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涎腺多形性腺瘤是涎腺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我院自1981-01~1997-01共收治涎腺肿瘤172例,经病理确诊为多形性腺瘤的136例。现将资料完整的118例病例分析讨论如下:1临床资料1.1年龄与性别118例中,男62例,女56例。年龄最大者70...  相似文献   

2.
376例涎腺肿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1981年6月~1996年6月我们共收治涎腺肿瘤376例,占同期颌面颈部肿瘤的17.4%,现分析讨论如下:临床资料1临床分组:376例分为二组。儿童组118例,男53例,女65例,年龄23天~14岁;成人组258例,男140例,女118例,年龄15...  相似文献   

3.
涎腺肿瘤中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端粒长度及端粒活性变化在涎腺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和端粒酶活性水平与涎腺肿瘤生物学行为间的关系。方法:利用TRAP法分别测定35例良性涎腺肿瘤及24例恶性涎腺肿瘤的端粒酶活性,分析其表达情况及与涎腺肿瘤生物学行为间的关系。利用Southern杂交方法测定良,恶性涎腺肿瘤及正常涎腺的端粒长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良性肿瘤端粒酶表达率为17.14%,而恶性肿瘤表达率为90%,5例有触压痛的良性涎腺肿瘤及3例有面神经受累症状的恶性涎腺肿瘤患者均为端粒酶强阳性,35例良性肿瘤中,有32例端粒酶长度是缩短的,有2例长于正常涎腺端粒长度;24例恶性肿瘤中,有15例短于正常涎腺端粒长度,有5例长于正常涎腺端粒长度,有4例处于正常涎腺端粒长度范围内,15例短于正常涎腺端粒长度的恶性涎腺肿瘤均有酶表达,而32例良性肿瘤端粒酶活性表达率为10.34%,结论:端粒缩短并激活端粒酶是涎腺肿瘤形成的重要因素,端粒酶可能会成为涎腺恶性肿瘤的一个新的肿瘤标志物,恶性涎腺肿瘤不良的生物学行为与端粒酶活性水平间有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涎腺肿瘤256例临床病理分析湖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外科(430070)许丽萍钟林生王秀丽我科1985年-1990年共收治涎腺肿瘤256例,其诊断均经病理证实,本文就其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性别和年龄:男性135例,女性121例,男女之...  相似文献   

5.
GST-π、TopoⅡ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谷胱苷肽S转移酶-π(GST-π)和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在涎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例正常涎腺组织、16例涎腺良性肿瘤、27例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GST-π、TopoⅡ的表达,分析GST-π、TopoⅡ的表达与涎腺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结果:涎腺恶性肿瘤GST-π的阳性率为77.78%,明显高于涎腺良性肿瘤GST-π的阳性率12.50%(P〈0.001)。涎腺肿瘤中GST-π表达与TopoⅡ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27例涎腺恶性肿瘤中GST-π、TopoⅡ的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无关。结论:GST-π、TopoⅡ可能与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检测GST-π、TopoⅡ的表达情况不仅可为涎腺恶性肿瘤化疗用药提供参考,而且可作为涎腺恶性肿瘤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涎腺转移性肿瘤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程宁新,寿柏泉,孟昭业涎腺内及周围有丰富的淋巴结,许多头面部、口腔及鼻咽部恶性肿瘤均可经淋巴途径转移至涎腺。近年来诞腺转移性肿瘤的病例时有报道。我们自1963年~1986年共收治7例涎腺转移性肿瘤,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端粒酶活性在良、恶性涎腺肿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与涎腺肿瘤的性质、TNM分期、瘤体大小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TRAP法检测冻存的87例良、恶性涎腺肿瘤标本的端粒酶活性。结果:①涎腺恶性肿瘤端粒酶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良性肿瘤;良、恶性涎腺肿瘤的瘤旁组织中均无端粒酶活性表达。②端粒酶的阳性率与TNM分期无相关性。③瘤体长径<20mm组端粒酶阳性率显著低于≥20mm组。淋巴结转移阴性组的端粒酶阳性率显著低于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结论: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为恶性肿瘤的重要标志,端粒酶活性与涎腺肿瘤的增殖和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检测涎腺肿瘤端粒酶的活性,有助于早期鉴别其良、恶性,为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可帮助预测恶性涎腺肿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nm23基因在涎腺恶性肿瘤中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nm23基因在涎腺恶性肿瘤中表达的意义,作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40例涎腺恶性肿瘤nm23基因表达情况,并分析了nm23基因表达变化与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及其转移的关系。结果发现,nm23低表达者其肿瘤转移率为818%,而nm23高表达者其肿瘤转移率只有34%,两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5);nm23低表达与肿瘤大小、部位、病理类型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果表明nm23基因在抑制涎腺恶性肿瘤转移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颌下腺肿瘤143例临床分析王林康,王华涎腺肿瘤约占全身肿瘤发病率的1.2~3%腮腺肿瘤的发病率为涎腺肿瘤的70~80%,颌下腺肿瘤占涎腺肿瘤的10%[1.2],但它的恶性发病率比腮腺高。我科自1967~1992年共收治了143例颌下腺肿瘤。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83例涎腺组织石蜡切片标本hTERT mRNA的表达,包括正常涎腺对照组10例,良性肿瘤30例,恶性肿瘤43例,并分析其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和组织学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对照组涎腺组织hTERT 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0%(0/10),良性肿瘤hTER mRNAT的阳性表达率为3.3%(1/30),恶性肿瘤hTERT mRNA阳性的表达率为83.7%(36/43)。hTER mRNA在涎腺肿瘤良性、恶性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TERT mRNA在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以及肿瘤大小、部位、分化程度无相关性。结论:hTERT mRNA表达的检测可以作为鉴别涎腺良恶性肿瘤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1.
涎腺肿瘤有关诊断与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涎腺可发生多种类型的肿瘤,在1984—1999年间我院共收治涎腺肿瘤216例,现将临床所涉及到的有关诊断与治疗的问题提出,并进行探讨。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男123例,女93例,发病最大年龄73岁,最小年龄18个月,平均年龄为41.8,按患者自发现肿瘤到就诊时的病程统计,病程最长45年,最短10天,平均5.08年。  相似文献   

12.
我院1960~1990年,共收治涎腺肿瘤1010例,其中恶性肿瘤362例,占35.8%.现结合本组3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涎腺恶性肿瘤的诊治体会作如下介绍。 1 肿瘤部位及病理类型 本组362例涎腺恶性肿瘤中发生于腮腺者最多,计251例,占69.3%;其次是口腔小诞腺,计.51例,占14.1%;颌下腺49例.占13.5%,舌下腺最少,仅11例,占3.0%。 362例涎腺恶性肿瘤病理表现与部位分布见表1。  相似文献   

13.
诞腺肿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而发生在儿童的涎腺肿瘤却比较少见。本文对湖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1982~1992年11年间所收治的25例儿童涎腺肿瘤作了回顾性研究,并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涎腺淋巴上皮病变作一较全面的认识,方法 对1980年至今收治的15例涎腺淋巴上皮病变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涎腺淋巴上皮病变一般为良性过程,但具有肿瘤的特性,也有恶变可能,良性的组织学形态基本相同,恶变则有上皮成分恶变和淋巴成分恶变两种可能。结论 涎腺淋巴上皮病变应按涎腺肿瘤的原则进行手术,恶变者术后给予化疗和放疗,以防复发。  相似文献   

15.
涎腺混合瘤又名多形性腺瘤,是涎腺最常见的肿瘤,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中占重要的比例。我科自1959年~1991年收治经病理确诊的涎腺混合瘤患者198例,本文重点对少数民族涎腺混合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572例涎腺肿瘤及瘤样病变构成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涎腺肿瘤占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很大比例 ,其病理类型及发病情况较复杂 ,分类方法较多。随着组织学新技术的发展 ,积累了大量新的资料 ,1 991年WHO制定了新的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本文按照新的分类法 ,对我院 5 72例涎腺肿瘤及瘤样病变患者的构成比、发病年龄、性别、部位分布进行分析 ,以有助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1 材料与方法  1 977年 1月~ 2 0 0 0年 1 2月间 ,我科收治的涎腺肿瘤及瘤样病变患者 5 72例 ,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经 1 0 %甲醛溶液固定 ,常规HE染色。组织学诊断按 1 991年WHO提出的涎腺肿瘤组织学新分类标准。对数据…  相似文献   

17.
涎腺导管癌(salivary duct cacinoma,SDC)是一种发生于涎腺的恶性肿瘤。1968年首先由Kleinsser报道,1990年在WHO公布的涎腺肿瘤组织学新分类中将涎腺导管癌正式列为一种独立的肿瘤。该肿瘤好发于老年男性,恶性程度高,因其组织学类似于乳腺导管癌,故被命名为涎腺导管癌。我院近期收治1例伴有髁突中心性骨质破坏的腮腺涎腺导管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腮腺是唾液腺中最大的腺体,肿瘤多见于良性肿瘤,其中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又名涎腺混合瘤,在涎腺肿瘤中最为常见,由肿瘤性上皮、粘液及软骨样基质组成,属于临界瘤,可以单发或合并其他类型的涎腺肿瘤同时发生,本院收治l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合并Warthin瘤患者,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讨论该疾病的组织来源、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9.
涎腺上皮性肿瘤1282例病理组织学分类及临床资料统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1282例涎腺上皮性肿瘤的病理组织学分类和临床发病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涎腺腺瘤723例,占56.4%;涎腺癌559例,占43.6%,多形性腺瘤居涎腺腺瘤首位,粘液表皮样癌为最常见的涎腺癌。除Warthin瘤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外,涎腺上皮肿瘤的性别分布无明显差异,涎腺腺瘤的发病年龄较涎腺癌相对年轻,但差异不显著,涎腺腺瘤多发于大涎腺,涎腺癌多发于小涎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细胞凋亡抑制基因Bcl-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原癌基因C-erbB-2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探讨涎腺肿瘤的发生机制,为涎腺肿瘤的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及图像分析系统对47例涎腺恶性肿瘤、41例涎腺多形性腺瘤、20例涎腺非肿瘤组织中Bcl-2、PCNA及C-erbB-2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对阳性细胞进行图像分析定量测定。结果:非瘤组织、多形性腺瘤和涎腺恶性肿瘤中Bcl-2、PCNA及C-erbB-2的表达呈递增趋势(P〈0.05)。维、汉民族涎腺组织中各指标表达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的平衡异常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C-erbB-2可能通过EGF/EGFR调控机制使涎腺组织良性病变发生恶性转化。不同民族基因背景特点在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无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