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9 毫秒
1.
不论是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病,还是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等中间疾病,或是吸烟、不合理膳食、少体力活动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数据都说明,慢性病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对中国人群生命和健康的最大威胁,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1-3].  相似文献   

2.
慢性病防治策略与研究领域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血管疾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主要原因[1,2].来自全球广泛人群、众多领域的证据证实,多数的重要慢性病的发生是由吸烟、不健康饮食、少体力活动等危险因素导致[3].  相似文献   

3.
农村社区的慢性病健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病已经对全世界人群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根据对 1998年全球疾病负担的估计 ,4 3%归结为慢性病所致 ,而中国已经达到了 6 0 %。慢性病是中国人群的主要死因 ,慢性病的死亡占总死亡的 82 .4 % 〔1〕。因此 ,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应向慢性病防治做战略重点转移。1 农村慢性病防治必须以健康教育为重要手段1.1 慢性病是生活行为方式病 慢性病又称“富裕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和肿瘤等 ,其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主要包括吸烟、酗酒、静坐生活方式、高脂、高盐饮食、超重和肥胖等。预防慢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主要慢性病家族史与个体健康生活方式间的关联。方法 数据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2004-2008年的基线调查和2013-2014年的第2次重复调查,剔除自报患有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和糖尿病的个体,最终分别纳入461 213名和20 583名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报告一级亲属(生父、生母、亲兄弟姐妹)中≥ 1人患有急性心梗、脑卒中、恶性肿瘤和糖尿病中任意一种疾病即为有主要慢性病家族史。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当前不吸烟、不过量饮酒、每日摄入蔬菜水果、积极的体力活动、BMI(18.5~23.9)kg/m2、腰臀比男性 < 0.90/女性 < 0.85。结果 基线调查时,人群中具有上述任一家族史的比例为36.5%;具有上述各类健康生活方式的比例依次为70.5%、93.0%、18.0%、25.0%、53.4%和43.5%。与无家族史者相比,有家族史者当前不吸烟、不过量饮酒、保持健康体重和体脂的比例更低,而每日摄入蔬菜水果和积极体力活动的比例更高。但是总的来说,无论就家族史病种类型或数量、涉及的家庭成员类别、或是患病人次数而言,不同家族史状态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比例差异甚微。家族史与个体生活方式间的关联状态在10年后的第2次重复调查中没有很大的改变。结论 自知有主要慢性病家族史的个体在健康相关的主要生活方式上并未表现得更健康。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曾经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传染病发病率已大幅度下降,而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等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成为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证实慢性病的发生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包括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和精神因素等[1]。2012年7月我们课题组对本地区目前慢性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和不健康生活方式(如吸烟、不合理膳食等)的发生率及相关死亡率都不断提高[1]。预计到2030年,≥40岁慢性病患者数将增加2~3倍,生活方式和营养危险因素将使疾病负担增加50%,有效管理慢性病及其影响将成为卫生系统的首要任务[2]。疗养院作为医疗保健服务的职能部  相似文献   

7.
中国成年人主要死亡原因及其危险因素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调查我国成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及其可改变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该队列包括169871名≥40岁男女性有代表性样本,基线调查于1991年,于1999和2000年进行随访,随访率为93.4%。结果我国40~64岁人群中,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和心脏病死亡率分别为265.9/10万人.年、171.5/10万人.年和159.1/10万人.年,高于美国同年龄人群。高血压的全死因相对危险性和人群归因危险度(PAR)分别为1.48%(95%CI1.44~1.53),11.7%;与未患高血压的人群相比,高血压患者总死亡率高48%,若高血压得到有效控制,预计全人群的全死因死亡将下降11.7%。吸烟、缺乏体力活动分别为第2、3位主要死亡原因,吸烟、缺乏体力活动PAR分别是7.9%和6.8%。男性的前5位死因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意外伤害和传染病;女性前5位死因为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肺炎、流感和传染性疾病。结论血管疾病和癌症是中国成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控制血压、戒烟、增加体力活动和改善营养等方法是降低中国成年人早死负担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松江区近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已成为影响松江居民健康最主要的因素。由于慢性病大多是终生性疾病,病程长,耗资巨大,难以在短时间内见到明显预防与控制效果,因此慢性病防治显得尤为重要。1主要问题1.1多方因素导致慢性病人口快速增加近年来社会人群的行为方式、膳食结构、消费娱乐方式、工作内容与工作方式以  相似文献   

9.
慢性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并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众多研究均表明,其发生发展与人们不良生活方式及行为密切相关[1].尽管慢性病在中年人群高发,但当今社会慢性病风险行为在发展中国家的青少年中普遍存在,尤其在我国青少年中还有上升趋势,这不得不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2].  相似文献   

10.
张水娇 《中国保健》2008,16(11):540-541
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高脂血症、痛风和某些肿瘤)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均高,而且与不良的生活方式(膳食结构不合理、吸烟、酗酒、体力活动少、生活不规律等)关联密切,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可使慢性病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中英心血管疾病(CVD)患者体力活动差异,并比较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和英国生物银行(UKB)基线调查数据,根据问卷中自报的疾病史确定病例组和对照组。以代谢当量(MET)作为体力活动水平的衡量指标,并按不同年龄、性别的MET值三分位数进行分级,使用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CVD患病与体力活动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509 170名中国成年人和360 360名英国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多因素调整分析结果显示,CKB和UKB人群CVD患病与低体力活动水平均呈正相关(CKB:OR=1.21,95%CI:1.17~1.25;UKB:OR=1.24,95%CI:1.20~1.28)。CKB中男性CVD患病与低体力活动水平有较高相关性(OR=1.33,95%CI:1.27~1.40)。与UKB人群不同,CKB人群随着CVD患病年限的延长,体力活动水平逐渐恢复并接近非CVD人群,且患有脑卒中与低体力活动水平呈正相关(OR=1.46,95%CI:1.38~1.53)。CKB和UKB人群均表现出低文化程度、当前吸烟或已戒烟、已戒酒、患有其他慢性病与低体力活动水平有较高相关性。CKB中,农村地区人群和非退休人群CVD患病与低体力活动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较高。UKB中则表现出城市人群和非在职人群CVD患病与低体力活动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较高。结论 中英CVD患者体力活动水平均较低于非CVD人群。除了低文化程度者、当前吸烟或已戒烟者、已戒酒者,以及患有其他慢性病者外,在中国患者中尤其应关注农村、男性、非退休者的体力活动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于2004年6月至2008年8月在5个省(浙江、湖南、甘肃、四川、河南)的农村地区和5个省(自治区)(黑龙江、山东、江苏、广西、海南)的城市地区开展基线调查, 共入选512 891名30~79岁调查对象, 完成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生物样本收集工作。项目于2008年6-10月开展了19 786人的第一次重复调查, 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开展了25 239人的第二次重复调查。2016年,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支持下, CKB基于多年工作基础开展了大型自然人群队列示范研究。CKB项目在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开展了第三次调查, 完成25 087人的调查工作, 包括问卷调查(在基线调查内容上增加了老龄化相关问题)、体格检查以及血液、尿液、唾液、粪便等生物样本采集。截至2022年6月, 项目对全部队列人群平均开展随访已达15年, 累计观察770万人年, 收集死亡事件7.4万人, 医保结局事件37.1万人(累计279.5万人次), 主动随访事件1.1万人(累计1.2万人次), 发病监测事件10.0万人(累计14.7万人次)。C...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生活行为方式、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 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的流行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全国各地各类慢性病的流行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分布不尽相同, 而华南地区独特的气候、饮食及生活方式对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影响至今尚不明确。因此, 亟需通过区域性大型队列的建设, 为区域重大疾病的病因学研究、早期预测和干预策略提供本土化人群证据, 也为国家重大慢性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华南区域自然人群慢性病前瞻性队列于2017年12月正式启动, 覆盖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和海南省, 以35~74岁常住居民为主要研究对象, 包括城市与农村、汉族与以壮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多类型自然人群。本队列围绕华南区域常见重大慢性病建立集健康信息和生物样本为一体的精准医学大数据平台, 并开展长期随访。现已建立116 520人的基线数据库, 年龄为(54.9±12.5)岁, 女性71 077人(61.0%)。基线数据库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数据以及生物样本。本文对华南区域自然人群慢性病前瞻性队列设计的理念、研究进展和随访设想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4.
15.
Healthy aging involv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enes, the environment, and lifestyle factors, particularly diet and physical activity. Worldwide, the increase in life span has led to an increase in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s the result of chronic, lifestyle-influenced diseases such as type 2 diabete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cancer. Nutrient deficiency diseases are giving way to energy imbalances, and links between diet and chronic disease are becoming clearer. The global demographic, epidemiologic, and nutrition transitions are dramatic and point to an urgent need to focus on preventive approaches in health care. Thus, nutrition research has shifted from focusing exclusively on alleviating nutrient deficiencies to also stressing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Ongoing initiatives to optimize long-term health and promote healthy aging ar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functional fitness, ie, the ability to lead an active and healthy life. The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provide 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nutrient adequacy at the population and individual levels. In addition, the Healthy Eating Index provides a single summary measure of diet quality. To effect changes in lifestyles to optimize health as we age, health care providers need to consider all the lifestyle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suboptimal eating and lifestyle pattern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与高尿酸血症的关系,以及高血压、血脂异常的效应修饰作用,为预防高尿酸血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基于2021年10-12月来自四川省、贵州省28个地级市和重庆市33个区(县)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的西南职业人群队列基线数据,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及实验室生化检测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行为生活方式、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情况。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得分根据吸烟、饮酒、膳食模式、体力活动和低体重/超重状况进行评分,分值越高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越多。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评分、吸烟状况、饮酒状况等与高尿酸血症的关系,采用分层分析探索高血压等疾病对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与高尿酸血症之间关系的修饰效应。结果 共纳入11 748名研究对象,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34.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现在吸/既往吸烟、现在饮/既往饮酒及BMI异常是高尿酸血症患病的危险因素,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对高尿酸血症患病风险呈现累积效应,随着得分的升高,高尿酸血症患病风险升高,OR值由1.64(95%CI:1.34~2.00)上升至2.89(95%CI:2.39~3.50)。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高血压及血脂异常人群中,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对高尿酸血症患病风险影响更大。结论 多种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的共存会升高高尿酸血症患病风险,这一效应在高血压、血脂异常人群中更明显。及时纠正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并控制高血压和血脂异常,降低患高尿酸血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剧, 国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的流行现状非常严峻, 但是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 缺乏有效防治对策的科学依据, 而队列研究是探索病因和发病机制的重要研究方法。因此, 依托于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的大力支持, 在我国3个省份(湖北、湖南和河南)启动了华中区域常见慢性病前瞻性队列研究(华中慢性病队列)的建设。完成了3个既独立又可整合的队列, 共计115 424人的基线和107 252人的随访调查, 其中3.9万人的东风-同济前瞻性队列完成了动态调查, 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指标检测以及血液和尿液生物样本收集。该队列对于阐明我国中部人群慢性病发生发展的病因和机制研究, 对我国精准医学的建设有重要支撑作用和巨大贡献。本文对华中慢性病队列的设计理念、基本情况、主要成果、研究进展和挑战等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8.
上海郊区自然人群队列和生物样本库建设题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镇化建设导致人口聚集、环境危险因素暴露风险增加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人群间健康差异等问题也更加凸显。为了深入研究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的发病特点及变化趋势, 分析环境、生活方式和遗传等因素与主要慢性病的关系, 为慢性病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依托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项目", 自2016年4月起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上海市松江、嘉定、闵行和徐汇区启动了"上海郊区自然人群队列和生物样本库"(SSACB)建设工作, 招募69 116名20~74岁常住居民作为队列成员。队列采用流行病学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等方法收集成员基本资料, 采集血、尿等标本建立生物标本库, 建立包括队列成员电子医疗病历系统、慢性病管理系统、肿瘤登记系统、传染病报告系统和死亡登记系统在内的区域健康信息共享平台。本文围绕SSACB队列设计理念、建设进程以及今后发展目标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人群的慢性肾脏病(CKD)分布,分析生活方式与CKD发病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 数据来源于CKB基线调查及随访监测(截至2018年12月31日),描述CKD发病的地区和人群分布差异,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生活方式因素与CKD的关联。结果 研究纳入505 147名研究对象,平均随访11.26年,期间共有4 920例发病病例,发病率为83.43/10万人年,肾小球肾病为最主要亚型。CKD发病率在城市、男性、年龄≥60岁人群中更高,分别为87.83/10万人年、86.37/10万人年、132.06/10万人年。相比于从不或偶尔吸烟者,当前吸烟男性CKD风险增加(HR=1.18,95%CI:1.05~1.31)。以非肥胖人群为参照组,由BMI判定的全身性肥胖(HR=1.19,95%CI:1.10~1.29)和腰围判定的中心性肥胖(HR=1.27,95%CI:1.19~1.35)均与更高的CKD发病风险相关。结论 CKB项目人群CKD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和人群差异,且其发病风险受到生活方式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