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2 毫秒
1.
目的研究组织芯片在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家系筛选中的价值。方法将22例HNPCC家系中结直肠癌患者和15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蜡块制作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MLH1、hMSH2蛋白表达。结果常规免疫组化检测HNPCC组hMLH1或hMSH2阴性68.2%(15/22);散发性结直肠癌组hMLH1阳性14例、阴性1例(6.7%),hMSH2全部阳性。组织芯片检测HNPCC组hMLH1或hMSH2阴性77.2%(17/22);散发性结直肠癌组hMLH1阳性13例、阴性2例(13.3%);hMSH2全部阳性。应用常规免疫组化和组织芯片方法检测hMSH2其结果一致。对hMLH1常规免疫组化和组织芯片技术检测进行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组织芯片检测技术是一种高通量的筛选方法,适合于回顾性HNPCC家系筛选。  相似文献   

2.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临床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uo DC  Cai Q  Sun MH  Ni YZ  Tao CW  Chen ZJ  Shi DR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3):158-162
目的探讨总结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的临床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分析总结温州地区12个HNPCC家系临床病理特征。用显微切割、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免疫组织化学、直接DNA测序法,检测HNPCC患者肿瘤组织微卫星不稳定性状态,错配修复基因hMHL1和hMSH2蛋白水平表达及hMHL1和hMSH2基因种系突变。结果12个家系32例患者中,患第1癌的中位年龄45.2岁;75.0%的患者在50岁以前发病;51.1%的肿瘤位于脾曲近侧结肠,34.4%为多原发结直肠癌,53.1%为组织分化差的癌,68.8%为Dukes A、B期。12个家系中6个家系伴有7例肠外肿瘤患者;19例健在患者生存1~28年,13例死亡患者平均生存期6.4年。9例患者肿瘤组织均表现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其中5例患者表现hMSH2或hMLH1蛋白失表达(5/9);5个家系中3个家系存在hMH;1或hMSH2突变(3/5),其中有2个新发现的突变。结论HNPCC有特定的临床病理特征;检测错配修复基因hMHL1和hMSH2序列对HNPCC家系的成员具有指导价值;微卫星不稳定性和错配修复蛋白失表达是HNPCC的重要特征,可作为测序前的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hMLH1及hMSH2基因启动子变异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PCR法扩增25例HNPCC患、20例散发性结直肠癌和10例非肿瘤患的hMLH1及hMSH2基因启动子序列,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对发现携带突变患的肿瘤标本进行hMLH1及hMSH2基因表达研究和微卫星不稳定(MSI)检测,同时用测序方法检测该患hMLH1及hMSH2基因编码序列的改变。结果55例检测样本中,C3.1及C3.2发现hMLH1启动子在-342位和-337位2处A插入变异,免疫组化检测该患hMLH1表达阴性,肿瘤MSI检测为MSI—H,而编码序列的检测未发现异常。结论 hMLH1/hMSH2基因启动子种系突变可能导致该基因的不表达,从而导致HNPCC结直肠癌的发生。错配修复基因编码序列正常的HNPCC患中可能存在该基因启动子突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情况,探究错配修复缺陷(dMMR)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于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就诊且行根治术治疗的214例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及病理组织标本进行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临床肿瘤组织、对应癌旁正常组织中MMR蛋白(hMSH2、hMSH6、hMLH1、hPMS2)的表达情况,任一蛋白表达缺失则判定为dMMR。分析MMR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Pearson检验结直肠癌组织中四种MMR蛋白表达缺失的相关性;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dMMR对患者预后生存的影响。 结果(1)四种MMR蛋白阳性染色均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呈棕黄色或棕褐色。结直肠癌组织中dMMR发生率为15.4%(33/214),显著高于对应癌旁正常组织的3.3%(7/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42,P<0.001)。hMLH1蛋白表达缺失25例,hPMS2 20例,hMSH2 12例,hMSH6 9例;MMR蛋白常协同表达缺失,以hMLH1/hPMS2协同缺失为主。(2)dMMR与肿瘤位置有关,多位于右半结肠;错配基因功能正常(pMMR)患者则多位于直肠和左半结肠,表现为高-中分化腺癌。hMLH1表达缺失多为中-低分化腺癌,与肿瘤直径、分化程度和TNM分期密切相关;hMSH2表达缺失与肿瘤直径密切相关;hPMS2表达缺失与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浸润深度密切相关;hMSH6表达缺失与肿瘤形态密切相关(均P<0.05)。(3)结直肠癌组织中四种MMR蛋白表达缺失呈正相关关系,以hMLH1/hPMS2、hMSH2/hMSH6协同表达缺失最为显著(P<0.05)。(4)dMMR患者的术后累积总生存率为84.8%,显著高于pMMR患者的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2.985,P=0.043)。 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dMMR发生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在右半结肠癌患者中比例更高,以hMLH1/hPMS2协同表达缺失较为多见;dMMR患者预后更好。dMMR对于判断结直肠癌临床恶性程度、选择治疗方案及预测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MMR)基因hMLH1和hMSH2的蛋白表达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Elivision-两步法)检测48例符合修订后的《Bethesda指南》的HNPCC患者中hMLH1和hMSH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定义两者同时表达阳性为MMR蛋白表达,分析其表达与HNPC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hMLH1蛋白的表达缺失率为20.83(10/48),高于hMSH2蛋白的表达缺失率(8.33%,4/48),Ρ<0.05;MMR蛋白的表达阳性率为70.83%(34/48)。MMR蛋白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相关(Ρ<0.05)。MMR蛋白表达缺失与表达正常者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5.71%(12/14)和85.29%(29/34),两者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Ρ>0.05)。结论 hMLH1蛋白的表达缺失率高于hMSH2蛋白,hMLH1和hMSH2蛋白表达缺失与肿瘤的浸润深度相关,与患者的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6.
Jin HY  Cui L  Meng RG  Liu F  Yan YD  Ding YJ  Yao H  Fu CG  Yu DH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11):809-811
目的 探讨hMLH1及hMSH2蛋白免疫组化结合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筛选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2例符合Amsterdam标准的HNPCC患者和16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标本进行hMLH1及hMSH2蛋白免疫组化检查和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结果 hMLH1及hMSH2蛋白免疫组化筛选HNPCC家系的敏感性为91.7%,特异性为87.5%;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75.0%;两者结合敏感性为91.7%,特异性为93.8%。结论 hMLH1及hMSH2蛋白免疫组化结合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筛选HNPCC家系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提高,而且方法简单、经济,适合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NCCN-2007推荐的流程筛选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的临床意义。方法按照NCCN-2007版推荐的筛选流程,首先应用Revised Bethesda Guidelines(Revised BG)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2002年1月至2006年2月收治的419例临床病理资料齐全的结直肠癌患者进行HNPCC的初步筛选;然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进一步检测错配修复(MMR)蛋白的表达;最后通过基因测序方法来进行验证,并与原标准进行比较。EnVision二步法对90例符合Revised BG(其中符合原筛选标准——Amsterdam Ⅱ者的8例为A组,另82例为B组)患者的肿瘤组织石蜡切片进行hMLH1和hMSH2染色,初步确定患者的错配修复蛋白缺陷表型。对错配修复基因蛋白表达缺失的患者检测hMLH1和hMSH2种系突变。结果筛选出hMLH1或hMSH2蛋白表达缺失者18例(A组5例,B组13例)。临床诊断HNPCC患者最终为21例(A组8例,B组13例)。基因测序检测到B组中基因突变3例,此3例原不符合Amsterdam Ⅱ标准,但最终被确诊为HNPCC。结论NCCN推荐流程可以有效地进行HNPCC的筛选,减少临床漏诊病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hMLH1和hMSH2表达对于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符合Amsterdam标准的22例典型HNPCC(Ⅰ组)、15例非典型HNPCC(Ⅱ组)、10例散发性结直肠癌(Ⅲ组)和10例良性疾病(Ⅳ组)患者的hMLH1和hMSH2表达情况。结果 hMLH1和(或)hMSH2表达缺失率在Ⅰ、Ⅱ、Ⅲ和Ⅳ组分别为64%、20%、10%和0;Ⅰ组与Ⅱ组、Ⅲ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Ⅱ组与Ⅲ组之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513)。结论 免疫组化检测错配修复基因的表达可能成为HNPCC的一种简单、重要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在大肠腺瘤癌变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63例大肠腺瘤、20腺瘤癌变、20例大肠癌的hMLH1和hMSH2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在大肠腺瘤、腺瘤癌变和大肠癌表达率逐渐降低,且随腺瘤不典型增生加重表达率也逐渐降低,hMLH1、hMSH2表达缺失率与肿瘤发生部位相关,右半结肠明显高于左半结肠。结论DNA错配修复基因功能缺失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可能系大肠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且左、右半结肠大肠癌的发生机制可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在大肠腺瘤癌变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 6 3例大肠腺瘤、2 0腺瘤癌变、2 0例大肠癌的hMLH1和hMSH2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 显示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在大肠腺瘤、腺瘤癌变和大肠癌表达率逐渐降低 ,且随腺瘤不典型增生加重表达率也逐渐降低 ,hMLH1、hMSH2表达缺失率与肿瘤发生部位相关 ,右半结肠明显高于左半结肠。结论 DNA错配修复基因功能缺失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 ,可能系大肠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 ,且左、右半结肠大肠癌的发生机制可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hMLH1与hPMS2在大肠癌及伴发大肠腺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航天中心医院2013年1月—8月16例经肠镜及病理检查诊断大肠癌伴发腺瘤的标本,其中高分化腺癌3例,中分化腺癌12例,低分化腺癌1例;伴发大肠腺瘤共计27枚。采用Elivision法检测hMLH1、hPMS2蛋白在大肠癌和腺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6例大肠癌组织中hMLH1缺失表达1例,伴发腺瘤3枚,其中hMLH1缺失表达的管状腺瘤2枚。16例大肠癌组织中hPMS2缺失表达5例,伴发腺瘤10枚,其中hPMS2缺失表达的Ⅰ级管状腺瘤4枚,Ⅱ级管状腺瘤2枚。16例大肠癌组织中,1例同时存在hMLH1与hPMS2缺失表达,其余15例hMLH1表达阳性的大肠癌患者中26.7%(4/15)hPMS2缺失表达。结论:hPMS2蛋白检测可以提高错配修复功能突变异常的检出率。大肠腺瘤中hMLH1、hPMS2蛋白功能缺失时,可能通过促使腺瘤细胞异常增生诱发癌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种错配修复蛋白hMLH1、hMSH2和hMSH6在散发性结直肠癌(SCRC)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 方法随机选取空军总医院普通外科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自2008年3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SCRC患者29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患者肿瘤组织中hMLH1、hMSH2、hMSH6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结合其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90例SCRC患者的肿瘤组织中hMLH1蛋白表达缺失率13.4%(39/290),hMSH2表达缺失率12.1%(35/290), hMSH6表达缺失率29.0%(84/290); hMLH1/hMSH2共同缺失率3.8%(11/290), hMLH1/hMSH6共同缺失率10.0%(29/290),hMSH2/hMSH6共同缺失率7.2%(21/290)、hMLH1/hMSH2/hMSH6共同缺失率3.4%(10/290)。hMSH1蛋白在中分化腺癌和低分化、黏液癌组织中表达率明显高于高分化腺癌(P<0.01); hMSH2蛋白在直径≤5 cm的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直径>5 cm的肿瘤组织(P<0.01);hMSH6蛋白在女性组中的表达率显著低于男性组(P<0.01),在直径≤5 cm的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率高于直径>5 cm的肿瘤组织(P<0.05),有脉管内癌栓组的表达率高于无脉管内癌栓组(P<0.05),且在淋巴结转移多的组织中表达率高于淋巴结低转移者(P<0.01)。hMLH1与hMSH2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而hMSH6与hMLH1、hMSH2的表达均呈明显相关性。 结论在SCRC中,错配修复蛋白hMLH1、hMSH2、hMSH6的表达缺失并不少见,且其表达缺失与SCRC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也明显不同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因此,当hMLH1、hMSH2、hMSH6作为对SCRC患者行肿瘤恶性度评定或制定个体化的化疗方案和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时,其标准也不同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  相似文献   

13.
典型和非典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ui L  Jin HY  Meng RG  Yan YD  Wang JS  Liu F  Xu HL  Yu DH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2):112-115
目的:研究中国人遗传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的临床、病理及其hMLH1和hMSH2基因种系突变的特点。方法:随访13个典型HNPCC家系54例患者,并与19个非典型HNPCC家系的38例患者进行比较。对典型和非典型HNPCC各6个家系的先证者进行了hMLH1和hMSH2基因的PCR-SSCP检测,对异常者进行测序确定突变类型。结果:典型HNPCC盲肠、升结肠肿瘤占39.7%,横结肠肝区癌为5.0%;非典型组直肠癌占65.8%,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异时性多原发癌为11.5%,典型HNPCC患者的3、5、1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4.0%、45.3%和31.2%,而非典型HNPCC组分别为54.4%、42.3%和26.8%,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12例先证者中,PCR-SSCP共检测到MLH111外显子(c3、c1)、hMLH1 12外显子(c8)、hMLH1 18外显子(c4)、hMSH2 11外显子(c13)、hMSH2 1外显子(c6),hMSH2 13外显子(c11)和hMSH2 15外显子(c4)的异常条带。除MLH1 11外显子(c3)为内含子多态性外,6例(50%)发现7个外显子的突变,测序证实错义突变4处、插入突变7外,无义突变1处。结论:中国人的典型HNPCC是一种发病年龄早、近段结肠多见预后较好的大肠癌,而通过比较,发现中国非典型HNPCC与典型HNPCC非常相似。中国人的典型HNPCC家系的错配修复基因突变hMSH2多见,而非典型的hMLH1突变多见。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临床及遗传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家系的临床及遗传性突变特点。方法收集整理符合中国人HNPCC诊断标准的31个家系资料,应用PCR及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enatur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筛查hMLH1和hMSH2基因的突变,对DHPLC图形异常的样本进行测序。结果31个家系中共发生136例次恶性肿瘤(多原发肿瘤14例),其中结直肠癌106例次,占所有肿瘤患者的77.9%,诊断年龄均数为48.6±29.0岁;胃癌14例。肿瘤先证者中共检出分属于17个不同家系的23个碱基变异位点,经DNA序列分析,证实10个家系存在10个不同的碱基突变(10/31,32.9%),其中3个为同义突变未引起蛋白质序列的改变,另外7个为病理性改变,分别为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移码突变。这10个突变中7个位点为首次报道。外显子区检测到5个已知SNP,内含子区检测到8个碱基改变。结论(1)符合中国人HNPCC标准家系约有1/3可检出hMLH1、hMSH2基因遗传性种系突变。(2)中国人HNPCC家系以左半结肠癌和直肠癌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