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应用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PI)及彩色多普勒血流图(CDPI)结合脉冲多普勒对18例肝小血管瘤患者进行研究,探讨CDPI在肝小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8例(26个病灶)肝小血管瘤患者,均经肝血池扫描、CT增强或半年以上超声随诊而明确诊断,其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23~65岁。使用仪器为ATL-HDI3500,探头频率3.5~5.0MHz,常规大小及部位,用CDFI观察病灶周边及内部血流信号情况,并嘱病人深呼吸观察病灶彩色血流变化情况,用脉冲多普勒录取病灶中血流频谱最后行CDPI检查,将脉冲多普勒取样点置于病灶彩色血流位置,获取…  相似文献   

2.
张振龙  陈琦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11):12-13,16
目的 探讨肝血管瘤手术指征和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包膜外剥脱术治疗肝血管瘤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3例肝血管瘤均为海绵状血管瘤,且均有包膜,43例患者手术顺利,需输血者4例(9.3%),无死亡及重大并发症发生,仅有1例发生膈下脓肿(2.3%)。结论 肝血管瘤包膜外剥脱术肝损伤轻,出血少,复发机会少;患者恢复快,近、远期疗效好;肝血管瘤包膜外剥脱术是手术治疗肝血管瘤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评价肝血管瘤二维超声图像特征、彩色多普勒血流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超声诊断技术分析肝血管瘤的声像图特征及诊断依据。结果超声检查可以准确诊断肝血管瘤疾病,对典型血管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论通过二维超声图像特征及超声多普勒血流特点的分析,可以提高对肝血管瘤诊断符合率,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组织谐波成像在诊断肝血管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常规基波成像(FI)及组织谐波成像(THI)对13例肝血管瘤对比分析,判断两种成像方法的诊断价值,并且与CT增强扫描对比,其结果一致,追踪观察随访。结果:用组织谐波显像观察肝血管瘤时图像显示清晰,分辨力优于基波显像,尤其对混合性肝血管瘤的二维显示更加清晰。结论:组织谐波显像能明显改善二维图像质量,显示病灶的清晰度,对提高诊断率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5.
张维  丁义涛 《江苏医药》1995,21(8):529-530
非肝手术时发现16例肝血管瘤,均一期手术治疗原发源及本病。血管瘤多经术前B超检查或术中意外发现,常难以明确定性诊断,应争取手术,以取得病理学论所依据。手术方式应根据病人的情况,肝血管瘤的部位、大小、数目及手术者的技术能力综合考虑,灵活选用肝切除术、肝血管瘤利除术及肝血管瘤捆扎术。  相似文献   

6.
脂肪肝并肝血管瘤72例的超声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在脂肪肝中肝血管瘤的不同超声表现。方法追踪观察72例肝血管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结果72例脂肪肝合并有肝血管瘤患者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有结节56例,检出率78%,未发现肝血管瘤16例,占22%。结论彩色多普勒检查可作为肝血管瘤的首选方法,但在脂肪肝中显像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在肝癌及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肝癌、肝血管瘤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经肝脏穿刺病理活检或手术治疗证实肝癌45例,肝血管瘤51例,对所有患者进行腹部肝区二维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超声检查在肝癌与肝血管瘤中的鉴别诊断能力,并比较肝癌与肝血管瘤的超声影像特征。结果超声检出肝癌41例(91.11%),肝血管瘤46例(90.20%),确诊率达90.63%,与病理证实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与肝血管瘤患者肝脏肿块的形态、血供及血流参数等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依据肝癌及肝血管瘤的不同影响特征进行诊断,可准确鉴别肝癌与肝血管瘤,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肝海绵状血管瘤(简称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以前绝大多数为尸检或剖腹探查所发现,临床需要血管造影来确诊。随着CT的应用及普及,肝血管瘤术前根据CT增强扫描的特征性表现,90%以上病例可以确诊。现将CT诊断肝血管瘤4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吴曼莉 《安徽医药》2015,(6):1216-1217
目的:探讨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效果及其护理。方法47例肝血管瘤患者使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进行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观察血管瘤大小的变化、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并做好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结果47例肝血管瘤患者成功实施了栓塞治疗,成功率100%,术后出现疼痛、发热、胃肠道反应及肝功能损伤,通过对症治疗及相应护理,均明显好转。结论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肝血管瘤的方法,细致的护理是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形成与苯作业的关系。方法选择250例苯作业工人为观察组,250例不接触苯的健康人为对照组,运用超声检查肝脏,对其影象进行比较。结果肝血管瘤观察组11例,占4.4%;对照组4例,占1.6%,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男性肝血管瘤的发病9例,占5%;女性肝血管瘤的发病2例,占2.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肝血管瘤的形成与苯作业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且注重对某作业工人的职检,定期进行B超检查,对有早期发现肝血管瘤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脂肪肝内低回声型血管瘤中的声像图特点.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频谱对56例低回声型肝血管瘤进行研究.结果 低回声血管瘤声像图表现为形态规整,边界清晰,内为细网样,周边回声略强,CDFI对低回声型肝血管瘤内血流显示率32%,低回声型肝血管瘤血流呈低速,阻力指数(RI)<0.6.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低回声型肝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肝血管瘤声像图的探查观测,总结出肝血管瘤早期声像图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以达到提高B超对本病诊断的阳性率。方法本文选择自2010年以来在我院门诊B超检查患者中,随机遇到的15例肝内血管瘤的病例进行严格观测,并予2次以上的B超跟踪复查。结果肝血管瘤分为小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两类,小血管瘤初为小的弱光团,继之清晰后呈均匀的筛网状小团块型光团,周边为界限清晰的线状轮廓,呈浮雕征。海绵状血管瘤均为肝内较大低而不均的团块状回声,继之内呈蜂房样暗区。结论肝内血管瘤属良性占位病变,虽本病对患者身体无大碍,但易与肝内其他肿瘤相混淆,尤其是海绵状血管瘤与肝癌之问鉴别难度较大,故提高对肝血管瘤B超诊断的准确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63例肝血管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B超、CT、MR I 3种主要影像学诊断的阳性率分别为90.1%、95.9%、96.8%。肝动脉造影6例。117例无症状小血管瘤患者未治疗。31例瘤体直径>5 cm且伴有临床症状者,行手术治疗。6例行肝动脉栓塞治疗。结论联合应用B超、CT、MR I及肝动脉造影方可正确诊断,避免误诊。对无症状小血管瘤患者不须治疗,手术切除仍是肝巨大血管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行肝动脉造影者,宜首选肝动脉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4.
<正>本研究应用新型超声造影剂SonoVue对我院28例肝血管瘤患者(共48个病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总结肝脏血管瘤的超声造影声像图特征,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血管瘤的临床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03年1月至2011年1月经增强CT、磁共振成像(MRI)或穿刺活检确诊的肝血管瘤患者28例,共  相似文献   

15.
肝血管瘤是肝脏的良性肿瘤,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因本病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肝内占值性病变,故临床上要与肝癌相鉴别。我院2006年4月-2009年8月对56例肝血管瘤患者行螺旋CT普通扫描加3期增强扫描,就其扫描方法、影像特点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非手术治疗肝血管瘤(CHL)的有效方法。方法对178例肝血管瘤患者应用介入方法施行肝动脉插管,超选择肝血管瘤供血靶血管,向靶血管内灌注盐酸平阳霉素与超液化碘油混合的乳化剂,同时用明胶海绵和/(或)SAP永久性栓塞物质进行栓塞。跟踪随访6个月至2年。结果所有病例的肿瘤病灶均有40%~70%的缩小。临床上未见严重并发症,患者自我症状明显好转。结论介入性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疗效可靠、并发症少、费用低,应该成为当今治疗肝血管瘤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电化学疗法治疗肝血管瘤的可能性。方法:利用我国研制的电化学治疗仪和铂金电针进行临床研究,探讨合理的插针方法和所需电量。结果:106例中有94例(88.7%)血管瘤完全消失,7例部分消失(6.6%),5例无效(4.7%)。结论:电化学治疗肝血管瘤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可视为治疗肝血管瘤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实施经供血动脉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的16例肝血管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管瘤供血动脉超选择性插管操作成功率100%,术前血管瘤直径为(7.67±2.68)cm,术后3个月复查血管瘤直径为(5.78±1.82)cm,术后6个月复查血管瘤直径为(4.60±0.73)cm,未出现严重的栓塞综合征反应及并发症。结论经导管栓塞术治疗肝血管瘤操作简便、安全、疗效肯定、创伤小、复发率低及费用低廉。  相似文献   

19.
SPECT放射性核素显像诊断肝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强  蒋慧权 《江苏医药》1998,24(2):155-155
放射性核素肝血池显像是诊断肝血管瘤的一种特异性高、灵敏且无创伤性的显像技术。本文就SPECT肝血池延迟断层显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意义;如何识别肝门附近、左外叶、邻接右肾等部位病变;以及与B超、CT技术的比较等进行评价和分析。资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25例肝血管瘤患者,男19例,女6例,年龄34~73岁,平均47岁。有1例为弥漫型脂肪肝合并血管瘤。25例中单发20例,多发5例,共计38个病变。25例均作B超检查,16例作CT检查。全部病例的诊断均以至少有一项显像检查结果有符合肝血管瘤的典型特征作为依据,并与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20.
肝海绵状血管瘤(下称肝血管瘤)是最常见肝脏良性肿瘤,约占肝脏良性肿瘤的41.6%,占全身血管瘤的20%。我院1984~1987年经手术病理症实的肝血管瘤9例,占同期肝占位病变的15.4%。为探索肝血管瘤的影象诊断,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