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7 毫秒
1.
1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现状 精神活性物质(psychoactive substance)是指能够影响人类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并有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人们使用这些物质的目的在于取得或保持某些特殊的心理、生理状态[1]。精神活性物质的使用不仅能引起令人愉悦欣快的感觉,而且还会引起对欣快感的强烈渴求,并迫使人们无止境地用药,导致非医疗目的的自行反复、大量地使用,即通常所说的"物质滥用"[1]。  相似文献   

2.
73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自编调查表对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结果:在73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中,以男性较多,主要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也有使用海洛因、麻古、镇静安眠药所致的精神障碍。从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到出现精神障碍的时间以兴奋剂(麻古)致精神障碍的时间最短。结论:长期滥用精神活性物质易引起精神障碍,应该加大对精神活性物质的控制,同时加大其对社会危害性的宣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年创伤后应急障碍患者滥用精神活性物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月—12月收治的100例青年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采用临床评估和回顾分析法对患者滥用精神活性物质情况的因素进行调查。结果:在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情况分析中,香烟使用率占比最高,其次为酒精、咖啡。相较于其他精神物质活性药品,镇静催眠药品最高。青少年滥用精神活性物质的原因主要为追求刺激感、家庭压力、好奇心驱使、被朋友/陌生人提供后使用,且与不使用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青少年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的问题不应被忽视,应通过学生自己、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通过信息、教育宣教,提高年轻人认识精神活性滥用的危害性,还通过早期干预、咨询和治疗的多模式方法来解决。  相似文献   

4.
新精神活性物质分析是现阶段各国法医毒物学领域研究人员面临的焦点问题。为更有效遏制毒品滥用,打击毒品犯罪,需要各类技术的支撑,以面对新精神活性物质不断提出的挑战。精准、有效的快速检测技术不仅是对检材中是否含有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有效初筛手段之一,个别快速检测技术还可以为新出现的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早期预警提供技术支撑。本文主要围绕近年来报道的基于免疫、光谱和质谱原理的各种快速检测技术,对目前主流的新精神活性物质快速检测技术及其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目前云南玉溪地区青少年中药物与精神活性物质的使用情况。方法:采用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该地区高二年级学生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的情况。调查内容包括13种药物/精神活性物质“一生”、“过去30d”的使用频率(经常、偶尔、未用过)、初次使用年龄与使用原因。结果:在1034例有效应答者中,一生中“经常”使用最多的物质是烟草(15.94%),“偶尔”使用最多的是酒精(61.62%)。挥发性溶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与护理效果。方法:对37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以男性、青壮年、低文化、无配偶、无业及个体居多;精神症状以失眠、被害妄想、情绪障碍、冲动为主;经综合干预治疗与护理前后SANS、SAPS、NOSIE量表评分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经综合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症状都能缓解,但复吸以致再住院机率高,这类疾病是涉及社会、心理多方面的综合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7.
当前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和成瘾呈上升趋势,它既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学问题。在我国导致精神依赖的活性物质主要是阿片类。精神活性物质作用的靶受体为阿片受体,非靶受体主要包括多巴胺受体、N-甲基-D-门冬氨酸(NMDA)受体和组胺等。本文主要论述NMDA受体和组胺受体等非靶受体在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发生发展过程中功能和结构上的变化,探讨精神活性药物成瘾的机制,研究和开发以NMDA和组胺受体为靶标的新药,为阿片类药物成瘾的防治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8.
苯丙胺类精神活性物质依赖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毒品冰毒、麻谷的主要成分是苯丙胺类精神活性物质(以下简称苯丙胺类物质)的一种-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A).甲基苯丙胺是联合国精神药品公约明令管制的精神活性物质,其毒性不仅损伤神经系统,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也比较明显,表现为滥用者的心电图异常[1].长期以来,关于苯丙胺类物质的生理依赖问题观点不一,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认为甲基苯丙胺存在着生理依赖.本文就苯丙胺类物质的依赖机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私逃的特点,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物质依赖科住院患者中8例逃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外逃者多数为新型非法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私逃时戒断症状已消除或精神病性症状已消失。患者外逃多发生在晚上非正常上班期间,外逃方法多是毁坏病房卫生间窗子后逃跑。患者外逃后大多能及时追回或及时办理自动出院手续,外逃期间未发生严重后果的事件。结论:新型非法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逃跑发生率较高。私逃原因复杂多样,应采取综合措施防止患者外逃。  相似文献   

10.
致幻剂     
在所有的精神活性物质中,恐怕没有哪一类药物比致幻剂(hallucinogen)历史更悠久,与宗教文化结合更紧密,更具有争议性,最重要的是,对其科学的认识更为局限。什么是致幻剂?这个词语最初是指某些产生幻觉的物质,但现在这一词语似乎成了一个万能词汇,在媒体甚至某些科学文献中,还包  相似文献   

11.
精神活性物质成瘾的学习记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物成瘾是一种以强迫性觅药、无限制用药、中断用药后出现戒断症状为典型特征的慢性复发性脑病[1] 。其中以精神活性物质的影响最为广泛 ,危害最严重。精神活性物质成瘾之后 ,其记忆十分强烈深刻、终生难忘 ,甚至在戒断若干年后 ,与成瘾有关的刺激(药物随身用具、毒友、与过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私逃的特点和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物质依赖科8例住院逃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逃逸者多数为新型非法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患者外逃多发生在晚上非正常上班期间,外逃方法多为毁坏病房窗子后逃跑。逃逸时患者戒断症状已消除或精神病性症状已消失。患者外逃后大多能及时追回或及时办理自动出院手续,外逃期间未发生严重后果。结论:新型非法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逃逸发生率较高。私逃原因复杂多样,应采取综合措施防范患者外逃。  相似文献   

13.
新精神活性物质是近几年开始流行的新型滥用物质,比起传统毒品来说其种类更丰富、化学结构更复杂。新精神活性物质按照药理学作用可分为七大类,除了效果未知的类别,其余的兴奋剂类、合成大麻素受体激动剂类、经典致幻剂类、合成阿片类、身心分离剂类和镇静催眠类都可通过与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发挥作用。该文对新精神活性物质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新精神活性物质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能引起神经细胞特定的适应性反应,从而导致依赖。同时,滥用物质本身对机体细胞也可表现出一定的毒性损伤作用。研究表明:DNA甲基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作用,其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可能是导致这种适应性反应及毒性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该文介绍了DNA甲基化的分子机制及影响因素,并以酒精、甲基苯丙胺、吗啡、可卡因为例,阐述了精神活性物质的药理学及毒理学作用与DNA甲基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全国部分地区中枢兴奋剂及相关非法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的基本情况、特点和危害。方法 :自拟调查表对上海等存在相关问题的 10个省、区、市的 15个地区 2 0 0 1年 3月 - 2 0 0 2年 1月发现或收治的所有确认为中枢兴奋剂及相关非法精神活性物质滥用人员进行调查。结果 :本调查群体的平均年龄 2 8.2a±s 6 .3a(最小年龄 14a,最大年龄 5 2a) ,其中 2 0a以下占 10 .4 %。滥用者涉及各行业的各类群体 ,但以无业者 (38.5 % )和私营 个体劳动者 (18.2 % )为主。滥用场所以歌舞厅 迪厅 (6 6 .5 % )为主 ,但有约 1 3的滥用者主要滥用场所是在家中。另外滇南地区的滥用者主要在“田间小屋”、“赌场”滥用。毒品滥用的种类除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摇头丸”和冰毒外 ,还涉及可卡因、氯胺酮、大麻等其它种类的“舞会药”。以ATS为主的中枢兴奋剂及相关非法精神活性物质精神依赖性强。滥用者的身体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结论 :全国部分地区以ATS为主的中枢兴奋剂及相关非法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情况严重 ,造成的后果是多方面的。目前我国面临着继海洛因之后以ATS为主的中枢兴奋剂及相关非法精神活性物质流行的威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贵州地区、武汉市及玉溪市中学生 (高二学生 )药物/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情况。方法·· :统一调查问卷 ,以班级为单位的整群调查方法。调查项目包括8种药物/精神活性物质“一生中经常使用”和“一生中偶尔使用”的情况、初次使用年龄、使用原因及后果。结果·· :收回有效问卷6606份 ,其中贵州地区2649份 ,武汉市2923份 ,玉溪市1034份。在“一生中经常使用”的药物/精神活性物质中,挥发性溶剂和香烟的使用 ,三地区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在“一生中偶尔使用”的药物/精神活性物质中 ,挥发性溶剂、酒、海洛因和非甾体抗炎止痛药的使用 ,三地区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三地区初次使用药物/精神活性物质的平均年龄为 :贵州地区12.4a±s3.9a ,武汉市11.0a±s2.8a ,玉溪市12.9a±s3.3a。三地区之间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中学生中存在药物/精神活性物质滥用问题 ,使用情况存在地区差异。建议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特别是在药物滥用高发区的预防毒品宣传教育和吸烟饮酒有害健康教育 ,加大打击贩卖毒品的力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浙江省高中生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情况,为预防控制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行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体抽样法对浙江省3472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3215份,24.0%的调查对象尝试过吸烟,68.9%尝试过饮酒,1.4%使用过镇静催眠药(46人),0.9%使用过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或挥发性溶剂或毒品(29人)。家庭因素、教育方式、学生成绩、睡眠情况以及上网时间等均对学生吸烟饮酒的比例有很大影响。结论:高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行为,应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控制该类行为的蔓延。  相似文献   

18.
规范新精神活性物质命名使其易于记忆和交流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本文总结了合成大麻素类和合成卡西酮类物质的分类和化学结构,探讨了合成大麻素类和合成卡西酮类物质的命名方法,提出对于我国首次监测发现的各类新精神活性物质,建议采用系统缩写名称命名法或英文缩写名称命名法进行命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世界卫生组织-酒精、烟草和精神活性物质使用问题筛查测试(ASSIST)工具对四川某地区进行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情况筛查,了解该地区精神活性物质使用相关情况。方法:使用ASSIST对该地区18个乡镇,1336名居民进行筛查,并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结果:结果显示:被调查人群以使用烟草和酒精为主,未发现非法物质使用情况;381人(28.5%)在烟草使用问题上已达到中、重度风险水平;239人(17.89%)在酒精使用问题上达到中、重度风险水平;男女在一生和近三个月的烟草和酒精使用情况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烟草的非危险使用和危险使用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上均存在显著差异;酒精的非危险使用和危险使用除在上述几个方面存在差异外,就业情况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该地区烟草和酒精的使用频率较高,应引起相关机构的重视。同时,ASSIST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筛查工具,可用于普通人群中对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情况进行筛查。  相似文献   

20.
目前精神活性处方药物滥用问题日益严重,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阿片类药物、苯二氮艹卓类药物的使用呈现逐渐升高态势,与此同时还需要面对新精神活性物质逐渐流行的挑战。我国精神药品的使用虽较过去更为普遍、广泛,尚不及西方发达国家问题严重,但我们仍需未雨绸缪,避免步人后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