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糖尿病肾病临床上表现为尿白蛋白排泄率上升,同时常伴有高血压和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一般首先表现为白蛋白尿,然后出现肾小球率过滤降低,最终会导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在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中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约为30%~35%并有家庭聚集的倾向。糖尿病肾脏病变能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并与早期的微量蛋白尿有关。近年来,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已经被用于治疗和预防糖尿病肾病。现在研究证实大多数糖尿病和肾脏疾病患者在进展为肾功能衰竭前已经死于心血管疾病。这篇综述中列举了很多研究,但我们认为现在仍然缺乏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剂显著预防糖尿病肾病进展的证据,需要更多的研究证实。然而,RAAS抑制剂控制血压及其他多因素的控制(血糖、血脂等)已被批准用于慢性糖尿病肾病的二级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2型糖尿病是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其主要危害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是目前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的主要病理改变就是动脉粥样硬化,临床机制主要是炎症和胰岛素抵抗.目前围绕二者又有研究热点,关于胰岛素抵抗提出了"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和"代谢综合征";炎症新近提出了亚临床炎症,其中前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肿瘤坏死因子(TNF)-α作为炎症指标,尤以IL-6的研究日益全面,发现它不仅是炎症标记物,而且也确实参与了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1],是一种具有多功能的细胞因子.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就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单个的危险因素简单堆砌而成,所以有必要探讨多因素的相互关系及怎样共同影响疾病的发生,从而达到更好的预防、治疗疾病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并发症提供依据。方法以36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对象,回顾性分析高血压、肾病、周围血管疾病、周围神经疾病等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年龄≥60岁是高血压、肾病、周围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的高危因素(χ2=25.971、21.941、8.099、17.712、7.668, P<0.01)。血糖≥6.1 mmol/L者易发生高血压(χ2=5.446, P<0.05)。脂代谢异常者易引发周围血管病变(χ2=13.455, P<0.01)。高血压易引发肾病、周围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及其他并发症(χ2=36.928、33.945、30.583、19.912, P<0.01)。结论对高龄、高血压、血糖过高和血脂代谢异常者,要加强治疗和干预,预防2型糖尿病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糖尿病患者中绝大多数患2型糖尿病,长期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手段。为了将血糖控制在稳定的水平,饮食治疗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方法之一,现将体会总结如下[1]。1饮食治疗的意义纠正代谢紊乱,使血糖、血脂达到或接近正常值并消除症状;维持正常体重,肥胖者减少热量摄人,使体重下降以改善  相似文献   

5.
背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慢性并发症之一,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发现,超过11%的患者在糖尿病确诊的同时就已经存在明显的DPN。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也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根据其不同的临床表现与症状,可将其分为局部病灶性以及弥漫性的神经受累。有国内报道中指出,糖尿病患者中存在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不低于50%。其致残率较高,在美国,每10 min即有1例截肢患者,而由该病导致的截肢超过80%,疾病的严重后果,不仅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对其家庭及社会关系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早期对其采取相关的护理健康教育干预是很有必要的。目的通过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提供护理教育干预,以提高其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效果,以达到预防和控制周围神经病变的进展。方法采用分组法,对32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组,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有计划的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结果 经过护理干预的患者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控制及并发症预防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诊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为对象,将其随机分入对照组(常规管理)和观察组(常规管理+健康教育)中,随访观察2年统计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再入院率等。结果干预1年后,观察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01;随访2年,观察组的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1.67%以及再入院率5.0%均低于对照组的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11.67%、再入院率16.67%,P <0.05。结论健康教育的应用有助于更好进行2型糖尿病的控制及其并发症的预防保健管理,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松叶消渴方在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的临床意义,发挥中医的治疗优势。方法将196例符合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按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松叶消渴方加减治疗。每3个月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每隔1周复查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每3个月排查或监控并发症情况。按照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或控制效果评判疗效,总结评判松叶消渴方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8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松叶消渴方治疗、预防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目前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由于其病程较长,并发症较多且治疗期间易出现血糖波动等情况,严重影响疾病的预后,因此,持续安全、有效、稳定的控制血糖已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关键[1,2]。根据现有的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DCCT)表明,早期的胰岛素强化血糖控制能降低糖尿病晚  相似文献   

9.
抗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汤磊  杨玉社  嵇汝运 《药学学报》2001,36(9):711-715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病 ,病人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及糖尿。持续的高血糖会导致许多并发症的产生 ,如视网膜、肾脏、神经系统病变及血管并发症。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因此保持接近正常范围的血糖水平对于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十分重要。  临床将糖尿病分为两型。 1型糖尿病 (胰岛素依赖型 )是由于胰岛 β细胞损害引起胰岛素分泌水平极低而致高血糖 ,约占糖尿病人的 10 %。其治疗只能依赖于外源性给予胰岛素。另一大类为 2型(非胰岛素依赖型 ) ,是胰岛素分泌的相对不足及胰岛素作用环节不健全而致血糖水平升高[1] 。对 2…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大量的研究表明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可以延缓或阻止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本文综述2型糖尿病中胰岛素治疗的时机、方法、制剂以及不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