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正> 《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九窍不通”。口乃九窍之一,在生理病理方面与脾胃均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生理方面,脾主口,开窍于口,脾气通于口,其华在唇;脾脉连舌本,散舌下,统摄金津、玉液;胃脉入上齿,挟口环唇,故脾胃所化生之气血可循脉上承于口以滋养其窍,口窍得其濡养方能发挥其纳食、辨味、磨谷、泌津助化及  相似文献   

2.
<正> 口疮是口腔粘膜发生溃烂故名。历代医家对口疮的命名繁多,如口疮以唇、龈,舌、颊、上腭等部位粘膜溃烂故名。口糜以满口糜烂如粥样为特征。鹅口疮以口内生白屑形似鹅口而命名。又有口疳、喉疳等名称,均为口腔科常见病。病因与诊断口齿唇舌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如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其脉络胃上行咽侧,连舌根,分布于舌下;胃为水谷之海,其脉络脾进入上齿,环绕口唇;心开窍于舌,其脉络小肠,上沿食道通咽部;肾为阴阳之宅,其脉络膀胱,支脉沿喉咙到舌根两侧。说明了口腔与脾胃心肾四经的关系甚为密切。在生理上互相依赖,在病理上又相互影响。若过食辛辣,脾胃积火,情志之火内发,心火亢盛,房劳伤肾,  相似文献   

3.
浅谈口病     
<正>口病是临床常见病,口腔包括唇、齿、舌、咽、会厌,是人体每日进食、饮水,谈话、出声之门户,故《难经》称为"七冲门",如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舌乃心苗,又说"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心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矣"。齿乃骨之余,髓之所养,"肾气有余则齿硬"。三阴脉及阳明,手少阴、脉皆循行于口。手足阳明之脉,上夹于口,故《内经》又说[1],"中央色黄,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但脾与胃为表里,脾为阴土,胃为阳土,故把  相似文献   

4.
吴沛田 《中医杂志》2007,48(8):759-759
答:复发性口腔溃疡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反复出现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浅表性溃疡,局部有灼热疼痛感。属中医学“口疮”、“口糜”、“口疳”范畴。口疮的发生与五脏关系密切。中医学认为,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脏连咽系舌本,两颊与齿龈属大肠与胃,又任督  相似文献   

5.
《内经》云:“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足太阴之脉……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足阳胃之脉……上入齿中,还出挟口,环唇”。脾与胃两者经络上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当脾经有伏火,胃经有积热时,火、热之邪  相似文献   

6.
口腔疾病,包括口、齿、舌、唇、咽喉、面颊、腮及软腭等部位的病变。口腔的生理和病理,变化都与全身脏腑经络有着密切关系。一、口腔与脏腑经络关系口经云:“诸经皆循经于口”。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及冲、任两脉等都交会于口,其中以脾经为主。五味入口,藏于脾胃,乃运化津液、而后润养喉咙、口腔及五脏,故口腔得此而华,脾胃得此而和,水谷得此而化。《灵枢·脉度篇》言:“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所以,心脾和则口舌俱和,而五谷、五味入口即辨矣。脾健运则水谷之精微得化。以营养各脏腑及其各开窍的器官。古人认为:肝热口酸而苦,  相似文献   

7.
清心胃泻脾散治疗小儿重症口腔溃疡4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腔溃疡,一由胃火、心火,二由脾热,以及由于小儿饮食不当,口腔不洁,局部感染邪毒所引起。祖国医学认为脾开窍于口,舌乃心之苗,脾脉又络于舌。若患儿心脾素蕴积热,外感邪毒,内外合邪,邪热循经上行熏蒸口舌而发病。现代医学认为霉菌和白色念珠菌感染,又如腹泻,肺炎,某些急性传染  相似文献   

8.
脾与胃同居中焦,其经脉相互络属而互为表里,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故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因而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为意,主肌肉与四肢。  相似文献   

9.
复发性口疮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5年来,笔者运用中药汤剂为主治疗复发性口疮,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病机复杂,辨证当分虚实,详察胃肾心脾 中医认为:口疮虽为口腔粘膜局部病变,但其发生与全身脏腑阴阳失调密切相关。舌为心之苗,心脉布于舌;脾开窍于口,脾脉布于舌下;胃脉络脾入上齿,环口唇;肾脉络膀胱,支脉沿喉咙至舌根两侧。口腔与脏腑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临证必须结合整体分析病机。“诸痛疮痒,皆属于心”,心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通报》2013,(3):57-57
脾者,食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素问》)上唇挟口,属手阳明大肠。下唇挟口,属足阳明胃。(《灵枢》)唇,肝脾胃三经所主验,脏腑之寒热最便,不可不知。肝脉、督脉、冲脉、任脉皆络者也。(元珠)内因脾胃受邪,唇为之病。(《大全》)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肌气绝则脉不荣肌肉,故肌肉软而舌萎,人中满,唇反。唇反者肉先死也。脾病者唇黄,脾绝者,唇四面肿。(《灵枢》)  相似文献   

11.
周某 ,女性 ,2岁 ,1 999年 7月 2 8日初诊。家属代诉患儿发热伴口腔粘膜溃疡 3h而来诊。患儿哭闹 ,烦躁不安 ,拒食 ,流涎 ,3天未解大便。诊见前额、后背、前心灼热 ,舌尖、舌面、齿龈及口腔粘膜约有十余处白色疱疹 ,咽部充血 ,扁桃体不大 ,T37.5℃ ,舌绛红 ,苔白厚 ,脉浮数。诊为小儿口疳。舌为心之苗 ,脾开窍于口 ,脾胃相表里 ,脾主升 ,胃主降。大便秘结 ,胃失和降 ,浊气积聚 ,郁而发热则脾热。心为脾之母 ,子病及母 ,则心脾俱热。热邪上扰而发口疮 ,发热 ,舌绛红 ,苔白厚 ,脉浮数。治宜通腑泻热。予 75%酒精行腋窝、前额、腹股沟擦浴 ,开…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通报》2009,8(4):33-33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足阳明胃之脉,侠口,下交承浆。(《素问》)侠口属冲任二脉。(《灵枢》)口属脾胃,大肠脉交口,然毕竟脾经为主。盖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乃运化精液以营养五藏五藏之气,皆统于脾。五藏偏盛,皆验于口。胃经气血少,则两吻多纹书。(《嵩崖》)  相似文献   

13.
张卫华 《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1):964-964
口疮是指口腔粘膜溃烂 ,红肿痛 ,亦称“口疳” ,是口腔疾病中最常见 ,发病率高 ,同时又是比较顽固的一种疾病。1 口疮的病因病机口疮虽病在局部 ,但与整体的关系不可分割。中医学认为 ,口属脾 ,舌属心 ,心肺布于舌上 ,脾脉布于舌下 ,肾经夹舌体 ,故口腔疾患多与脾、胃、心、肾  相似文献   

14.
“心开窍于耳”,指耳窍为心所主。《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此说今已少人问津,尽管有很多人不自觉地运用其理实践于临床,而取得较好的疗效,但鲜有云“心开窍于耳”者。《内经》中关于耳窍所主之脏记载有二,即心与肾。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主耳……在窍为耳。”《素问·金匮真言论》则认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王冰在心“开窍于耳”下注说:“舌为心之官,当言于舌,舌用非窍,故云耳也。《缪刺论》曰: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义取此也。”张介宾有“舌本  相似文献   

15.
谈舌在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长荣 《河北中医》2004,26(6):432-433
辨舌属于中医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医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舌的诊病机制,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内经》曰:“心在窍为舌。”又曰:“足太阴脾之脉络胃,上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之脉,循喉咙,挟舌本。”心、肾、脾、胃之脉皆络于舌,说明舌和内脏的关系密切。现代人们亦认为,心主血,舌质颜色之红淡青紫,可以辨血液之变化。  相似文献   

16.
从脏腑论治复发性口腔溃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燕 《中国民间疗法》2010,18(10):68-69
复发性口腔溃疡因其反复发作而得名,病程可长达数十年或终身相伴,属迁延不愈的顽固性疾病,多见于青壮年,女性稍多于男性.口腔溃疡属中医"口疮"、 "口疡" 、"口糜"等范畴.中医理论认为,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连咽系舌本,两颊与齿龈属胃与大肠,其发病与脏腑功能的紊乱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脏腑论治复发性口腔溃疡常能明显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7.
“心移热于小肠”出自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心主于血,与小肠合,若心中有热,结于小肠,故小便血也”。心脉属心,下络小肠。小肠之脉属小肠,上络于心,心属里,小肠属表。心与小肠通过手少阴心经与手在太阳小肠经相互络属形成表里关系。二者经脉相联,气血相通。在生理情况下则两者相互协调,心之气通于小肠,小肠之气亦通于心。在病理情况下则相互影响,如心火过旺时,除表现口烂、舌疮外,还有小便短赤,灼热疼痛,甚至血尿等小肠热证和症候。对于“心移热于小肠”的治疗,既要清泻心火,又要清利小肠之热,相互兼顾,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灵枢·脉度》篇云:“心气通干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似乎味觉由心与脾所主,但笔者认为味觉由脾所主而非心所主。从生理上讲,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主升清,清阳上奉,开窍于口,直接接触、感知五味。心主神志,对于味仅是“知觉”或“记忆”,而不是“感觉”,因此不能推演出心主味觉的结果。何况《素问·灵兰秘舆论》又有明文:“脾胃者仓厚之官,五味出焉”。《难经·四十九难》云:“何以知饮食劳倦得之?然,当喜苦味也……何以言之?脾主味”。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孙福立等通过实验指…  相似文献   

19.
胸痹从脾胃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痹是指心胸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治法 ,多涉及心、肺、肝、脾、胃等脏。并以治心最为常用。笔者认为从脾胃论治胸痹 ,疗效更佳。胸痹心痛 ,病在心脏 ,心脏与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脾胃与心脏 ,经脉相通 ,连为一体。《灵枢·经脉篇》言 :“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 ,复从胃 ,别上隔 ,注心中。”《素问·平人气象论》说 :“胃之大络 ,名曰虚里 ,贯膈络肺 ,出于左乳下 ,其动应衣 ,脉宗气也。”还应该指出 ,脾胃与心的连系是全方位的 ,它们通过经别、经筋以及其他经相连结。《灵枢·经别篇》认为 :“足阳…  相似文献   

20.
脾为后天之本 ,位于中焦 ,其性属土 ,主运化而升清气 ,开窍于口。《灵枢·脉度》曰 :“脾气通于口 ,脾和则能知五谷矣。”《素问·金匮真言论》云 :“开窍于口 ,藏精于脾。”可见口与脾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密切关系。口腔诸疾也往往是脾的病理表现 ,据此笔者从脾着手对口腔诸疾进行辨证治疗 ,收效甚佳 ,兹举例如次。1 口角流涎张某 ,女 ,5岁。 1 9980 4 1 8初诊。近 1年来 ,患者时常口角流涎 ,且淋沥不断 ,伴有脘腹痞胀 ,大便溏软 ,纳差倦怠 ,曾多方求治 ,收效甚微。诊见 :口角流涎 ,质淡清稀 ,淋沥不断 ,浸湿衣襟 ,舌淡苔薄 ,脉象虚弱。辨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