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0 毫秒
1.
目的 比较颈后路椎板减压联合椎间孔切开减压术与单纯颈后路椎板减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06-2019-06诊治的45例多节段颈椎退行性疾病,22例采用颈后路椎板减压联合椎间孔切开减压术治疗(观察组),23例采用单纯颈后路椎板减压术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颈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手术中,应用超声骨刀进行截骨操作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5-2017-05行颈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手术的61例患者,其中29例术中采用超声骨刀进行椎板切除,作为观察组;另32例则采用高速磨钻,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单节段椎板切除时间、单节段手术出血量,以及术后1周的颈椎JOA评分改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单节段椎板切除时间及手术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观察组术后1周的平均JOA改善率达到(51.3±17.6)%,对照组为(53.2±15.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例术中发生硬膜撕裂,观察组无一例发生硬膜撕裂、脊髓神经损伤等事件。结论在颈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手术中应用超声骨刀进行截骨操作,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且安全可靠,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对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DF)后需接受再次减压处理的患者,多采用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和颈后路单开门或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减压同时,又可避免经前方入路对重要结构的损伤,并保留部分颈椎活动度。但目前关于颈后路手术作为ADF后再次手术效果评价的研究极少,且尚未检索到关于两种手术效果比较的报道。  相似文献   

4.
早期的颈椎后路术式为全椎板切除减压,主要是通过椎板切除来恢复椎管腔容积,解除脊髓压迫.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缺点很多,如手术减压不充分,再加上瘢痕粘连等因素,常导致手术失败;如充分减压,需切除大部分的小关节,术后8个月~2年内常继发颈椎后凸畸形,所以,目前大多数学者已弃置不用.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学者Hirabayashi等设计了一种可以替代颈后路椎板切除术的手术方法,称为后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open-door laminoplasty),用于治疗颈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及三个节段以上的颈椎间盘突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曲度矫正对术后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及轴性症状产生的长期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自2009-05-2012-01,回顾性分析7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A组34例患者行常规颈后路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B组36例患者行颈后路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并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颈椎曲度及高度矫正。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及轴性症状评分进行比较评估。结果两组患者JOA评分恢复率、颈椎曲度丢失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明显轴性症状的患者比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后路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应用C型臂X线机透视进行颈椎曲度及高度矫正临床效果良好,可明显恢复颈椎生理曲度、适当恢复椎间隙高度、改善患者术后轴性症状。  相似文献   

6.
对于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 ,目前国内大多数倾向于后路颈椎板成形术[1 ,2 ] 。而对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 ,因其破坏性较大、并发症多等原因 ,已很少有人问津。但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术式简单、减压充分 ,加上Cervifix钉棒内固定系统的应用则明显减少了全椎板切除减压术的诸多弊端 ,提高了手术疗效。自 1 998年 6月~ 2 0 0 2年 6月 ,采用颈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加Cervifix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1 0例 ,下面就这一术式的手术方法及疗效作一探讨。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0例中男 8例 ,女 2例 ,年龄 4 6~…  相似文献   

7.
高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引起慢性颈髓损害或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主要原因。目前治疗OPLL的手术方法主要分为1.经颈前路OPLL切除,2.经颈后路椎板切开减压、扩大椎管。其中经颈后路椎板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较为常用,临床已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但就手术的节段(范围)应根据具体病人的不同情况,慎重选择。本文报告1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合并高位OPLL患者进行常规C3-7节段单开门手术治疗后症状复发,再次手术扩大减压范围取得了理想效果的病例。试探讨颈椎高位OPLL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颈椎椎板成形术于20世纪70年代作为椎板切除术的一种替代方式得到发展,用于治疗颈椎脊髓病并预防椎板切除术后颈椎失稳和后凸畸形[1].本文主要介绍一种新型的颈后路内固定技术在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在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下有限化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方法:选取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例,在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下行椎管有限减压。咬除病变间隙上位椎板下缘、肥厚的黄韧带和下位椎板上缘,摘除突出椎间盘髓核,松解神经根粘连,侧隐窝减压,必要时切除部分关节突。结果:应用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治疗迟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行椎管有限减压87例,减压彻底。82例得到随访,优良串92.7%,手术效果满意。结论:单纯腰椎间盘膨出或突出、黄韧带肥厚和小关节增生引起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是椎板间隙入路椎间盘镜下椎管有限减压的适应证。满意的手术效果取决于:病人选择适当,术中操作精细,减压彻底。  相似文献   

10.
颈椎椎板成形术于20世纪70年代作为椎板切除术的一种替代方式得到发展,用于治疗颈椎脊髓病并预防椎板切除术后颈椎失稳和后凸畸形[1].本文主要介绍一种新型的颈后路内固定技术在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颈椎椎板成形术于20世纪70年代作为椎板切除术的一种替代方式得到发展,用于治疗颈椎脊髓病并预防椎板切除术后颈椎失稳和后凸畸形[1].本文主要介绍一种新型的颈后路内固定技术在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手术治疗老年性颈椎病,方法;手术方法16例,年龄60 ̄71岁,平均63.8岁,颈前入路脊髓减压椎体融合4例,颈后入路椎板切除减压6例,结果:术后观察6个月以上,优良4例,良好7例,改善3例,无改善2例。结论:对老年性颈椎病患者要考虑选择长期疗效的术式,减压要充分。2个椎体间脊髓前方的病变选择颈前入路脊髓减压椎体融合术,3个椎体间以上病变积极选择颈后入路双开门自体棘突植骨椎管扩大减压术,此术减  相似文献   

13.
颈椎椎板成形术于20世纪70年代作为椎板切除术的一种替代方式得到发展,用于治疗颈椎脊髓病并预防椎板切除术后颈椎失稳和后凸畸形[1].本文主要介绍一种新型的颈后路内固定技术在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是目前临床上经典的一种颈后路减压手术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颈椎管狭窄、脊髓型颈椎病、后纵韧带骨化症等颈椎疾患[1],但这种"软性"门轴固定法和过多颈后肌群损伤所带来的一些弊端随着随访时间的推移也逐渐暴露出来,譬如颈肩部酸痛、肌肉痉挛等轴性症状以及颈椎活动度丢失等[2-3].  相似文献   

15.
颈椎病外科术式选择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颈椎病不同外科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将123例颈椎病根据术前X线片 、MRI测量出椎管狭窄程度,累及椎体节段,50例行颈前路减压、椎管扩大、椎间融合术;73例颈后路椎板减压术,其中多椎板切除减压68例,单开门5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年6个月,优良率为71%。结论:颈椎病外科治疗前、后路术式对疗效无明显差异,对不同病例选用不同术式是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椎管径线测量在颈椎管狭窄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颈椎管狭窄术前CT下椎管径线的测量和临床应用.方法:96例颈椎管狭窄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1~73岁,平均53岁.术前对其CT片上测量到的各椎管径线换算成实际值,术中以此为依据做椎板开槽,完成椎管扩大成形.结果:术后CT复查椎管矢状径明显改善,椎板开门准确无误,既无偏内又无偏外,椎管减压满意.结论: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前精确的测量椎管径线,并以此指导椎板开槽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9):1751-1755
[目的]比较观察研究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与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随机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为微型钛板组16例,对照组为传统单开门组16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症状改善情况JOA评分,末次随访术后椎板开门角度,术后测量颈椎曲度(颈椎侧位X线片上C2与C7椎体后壁切线之间夹角)的改变,以及轴性症状发生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情况。[结果]经术后6个月2年的随访,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60.5%±17.0%,传统单开门组为58.2%±9.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钛板固定组末次随访时椎板开门角度为(42.3±3.5)°,传统单开门组为(39.5±4.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为(18.5±4.8)°,与术前(18.2±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单开门组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为(16.9±5.6)°,与术前(19.5±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6个月轴性症状发生率为4/16,明显低于传统单开门组的9/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无1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结论]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和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均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但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更有效防止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再关门,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和颈椎曲度的丢失,是治疗颈椎病的一种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经颈后肌间隙入路椎板成形术与正中入路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脊髓病(multisegmenta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4年7月~2016年5月治疗的66例M-CSM患者进行研究,其中36例行经颈后肌间隙入路椎板成形术(观察组),30例行颈后正中入路椎板成形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基本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术中失血量明显增加,但轴性症状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13.89%vs 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JOA评分、VAS评分分别于术后1周、3个月显著改善,但观察组术后JOA评分改善速度更明显(P0.05)。两组术后3、12个月的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均显著改善,但观察组术后12个月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维持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颈后肌间隙入路与正中入路行椎板成形术治疗M-CSM的临床效果相当,但前者并发症更少,且更有利于长期维持理想的颈椎曲度及活动度。  相似文献   

19.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地分析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3年-2008年对26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表现分别行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颈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及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观察手术前后的JOA评分并分析手术效果。结果随访6~24个月,JOA评分平均增加4.7分,术后症状改善率72.3%。结论根据临床特点积极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可取的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后路减压术后效果不佳的原因、翻修策略和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行颈后路减压术后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疗效不佳而行翻修手术者14例,分析其翻修原因并针对性采用不同的翻修术式,初次术前、翻修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JOA 17分法评定脊髓神经功能,采用Nurick分级评价行走功能。计算初次手术前后和翻修前后神经功能改善率。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再手术原因包括:椎板切除减压宽度不够2例,单开门纵向减压节段不够2例,门轴侧骨折塌陷压迫神经根和脊髓2例,椎板再关门4例,开门角度过小1例,后纵韧带骨化进展2例(其中1例伴关门),颈椎后凸畸形加重2例(其中1例伴关门),钩椎关节增生致神经根管狭窄1例。初次术前、翻修前和末次随访时改良JOA评分分别是11.89±1.67,13.11±1.09和15.61±0.59,Nurick分级分别是4.21±0.58,3.57±0.51和1.71±0.47。末次随访时与初次术前、翻修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手术前后和翻修前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差(22.33±9.49)%和良(64.60±9.8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颈后路减压术后效果不佳的各种原因采用个体化原则进行翻修,可进一步改善脊髓功能,术前仔细分析致病因素,术中减压彻底,降低翻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