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1 毫秒
1.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配合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作用。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仅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通心络胶囊及早期康复治疗,均观察30d,评价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治疗后为(4.98&;#177;3.39)分,明显低于治疗前(16.78&;#177;8.64)分(P&;lt;0.01)和对照组治疗后(9.76&;#177;4.81)分(P&;lt;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7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通心络胶囊配合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2.
背景通心络具有益气通络,活血化瘀之功效,临床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取得较好疗效,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可以客观、灵敏地为临床疗效评价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目的应用SPECT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来观察通心络胶囊对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设计病例分析.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2002-03/2003-07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40~78岁,病程3 h~3 d.方法将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自愿原则分为通心络组11例及对照组11例.对照组服用丹参片,4片/次,3次/d;通心络组通心络胶囊,4粒/次,3次/d.二组均服用15 d.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应用SPECT ROI技术测定其病变及健侧镜像ROI区域内的平均放射性计数,以了解其局部脑血流量变化,每个患者在治疗前后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定其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评分.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OI区域内的平均放射性计数.③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PECT核素显像.结果22例脑梗死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评分治疗后通心络组明显高于对照组[(49.182±5.344 5),(28.364±4.610 3)分,P<0.001].②ROI区域内平均放射性计数治疗前对照组,治疗组患侧皆有不同程度局部脑血流减低;治疗15 d后,服用通心络后原脑血流减低区有改善(66.536±18.676,39.518±11.853,P<0.05).③SPECT核素显像通心络服用后血流灌注改善明显,而对照组不明显.结论通心络胶囊对脑梗死患者的脑血流功能改善有肯定作用,随着脑血流功能改善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亦改善,说明其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已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病的治疗,观察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保护脑细胞的作用和自由基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急性脑梗死56例,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均在发病1~72h内就诊,并经头颅CT证实,梗死灶体积≤10cm3,排除了脑梗死性出血。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组各28例,治疗组给予银杏叶提取物治疗,对照组予以复方丹参注射液,并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4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和丙二醛的测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3.69±7.03,对照组为19.87±9.42,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较治疗前好转,但治疗组更明显,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血清SOD活性明显升高,丙二醛水平显著下降(P<0.01),未发现明显副反应。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功能的保护机制可能与改善血液流变学和清除自由基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硫酸镁治疗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疗效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2003-01/2004-05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收治的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入院时发病时间均不超过24h,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MgSO4治疗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3d、3个月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测定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同时采用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对脑梗死后3个月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用药后3d和用药后3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分别为(19.84±6.43)和(10.11±5.65)分,较对照组(24.76±7.05)和(17.65±6.30)分明显减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和P<0.01)。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改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效评定较对照组有显著性进步(P<0.05)。结论:MgSO4能促进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超声扫描脑血管治疗仪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超声波治疗脑梗死的可能机制。方法:将26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超声扫描脑血管治疗仪治疗,1次/d,20min/次,治疗20d。治疗前后两组均评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同时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为(11.42±5.64)分,对照组为(14.73±6.0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105,P<0.05)。Barthel指数治疗组治疗后为(56.72±13.68)分,高于对照组(53.22±13.98)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975,P<0.05)。血液流变学两组均有好转,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超声辅助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有助于患者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对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客观评价。方法:将在神经内科就诊的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降纤酶组和对照组。降纤酶的首剂量为10U,第2,3次剂量为5U,在发病24h内开始治疗。对照组按同样方式给予安慰剂。评定的终点指标包括脑卒中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副反应、血液流变学及发病3个月和1年时的病死率及脑卒中复发率。结果:①降纤酶组治疗后血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没有增加出血事件及其他副作用的发生,对照组没有显著改变(P<0.05)。②治疗后14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别为17.43±19.26及14.07±11.14(P>0.05),3个月时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为87.12±16.07及75.71±27.27(P>0.05)及病死率,降纤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随访1年时,卒中复发率对照组高于降纤酶组(P<0.05)。结论:降纤酶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安全有效的药物。但未显示出优于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常用药物的临床疗效。其在适应证、治疗剂量、给药方法及用药时限等方面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治疗试验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量表(mESSS),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NIH)量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I)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从入院至病后90d系列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并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结果试验组病后14,30,60,90d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值:mESSS,4.24,8.32,10.68,13.02vs2.65,4.07,5.34,6.25;NIH,3.12,5.42,6.13,6.81vs1.54,2.34,2.87,3.42),试验组病后60,90d的显效率较对照组高(χ2=9.364,11.349,P<0.005);试验组病后60,90d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对照组高(BI:86.55,90.83vs71.58,75.12),独立程度高(χ2=5.6279,0.010相似文献   

8.
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现志 《临床医学》2007,27(12):92-92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及临床疗效,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通心络胶囊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56/60),对照组总有效率68.33%(41/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1.4±1.2)分(11.2±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1.0±1.5)和(15.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高压氧早期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对脑电生理及神经功能的影响,将168例急性脑梗死的住院患者,分为治疗组86例,对照组82例,治疗前、后做脑电图并对神经功能进行评分。两组治疗后脑电图均有不同程度好转,但治疗组好转明显,异常率由治疗前的98%降为5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3.64,P<0.01)。发病12h前介入高压氧治疗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由治疗前的29.38±7.21变为9.46±8.23,12h后介入治疗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由28.13±8.97变为12.11±6.64,两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杨军  杨琴  承欧梅 《中国临床康复》2005,9(41):126-128,i0004
背景:通心络具有益气通络,活血化瘀之功效,临床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取得较好疗效,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可以客观、灵敏地为临床疗效评价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目的:应用SPECT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来观察通心络胶囊对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设计:病例分析。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2002-03/2003—07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40-78岁,病程3h-3d。方法:将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自愿原则分为通心络组11例及对照组11例。对照组服用丹参片,4片/次,3次/d;通心络组:通心络胶囊,4粒/次,3次/d。二组均服用15d。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应用SPECT ROI技术测定其病变及健侧镜像ROI区域内的平均放射性计数,以了解其局部脑血流量变化,每个患者在治疗前后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定其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评分。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OI区域内的平均放射性计数。③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PECT核素显像。结果:22例脑梗死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评分:治疗后通心络组明显高于对照组[(49.182&;#177;5.3445),(28.364&;#177;4.6103)分,P〈0.001)。②ROI区域内平均放射性计数:治疗前对照组,治疗组患侧皆有不同程度局部脑血流减低;治疗15d后,服用通心络后原脑血流减低区有改善(66.536&;#177;18.676,39.518&;#177;11.853,P〈0.05)。③SPECT核素显像通心络服用后血流灌注改善明显,而对照组不明显。结论:通心络胶囊对脑梗死患者的脑血流功能改善有肯定作用,随着脑血流功能改善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亦改善,说明其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06/2003-06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50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康复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分别给予正规的康复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神经科常规治疗。分别于康复治疗前当天和治疗后6周采用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法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分别评定患者的平衡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治疗前两组的平衡功能积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均无显著差异。经6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均有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但康复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8.10±3.65和12.36±4.13)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21.03±5.04和20.88±5.71,P<0.01),康复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康复能明显降低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2.
肖红  李彦霞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1):2593-2594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对脑梗死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将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西药加通心络胶囊,对照组西药治疗,疗程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S)、病残程度分级以及hs-CRP、FIB.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NFDS评分和病残程度分级、hs-CRP、FIB含量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改变(P<0.05).治疗组改变更明显(P<0.05).结论 通心络胶囊可以促进神经缺损功能恢复,实现脑梗死患者的脑保护.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清铁蛋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3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52例)和对照组(148例),治疗组予通心络胶囊和常规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铁蛋白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血清铁蛋白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和血浆纤维蛋白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能够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铁蛋白浓度,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大剂量纳洛酮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3例符合欧洲OCSP分型中部分前循环梗死的患者,在发病6~24h内、肌力在3级以下患者入选后按入院先后顺序分成两组,治疗组(n=49)用低分子肝素钙配合纳络酮治疗10d。对照组(n=34)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静滴10d。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液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改变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两组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犤治疗组比对照组:(18.08±1.68)比(13.26±I.42)s,(2.58土0.74)比(3.01±0.76)g/L犦(t=14.6898,P<0.01;t=2.7493,P<0.05);两组血小板计数治疗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分别为94%,71%;对照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分别为82%,50%,两组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未发现出血性脑梗死情况。结论:低分子肝素钙、纳洛酮联合应用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其改善血液学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安全,不良事件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长春西汀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老年病和神经内科收治7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排除并发脑出血,低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长春西汀治疗,对照组用维脑路通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双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价,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长春西汀治疗组治疗后MCA血流动力学参数有明显改善(P<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价(ADL评分)分别是7.14±1.33和93.05±1.77,较治疗前16.74±2.13和53.02±1.81有明显改善(P<0.01),临床疗效较维脑路通佳(P<0.05)。结论:长春西汀对老年脑梗死者MCA血流动力学参数有明显改善,是治疗老年脑梗死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自动输氧器(静舒氧)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观察静舒氧对患者血液黏稠度和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脑系内科2003-10/2004-06收治的168例无严重心、肺、肝、肾损害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肌力≤3级和肌力>3级分为轻症及重症两类,并随机编入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常规治疗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组加用自动输氧器(静舒氧)治疗,250mL/次,1次/d,10d为1个疗程,使用一两个疗程;治疗前后监测血液黏稠度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改良SSS)评分,以评判疗效。结果:血液黏稠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无关;两组患者血液黏稠度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改良SSS评分治疗组重症患者治疗前为28.9±7.0,治疗后为16.0±4.0,轻症患者治疗前为8.8±4.3,治疗后为3.6±3.4,对照组重症患者治疗前为26.9±6.6,治疗后为19.9±7.2,轻症患者治疗前为9.0±4.4,治疗后为4.8±3.2,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7.602~11.004,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t=-2.525~-2.343,P<0.05)。结论:自动输氧器(静舒氧)对提高急性脑梗死治愈率有帮助作用,且经济、方便、安全。  相似文献   

17.
通心络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及作用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了解通心络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并对其作用机制作初步探讨:方法: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治疗试验组(43)和对照组(43),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量表(mESSS),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I)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通心络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从入院至病后90天系列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并检测外周血IL-1水平。结果:通心络治疗组病后14、30、60、90d的神经功能缺损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减少值:mESSS,4.24,8.32,10.68,13.02,VS2.65,4.07,5.34,6.25);病后60、90d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通心络治疗组病比对照组高(BI:86.55,90.83,VS71.58,75.12);病后14d时通心络治疗组外周血IL-1水平降低较对照组明显(11.75ng/ml,VS7.83ng/ml),结论:通心络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治疗对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03-01/2004-12大连市友谊医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70例(发病72h以内),将2003-01/12未成立卒中单元时住院的8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进行传统神经内科治疗,2004-01/12住院进入卒中单元治疗的88例患者设为卒中单元组,分别于入院时,治疗15d和1个月时评估3次,评估内容包括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Barthel指数越高,提示生活自理能力越强。结果170例患者均完成治疗,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入院时两组评分比较无差异,治疗15d时,卒中单元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至治疗1个月时差距更大(18.77±9.68,23.22±16.33,P<0.05;11.24±7.63,18.32±10.23,P<0.01)。②Barthel指数:入院时两组比较无差异,治疗15d和1个月时,卒中单元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5d:50.23±38.66,42.33±34.26;1个月:66.23±36.66,51.36±34.33,P<0.01)。结论卒中单元治疗能促进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康复治疗对脑功能的影响及脑电功率谱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比较30例急性单侧脑梗死患者与30例对照组早期神经康复治疗前后脑电功率谱S带功率百分比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早期持续神经康复治疗前后随神经功能改善脑电功率谱S带功率百分比明显下降由(39±6)%降至(19±5)%(t=14.35,P<0.001),并与对照组(24±5)%相比有显著性意义(t=3.888,P<0.001)。结论早期神经康复可以促进脑梗死患者脑功能的改善,脑电功率谱作为脑功能改善的评价指标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卢志河  胡庆锋 《新医学》2003,34(Z1):65-66
目的观察中药通心络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通心络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10 mL/d,通心络组口服中药通心络3粒,每日3次,20日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测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疗效.结果通心络组总有效率80%,对照组总有效率60%;通心络组、对照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5±1 3)、(24±14)分,治疗后分别为(10±8)、(6±4)分,两组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能有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