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和2007-2013年全国残疾人监测研究数据,描述历年有精神残疾者接受治疗和康复的情况,并通过纵向比较历年治疗康复率,总结精神残疾人接受治疗康复的变化趋势。方法:2007-2013年全国残疾人监测研究是在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每年一次的追踪调查。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在全国734个县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2 526 145人,首先通过筛查发现疑似残疾人,然后由精神科医生依据ICD-10和WHO DAS II标准,将患精神障碍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存在认知、情感和行为障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WHO DAS II得分≥52分者,诊断为精神残疾。自2007至2013年,全国残疾人监测研究每年在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734个样本县中每个县抽取1~2个调查小区,通过入户填写问卷的方式调查生活在小区中残疾人的生活、治疗康复、教育、就业等方面的状况及变化情况。结果:分析发现有精神残疾者接受治疗康复率大幅上升,自2007至2013年,≤17岁有精神残疾的儿童接受治疗训练率从23.5%上升至43.9%,≥18岁有精神残疾者接受治疗率从49.5%上升至66.9%,接受康复率从21.8%上升至58.7%。但是,关于治疗康复效果,历年调查中认为效果"一般"的有精神残疾者均远远多于认为效果"好"或者"较好"者。并且≥18岁有精神残疾者治疗康复的形式多为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日间照料与托养;参加工疗、农疗和职业劳动技能训练者相对较少。结论:从2007到2013年的几年里,我们国家精神残疾治疗康复服务的覆盖率大幅提高。未来在继续增加治疗康复服务覆盖率的同时,需关注如何提高治疗康复质量。  相似文献   

2.
出院前强化康复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强化性功能训练和以家庭化管理为主要内容和出院前强化康复措施的研究,通过出守后半年、一年的追踪调查,采用修订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进行测评,结果表明,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前进行强化性康复措施,对于减轻精神残疾程度是有帮助的。但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与家庭环境等多因素有关,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职业康复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职业康复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作用。方法将69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职业康复组(35例,简称康复组)和对照组(34例),两组在入组后均进行生活料理、社会技能训练,康复组同时还进行职业康复训练。两组均完成了为期6个月的训练。治疗中对两组的精神症状(PANSS)、社会功能(SDSS)、康复状态量表、复发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康复组PANSS、SDSS、康复状态量表评分在第6个月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26个月中,康复组复发率(9.3%)低于对照组(17.6%),P0.05。结论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康复技能训练,能促进其病情逐步缓解、社会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对于精神疾病患者来说,治病不仅是治疗症状,因为急性期治疗是短暂的,而精神康复却是要持续终身的。精神康复不仅能降低复发率,还能解决许多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5.
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意义。方法对昆明市盘龙区社区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9例,根据病情和治疗情况开展有计划的干预。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及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SDSS)[1]进行效果评定。结果经干预后,病人精神症状明显减少,社会功能缺陷程度明显降低,且干预时间与社会功能恢复呈直线正相关。结论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社会功能,降低残疾程度,减少复发,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描述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中肢体残疾人精神残疾共患率及其分布特征,并探讨肢体残疾人共患精神残疾相关因素,为多重残疾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描述肢体残疾人精神残疾共患率及其分布特征,分析肢体残疾人共患精神残疾的影响因素及共患精神残疾对精神残疾及肢体残疾分级及功能领域损害影响。结果:肢体残疾人中归因于各类精神障碍的精神残疾共患率为9.4‰。肢体残疾人共患精神残疾人中极重度残疾及严重功能损害者所占比例均高于单一肢体残疾人及单一精神残疾人(P0.05)。肢体残疾人共患精神残疾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OR=1.60,95%CI:1.31~1.96),年龄30~44岁(OR=1.98,95%CI:1.26~3.10)及45~59岁(OR=1.69,95%CI:1.06~2.68),未婚(OR=2.52,95%CI:1.85~3.44),离异或丧偶(OR=1.53,95%CI:1.20~1.95),非农业户籍(OR=1.26,95%CI:1.02~1.54)及肢体残疾等级较高者(I级,OR=2.30,95%CI:1.63~3.26;II级,OR=1.76,95%CI:1.34~2.30;III级,OR=1.43,95%CI:1.14~1.79)。结论:肢体残疾人中精神残疾共患率较高,肢体残疾人共患精神残疾的残疾程度及功能损害更严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家庭教育联合技能训练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作用及其社会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将182例稳定期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1例,其中脱落2例。在抗精神病药物基础上,对干预组进行家庭教育联合技能训练的综合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对两组患者观察1年。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Morning 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和个人和社会表现量表(PSP)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在末次观测时点,干预组PANSS、MRSS和PSP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t=-3.61,-2.87,3.16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是否干预、婚姻状况、病程、PANSS评分和MRSS评分等因素对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结论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运用家庭教育联合技能训练的综合干预技术能够有效地控制精神症状,改善其社会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胡银华 《医学信息》2008,(11):54-56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卧床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64例卧床患者。采用健康调查表(SF-36)进行生活质量评定。结果护理干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精神健康、情感职能和总体健康三个方面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卧床患者总的生活质量是下降的,躯体的疼痛,生理职能的受限,生理功能障碍,社会功能的缺如,精神、情感、活力的消极状态和家庭支持等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卧床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护理能改善患者功能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达到躯体康复和社会功能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编制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功能缺损评定量表。方法:通过文献复习、患者及其家属访谈、专家评议等过程,建立精神障碍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的理论构架和条目内容,再进行项目区分度分析,形成正式量表后,对实施精神残疾鉴定的1000余例精神障碍患者及50例正常人与50例躯体残疾人进行测试。结果:①精神障碍组自我照料、家庭生活、理解交流、与人相处、社会参与5个分量表分及总分均高于躯体残疾组和正常人组,差异显著(P<0.01)。②不同病种得分从高至低依次为: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心境障碍、无精神病性症状的心境障碍、人格障碍、神经症性障碍,组间差异显著(P<0.01)。③该量表评定精神障碍患者社会功能缺损等级与专家使用GAF分级的总符合率为87%,两种方法的评定结果的差异无显著性(字2=4.924,P=0.295)。结论:该量表的测试结果比较符合精神疾病对社会功能影响的一般临床规律,能较好地反映精神障碍患者社会功能缺损状况。  相似文献   

10.
精神障碍的致残作用不容忽视。世界卫生组织为评估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适应和行为障碍研发了《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第二版》,并将其扩展至测量任何疾病的功能损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结合国情对精神残疾进行了定义和分级。国外对于精神障碍残疾率和致残率报告较少,且残疾判定的标准不统一。国内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报告了归因于精神障碍的残疾率及人口学分布特征,为我国精神残疾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目前国内外均缺乏精神残疾的人群数据。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综述了国内外精神残疾的定义、评定方法、精神残疾率、致残率、人口学分布研究以及各种精神障碍与残疾的关联研究,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精神残疾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了解浙江省各类残疾人的生存质量状况。方法:对浙江省6个地区的18个县市的1340例精神、听力、视力、肢体残疾人的生存质量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浙江省残疾人生存质量量表的8个分量表分都明显低于四川正常人群(t=-18.72~-40.45,P均0.001),精神、听力、视力、肢体残疾人生存质量量表的8个分量表分也都明显低于四川正常人群(t=-10.25~-30.47,P均0.001);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4组残疾人的社会功能量表分无显著差异(F=0.886,P0.05),而生存质量量表其他7个分量表分都存在显著差异(F=3.192~37.583,P0.05);3在4类残疾人中精神残疾有5个生存质量量表分处于最低水平,而肢体残疾人有2个量表分处于最低水平。结论:精神、听力、视力、肢体残疾人的生存质量都明显差于正常人。因此,不论是何种残疾,只要是残疾,都会给残疾人的生活、工作、学习、个人发展造成不同程度困惑和干扰,会使生存质量遭到损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康复干预后的疗效.方法 采用简明精神病症状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阴性症状量表(SANS)等,对136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2年社区康复干预后进行评定.结果 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致残率高,社会功能残缺明显,通过康复干预后,BPRS、SANS、SDSS等量表总分明显降低(t=18.51,22.49,16.43;P<0.01),社会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疗效显著,但须加强社会家庭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3.
<正>(北京·2016)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办,中国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孤独症工作委员会协办的两期"孤独症康复理论与实践讲习班"将于2016年5月和11月在北京举办。培训目标为面向孤独症康复教育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康复教师、社区精神康复专业人员,由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系统介绍孤独症康复干预的理论研究进展和实践方法,推动我国孤独症康复事业的发  相似文献   

14.
<正>(北京·2016)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办,中国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孤独症工作委员会承办的两期"孤独症康复理论与实践讲习班"将于2016年5月和11月在北京举办。培训目标为面向孤独症康复教育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康复教师、社区精神康复专业人员,由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系统介绍孤独症康复干预的理论研究进展和实践方法,推动我国孤独症康复事业的发  相似文献   

15.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病情迁延难愈的特点,常表现为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可伴有认知障碍、社会功能受损。随着现代医学服务模式的转换,很多精神卫生工作者将社会功能纳入康复治疗的评价和指导中,并作为它们的综合性指标,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在综合近几年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了解了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的非药物干预方式主要有心理治疗、技能训练及物理治疗等方式。单一的治疗模式,并不能有效地改善社会功能,需要将多种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改良主动性社区治疗模式进行研究,以期找出适合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患者康复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方法:在院区建立虚拟社区,参照主动性社区治疗要求,根据民政系统精神卫生中心的自身特点进行改良,采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阳性症状评定量表(SAPS)进行测评,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24周的康复作业治疗,康复患者阴性症状量表总分明显减低(t=14.844,P0.01),患者阴性症状好转。阳性症状量表总分无显著变化,患者阳性症状的改善不显著。患者社会功能、社会兴趣、个人整洁、激惹、退缩、总积极因素、总消极因素及病情总估计有显著变化(t=-14.844,-7.873,3.964,2.364,3.828,-5.831,9.718,14.830;P0.05),精神病表现得分变化不显著。结论:改良版主动性社区治疗可有效提高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患者阴性症状的改善,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对我们的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对康复医学。许多人相信信息技术提高了残疾人的生活水平,特别是能帮助他们独立生活。专家们预计,今后信息技术将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变化,在康复医学领域尤其如此。信息技术定义为信息的机器自动处理,现实中最好的例子是实际运用中的计算机的功能。在大多数场合下,计算机应用的好坏取决于计算机周围的硬件系统,不仅包括除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为解决康复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安全、定量、有效及可进行重复训练的新技术,康复机器人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目的:对如何使用康复机器人加强和恢复肌肉骨骼的功能,并改善其协调能力进行相应的探讨。分析以上新发展对康复领域的影响,局限性以及现在科研人员所面临的挑战。方法: 以stroke,gait,biofeedback,rehabilitation,treadmilltraining,rehabilitationrobot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1992-04/2009-12);以"脑卒中,步态,生物反馈,康复疗法,活动平板训练,康复机器人"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2-04/2009-12)。以与下肢步态康复机器人的相关文献为评价指标。纳入与下肢步态康复机器人相关的内容,排除重复研究。结果与结论:腿部驱动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通过牵引患者大腿和小腿协调摆动完成腿部步行动作,足底驱动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通过驱动患者足部模拟步行过程中踝关节的运动轨迹来进行步态训,从某种程度上解决很多临床问题。在探索脑卒中患者如何使用康复机器人的过程中发现:机器人的应用提供了各种康复机会来改善残疾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精神疾病院外综合康复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介绍精神疾病院外综合康复治疗手段,为改善和加强院外综合康复治疗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方法对近年来有关精神疾病院外综合康复治疗的研究和文献进行整理、回顾、归纳总结。结果精神疾病院外综合康复治疗对恢复患者社会功能、预防复发有明显的作用,但存在一些问题。结论精神疾病院外综合康复治疗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20.
向康复医学、康复治疗学等专业人士介绍3D打印技术,运用此技术制作的矫形器可以达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轻功能障碍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目的。假肢、义肢可以个性化弥补肢体缺陷、提高器具使用率;辅助器具可以满足患者特定的功能需求,帮助其重新回归家庭和社会,提高器具的使用满意度。本文综述3D打印技术的基础以及在康复领域使用该技术的优势与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在康复领域的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