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实习护生针刺伤及防护行为的现状。方法选取431名实习护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护生实习10个月内发生针刺伤的情况以及防护知识及防护行为。结果 76.10%的实习护生发生过针刺伤,只有77.03%的实习护生在实习医院接受过职业防护教育,发生针刺伤的实习护生对针刺伤相关职业防护知识和防护行为及依从性得分低于未发生针刺伤的实习护生(P0.01或P0.05)。结论实习护生针刺伤发生率高,对针刺伤防护知识缺乏,防护行为不规范,临床需要加强防护知识的培训,改善职业防护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增强实习护生的职业防护意识,降低实习护生针刺伤的发生率。方法对我院2013届132名实习护生进行针刺伤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对2014届135名实习护生进行针对性职业防护强化教育,对比两届实习护生针刺伤的发生率及针刺伤相关知识知晓率、上报率。结果强化针刺伤职业防护教育的实习护生针刺伤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而针刺伤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上报率明显上升。结论针刺伤职业防护强化教育能增强实习护生的职业防护意识,促进实习护生职业防护行为的形成,减少实习护生针刺伤的发生,提高实习护生针刺伤相关知识知晓率、上报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监测分析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为减少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暴露提供防护依据。方法采用本院的职业暴露记录表对本院2011年1月~2012年7月上报发生针刺伤的58名实习护生,对其一般情况、针刺伤的部位、方式、防护情况、处理措施、用药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习护生实习的前阶段,在患者周转快,工作紧张的科室发生针刺伤的危险性高,多发生于拔针及处理针头时,且危险因素主要为针头处理不当,防护意识淡薄,标准防护不到位。结论加强对实习护生的职业防护教育,规范带教,规范操作规程,实施标准预防,降低实习护生职业暴露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熊爱民 《全科护理》2014,(25):2392-2394
[目的]了解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的状况,分析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探讨预防对策。[方法]对156名实习护生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了解其针刺伤的发生状况及相关因素,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56名实习护生的针刺伤发生率为55.8%;中专学历、双眼平均视力(含矫正)〈5.0的实习护生易发生针刺伤;实习护生针刺伤多发生在实习的前半段时期;多在工作繁忙、大夜班时,在处置针头或注射器时、处理临床医疗废物时、给针头加盖帽时发生在手指的自伤性针刺伤;针刺伤主要原因为违反操作原则、防范意识薄弱。[结论]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率较高。应提高实习护生重视程度,加强全面性防护概念的教育,根据实习护生易发生针刺伤的环节和原因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干预,督导实习护生执行操作规程和职业暴露防护措施,以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护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发生针刺伤的心理感受,分析导致针刺伤的原因及对实习护生造成的影响,进一步完善临床带教过程中护生的职业安全防护。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分析21名实习护生针刺伤后心理感受。结果护生发生针刺伤后主要表现为恐惧、害怕,希望得到关爱和帮助。结论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应多与实习护生进行沟通,了解护生的真实心理感受,关注护生的身心健康,减轻针刺伤造成的心理影响。另外,还应加强护生的安全防护教育,强化防护意识及完善针刺伤后的处理流程,以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临床实习护生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以探讨相应的防范措施。方法抽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实习的本专科实习护生118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包括实习护生的一般情况和发生针刺伤情况两部分对护生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发生针刺伤一般情况及对针刺伤发生原因分析。结果实习护生在实习时间0~4个月及在重症监护室发生针刺伤的概率较高;针刺伤发生原因中,静脉穿刺时发生最多,其次依次是拔针时、配药时、处理及销毁污染针头时、处理医用垃圾时、针帽回复时。结论在护理实践中,医学院校及教学医院应针对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加强护生的职业自我防护意识教育及全面性防护的感染管理理念,规范操作规程,可以达到减少针刺伤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实习护生针刺伤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针刺伤调查问卷对实习生进行调查.结果 分析针刺伤的原因,主要是职业防护意识不强、护理技术不过关,并提出预防措施,主要有增强护生防护意识,提高护理技术.结论 通过实习护生、带教老师、学校和医院的共同重视和努力,可以有效地预防实习护生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了解护生在临床实习期间的针刺伤发生率,刺伤原因、环节,自我防护意识,处理程序知晓情况等,以引导护生采取正确有效的防护措施,保证护生身心健康。 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1~2012年在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实习的120名护生针刺伤的发生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实习护生针刺伤的发生率为76.7%,其中87.6%为污染针头。64%的针刺伤发生在回套针帽和整理用物时,其中只有6.7%的护生向预防保健科报告。结论 实习护生针刺伤发生率高,实习护生防护知识欠缺、防护意识薄弱,应加强职业防护知识教育,通过必要的正性强化方法,养成安全操作的职业行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传染病院抽血室预防实习护生针刺伤的护理措施。[方法]2015年4月—2016年3月门诊抽血室共带教实习护生116名,回顾总结预防实习护生针刺伤的护理措施。[结果]116名实习护生未发生针刺伤。[结论]加强职业防护知识与技能培训的同时,重视易发生针刺伤环节的细节处置,杜绝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实习护生针刺伤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544名实习护生针刺伤的发生情况,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为实习护生的职业防护培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新疆3所卫护校544名护生实习6个月发生针刺伤的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52.76%实习护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生了针刺伤,发生2次以上的占34.45%。其中64.81%发生于白班,78.05%在发生针刺伤时未戴手套。42.16%发生针刺伤后向护士长汇报。结论:实习护生针刺伤发生率高,防护意识淡薄。应增强防护意识。加强安全操作技能的培训。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实习护生针刺伤后心理与行为反应,分析针刺伤发生的情境、原因以及对护生心理、行为造成的不良影响。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对18名实习护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护生针刺伤后体验。结果:实习护生针刺伤多发生于注射、抽血或拔针时;心理反应有担忧、恐惧,个别为自责、怀疑或镇定等,行为反应有哭泣、逃避或退缩、寻求帮助等。结论:临床带教中应加强与实习护生沟通,注重护生针刺伤后心理与行为反应,减轻针刺伤对实习护生造成的不良影响。强化实习护生职业防护教育,以减少其针刺伤发生。  相似文献   

12.
实习护生针刺伤发生情况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某校2002级实习护生实习期间针刺伤及发生情况,为制定实习护生职业防护培训计划提供依据。方法:对2002级184名实习护生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实习护生中82.6%曾被针刺伤,发生两次以上的占64.5%,共受伤324人次,被污染针头刺伤的占71.0%,被安瓿割伤的占65.8%;发生针刺伤后正确处理者占5.3%;认为针刺伤可感染HIV、HBV、HCV者占6.5%;防护知识来源于临床带教老师的占72.2%;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时不戴手套的占44.5%,49.5%未接种乙肝疫苗。结论:实习护生针刺伤发生率高,防护意识淡薄,应对护生加强职业防护知识培训。  相似文献   

13.
实习护生针刺伤后处理情况及防护知识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护生实习期间发生针刺伤后处理情况及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并探讨相应的防护对策。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106名完成10个月临床实习的护生进行调查。结果77.88%的护生发生过针刺伤;针刺伤后93.83%的护生不知道标准处理方法;不知道标准预防的护生占83.65%。结论实习护生自我防护知识缺乏,防护意识淡薄,针刺伤后处理不正确,应该引起卫生行政管理机构、护理教育部门、实习医院护理管理者和带教老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通过阐述实习护生针刺伤研究的现状,归纳了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包括自身因素、学校教育、医院、管理制度不健全等方面的因素,指出了实习护生针刺伤预防对策,包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护生的防护意识、纠正不良护理行为、完善职业防护课程、加强学校职业防护教育、医院进行规范化的岗前培训并不断强化教育、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健全职业暴露管理制度等,以期为实习护生加强职业防护教育提供指导和护理科研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5.
王秀菊  刘娜  唐翠卿 《家庭护士》2009,7(14):1303-1304
[目的]调查实习护生针刺伤发生率及引起针刺伤的主要原因,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 对2007年6月-2008年7月在我院完成毕业实习的166名护生做问卷调查,收集并分析问卷.[结果]被调查护生中132名护生发生过针刺伤,占79.52%;拔下和回套针帽为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占43.55%.[结论]护生初到病房实习,环境生疏、工作压力大、操作技术不熟练、经验不足、缺乏相应的职业防护知识是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加强护生岗前及临床的防护教育,严格规范护理操作是减少针刺伤的有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6.
程霞 《当代护士》2014,(9):9-11
综述了实习护生针刺伤现状和目前实习护生针刺伤的自我防护措施,现状包括针刺伤发生率高、针刺伤后未处理或处理不及时、戴手套和回套针帽情况等。自我防护措施包括加强职业防护教育,树立针刺伤防护观念;树立全面的管理观念,增强防护意识;实习前和实习过程中进行技能培训,规范各项技术操作;重视护生职业暴露后的心理干预,尽快建立职业防护法;建立针刺伤登记报告制度,完善伤后支持系统。为今后针对减少实习护生针刺伤而实施的相关护理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护生对肝病防护知识的认知及实习期间发生针刺伤的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 通过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实习即将结束的153名护生进行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者的基本资料,第二部分为有关肝病防护知识及实习期间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表.结果 被调查护生中,1.96%在学校接受过肝病防护知识的培训;95.42%的护生知道血液和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但只有24.18%的护生知道注射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医源性传播最有效的措施;49.67%的护生知道经针刺伤传播危险系数最高的是乙型肝炎病毒;发生针刺伤时,只有32.03%认为戴手套操作可降低自身发生血源性感染的风险;47.05%的护生在8个月的临床实习期间发生过针刺伤.结论 护生对肝病防护知识的认知度不高,实习期间发生针刺伤情况严重,医院应加强护生有关肝病防护及针刺伤方面知识的岗前培训.  相似文献   

18.
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护生实习期间针刺伤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以采取针对性防护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94名在三级医院实习的护生进行调查。结果294名实习护生中,发生针刺伤者占86.7%,共发生1299例次,平均4.4例次/名;发生针刺伤的地点以外科、内科为主,分别占39.6%和29.4%;针刺伤主要发生在针头回收毁形环节,占37.8%;受伤后没有报告者占72.2%;采取预防血源性疾病措施的比例低,仅占3.5%;32.3%的护生接受过学校或医院的安全注射教育;防护知识的答对率为50.6%。结论不同科室、环节、防护知识以及防护教育是影响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护士学校及实习医院应建立完善的伤前防护系统和伤后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9.
护生实习及预防针刺伤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预防针刺伤的对策。针刺伤是医护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多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经此途径传播。由于实习护生操作技能不熟练,缺乏临床经验及相关专业知识,可能发生针刺伤的机会更多。方法 对189名实习护生在实习期间发生针刺伤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生针刺伤67人次,发生率为35.4%。结论:护生实习前做一些防护及岗前职业安全教育,增强防护意识,加强安全操作技能训练,规范操作行为可降低针刺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情景模拟教学法在预防护生实习期针刺伤发生状况的效果。方法便利选取2011 年、2012 年实习的大专护生96 人为研究对象。其中2011 年护生为对照组,共43 人;2012 年护生为干预组,共53 人。干预组在进入临床实习前1 d,介绍针刺伤的定义、危害和基本防护知识,现场模拟易发生针刺伤的情景,进行预防针刺伤的技能训练。对照组不施加任何干预。结果实习期内,对照组、干预组护生针刺伤发生率分别为48.84%、20.75%;针刺伤发生频次分别为1.36 次/人年、0.42 次/人年(P<0.05)。结论情景模拟教学可以有效降低护生针刺伤的发生率和发生频次,是护生职业防护教育中一种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