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内经》认为汗是津液所化。《素问·阴阳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阳”即阳气,“阴”即阴液。就是说汗乃人体阳气蒸化津液而成。津液又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汗、津、血三者之间关系密切,所以《灵枢·营卫生会篇》谓:“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如经常见到血...  相似文献   

2.
痰瘀互结致病的临床特点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痰饮、瘀血致病各有特点 ,临床多见痰瘀互结致病者。夫痰饮之成也 ,源于津液 ;瘀血之生也 ,源于血液。血和津液既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二者具有“津血同源”、“津血互化”的关系。《灵枢·邪客》指出 :“营气者 ,泌其津液 ,注之于脉 ,化以为血。”《灵枢·营卫生会》又说 :“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说明血和津液旺则俱旺 ,伤则均伤。在生理条件下 ,津液与血在“气化”作用下可相互资生转化。故在病理条件下 ,气化失常 ,痰饮和瘀血亦能相互影响 ,终致痰瘀互结。如气不化津 ,则津液停聚 ,凝结而形成痰…  相似文献   

3.
温病是由四时温邪引起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温为阳邪,易伤津液,而津液之存亡,是决定温病预后之关键,前人即有“温病法在救阴”、“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之说。然汗为津液所化,汗与津与血,同源异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经曰:“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即是此意。叶天士所谓“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也说明了汗与津、血的密切关系。由于温病的发病时令有春、夏、秋、冬不同,温邪种类有风热、暑热、湿热、燥热之异,病理阶段有卫、气、  相似文献   

4.
浅论温病治疗中的顾护津液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建君  张葆花 《河北中医》2003,25(5):361-361
温病过程中 ,无论病邪在卫、在气、入营、入血 ,或在上、中、下三焦的不同脏腑 ,最易伤津损阴 ,酿生他变。因此 ,温病伤津是温病最突出的病理特征。吴鞠通云 :“温热阳邪也 ,阳盛伤人之阴也。”[1 ]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具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 ,与气血有着密切联系 ,气旺生津 ,气可摄津 ,亦可随液而脱 ,津合脉内则为血 ,血渗脉外则为津。《灵枢·邪客》曰 :“营气者 ,泌其津液 ,注之于脉 ,化以为血。”《灵枢·痈疽》曰 :“津液和调 ,变化而赤为血。”《灵枢·营卫生会》曰 :“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故有津血同源之说。由…  相似文献   

5.
1痰瘀同源 痰瘀同源是建立在“津血同源”的理论基础上,津血都来源水谷之精微物质,从生理上讲津血既是同源,流行于经脉之内为血,布散于经脉之外组织间隙之中的则为津液,而且可相互生化,故《灵枢》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之说。从病理上讲,津液代谢障碍,停聚生痰,则气血运行不畅,血络涩滞为瘀,  相似文献   

6.
<正> 小儿多汗,是指机体由于脏腑气血失去平衡,营卫失于协调,以致津液外泄,表现出汗异常的一种常见病症。它是许多疾病如佝偻病、活动性肺结核、甲状腺机能亢进症、身体过度衰弱等,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机能失调后所出现的一个症状。祖国医学认为:“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若汗出过多则损伤津液、耗伤气血。故《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小儿稚弱,气血未盛,长期多汗,势必导致津液亏耗,气血虚损,严重地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汗为心液 1.汗与心的关系。汗是由津液变化而成的。《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阐明了体内阳气宣发阴液于体表而充身泽毛者谓之汗。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液为心所主,故古人云:“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医宗必读》)正常人皮肤时时有汗液排泄,其排泄量常随机体所处的高、低温环境不同,而有各异,以调节体温、保持机体和环境的相对稳定,汗液这种滋润皮肤和调节体温的作用,是靠肺宣发卫气的结果。如《景岳全书》云:“汗发于阴而出于阳,……其启闭则由阳中之卫气。”可见,汗液的生成、排泄及其调节与心、肺有关。  相似文献   

8.
祖国医学对于“汗”的生理病理及临床意义有着独特的认识。馕问·宣明五气篇》中说:“五脏化液心为汗。”所谓“汗为心之液”,是因为心为阳,主血,阳动则汗出。因此汗不能单纯视为外泄于体表的汗液。从广义讲汗属于津液,由气血所化生,排出体外为汗。温病学中认为汗液是由人体津液蒸化而成。故《温病条辨·汗论》中说:“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阴精有余,阳气不足,则汗不能自出……阳气有余,  相似文献   

9.
水,赅以津液,举凡唾液、胃液、肠液以及泪、涕、汗、尿皆属之。血,专指流行于脉管中的红色液体。水和血均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组织器官维持正常功能活动的物质条件。《灵枢·痈疽篇》:“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素问·营卫生会篇》:“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奠定了水血相关的基础理论。《金匮要略·水  相似文献   

10.
局部汗出是指汗液布局不均 ,某一局部有汗 ,某一局部无汗的病证。如但头汗、手足汗、心胸汗、半身汗、阴汗等。汗是津液所化生 ,汗出津伤 ,血滞不畅 ,津亏则血瘀。周学海《读医随笔·卷三》说 :“夫血犹舟也 ,津液水也。”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 ,兼见瘀血证候者 ,根据出汗的部位不同 ,配伍相应的活血化瘀药 ,收效甚佳 ,旨在改变血瘀病态 ,使气血行 ,络脉通 ,津汗自调。1 头汗头汗是仅有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 ,又称但头汗出。头为诸阳之会 ,内伤外感等因所致清阳之气升宣失职 ,津液外泄 ,则头汗出。多因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上蒸 ,或病危虚阳上…  相似文献   

11.
芦少敏  张雅娴 《新中医》2014,46(4):241-243
<正>中医学认为,汗属阴液,是人体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津血化生而来。关于汗液,古人论述颇为详尽。如《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评热病论》曰:"汗者,精气也";《素问·宣明五气》曰:"五脏化液,心为汗";清·徐定超《内经注》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为津,津渗于孔窍,留而不行者,是为液",故有"津血同源"、"汗血同源"、"汗为心之液"之说。又"肺为水上之源……通调水道","心主血脉","脾统血","肾  相似文献   

12.
黄飞龙  钱林超 《光明中医》2009,24(11):2055-2056
汗证是以汗出异常为表现的一种病证,在临床杂病中较为常见。历代医家立足阴阳肺卫论汗者众,如“阳加于阴谓之汗”,“汗由肺气宣发津液于体表而生”,汗出异常则为肺气亏虚,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临证治汗也多从肺论治,以补肺固表敛汗为主。笔者认为,汗虽由肺气宣发津气于体表而生,然其化生之源则在心,调汗之枢也不离乎心,正如《素问.宣明五气论》所言:“五脏化液,心为汗”,是以汗证当以心论治。1心乃化汗之源1.1汗出于血《素问.评热病论》曰:“人之所以汗出者皆出于谷,谷生于精。”  相似文献   

13.
1 夺与“脱”通《灵枢·营卫生会》说 :“故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文中两“夺”字均与“脱”通。夺、脱俱属上古月部字 ,因而例得通假。《史记·匈奴传》:“其老亲岂有不自脱 ,温厚肥美 ,以斋送饮食行戍乎。”《汉书·匈奴传》引此文时“脱”作“夺”。《千金方》卷第二十五说 :“而脱血者无汗 ,此是神气 ;夺汗者无血 ,此是精气。”上句作“脱”,下句作“夺”,表明夺、脱可通。因而上文可写作“脱血者无汗 ,脱汗者无血。”其“脱血”、“脱汗”,亦即“血脱”、“汗脱”,此与《灵枢·决气》中“精脱者耳聋 ,气脱者目不明”,《难经》“…  相似文献   

14.
当疾病向恶化方面发展的最后阶段,多出现亡阴或亡阳的证候。一般而言热之病,阴亏之体,则易亡阴;阴寒之证,阳虚之体,则易亡阳,《徐灵胎医书全集·亡阴亡阳篇》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血属阴,是汗多乃亡阴也。故止汗之法,必用凉心敛肺之药,何也?心主血,汗为心之  相似文献   

15.
先师仲景以六经辨伤寒,脏腑论杂症,立论处方言简意赅,造诣极深。《伤寒论》中对汗的精辟剖析和对汗法的临床应用独具匠心,诚为两千多年来临床医家之准绳。 《伤寒论》全书398条,其中112条论及汗(包括16条注脚),提出“汗出”、“自汗”、“无汗”、“盗汗”、“头汗出”5种病。汗法的应用在条文中也一一明列,“应汗”、“宜汗”、“可汗”、“再汗”、“发汗不当”,并明确提出了汗法禁忌和用法要点等。 汗液是五液之一,是人体阳气蒸化津液而成。《素问·宣明五气》谓“心为汗”,即汗为心液。亦有称汗为营卫之余气,因心血由津液所化,汗由津液外泄,汗出的多少与卫气的开阖作用有密切关系。《灵枢·决气》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汗对人体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如夏日炎热,人体靠出汗而调节体温,是生理性调节作用;如招致风寒之邪的侵袭,则恶风无汗,为风寒束表皮毛闭塞之故;如感受风寒而兼汗出者则由于卫气虚弱表阳不固腠理疏松,而津液外泄濈然汗出。  相似文献   

16.
笔者认为《素问·阴阳别论》中"阳加于阴谓之汗"一语,概括了中医对汗的生理和病理的认识.“阳加于阴”的解释不能只囿于所谓动数之阳脉出现在尺部之阴位上.试简述之,以求教正.一、从阳加于阴认识汗的生理:"汗者,精气也."(《素问·评热病论》)汗与津、血同源于水谷.津之行于体表,有润泽肌肤、调节体温、通利营卫作用的为汗液.故《灵枢·决  相似文献   

17.
汗证辨治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汗证辨治探索415601湖南省安乡县卫生职工中专学校韩先知汗是津液所化生,出汗过多,容易伤津耗血。《丹溪心法·自汗》云:“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临床治疗汗证多从“虚”论治。但据笔者临床体验,亦不尽然,或营卫不和,或邪居少阳,或补而未宜...  相似文献   

18.
汗为心之液,乃津液所化生。《丹溪附录》曰:“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外者为汗.”人体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汗出有其一定常度,气候炎热、湿度偏高、衣被过厚、劳动、运动、进食以及服食辛辣之品等,一  相似文献   

19.
人们对“汗”很熟悉,祖国医学对其亦非常重视。它对疾病的诊断,辨证论治及预后有相当重要的临床价值。人体正常出汗具有散热和排泄作用,从而调节体内温度,是使机体适应外界环境温度的一种生理现象,但出汗过多,过少,甚至无汗或当汗而无汗,或应无汗而汗等则是病理现象。祖国医学认为汗的生成是来源于水谷精微,由津和血变化而成。正如李中梓说:“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故又有“汗血同源”之说。如中暑病人轻则口渴喜饮,心烦闷乱,小便短赤,重者心慌少气,卒然昏倒,不省人事,更甚者亦会引起死亡。出汗中医认为是由于卫气…  相似文献   

20.
略谈中医之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熊杰 《江西中医药》1999,30(4):60-60
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之阴谓之汗。”汗为五液之一,是阳气蒸腾津液从腠理出于体表的代谢产物。而汗出是机体功能活动中的生理现象,如《灵枢·决气篇》所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兹就生理、病理之汗等浅谈如下:1 生理之汗《素问·评热论》:“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言谷气化为精,精气胜乃为汗。可见汗为津液所化生,以津液为物质基础,是津液的组成部分。有云:“汗为心液。”源于《素问·宣明五气》:“心为汗。”乃心血由津液所化,汗由津液所泄,故大汗不但散热过多而耗气,也会伤及津液而损于心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