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规范剂量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入院治疗的2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12例与对照组13例,实验组采用阿替普酶规范剂量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低于规范剂量静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两组治疗效果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预后mRS评分较治疗前降幅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规范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疗效确切,预后好,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1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静脉溶栓组(n=97)和常规治疗组(n=93),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7 d NIHSS评分.静脉溶栓组患者根据有无出血分为出血性转化亚组(n=33)和无出血性转化亚组(n=64),比较年龄、性别、溶栓前血压、NHISS评分、血糖、溶栓时间、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卒中病史、房颤病史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后24 h、7 d静脉溶栓组NHISS评分明显低于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溶栓前血糖、溶栓前NHISS评分、既往房颤病史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发病6 h内急性脑梗死疗效优于常规治疗.溶栓前血糖较高、NIHSS评分较高、既往房颤病史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麦勇猛  邢维祖  苏庆杰 《现代医药卫生》2023,(8):1314-1316+1322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术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时间窗内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该院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溶栓组和桥接组,每组25例。溶栓组予以单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桥接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术治疗。通过影像学检查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颅内病变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2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情况;通过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评估2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与溶栓组比较,桥接组患者NIHSS、mRS评分均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增加并发症风险。结论 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时间窗内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总体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患者生活质量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改善作用.方法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38例.A组单独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B组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与NIHSS评分.结果治疗后,B组患者的NIHSS评分(10.03±1.54)分明显低于A组的(14.22±3.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健康状态评分(91.18±2.31)分、社会功能评分(90.56±2.09)分、精神状态评分(93.33±1.67)分、生理功能评分(94.19±1.52)分明显高于A组的(67.39±5.71)、(70.84±5.62)、(71.36±5.16)、(73.58±5.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张玉敏  孙继兴  周琪  顾全  李艳琴  马拓  霍丽静 《安徽医药》2018,22(12):2423-2426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疗效及预后差异,更加有效指导TOAST分型中各型脑梗死行静脉溶栓治疗方案的制定。 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 2015年 12 月唐山市人民医院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经阿普替酶静脉溶栓治疗组(简称溶栓组)(n=76)与未溶栓组(n=30),进一步将76例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TOAST分型细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型患者35例(46.0%)、腔隙性卒中或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AO)型患者21例(27.6%)、心源性脑栓塞(CE)型患者10例(13.2%)、其他罕见的原因导致的缺血性卒中(SOE)+不明原因的缺血性卒中(SUE)型患者10例(13.2%),分别比较溶栓组与未溶栓组、不同TOAST分型脑梗死溶栓组间治疗前、治疗后24 h、14 d、30 d、90 d的NIHSS评分及溶栓治疗前、治疗后90 d的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分)。 结果 急性脑梗死溶栓组与未溶栓组两组治疗前NIHSS和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治疗后24 h、14 d、30 d、90 d的NIHSS评分和90 d mRS与未溶栓组的指标进行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OAST分型脑梗死溶栓治疗后NIHSS和mRS评分均有改善。治疗前SAO型NIHSS评分与CE型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14 d、30 d、90 d的NIHSS评分SAO型分别与LAA型、CE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SAO型治疗前及治疗后90 d mRS评分与CE型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减轻,远期神经功能恢复好;且SAO型比CE型、LAA型脑梗死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明显减轻,远期神经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6.
朱碧宏  王志敏  黄丹江  韩钊 《中国新药杂志》2012,(11):1269-1272,1277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alteplase,rt-PA)在脑梗死4.5 h内溶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影响静脉溶栓预后因素。方法:回顾2007-2012年台州一院和温州一院96例4.5 h内静脉溶栓患者的资料,以NINDS研究和ECASS-3研究的资料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结果:对比经典试验,有统计学差异表明溶栓改善近期及长期预后,24 h改善率达52.1%,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为46.9%,虽然增加了颅内出血风险,但以非症状性颅内出血为主,且不增加总体死亡率。良好预后与基线NIHSS评分≤12和24 h改善率相关。结论:只要严格掌握了溶栓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阿替普酶4.5 h内静脉溶栓是有效且安全的,特别是轻、中度(NIHSS≤12)卒中患者获益最大;可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不良预后与基线卒中病情严重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低剂量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并对其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剂量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观察组应用低剂量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巴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早期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高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76例高龄脑梗死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溶栓组患者采用阿替普酶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结局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6 h、治疗24 h以及治疗7 d后,溶栓组NIHSS评分分别为(11.85±1.21)、(7.83±0.80)、(6.58±0.61)分低于对照组的(17.44±1.37)、(12.58±1.16)、(9.36±0.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出现其他部位出血患者6例(15.79%),对照组出现其他部位出血患者1例(2.63%);溶栓组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溶栓组中1例出现口唇水肿, 2例患者出现舌头水肿,考虑到有可能为药物过敏情况,进行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两组均无症状性颅内出血患者。结论对高龄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替普酶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具有比较好的疗效,且安全,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 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同时给予相应的护理.分析患者的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护理前后健康知识评分.结果 3...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方法,改善患者的预后。方法:对1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运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并进行护理干预,运用NIHSS进行效果评价。结果:15例效果理想,3例不理想。结论:运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时在溶栓前、中、后进行科学的护理干预可以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1.
程旺强 《北方药学》2018,15(5):43-44
目的:探讨银丹心脑通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银丹心脑通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及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分.结果:治疗15d、30d后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F-36总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丹心脑通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合理干预措施,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前和溶栓后6 h、24 h、7 d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溶栓前两组患者NIHSS差异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两组患者在6 h、24 h、7 d测量的NIHSS评分均出现下降,研究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配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 rt-PA)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02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3组,常规组34例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34例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及常规用药(不包括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溶栓组)34例在时间窗内接受阿替普酶( rt-PA)静滴溶栓治疗及常规用药(溶栓24 h后加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比较3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Barthel指数( BI)及改良Rankin评分( MRS)。结果3组治疗前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溶栓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下降,BI、MRS上升,3组治疗后NIHSS评分、BI、MR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其中2例出现无症状性脑出血。常规组和对照组治疗后NIHSS评分、BI、MRS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疗效显著,是安全的,可以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诊机械取栓治疗静脉阿替普酶溶栓无效的急性中重度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48例符合静脉阿替普酶溶栓的中重度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入院后经静脉阿替普酶溶栓后评估血管无再通,给予行急诊血管内介入机械取栓治疗,介入24 h经CT排除继发脑出血后给予抗栓、调脂、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控制血压血糖及对症支持等治疗;观察组入院后经静脉阿替普酶溶栓后评估血管无再通,溶栓24 h经CT排除继发脑出血后予抗栓、调脂、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控制血压血糖及对症支持等治疗,比较两组治疗14、28 d后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变化,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4 d、28 d后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阿替普酶溶栓无效的急性中重度脑梗死患者,行急诊血管内介入机械取栓治疗的疗效优于未行介入治疗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分析针对高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3h内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将某院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发病3h内高龄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组。对照组55例均予以常规方式治疗,研究组5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接受相应治疗后,研究组90d病死率为3.64%,对照组为6.45%,组间差异无显著性(χ~2=0.00,P>0.05);完成相应治疗后,研究组预后良好率高达83.64%,显著性超过对照组的60.00%(χ~2=7.59,P<0.05)。结论:针对高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3h内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以实现良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高,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D-二聚体水平和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2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卒中中心行rt-PA静脉溶栓的AIS患者154例,根据NIHSS评分改善值(ΔNIHSS)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118例(ΔNIHSS≥2)和预后欠佳组36例(ΔNIHSS<2),收集2组年龄、性别、脑血管病高发因素、发病时间、DNT、溶栓前NIHSS评分、血常规、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尿酸、血清D-二聚体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rt-PA静脉溶栓治疗A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血清D-二聚体水平和溶栓前NIHSS评分对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欠佳组患者年龄、房颤人数占比、血清D-二聚体水平、溶栓前NIHSS评分高于预后良好组,血小板计数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  相似文献   

17.
胃的评价急性脑梗死(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5月罩2013年5月78例AcI溶栓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并选取同期未予溶栓治疗的ACI患者80例为对照组,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两组的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和近期预后。结果溶栓组治疗后24hNIHSS评分(7.68±4.62),mRS评分(3.28±0.41),治疗后7d的NIHSS评分(5.25±4.43),mRS评分(1.11±0.62),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组患者齿龈出血58例(74%),7d无症状性出血性转化14例(18%),症状性颅内血肿3例(4%),死亡4例(5%)。非溶栓组齿龈出血2例(3%),7d无症状性出血性转化5例(6%),症状性颅内血肿2倒(3%),死亡3例(4%)。结论在ACI治疗时间窗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不增加病死率,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银杏内酯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8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对照组39例,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10%注射用阿替普酶(0.9 mg/kg)iv,其余90%在1 h内静脉滴注完毕,后给予生理盐水iv,24 h后给予缺血性卒中的基础用药;试验组48例,在相同方法静脉溶栓后立刻给予银杏内酯注射液,6 mL加入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连续用药14 d,溶栓24 h后给予缺血性卒中的基础用药。所有入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4、90d记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事件,治疗后14、90 d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1次、检测BI指数1次。按照TOAST分型将两组患者进行分类,并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及小动脉闭塞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用药后均未出现颅内出血;用药后90 d,试验组的NIHSS评分、mR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BI指数显著升高;试验组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用药后90 d的NIHSS评分、mR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BI指数显著升高;而小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 银杏内酯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安全性高,且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按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8例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照组给予神经营养药、自由基清除剂及抗血小板药常规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 h,24 h,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观察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NIHSS评分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不良反应少。结论: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3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36例,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结果溶栓后6 h,患者NIHSS较溶栓前明显降低(16.75±4.56 vs.23.89±6.17,P〈0.05),24 h NIHSS较溶栓后6 h明显降低(10.78±3.72 vs.16.75±4.56,P〈0.05),7d NIHSS较24 h明显降低(5.47±1.96 vs.10.78±3.72,P〈0.05)。结论在一定的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