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海岛某部备用坑道秋季卫生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海岛某部无人进驻的备用坑道卫生学状况,指导部队合理和科学地利用坑道环境,保障官兵健康,维护部队战斗力,方法:按照屯兵坑道环境卫生学的要求,对坑道环境各项卫生学指标进行检测和评价。结果:在所检测的7条坑道环境卫生学指标中,相对温度有2条坑道超过80%,5条坑道超过90%,有4条坑道的风速高于标准要求的最高限值,有1条坑道内的空气细菌总数平均值超过平时限值;各坑道内照度几乎均为0;坑道水源中有4水源的PH值为6.0,1个水源的硫酸盐达400mg.L^-1,1个水源的细胞总数超过100cfu.mL^-1,大肠菌群有1个水源为220cfm.L^-1,4个水源为2300cfu.L^-1,其余卫生学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驻海岛某部坑道普遍较为潮湿,部队屯兵进驻坑道时应注意防潮,坑道超标水源经适当处理后,可作为部队生活饮用水水源。  相似文献   

2.
某海岛密闭屯兵坑道卫生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海岛屯兵坑道密闭时的卫生学状况及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为指导部队科学地利用坑道,保障官兵健康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屯兵坑道环境卫生学的要求,对部队进驻密闭坑道后不同时间的坑道环境各项卫生学指标和人体生理变化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部队进驻密闭坑道12 h,坑道中温度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各时间点的相对湿度均超过90%,风速、可吸入颗粒物及空气中细菌总数的总体平均值在正常范围内,CO2体积分数平均每小时上升0.12%;人员进驻前后各项生理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部队长时间进驻海岛密闭坑道时,应注意潮湿、空气中CO2浓度和细菌总数等卫生学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发生的几次高技术局部战争表明,坑道在现代军事斗争中仍能发挥保存实力、积极防御的重要作用。而坑道的环境条件以及由于进驻人员和装备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则是影响各类坑道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在调研我军各类地下工事环境卫生标准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各类坑道环境卫生标准的研究概况、指标规定和发展趋势,主要包括:(1)坑道进驻人员时空气中二氧化碳容许浓度;(2)屯兵坑道环境卫生学要求,包括通风量、微小气候、照度、污染物限值等10项指标;(3)通信机房环境卫生要求,包括微小气候、照度、微波、噪声以及空气污染物限值等9项指标;(4)二炮阵地环境限值,包括微小气候、氧、照度、噪声以及10项空气污染物限值指标。按照有关环境标准执行,将对坑道卫生保障、保护平战时指战员的健康及提高部队作战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人员进驻坑道的环境卫生质量及危害因素.方法 选择某指挥坑道内人员生活区,现场监测人员进驻前后密闭坑道内微小气候、氧含量、化学因素污染、物理因素污染和细菌总数的变化.结果 人员进驻前后,密闭坑道内气压、风速、氧含量、CO、SO2、H2S、NO2、NH3和细菌总数等指标均符合《二炮阵地人员生存生活条件要求》,人员进驻后坑道内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SP)浓度明显升高,最高值为0.35 mg/m3,平均值为0.26 mg/m3,噪声最高值为80.6 dB,TSP和噪声均超过标准限值要求.结论 人员在坑道内工作和生活时,影响坑道环境卫生质量的主要危害因素是TSP和噪声.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坑道内空气质量状况。方法采用仪器法现场监测某密闭坑道内各项环境卫生学指标。结果该坑道内微小气候、照度、噪声强度基本符合卫生要求;空气中部分有害气体浓度超标;总悬浮颗粒物(TVOC)浓度最大值超标6.7倍;核材贮存、装检场所放射性污染值明显高于未涉及核部件的区域;空气中微生物超标比较严重,细菌总数为3265 cfu.m-3,致病性真菌数为4705 cfu.m-3。结论该坑道内空气中部分有害气体浓度超标,TVOC浓度及微生物数超标严重,应采取措施治理;屯兵应避免靠近核材库房和装检工作间以防放射性照射。  相似文献   

6.
华北某坑道进驻人员前后空气质量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华北某坑道内进驻人员前后的空气质量变化情况。方法选择坑道内1个房间,观察6名人员进驻后微小气候(温度、相对湿度、气压、风速)、常见无机有害气体(CO、CO2、O3、H2S、SO2、NO2、NH3)、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浓度和细菌总数,并与进驻前及坑道外检测结果比较。结果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风速的测定值和CO、CO2、O3、H2S、SO2、NO2、NH3浓度及细菌总数,人员进驻前坑道内和坑道口外比较无明显差异,符合《屯兵坑道环境卫生学要求》和《人防工程平时使用环境卫生标准》要求;人员进驻后,坑道内TSP浓度为0.55 mg.m-3,明显高于进驻前的0.11 mg.m-3,超过标准要求;其他各项指标检测结果与进驻前比较变化不明显,均符合标准要求。人员进驻后,7:00、14:00、19:00坑道内的气温、相对湿度、气压、O2浓度、细菌总数、TSP浓度变化不显著(P>0.05),H2S、SO2、NO2、NH3浓度未检出或接近0。结论人员在坑道内工作、学习和生活时,影响坑道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是TSP。  相似文献   

7.
海防某部坑道储水水质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东南沿海坑道储水的水质情况,为坑道水源的防护提供依据。方法: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对各坑道水源的感官性状、化学、毒理学及细菌学指标进行检测。结果:17个坑道储水中,pH值超标占76.47%,硫酸盐超标占11.76%,氟化物超标占11.76%,亚硝酸盐氮超标占5.88%,细菌总数超标占29.41%,大肠菌群超标占70.59%。结论:海防某部17个坑道水源水质基本情况良好,有些超标水源经适当处理后,可做为部队生活饮用水水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自然或机械通风状态下,探索一种地下坑道空气质量综合评价方法。方法查阅军事坑道现场试验资料,进行地下建筑现场空气污染调查,等效采用我军的屯兵坑道内空气污染物限值(GJB 3768-1999)和人防工程环境卫生标准(GB/T1 7216-1998),参考公共场所卫生指数综合评价模式(WS/T 199-2001)。结果所建立的军事坑道空气卫生综合评价模式为P=√O+Iav(Iav+KS)(O-超标分指数个数;Iav-平均分指数;S分指数标准差;系数K=1.645√(n-1)n,其中n为分指数个数);提出6项参评指标的限值(CO2≤0.15%、CO≤10mg/L、甲醛40.12mg/L、氨〈2mg/L、耗氧量≤8mg/L和细菌总数≤50cfu/皿,以及P值的4级卫生判定标准(合格、临界、较差、很差)。利用该评价方法对某高层建筑11个地下室空气现场调查资料分析评价,表明采样点超标项目越多,或超标倍数越多,综合指数P值就越大,判定结果符合空气卫生的实际状况。结论通过现场调查资料的实际应用验证,综合评价方法判定结果基本符合实际状况。此法简便,实用,准确。  相似文献   

9.
地下坑道氡水平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某部所属14条坑道进行氡及其子体的调查,掌握坑道氡污染的水平,评价其对官兵身体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固体径迹图像分析方法。结果 57%的坑道超过《坑道氡及其子体放射防护规定》中的氡浓度500 Bq·m-3限值。其中氡浓度在500~1 000 Bq·m-3的有6条,占42.9%;超过1 000 Bq·m-3的有2条,占14.3%;氡及其子体对作业人员照射所致年有效剂量为0.32~2.61 mSv,均值为1.64mSv。结论 在确保坑道内工作、训练正常运行的同时,应加强坑道通风,加大空气循环速度;尽量减少人员在坑道内的停留时间,减少氡对人体的危害;在打造和被覆坑道过程中,应尽可能选择铀、镭含量低的地域,使用闭孔性材料。  相似文献   

10.
某坑道执勤士兵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国家军用标准〔1〕对某部坑道执勤士兵进行了心理健康评估,通过对标准化测试结果的量化分析,了解该组士兵有无心理障碍及症状分布范围、严重程度。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对象:按随机抽样法抽取某部坑道内和坑道外执勤士兵各1个单位、共331名,年龄18...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坑道内环境变化及其成因与危害性,为坑道内环境的科学管理提供指导意见,方法:坑道内空气质量检测包括微小气候,化学和微生物学指标,坑道内水库储水按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GB5750-85)检测,包括感官性状,化学,毒理和微生物。结果:半封闭式坑道的通道和房间,通风式坑道房间的空气与对照组比较,微生物明显增高,储8水的化学和毒理学指标基本符合卫生标准,57.1%的水面生长有真菌斑膜,真菌污染较普遍,结论:坑道通风状况及内部清洁度是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原因,坑道空气中的大量真菌是储水的主要污染源,空气中微生物大量增加对进驻人员身体健康及物资储备构成危害。  相似文献   

12.
坑道储水状况及控制释放饮水消毒剂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军部分坑道现有储水的水质状况,评价坑道储水施用控制释放饮水消毒剂(CRPD型)的消毒效果,为饮水消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海防某部及工程兵某部坑道储水情况的全面调查,结合对该部分储水施用控制释放消毒剂前后水质检验的结果,研究观察目前坑道储水在长期储存过程中的水质变化情况及评价该型消毒剂的消毒效果。检测方法按GB5750—85进行。结果大部分坑道储水感官性状、理化指标基本符合卫生要求,但微生物污染严重。采用控制释放饮水消毒剂对坑道储水进行消毒处理,实验室与现场消毒结果表明.一次投药至少能持续消毒100d,水中余氯维持在0.20~3.15mg/L,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合格率达100%。结论CRPD型控制释放饮水消毒剂对储水消毒效果良好,性能稳定,药效长,易维护,是坑道储水消毒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免去以往环境卫生学监测中对单位空气和单位面积细菌菌落总数繁琐的换算过程,提高监测工作效率,保证监测结果计算的准确性。方法 针对不同监测对象,依据相应的公式、方法和相关条件,经反复计算和实践编制出包括空气、物品和环境表面、皮肤、粘膜、手等监测项目的《环境卫生学监测细菌菌落总数换算简表》。结果 该《环境卫生学监测细菌菌落总数换算简表》完全可替代环境卫生学监测中对单位空气和单位面积细菌菌落总数的换算过程。只用平板或基条上的细菌菌落总数即可在表中直接查到每m^3空气或每cm^2面积所含的细菌菌落总数。结论 该《环境卫生学监测细菌菌落总数换算简表》计算依据规范,可靠,数据精确;使用方便,换算快捷;实用性强,并具有无限的扩展性。不仅适合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细菌菌落总数的换算,也适用于卫生防疫、制药业和有关科研等单位。使用该换算表可明显提高监测工作效率.并保证数据换算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某部一条坑道在人员进驻状态下为期一个月的空气微生物分布规律,为制订针对性防护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固体培养基对洞口(对照1)、通风口(对照2)、住宿区A1、住宿区A2、工作区、就餐区、厕所7个点位分时段(9时、13时、19时、1时)进行29 d连续采样培养和检测。结果该坑道空气微生物总体分布90~1620 cfu/m~3,平均分布276~489 cfu/m~3,受人员活动、通风状况、内部构造等影响。洞口处空气微生物分布整体最低,平均172 cfu/m~3;通风口在通风状态下微生物分布整体最高,平均1181 cfu/m~3;人员活动区域中空气微生物分布规律:住宿区A1住宿区A2工作区厕所就餐区。结论坑道内空气微生物含量与人员进驻时间无明显关系,人员活动区域中空气微生物分布住宿区工作区厕所就餐区,但总体未超过室内空气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5.
坑道空气真菌毒素检测及对健康的危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永良  郑世英  智强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15(12):1492-1492,1515
目的:调查坑道空气真菌及其毒素,为采取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8条半密闭坑道,用撞击法检测空气真菌数,同时检测微小气候;根据真菌菌落形态特征及生长结构进行菌种鉴定;对黄曲霉菌用ECISA法检测黄曲霉毒素B1。结果:通道和房间的真菌数分别为5950cfu/m^3及9500cfu/m^3,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房间明显高于通道(P〈0.01)。两批共检测73株黄曲霉菌,有9株产生黄曲霉毒素B1,占12.3%。结论:坑道空气真菌污染严重,对储备物资容易造成污染或霉变。这些真菌不但能侵入机体造成真菌感染,而且有的能产生毒素,通过呼吸道吸入,或经皮肤吸收进人体内而影响健康。  相似文献   

16.
安刚 《中国卫生工程学》2007,6(6):347-348,351
目的对某催化剂厂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防护设施效果进行卫生学评价。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结果100线氧化锌浓度为8.1mg/m^3、1200线和500线NH3浓度分别为37.1、30.9mg/m^3,均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500线压片岗位8h噪声为88dB(A),超过国家标准限值。结论项目设计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生产过程中噪声控制措施合理有效;部分不符合卫生标准要求的可通过增加通风、除尘设施和个人防护进行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部队驻训坑道期间饮水卫生保障。方法针对坑道水源卫生学特点,采用军事医学科学院研制的WEF91—2型检水检毒箱及北京塞帝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水质检测纸片培养基,依据GJB1096—91军队战时饮用水标准检验法对坑道山泉水、水塘水及末梢水进行检测,并按GJB651—89及GB5749—85标准进行水质评价。结果经检测2处水源均可用,但存在肉眼可见物及细菌指标超标的问题,其中山泉水较好;针对具体情况,指导部队采取科学选择水源,加强水源卫生管理,进行水质洁治和消毒,强化坑道饮水净化装置的使用,开展饮水卫生健康教育等措施,有效地改善了水源水质,保证了驻训官兵的饮水卫生安全。结论驻训坑道期间采取的饮水卫生保障做法是有效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坑道饮水卫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对华北某部卫生坑道进行卫生质量调查,平均气温9.45℃,气湿33.9%,用离心法及沉降法同时检测空气细菌总数分别为3800cfu/m^3及3700cfu/m^3,真菌数为4100cfu/m^3及4400cfu/m^3,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非常显性差异(R<0.01),真菌以青霉,曲霉占优势,为56.6%,坑道内有2个水库储有饮用水,灌水时投入大量漂白粉,经20多年后检测,游离余氯分别为50mg/L及52mg/L,储水除有极强氯气味外,其他感官性状及化学指标均未超过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19.
地下空间空气中微生物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对51个地下空间空气中微生物检测,了解地下空间空气中微生物污染状况.方法1992-2004年对华北地区51个地下空间,按通风状况分为密闭型(12个)、通风型(21个)、半密闭型(18个).用撞击法和沉降法检测空气中细菌总数、真菌数、链球菌及厌氧菌.分离出的黄曲霉菌用ELISA方法检测黄曲霉毒素B1.结果地下空间空气中细菌总数符合GJB 3768-1999《屯兵坑道环境卫生学要求》,半密闭型地下空间房间和通道空气中细菌总数、真菌数的监测结果均高于相应对照(P<0.01).鉴定出的2 845株真菌中,青霉属及曲霉属为优势菌,分别占41.5%及19.1%.73株黄曲霉菌中黄曲霉毒素B1阳性者9株,占12.3%.通风型、密闭型地下空间通道和房间空气中厌氧菌高于相应对照组(P<0.01或P<0.05),链球菌与相应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密闭型通道空气中厌氧菌分别是半密闭型及通风型通道的4.2倍及3.8倍.结论地下空间房间和通道空气中含有大量真菌和厌氧菌,对进驻人员健康有一定危害.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公共场所及家庭居室等环境空气微生物调查,提出坑道空气真菌平时限值指标,为启用坑道时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撞击法和沉降法对不同场所空气中细菌总数及真菌进行监测。撞击法用JWL-ⅡB新型微生物固体撞击式空气微生物监测仪,高度1m,采样1min。沉降法暴皿5min。监测面积≤30m。取3个点,≥30m。取5个点。用N962风速温湿度计监测微小气候。结果11个不同场所空气中细菌总数撞击法平均2062 CFU/m^3,沉降法平均21.7 CFU/Ⅲ;真菌数撞击法平均479 CFU/m^3,沉降法平均5.0 CFU/Ⅲ。细菌与真菌比值,撞击法4.3:1(2.8~6.8:1),沉降法4.3:1(2.2~8.4:1)。结论根据不同场所空气中真菌监测结果、细菌与真菌比值关系及综合分析,建议坑道内平时空气真菌限值撞击法为≤1000 CFU/m^3,沉降法为≤10 CFU/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