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恶性肿瘤休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毕迅  张金哲  叶蓁蓁 《癌症》2000,19(7):722-723
1肿瘤休眠的证据 恶性肿瘤休眠是一个临床概念,指病人体内有肿瘤存在但长期无变化,是许多医务工作者发现的一个现象.肿瘤休眠时患者既无特殊症状,也无特殊体征,临床上各种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1].1954年,Hadfield观察发现乳腺癌、黑色素瘤、直肠癌多年以后出现了继发瘤,于是首先报道了肿瘤休眠(tumordormancy)这一暂时分裂停止的状态.Hadfield使用了休眠(dormancy)一词来描述这些长期生存而无明显增殖的恶性肿瘤,表明肿瘤休眠是肿瘤细胞在宿主内持续存在而又没有明显生长,是机体与肿瘤细胞保持平衡的一种状态.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前,癌症患者的存活率及无病生存率持续提高,但是肿瘤复发率依然较高。肿瘤复发与肿瘤细胞的休眠及耐药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骨髓具有丰富的血管和营养,因此也是原发肿瘤远处转移的主要场所之一。当肿瘤细胞转移到骨髓内,可以与骨髓内的基质细胞相互作用,并触发肿瘤细胞休眠,休眠状态下的肿瘤细胞不仅可以存活很长的时间,而且对细胞毒性治疗顽强抵抗;最重要的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还可恢复增殖,最终引起肿瘤复发。其中,成骨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和部分细胞因子促进肿瘤细胞的休眠,破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主要参与肿瘤细胞休眠的停止和转移的发生,而内皮细胞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或是休眠取决于周围环境的活化状态。本文就上述内容的研究现状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肿瘤休眠是指肿瘤细胞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而没有明显生长的一种状态,存在复发和转移的可能性,是恶性肿瘤难以彻底根治的根源之一.现在研究表明血管新生与肿瘤演进密切相关本文从血管新生与肿瘤休眠的关系,肿瘤休眠模型的建立,肿瘤休眠的研究方法,休眠标志物的检测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旨在为阐明血管生成与肿瘤休眠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抗血管生成疗法治疗肿瘤提供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4.
肿瘤休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肿瘤休眠是一个临床概念,已有近50年的研究历史,经历了对肿瘤休眠的现象描述、肿瘤休眠动物模型的建立、肿瘤休眠机制研究、实验性肿瘤休眠诱导与肿瘤休眠疗法等阶段。休眠肿瘤细胞的长期存在是恶性肿瘤难以彻底根治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的根源。彻底阐明肿瘤休眠机制,将有助于实现对肿瘤复发与转移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5.
肿瘤休眠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he GW  Liu LX  Zhou QH 《癌症》2006,25(10):1315-1319
肿瘤休眠(tumordormancy)是临床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也是恶性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征之一,休眠细胞的长期存在是恶性肿瘤难以彻底根治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的根源之一。本文从临床上发现肿瘤休眠存在、肿瘤休眠概念的演进、肿瘤休眠动物模型的建立、肿瘤休眠的分子及调控机制,以及肿瘤休眠的诱导、维持、再激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开发诱导肿瘤休眠的药物和应用肿瘤休眠疗法根治肿瘤提供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肿瘤休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肿瘤休眠是一个临床概念,已有近50年的研究历史,经历了对肿瘤休眠的现象描述、肿瘤休眠动物模型的建立、肿瘤休眠机制研究、实验性肿瘤休眠诱导与肿瘤休眠疗法等阶段.休眠肿瘤细胞的长期存在是恶性肿瘤难以彻底根治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的根源.彻底阐明肿瘤休眠机制,将有助于实现对肿瘤复发与转移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
肿瘤休眠是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之一,其机制未被完全阐明.研究表明,肿瘤休眠与血管新生受损有关,当环境中促血管生成因子超过抗血管生成因子时,休眠肿瘤可获得血管新生表型而逃脱休眠.虽然休眠肿瘤获得血管新生表型转换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抗血管生成治疗仍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诱导肿瘤休眠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肿瘤微小转移及肿瘤休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主要阐述恶性肿瘤微小转移的发生、发展及与宿主反应的关系,肿瘤休眠机理以及肿瘤微小转移的检测在防治肿瘤转移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肿瘤休眠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肿瘤休眠(tumor dormancy)临床上常见于原发肿瘤行根治性切除后,患者体内存在微小瘤灶或微量肿瘤细胞,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既没有被机体清除,也没有增殖生长,但这些肿瘤细胞仍具有增殖潜能,可在数年乃至数十年后再次增殖,导致肿瘤的复发或远处转移.旨在诱导肿瘤休眠,阻止肿瘤生长,延长患者生存期的肿瘤休眠疗法,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的新策略.但目前对肿瘤休眠及其机制的研究尚不深入.  相似文献   

10.
休眠细胞是可逆的静止期细胞,肿瘤休眠细胞的生命周期包括休眠、复苏、出芽和种植,这个周期构成了肿瘤复发的根源。继续维持细胞休眠状态、杀灭肿瘤休眠细胞和诱导休眠细胞衰老的靶向肿瘤休眠策略将可能预防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11.
情绪因素及抗焦虑药物对肿瘤休眠及复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情绪因素以及通过药物控制情绪因素对肿瘤休眠状态的维持与打破及后续复发转移的影响。方法:利用肿瘤休眠模型,附加单笼饲养和不定时空瓶刺激联合诱导小鼠产生焦虑、愤怒等应激情绪的小鼠慢性情绪应激模型。通过灌胃给予常规抗焦虑药物地西泮来控制焦虑情绪,探讨情绪及抗焦虑药物对肿瘤休眠状态的维持及防止肿瘤复发的作用。实验分为五组,分别为休眠对照组、单纯给药组、诱导焦虑组、焦虑给药组和外伤刺激组。以500个小鼠乳腺癌细胞Ca761—03接种于小鼠左腿肌肉。休眠对照组、单纯给药组和外伤刺激组常规饲养,其中外伤刺激组在第1个月末切除右爪作为外伤刺激,单纯给药组每天定量灌胃给予地西泮溶液。诱导焦虑组和焦虑给药组以单笼饲养和不定时空瓶刺激联合诱导小鼠产生焦虑、愤怒等应激情绪,其中焦虑给药组每天定量灌胃给予地西泮溶液。连续观察2个月,观察小鼠焦虑情况,观察肿瘤休眠打破(肿瘤发生)及肿瘤转移发生情况。结果:各组肿瘤休眠率分别为70%、100%、60%、90%和40%。各组成瘤率分别为30%、0、40%、10%和60%。各组的肺转移率分别为20%、0、30%、0和60%。结论:本项研究结果证实,长期负面情绪会促进肿瘤休眠状态的打破,加速肿瘤的生长、复发及转移。抗焦虑药物可以明显减少焦虑行为,并有利于肿瘤休眠状态的维持,减少肿瘤的复发。  相似文献   

12.
肿瘤休眠机制与治疗靶点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长菲  操胜  孟颂东 《癌症》2009,28(5):555-558
肿瘤休眠(tumor dormancy)是指肿瘤细胞在人体内长期存在而没有明显生长的一种状态。肿瘤休眠的现象非常普遍,休眠的肿瘤细胞在部分肿瘤患者甚至正常人体内均可检测到。休眠细胞的长期存在是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的根源之一,对肿瘤休眠机制和标志物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设计靶向治疗。本文中我们主要就肿瘤休眠发生的机制、肿瘤休眠与肿瘤干细胞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人非小细胞肺癌实验性裸鼠肺部的肿瘤细胞休眠模型,并验证nm23-H1基因是否具有促进肿瘤细胞休眠的作用.方法:L9981-nm23-EGFP是nm23-H1基因以真核载体pEGFP质粒转染L998l所构建的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EGFP是转染真核空载体pEGFP质粒的不合nm23-H1基因的人高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以L9981-nm23-EGFP肺癌细胞作为实验组,空载高转移性肺癌细胞株L9981-EGFP作为对照组,分别接种裸鼠,8周后处死全部裸鼠,检测2组裸鼠肺部肺癌细胞的Ki-67增殖指数,凋亡指数,肿瘤组织VEGF的表达,裸鼠肺组织的调亡指数和G0/G1期细胞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结果:L9981-nm23-EGFP组免疫组化增殖指数、凋亡指数和VEGF的表达均低于高转移性L9981-EGFP组.流式细胞术检测裸鼠肺组织的凋亡指数亦支持免疫组化的结果.实验组Co/G1期细胞占细胞总数的比率高于对照组.结论:裸鼠肺部有肺癌休眠细胞存在.实验组裸鼠肺部肺癌休眠细胞多于对照组.nm23-H1基因可能具有促进肺癌细胞休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癌细胞从"休眠"到"苏醒"重大谜团获解癌细胞离开原发肿瘤后会通过"休眠"来躲避免疫和药物治疗,但当其"苏醒"后,会扩散到身体不同组织并复发,形成转移性癌症。癌细胞如何保持数年休眠状态以及为何会"苏醒"一直是癌症研究中的重大谜团。近日,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Tisch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解决了这一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5.
非肿瘤死亡患者尸检常见滤泡性淋巴瘤、前列腺癌、乳腺癌等休眠肿瘤,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细胞的休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密切相关。休眠是生物在生存竞争中普遍采用的策略,作为体内新生物的肿瘤保留了这类基本性状。肿瘤休眠的机制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肿瘤防治有指导作用,可能开拓新的防治途径,有助于对“过度诊断”“过度治疗”进一步认识,为“精准医学”提供新线索。文章介绍了肿瘤休眠的细胞机制及免疫和血管生成调控机制,讨论其临床意义和应用前景,并展望了深入研究的可能途径,以期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诊疗提供新线索。  相似文献   

16.
肿瘤细胞休眠与转移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休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也是恶性肿瘤细胞生物学特征之一.肿瘤休眠细胞的存在,是导致其复发和远处转移的主要原因,其发生机制可能与休眠相关基因激活、肿瘤血管生成、肿瘤免疫逃逸、癌基因与抑癌基因、信号转导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7.
殷正丰  姜治国 《肿瘤防治杂志》2005,12(18):1425-1427
肿瘤转移实际上是一个低效率的过程.肿瘤休眠的病例在临床也很多见,比如乳腺癌在长期休眠之后才出现转移复发.阐明诱导、维持和终止肿瘤休眠的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认为,一旦到达新的器官,癌细胞和靶器官之间的分子相互作用可能决定了癌细胞是进入休眠状态还是生长状态.转移生长提供了一个时空广阔的肿瘤治疗靶标.任何能够防止转移生长的治疗都具有临床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18.
肿瘤休眠是恶性肿瘤复发转移的基础,各种微转移病灶及循环中的肿瘤细胞和肿瘤干细胞被认为是休眠状态的肿瘤细胞可能的存在形式。目前认为靶向治疗及内分泌治疗等手段可以诱导肿瘤细胞长期处于休眠状态,抑制肿瘤复发。节律化疗是以小剂量持续给药为特点的化疗方式,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恢复宿主抗肿瘤免疫,是一种作用于肿瘤微环境,诱导肿瘤休眠的治疗手段。但因其用药方式、剂量及疗效判定方式尚无统一认识,对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尚未清楚,需要进一步体内、体外实验证实。  相似文献   

19.
肿瘤休眠是肿瘤细胞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而又没有明显生长的一种状态,是肿瘤细胞增殖与凋亡趋于平衡的结果。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肿瘤血管生成受阻、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宿主免疫状态、肿瘤细胞增殖周期及信号传导有关。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肿瘤休眠的发生机制及诱导肿瘤休眠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肿瘤休眠治疗-癌治疗的新战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肿瘤休眠的概念 肿瘤休眠(Tumor dormancy)指肿瘤的生长处于休止状态,但休眠的肿瘤细胞仍具有增殖潜能。细胞学上肿瘤细胞处于分裂停止(G0期) (cell cycle ar-rest)或增殖与凋亡(apoptosis)的平衡状态[1]。当肿瘤从原发灶转移到机体其他部位时往往要经历一个数月至数年的休眠期。对肿瘤休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如在肿瘤休眠期实施手术治疗往往得到良好预后,而在不适当时期进行手术则有可能促进癌呈暴发性生长、增殖以及转移。目前对于肿瘤休眠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它可能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