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Lu XY  Ye S  Wang Y  Guo L  Chen XX  Fan W  Wang XD  Gu YY  Bao CD  Liu Q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5):2462-2466
目的 探讨神经精神狼疮(NPSLE)患者血清/脑脊液(CSF)中特异/非特异的神经反应性自身抗体,在NP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NPSLE组25例患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对照组11例患者的血清和脑脊液,另收集SLE不伴神经精神累及(non-NPSLE)对照组10例患者血清,分别以人喉癌上皮细胞(Hep-2)和猴小脑组织和外周神经薄片为抗原基质检测自身抗体荧光模型.结果N PSLE组和两组SLE对照组血清抗核抗体(A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PSLE组CSF的ANA阳性率为60%(15/25),SLE感染对照组为27%(3/11)(P<0.01);PSLE组血清神经组织反应性抗体的阳性率显著高于SLE感染对照组和non-NPSLE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1)SLE患者CSF ANA阳性率与SLE活动和神经系统累及有关,尤其重症病例可见较高滴度;(2)血清中神经组织反应性自身抗体阳性与NPSLE发病有关,其产生和发病机制有待探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讨论冠心病患者血清中可溶性不规则趋化因子(sFKN)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及贝那普利对2者表达的影响.方法:经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患者(对照组)15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2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48例(服用贝那普利6个月以上者28例,近6个月内未应用任何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物者2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清中sFKN和TNF-α的水平;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记录Gensini积分.结果:3组患者血清sFKN、TNF-α水平及Gensini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298.35,348.69和209.64,P均<0.001),SA、ACS组3者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ACS组高于SA组(P均<0.01).服用贝那普利6个月以上者血清sFKN和TNF-α浓度低于未应用者(t分别为2.28,2.49,P均<0.05).冠心病患者血清sFKN和TNF-α水平呈正相关(r=0.700,P=0.012),sFKN、TNF-α.与Gensini积分无线性相关(r=0.485,P=0.270;r=0.468,P=0.290).结论:血清sFKN和TNF-α是冠心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炎症介质,贝那普利可能存在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I)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35例SLE患者及30例健康者外周血清cTnI水平,将SLE患者根据病情分为活动组(21例)和稳定组(14例),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SLE病情活动组血清cTnI水平显著高于SLE病情稳定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1),而SLE病情稳定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SLE病情活动组血清cTnI定量检测增高的阳性率明显高于SLE病情稳定组(P<0.01)。结论血清cTnI的增高可作为SLE心肌损伤的诊断指标之一,是较敏感和特异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亚临床狼疮脑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洁  李雪斌  林栩 《右江医学》2006,34(2):121-122
目的探讨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亚临床狼疮脑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但尚未出现临床症状体征(即亚临床狼疮脑病)者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P300)及脑脊液(CSF)检测,P300结果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SLE组P300潜伏期较对照组缩短、振幅较对照组增高(P<0.01);SLE组P300与CSF检测比较,P300检测的阳性率显著高于CSF检测(P<0.01)。结论P300可作为预测狼疮脑病一个无创、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血脂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特点.方法 比较SLE患者(50例,其中伴狼疮性肾炎亚组23例,不伴狼疮性肾炎亚组27例)、健康对照组(35例)及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组(40例)的血脂谱、hsCRP水平.结果 SLE组及两个亚组的hsCRP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组;SLE组及其伴肾损害亚组血脂高于健康对照组,但低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组;两亚组间,伴肾损害组血脂异常更显著(P<0.05).结论 SLE尤其伴肾损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及脂质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变化及其与感染发生的关系.方法 收集22例非感染组SLE、20例合并肺部感染SLE病例及2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用试剂盒检测TNF-α浓度,感染组病例治疗后再次采血复查.结果 各组TNF-α浓度中位数为正常对照组23.35,非感染组36.63,感染组治疗前后分别是99.21和51.26.非感染组高于正常对照组,感染组高于非感染组,感染组经治疗后TNF-α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结论 TNF-α在SLE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动态观察其水平变化在感染的诊断和预测及考核治疗效果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补体片段C5a水平,探讨C5a与SLE及其神经系统损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SLE患者23例,收集其外周血及脑脊液,根据有无神经精神受累分为神经精神狼疮(NPSLE)组和非NPSLE组,16例NPSLE患者中8例进行了治疗前后配对比较;同时收集17例健康对照外周血。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及脑脊液中C5a水平,比较上述各组间血清及脑脊液中C5a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NPSLE组血清C5a与脑脊液C5a的相关性。结果: SLE患者血清C5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NPSLE患者的血清及脑脊液C5a水平明显高于非NPSLE患者,且NPSLE患者治疗后血清及脑脊液C5a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PSLE患者血清与脑脊液中的C5a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703,P=0.002)。结论:监测血清及脑脊液中补体片段C5a的水平有助于NPSLE的病情评估及疗效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抗核小体抗体(AnuA)的水平,探讨AnuA与SLE疾病活动性及脏器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风湿免疫科134例住院SL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该院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的AnuA水平.结果 SLE组中血清AnuA水平[(97±76)RU/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3±15)RU/mL,=7.34,P<0.01)];SLE患者病情活动组血清AnuA水平明显高于非活动组(P<0.01);肾脏损害组血清AnuA水平明显高于无肾脏损害组(P<0.01);神经精神狼疮组血清AnuA水平明显高于非神经精神狼疮组(P<0.01);肺脏损害组血清AnuA水平明显高于无肺脏损害组(P<0.05);SLE患者是否出现心脏损害、血液系统损害、肝脏损害和关节炎与血清AnuA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 >0.05);AnuA血清水平与补体C3、C4呈负相关(分别为r=-0.397,P=0.001;r =-0.405,P=0.001),与血沉呈正相关(r=0.563,P<0.01),与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r=0.437,P<0.01);但与IgG、球蛋白、白蛋白和C反应蛋白等临床各项指标间统计无相关性(P>0.05),SLE患者血清AnuA水平与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ANA、抗心磷脂抗体(ACA-lgG)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SLE血清AnuA水平[(97±76)RU/mL]与SLE的SLEDAI[(16±7)分]评分高低呈明显的正相关(r=0.364,P<0.05). 结论 AnuA在SLE患者血清中水平明显增高,SLE患者血清AnuA水平高低能够反映SLE患者的病情活动及脏器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在SLE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中的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用HITACHI7600-020生化分析仪测定67例SLE患者和43例其他疾病对照以及5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的RBP、CRE、UA、BUN.结果 SLE疾病组的RBP浓度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结论 RBP是反映肾小管间质功能的重要指标,因此在SLE的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泌乳素(PRL)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CD40、CD154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检测3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20例正常健康人血清PRL水平,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0、CD154的表达水平.结果 ①高PRL的SLE患者组CD154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PRL的SLE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②正常PRL的SLE患者组PBMC经重组泌乳素(rhPRL)刺激后CD154的表达水平较刺激前明显增加(P<0.05),而正常对照组PBMC经rhPRL刺激后CD154表达增加不明显(P>0.05);③高PRL的SLE患者组、正常PRL的SLE患者组(加rhPRL)加入溴隐亭(Brc)前后,CD154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④SLE患者组PBMC表面CD40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PRL可通过上调PBMC表面CD154的表达,在SLE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Brc对内源性、外源性PRL均无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