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1994年以来,我们采用电动式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Automatic Percutaneous Lumber Discectomy A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44例,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 本组44例,均为单一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男36例,女8例,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74岁,平均42.5岁。病史3个月至20余年,腰_4~5椎间盘28例,腰_5~骶_1椎间盘10例,均直接经皮穿刺成功,未行髂骨翼钻孔。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186d。本组最大切吸量4.5g,平均2.1g。平均住院时间11d。  相似文献   

2.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_4.5及腰_5胝_1椎间盘突出症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绝大多数,而腰_3.4以上间隙的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率很低,文献报导仅占5%左右.临床上通常将腰以上间隙的腰椎间盘突出称为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本文报告我院经手术证实的5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并结合文献谈谈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3.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方法 应用德国LINK公司的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手术治疗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腰4.5椎间盘置换5例,腰5骰1椎间盘置换1例,全部病例均有神经根压迫症状,经MR或CT确诊。结果 6例患者术后经半年以上随诊,腰腿痛症状完全消失,术后4天下床活动,术后3个月检查置换椎间盘恢复活动。结论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适合55岁以下1~2个腰椎间盘病变的治疗,具有临床症状缓解迅速、彻底,能保持脊柱稳定和恢复腰椎间的活动,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手术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50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神经根管狭窄症,采用扩大式开窗手术。术后随访1~3年,结果优42例,进步7例,优良率87.5%。坐骨神经牵拉试验后出现持续性疼痛是本症与单纯椎间盘突出症的不同之处,并强调术后的稳定治疗。作者认为,把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神经根管狭窄症作为一个完整的疾病名称提出,对于提高治愈率和远期疗效有较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内窥镜下椎板间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_5骶_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腰_5骶_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全内窥镜下椎板间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依据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Macnab腰腿痛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随访4~12月,平均6月。下肢神经痛VAS评分术前6.2±1.3分,术后1周1.5±0.6分,术后3月1.0±0.4分,手术前后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术前65.1±12.6,术后1周18.4±6.3,术后3月12.5±2.9,手术前后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nab腰腿痛评定标准结果为优16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0.5%。结论全内窥镜下椎板间入路治疗腰_5骶_1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对脊柱稳定性破坏小,操作精细,术后恢复快,近期手术效果优良。因其不受髂棘影响,特别对于高髂棘、不易从侧方椎间孔入路治疗的患者,减少了对神经根的损伤,降低了手术并发症及失败率。  相似文献   

6.
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 3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退变腰椎间盘及 11个 (7例 )正常腰椎间盘组织中FasAPO 1蛋白表达进行检测 ,探讨其在腰椎间盘退变及突出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一、材料与方法1.标本来源 :退变腰椎间盘组织(L1~ 5)取自本院骨科 1998年 5月~1999年 1月间 35例经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其中男 2 0例 ,女 15例 ,年龄 2 0~ 6 9岁 ,平均 40 .0岁。术中取纤维环及髓核组织各 1块 ,标本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退变椎间盘。 11个 (7例 )正常椎间盘组织 (L1~ 5)做为对照 ,标本取自新鲜尸检 ,年龄 2 2~ 5 9岁 …  相似文献   

7.
我院1986年1月~1993年12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16例,发生术后椎间盘炎3例,现将我们手术治疗的3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例1,女,32岁,因腰4.5椎间盘突出保守治疗半年无效,于1988年11月入院,开窗摘除髓核,手术顺利;术后第1天下肢痛基本消失,第2天下床活动,术后第7天突然出现腰痛,疼痛与术前完全一样,逐渐加重,病人床上翻身困难,常采取俯卧位;检查见两侧骶棘肌紧张有压痛,腰2~5水平有叩击痛,切口无红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经后外侧入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注意事项。方法自2005年1月~2010年1月收治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13例,发病节段:T11、124例,T12L15例,L1、24例。椎间盘突出类型:中央型2例,旁中央型4例,侧后方突出7例。症状:胸腰背痛13例,下肢无力9例,大小便障碍7例,性功能障碍3例,足下垂4例。所有患者均常规行X线、CT、MRI全脊柱扫描,确定责任节段后经后外侧入路行减压内固定术。通过JOA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疗效。结果术后13例获得随访32.6(13~52)个月。根据JOA评分:优9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2.3%。无内固定断裂或松动现象、无胸腰椎后凸加重现象。结论经后外侧入路可以安全有效对胸腰椎间盘突出进行减压,内固定使减压后病变节段融合及维持生理曲度,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治疗腰_5-骶_1椎间盘突出症不同入路的适应证及其临床效果。方法2011-03-2014-12,采用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消融术治疗腰_5-骶_1椎间盘突出症208例,对比各种入路的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术后治疗效果,并结合患者影像学特征加以分析。结果经髂骨钻孔入路穿刺成功率最高,后外侧入路则最低;手术时间后方入路最短,后外侧入路耗时最长;手术疗效则是经髂骨钻孔入路与后外侧入路相近,均优于后方入路。结论经皮微创治疗腰_5-骶_1椎间盘突出症,后外侧入路是经典的方法,但穿刺成功率不及后方入路;经髂骨钻孔入路提高了穿刺成功率,但增加了创伤,适用于高髂嵴及骨增生严重患者。  相似文献   

10.
突出的腰椎间盘与神经根粘连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神经根粘连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2008年12月,经手术治疗证实的突出椎间盘组织与神经粘连的腰椎间盘突出症85例90个间隙。单间隙80例,双间隙5例,其中行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5例,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30例,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30例,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20例;其中30例同时行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腰椎间盘突出钙化30例(35.3%);腰椎间盘突出破裂25例(29.4%);椎间盘软骨板破裂症10例(11.8%);腰椎间盘突出复发5例(5.9%);一般腰椎间盘突出症15例(17.6%)。其中既往行过椎管内封闭或行经皮溶核术的5例;合并椎间隙狭窄30例;合并腰椎不稳15例。患者随访1~6年,平均2.5年,2例术后残留麻木,2例足下垂,1例术后椎间隙感染,经非手术治疗痊愈。3例术中有硬膜撕裂,1例行修补术,术后无脑脊液漏,融合内固定患者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融合率86.3%。按Nakai疗效评定标准:优67例,良10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90.6%。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突出椎间盘与神经根粘连常见的原因为:腰椎间盘突出破裂、腰椎间盘突出钙化、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及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和腰椎间盘突出既往行过椎管内注射治疗者。充分的显露、彻底松解粘连、髓核摘除及合理选择内固定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我院自一九八七年五月至一九八八年二月间采用侧卧位、小切口、单侧剥离患侧骶棘肌,椎板开窗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单侧下肢痛或碘水造影显示髓核大部分或全部突向一侧者,取得满意效果。 术后统计,腰_(4·5)椎间盘突出30例,腰_5骶_1椎间盘突出9例,1例左侧腰_5骶_1椎板开窗探查阴性。腰_(4·5)腰_5骶_1双突出2例均为左侧。 手术方法: 手术一律采用硬膜外麻醉,侧卧位,患侧  相似文献   

12.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及入路选择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入路选择.方法:对我院1992~2000年间接受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38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7例,女11例;年龄20~65岁,病程3个月~11年.侧前方入路行椎间盘切除术30例,15例同时行内固定;侧后方肋骨横突切除入路行椎间盘切除术5例;后方椎板切除入路行椎间盘切除术3例.结果:侧前方入路组术野直视、显露清晰、便于操作,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术中发生胸膜破裂2例,腹膜破裂1例,硬脊膜破裂2例;术后发生胸腔积液2例,气胸1例,肺炎1例,脑脊液漏1例.经相应处理后获得治愈.侧后方肋骨横突切除入路难以直视硬膜和脊髓的腹侧,显露欠佳,未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术中发生胸膜破裂2例,经修补术后未出现肺部并发症.后方椎板切除入路组手术方法相对简单,但术中难以避免对脊髓造成的牵拉损伤,2例术后发生下肢神经症状加重,至术后2周出院时1例恢复至术前水平,另1例加重的症状无明显缓解.术后平均随访5.8年(4~12年),疗效参照Macnab法和Otani法评定,优17例(44.7%),良15例(39.5%),可5例(13.1%),差1例(2.7%).结论:经侧前方入路行胸腰段椎间盘切除术术野直视、清晰,相对安全且有效,是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外科治疗的首选术式;经侧后方肋骨横突切除入路只适合于极外侧型或外侧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经后方椎板切除入路应视为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禁忌.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腰椎间盘镜下治疗退变性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策略和疗效。方法2005年6月至2007年9月,经椎间盘镜下治疗37例退变性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29例,女8例;年龄33~65岁,平均43.6岁;L3-4 2例,L4-5 21例,L5S1 1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骶部不适或疼痛,其中17例伴双侧下肢症状,15例伴单侧下肢症状,5例伴大小便功能障碍。术后采用Maenab疗效标准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优良30例,可2例,优良率81.1%。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神经根损伤、椎间隙感染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结论运用椎间盘镜工作通道,采用椎板间隙入路通过单侧或双侧椎板开窗术,治疗退变性巨大型腰椎间盘症,既可切除突出椎间盘组织,解除硬膜囊和神经根压迫,又可最大限度保护脊柱的稳定性,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近期共开展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32岁,术后随访平均2个月。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其中疗效为优者11例,疗效为良者1例。脑脊液漏1例。结论:后路椎间盘镜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后路"菱形"截骨切除脊髓前方致压物治疗硬化性胸及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8月~2014年7月,共收治26例硬化性胸及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9例,女7例;年龄平均43.8±23.3岁(18~70岁)。19例为胸椎间盘突出,包括胸椎间盘突出并钙化14例,胸椎后缘骨赘5例;7例为胸腰段椎间盘突出并钙化。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3例,C级14例,D级9例。手术均采用经后路"菱形"截骨切除脊髓前方致压物。手术疗效评价参照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及Frankel分级,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X线片显示内固定位置良好,CT显示突出物切除彻底。1例患者(T10/11)术后出现症状加重(Frankel分级由D级变为C级),经甲强龙、脱水剂、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后恢复至术前水平。随访5~36个月,平均19.8个月。24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获不同程度恢复(2例Frankel D级患者无变化)。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本组优15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8.46%(23/26),总有效率96.15%(25/26)。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后路"菱形"截骨切除脊髓前方致压物治疗硬化性胸及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6.
回顾分析我科自1987年元月~1996年12月近十年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12例中,发现术后并发腰背衰弱综合征有7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7例中,男2例,女5例,年龄35岁~55岁。L4,5椎间盘突出5例;L5S1椎间盘突出2例。其中行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3例;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3例;椎板扩大开窗髓核摘除术1例。随访时间6月~3年。7例病人术后均诉有腰部酸痛乏力,牵涉至骶部。原术前腰腿疼痛症状消失。全部病人术后均行CT检查,未见有椎间盘再突出及椎管狭窄。腰椎X线片未见有腰椎不稳或滑脱征象。  治疗方法 治疗主要依靠理疗及进行腰背…  相似文献   

17.
手法为主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后复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伟仁  徐勇刚 《中国骨伤》2007,20(8):570-571
腰椎间盘突出症所引起的腰腿痛,目前多主张以保守治疗为主,但经手术治疗的也有一定比率。自2000年10月-2005年12月共收治经手术后复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19例,临床应用松肌法、分离神经根粘连法、骨盆旋转整脊法、后伸压腰法、纠正脊柱侧弯法为主,结合骨盆牵引中药熏蒸,药物对症治疗为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为探究其疗效机制,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例中,男16例,女3例;年龄26~59岁。有劳损、外伤及受凉诱发者12例。发病部位据CT、MRI检查统计:L3,4椎间盘突出1例,L4,5椎间盘突出9例,L5S1椎间盘突出5例,L4,5和L5S1两节段椎间盘…  相似文献   

18.
腰椎间盘突出症 ,多见于 2 0~ 4 0岁的成年人 ,18岁以下青少年的椎间盘突出较少见 ,其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均与成人有所不同 ,作用自 1993年 1月~1999年 12月治疗 11例 ,占同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 0 .5 4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1例 ,男 7例 ,女4例 ,年龄 15~ 18岁 ,平均 16 .4岁。病程 1~ 16月。学生 8例 ,农民 3例 ,腰 4 ,5突出 9例 ,腰 5骶 1 突出 2例 ,其中 10例有外伤史 ,运动伤 7例 ,扭伤 3例。1.2 临床表现 腰痛 8例 ,伴下肢放射痛 5例 ,查体脊柱侧弯 6例 ,所有病例均有棘突或棘突旁压痛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11例 ,…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间孔镜(PTED)下椎间盘切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采用PTED下椎间盘切除治疗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记录手术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术后1、3、6个月采用疼痛VAS评分评估患者腰、腿痛改善情况,采用ODI评估患者腰椎生理功能改善情况;术后1、3、6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均获得6个月随访。术后1、3、6个月,腰、腿痛VAS评分及ODI均明显低于术前(P 0.05),且随着术后时间延长,腰、腿痛VAS评分及ODI呈明显降低趋势(P 0.05),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呈明显升高趋势(P 0.05)。术后4例出现术侧足拇趾麻木,2例穿刺部位皮下瘀血。未出现神经根或硬膜囊损伤、脑脊液漏、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PTED下椎间盘切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后路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手术系统(MED)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选择及手术技巧。方法2000年12月至2008年6月,使用后路显微内窥镜系统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5例,详细介绍了手术过程、手术适应证及操作技巧。治疗组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一组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MED手术组进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恢复日常生活时间及住院费进行术后短期项目比较。结果术后短期疗效评价依照Nakai分级,优良率91.7%。治疗组有2例脑脊液漏,其中1例转为开放手术,余无严重并发症。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组比较除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外,其余项目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行腰、腿疼平均目测视觉类比评分法(VAS评分)显示术前与术后3、6、12个月明显下降。Oswestry功能指数(ODI)术前与术后3个月比较,从术前平均45.6降至术后22.4(P〈0.01)。结论对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类型进行分类,术前评估,严格掌握适应证,熟练操作技巧是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MED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