与血脂的相关性不同,适当水平的血清总胆固醇及尿酸有利于维持骨量,预防低骨量及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绝经后妇女骨密度(BMD)与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的关系。方法 对南京地区50岁以上绝经后妇女794人,按身高、体重和BMI,将受检者分为3组: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和超体重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DEXA)测定受检者腰椎2-4、股骨上端及全身MBD。结果 腰椎、股骨和全身MBD随体重、BMI增加而增高。各组间腰椎、股骨和全身MBD均有显著差异(P〈0.01)。身高、体重、BMI与腰椎、股骨及全身的BMD呈正相关。体重比身高、BMI与BMD相关性好。结论 体重对绝经后妇女BMD影响较身高和BMI大,低体重是发生骨质疏松(OP)的危险因素之一,对低体重(BMI≤20kg/m^2)绝经后妇女采取适当措施防治OP,以免发生骨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in,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与老年女性骨密度(bone densitometry,BMD)及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性骨折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门诊体检或住院的女性OP患者110例,年龄55~83岁,平均年龄(68.26±6.28)岁。按照是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分为骨折组52例,年龄56~83岁,平均年龄(69.04±6.30)岁;非骨折组58例,年龄55~80岁,平均年龄(67.57±6.24)岁。所有患者均进行BMD测定及空腹血脂测定,记录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一般资料。骨折组BMD与年龄、BMI、TG、TC、LDL-C及HDL-C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0表示正相关,r0表示负相关;以TC、TG、LDL-C、HDL-C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老年女性OP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老年OP性骨折女性年龄与L_(1~4)、股骨颈、Ward三角区、大转子、转子间、总髋部BMD负相关(r0,P0.05);BMI与L_(1~4)和髋部各部位BMD正相关(r0,P0.05);TC、TG与L_(1~4)和髋部各部位BMD负相关(r0,P0.05);HDL-C与L_(1~4)和髋部各部位BMD无相关性(r0,P0.05);LDL-C与Ward三角区、大转子、转子间、总髋部BMD负相关(r0,P0.05)。TC为老年女性OP性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为老年女性OP性骨折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血脂中TC、TG、LDL-C与老年OP性骨折女性不同部位BMD相关性不同,HDL-C与不同部位骨密度无相关性。TC为老年女性OP性骨折危险因素,HDL-C可能为老年女性OP性骨折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600例学龄少女前臂骨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少女(10~11岁)前臂骨密度(BMD)年增长情况以及BMD与身高、体重的关系.方法对600例健康少女行左前臂扫描,按首次平均体重指数(BMI)分组,正常组(BMI=14.2~19.6),超重组(BMI>19.6),偏轻组(BMI<14.2).一年后,采用同台双能X线骨密度仪再次扫描,追踪观察一年中BMD的变化.结果600例少女前臂远端1/10、1/3处BMD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9%和10.6%,年增长率以正常组最快,超重组次之,偏轻组最慢.前后两次前臂远端1/10、1/3处BMD与身高、体重均呈明显正相关(r=0.307~0.649,P<0.001).结论该年龄段发育正常者身高、体重和BMD的年增长均最快.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绝经后女性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绝经后女性患者151例。根据骨密度T值将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83例)、骨量低下组(47例)和骨量正常组(21例),比较三组患者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差异,并对各项指标与BM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骨质疏松组甲状旁腺素(PTH)、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1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显著高于骨量低下组和骨量正常组(P0. 05),骨量低下组显著高于骨量正常组(P0. 05)。骨质疏松组体质量指数(bone mass index,BMI)、25(OH) D_3显著低于骨量低下组和骨量正常组(P0. 05),骨量低下组显著低于骨量正常组(P0. 05)。血钙、血磷、骨钙素(BGP)、血清的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在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 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PTH、P1NP、β-CTX与骨密度呈负相关(r=-0. 538,-0. 520,-0. 462,P 0. 05),25(OH) D_3与骨密度呈正相关(r=0. 517,P0. 05),血钙、血磷、BALP、BGP与骨密度无相关性(P0. 05)。结论血清25(OH) D_3、PTH、P1NP、β-CTX与骨密度存在显著相关性,骨代谢生化指标监测有助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人营养代谢状态(体质量指数)与髋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就诊的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430例。记录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尿酸、肌酐、肾小球滤过率(GFR)、髋部BMD、甲状旁腺素(PTH)、N端骨钙素(N-Osrteoc)、I型原胶原N端前肽(PINP)、25羟基维生素D3 (25-OH-D3)。各指标相关性检验采用 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 不同年龄组的BMD、GFR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并呈负相关,不同年龄组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尿酸氮、肌酐、尿酸、PTH、N-Osrteoc、PI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25-OH-D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呈正相关。不同尿酸组内骨代谢标志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各组间BMI、BMD、尿酸氮、肌酐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并呈正相关,GRF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并呈负相关;不同骨密度组之间BMI、尿酸氮、肌酐、尿酸、GRF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并与BMI、尿酸氮、肌酐、尿酸呈正相关,与GRF呈负相关,各组骨代谢标志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BMI会引起体内尿酸的改变,保持一定量的BMI及尿酸对于老年女性骨密度的维持有积极作用,这种作用与体内激素变化引起的骨代谢变化不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人群骨密度(BMD)与25-羟维生素D(25OHD)的相关性,为防治老年人骨质疏松提供可靠的临床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共647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进行骨密度测定。将骨密度分为骨质疏松组、低骨量组、骨密度正常组,对比各组的年龄、身高、体重及血清中25羟维生素D的含量,并将骨密度与以上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老年患者的身高、体重及25OHD均随着骨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且骨密度均与身高、体重及25OHD分别呈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03、0.174和0.2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身高、体重及25OHD分别是骨密度的影响因素。结论 老年患者中的身高、体重及25OHD均是骨密度的影响因素,检测血清中25OHD的含量可为老年人防治骨质疏松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Meta分析明确中国老年男性罹患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1月),并使用NOS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1篇研究,提取18个相关的影响因素。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文化水平、骨折史、血清钙水平、吸烟、日光照射、运动锻炼、饮茶、补钙史、饮牛奶、补维生素D史与我国老年男性罹患OP相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Р<0.05);与饮酒、25-(OH)D水平、血清磷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Р>0.05)。结论体重、BMI、BMD、饮牛奶、补钙、补维生素D、血清钙水平、饮茶、运动锻炼、日光照射及文化水平是我国老年男性罹患OP的保护因素;年龄、身高降低、吸烟、骨折史是危险因素;饮酒、25-(OH)D水平、血清磷水平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Asprosin(白脂素)水平与绝经后女性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平衡能力和骨折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4例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以及骨折发生率、髋部骨密度、平衡指数评分(BIS),前后比(FBR)和左右比例(RLR)。分析白脂素与BMD、BIS、FBR、RLR以及骨折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非骨折组血清白脂素水平为(3.56±0.54)pg/mL,骨折组血清白脂素水平为(6.56±1.01)pg/mL,两组血清白脂素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试验结果显示,白脂素与BIS、FBR和RLR及BMD呈负相关(P<0.05);白脂素与年龄(r=0.384)、身高(r=0.343)、体质量指数(r=0.181)和髋部BMD显著相关(r=0.387),但与体重无显著相关性(r=0.02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与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髋部BMD、身高、年龄和体质量指数是影响白脂素的独立因素。结论白脂素可能是绝经后女性出现骨密度降低和平衡能力下降及出现骨折的危险因子,与髋部BMD、身高、年龄和体质量指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血清硒水平与绝经后妇女骨代谢指标以及腰椎和髋部骨密度之间相关性。方法检测156例正常骨密度和162例骨质疏松症的血清硒、25-羟基维生素D、PTH、骨钙素、PINP、CTX和NTX/Cr等指标水平。腰椎和股骨颈的BMD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探索了血清硒水平与骨密度的关系。结果骨质疏松症女性的血清硒水平低于正常骨密度的女性(P0.05)。在骨质疏松症妇女中,血清硒水平与年龄、绝经年限、BMI、PTH、骨钙素、PINP、CTX和NTX/Cr水平呈负相关,与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呈正相关。在正常骨密度组,血清硒水平与这些参数均未发现明显的相关性。调整年龄和BMI后,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与血清硒及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绝经年限、PTH、骨钙素、PINP、CTX和NTX/Cr呈负相关。对年龄和BMI进行调整后,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以确定BMD的预测因子,血清硒和PINP、CTX是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的显著预测因子。结论绝经后女性患者血清硒水平降低与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降低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绝经后哈萨克族妇女髋部体质指数(BMI)与骨密度(BMD)的相关关系。方法对符合条件的1009名绝经后哈萨克族妇女进行髋部BMD及BMI检测,按BMI的不同分为低体质量组、正常体质量组和超体质量组,比较3组身高、年龄以及BMD的差异。再将3个组按年龄分为41~50岁、51~60岁、61~70岁、71~80岁、81~90岁5个亚组,比较各亚组BMD的不同。结果绝经后哈萨克族妇女正常体质量组、超体质量组BMD均显著高于低体质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增大,各组骨密度均有所下降(P〈0.05)。正常体质量组、超体质量组60岁以上亚组BMD均高于低体质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71~80岁亚组中超体质量组BMD高于正常体质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O.05)。结论BMI、年龄是影响哈萨克族绝经后妇女髋部BMD的重要因素,对低BMI及高龄人群应定期监测BMD,早期发现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以便进行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研究甘肃省兰州地区中老年女性的骨密度情况,并分析体重指数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5月1日至2019年10月30日期间于甘肃省妇幼保健院行健康体检的女性。详细记录其年龄、绝经状态、身高及体重,采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进行检测。结果共纳入2 078名研究对象。其中绝经前组204名,占9.82%,平均年龄(41.10±3.19)岁;围绝经期组443名,占21.32%,平均年龄(49.29±2.18)岁;绝经后组1 431名,占68.86%,平均年龄(56.25±7.59)岁。围绝经期组及绝经后组平均绝经年龄分别为(50.43±1.30)岁、(48.42±3.06)岁。三组平均身高、体重及体重指数分别为(1.59±0.05) m、(59.58±7.78) kg及(23.71±3.11) kg/m2。左侧股骨颈的平均骨密度分别为:绝经前组(0.85±0.14) g/cm2、围绝经期组(0.91±0.15) g/cm2、绝经后组(0.82±0.12) g/cm2;左侧全部髋关节的平均骨密度分别为:绝经前组(0.99±0.16)g/cm2、围绝经期组(0.97±0.17) g/cm2、绝经后组(0.88±0.13) g/cm2。腰1~4全部椎体的平均骨密度分别为:绝经前组(1.13±0.22) g/cm2、围绝经期组(1.10±0.20) g/cm2、绝经后组(0.97±0.15) g/cm2。所有绝经前女性的骨密度均正常;围绝经期女性中,正常骨密度占45.15%,骨量减少占32.28%,骨质疏松占22.57%;绝经后女性中,正常骨密度占19.57%,骨量减少占33.54%,骨质疏松占46.89%。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示BMI与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呈正向显著相关。结论甘肃省兰州地区中老年女性的骨质疏松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增高,尤其是绝经后及肥胖者,定期监测骨密度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体检项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人体内25羟维生素D2(25-OH-D2)、25羟维生素D3(25-OH-D3)含量与股骨颈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法检测205例患者股骨颈骨密度,同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其血清中25-OH-D2及25-OH-D3的含量,并根据维生素D(VitD)含量分析VitD与骨密度的关系。结果人体内VitD(25-OH-D2+25-OH-D3)含量与50岁以下者的股骨颈骨矿含量无相关性(P0.05),与50岁以上者呈正向直线相关(P0.05或P0.01),男女性别均一致。结论对于50岁以上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体内血清VitD的含量降低很可能会导致其股骨颈骨矿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合并肾小管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idosis,RTA)患者发生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及骨折的风险。方法 将受试者分为三组,分别为pSS合并RTA组、pSS组及健康对照组,其中pSS合并RTA组的33例受试者和pSS组的31例受试者均选自2017年-2021年在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接受诊疗的患者,健康对照组的31例受试者选自体检科,三组受试者的年龄及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均行骨密度检查并评估10年内骨折风险,pSS合并RTA组与pSS组还完善了25羟基维生素D3、血钙、血钾、血磷、血沉、C-反应蛋白。结果 (1)pSS合并RTA组受试者股骨骨小梁部位的体积骨密度较pSS组明显降低(P<0.05);(2)pSS合并RTA组股骨颈的前、后节段、总体及股骨转子平均皮质骨厚度较pSS组明显降低(P<0.05);pSS组股骨颈的侧面及股骨干的前节段平均皮质骨厚度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3)pSS合并 RTA组受试者股骨的BMD明显低于pSS组,pSS组受试者股骨转子的BMD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4)pSS合并RTA组患者10年内骨折风险明显高于pSS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5)pSS合并RTA组患者血清中的25羟基维生素D3较pSS组患者的低(P<0.05);pSS合并RTA组患者的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3与股骨颈呈正相关(r=0.359,P<0.05),血钙、血钾、血磷、血沉、C-反应蛋白与髋部二维BMD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pSS合并RTA发生OP及骨折的风险增加,主要表现为股骨的骨小梁BMD及股骨转子皮质骨厚度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患者血清白介素31(IL-31)水平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相关性。方法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对80例OP患者(50~75岁)和90例健康对照者(50~75岁)进行腰椎和股骨颈BMD检测。血清IL-31、BAP、BGP和TRACP-5b水平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使用自动电化学发光系统测量血清I型胶原交联N-末端肽(NTX-1)和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结果OP妇女的IL-3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5.12±6.65)μg/L vs(27.58±5.09)μg/L,P=0.002]。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IL-31水平与年龄、BMI、BAP、BGP、TRACP-5b、NTX和25(OH)D呈正相关。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与年龄、IL-31、BAP、TRACP-5b和NTX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在偏相关分析中调整年龄和BMI后,IL-31和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IL-31水平升高,与BMD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方法对134例绝经后妇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年龄、体重、身高及体重指数的计算和骨密度的测定。行双膝关节负重正位X线拍片,按照骨关节炎Kellgren分级标准将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4级,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X线表现不同把4级骨性关节炎分成轻度组和重度组。分析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与其伴发的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结果绝经后妇女患者的骨密度与年龄呈负相关,与体重、身高及体重指数呈正相关。重度组和轻度组相比较在身高、体重及体重指数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年龄与股骨颈骨密度上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股骨颈骨密度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对股骨颈骨密度的影响较大,因此用协方差分析排除年龄混杂因素对股骨颈骨密度的影响,重度组和轻度组在股骨颈骨密度上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越严重,骨密度越低。骨性关节炎可能是骨质疏松症发生或加重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