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I、L-4和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雌性Wiste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造模组、地米组、川芎嗪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向其余3组大鼠右后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0.1mL,复制佐剂性关节炎模型,采用ELISA法检测AA模型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I、L-4和IL-10的水平。结果:川芎嗪能够使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过高的TNF-α水平下降I,L-4和IL-10水平升高,并且能够改善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症状。结论:川芎嗪可能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功能和抗炎作用。通过其一定的免疫调节功能和抗炎作用,调节异常的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改善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通络止痛胶囊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β)、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模型组和通络止痛胶囊高、中、低剂量治疗组(简称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每组10只,用ELISA法测定AA大鼠外周血细胞因子IL-1β、IL-4和放射免疫法测定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A大鼠外周血中IL-1β、TNF-α显著升高(P〈0.01),IL-4显著降低(P〈0.01);通络止痛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L-1β、TNF-α水平显著低于空白模型组,尤以高剂量组最显著(P〈0.01),IL-4水平显著高于空白模型组,尤以高剂量组最显著(P〈0.01)。结论:通络止痛胶囊可能通过对细胞因子网络的调节,降低促炎性的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水平,上调抗炎性的细胞因子IL-4水平,抑制细胞因子的促炎效应,增加抗炎效应,从而减轻滑膜炎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新风胶囊对佐剂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对细胞因子系列(IL-1、IL-4、IL-10及TNFα)的影响。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新风胶囊组,雷公藤多苷片(TPT)组和甲氨喋呤TX)治疗组,每组10只,制备完全佐剂并分别向除正常组以外的其余动物右后足跖皮内注射0.05ml致炎,观察各组血清中各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新风胶囊治疗组,TPT治疗组及MTX治疗组治疗后大鼠的关节炎指数(AI)显降低(P<0.05或P<0.01),新风胶囊治疗组给药后体质量增加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性(P>0.05);TPT治疗组及MTX治疗组给药前后体质量增加值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新风胶囊治疗组(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新风胶囊治疗组的IL-1,TNFα显降低,IL-4,IL-10显升高(P<0.01),并与其余两治疗组无显性差异(P>0.05),结论:新风胶囊与MTX,TPT一样能降低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AI,而在增加大鼠体质量方面优于TPT和MTX,新风胶囊可能通过下调致炎因子(IL-1,TNFα),上调抗炎因子(IL-4,IL-10),抑制致炎效应,增强抗炎效应,从而达到降低AI,消除肿胀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草药海滩牵牛正丁醇部位在体内、外的抗炎活性及其机制。方法:移极性梯度溶剂萃取法制得的正丁醇部位,在巴豆油致小鼠耳肿胀实验和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实验等炎症模型上评价其在体内的抗炎活性,同时在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模型上检测正丁醇部位对炎症介质NO、前列腺素(PG)E2及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介素(IL)-1、白介素(IL)-6水平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正丁醇部位组能剂量.依赖地抑制巴豆油致小鼠耳肿胀,减轻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肿胀程度(P〈0.01),并能减少NO、PGE2等炎症介质和TNF-a、IL-1B、IL-6等的产生和释放(P〈0.01)。结论:正丁醇部位在体内、外均有良好的抗炎活性,其抗炎机制可能通过抑制N0、PGE2等和TNF-a、IL-1B、IL-6等产生和释放。  相似文献   

5.
痹速清合剂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痹速清合剂对佐剂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对细胞因子系列 (IL 1β、TNF α、IL 4、IL 10 )的影响。方法 :将 4 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消炎痛治疗组及痹速清合剂治疗组 ,采用佐剂性关节炎 (AA)大鼠模型 ,观察各组对AA大鼠足肿胀、血清细胞因子含量及体重的影响。结果 :痹速清合剂与消炎痛均能显著抑制AA大鼠原发性及继发性关节肿胀 ,显著降低AA大鼠血清IL 1β、TNF α水平 ,升高IL 4、IL 10水平。在降低IL 1β、TNF α水平 ,增加AA大鼠体重方面作用优于消炎痛 (P <0 .0 5 )。结论 :痹速清合剂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致炎因子 (IL 1β、TNF α)水平、上调抗炎因子 (IL 4、IL 10 )水平、抑制致炎效应、增强抗炎效应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红霉素对佐荆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TNF-α、IL-1、IL-6表达的影响,以探讨红霉素对佐刑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通过给大鼠右后足跖部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建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动物模型(AA)。在致炎后第14d,大鼠继发性关节炎出现。开始在治疗组AA大鼠腹腔注射红霉素注射液50mg/kg,连续7d,直至第28d处死全部大鼠,断头取血后用放免法测大鼠血清中TNF-α、IL-1、IL-6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组大鼠血清中的TNF-α、IL-1、IL-6水平均低于模型组,红霉素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TNF-α、IL-1、IL-6表达均成抑制作用。结论:红霉素可降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TNF-α、IL-1、IL-6的表达,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老瓜头生物总碱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弗氏完全佐剂(CFA)制备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1β、TNF-α、IL-4、IL-10的含量;用硝酸还原法检测大鼠血清中NO的含量.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L-1β、TNF-α及NO含量升高,IL-4、IL-10含量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老瓜头生物总碱能够降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IL-1β、TNF-α及NO含量,升高IL-4、IL-10含量.结论 老瓜头生物总碱的抗炎作用可能与下调致炎因子(IL-1β、TNF-α、NO),上调抗炎因子(IL-4、IL-10)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复方蚂蚁酒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用60只SD大鼠,将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雷公藤多苷组和复方蚂蚁酒低、高剂量组(剂量分别为2.4、4.8g,kg),每组各10只。各组给药3d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均采用弗氏完全佐剂足跖皮内注射复制佐剂性关节炎模型。于造模后第12天开始给药治疗,连续12d。观察不同时间段的大鼠足趾肿胀率,检测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1β(IL-lβ)和肿瘤坏死因子-a(TNF-a)的含量。结果与模型对照组和白酒对照组比较,雷公藤多苷组和复方蚂蚁酒低、高剂量组大鼠原发性和继发性足趾肿胀明显减轻,大鼠血清NO、IL-1β和TNF-a含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复方蚂蚁酒能减轻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足趾肿胀,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大鼠血清N0、IL-1β和TNF-a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三七总苷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lewis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三七总苷组和地塞米松组。后三组通过在大鼠右后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FCA)诱发佐剂关节炎建模,实验中进行大鼠佐剂性关节炎评分,监测各组大鼠体质量变化趋势。在实验结束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结果:大鼠免疫后2周,开始腹腔注射三七总苷注射液(150 mg/kg),连续给药2周,可以降低大鼠佐剂多发性关节炎指数,抑制血清TNF、IL-1β的产生,但对大鼠体质量的变化却无明显影响。结论:三七总苷可改善弗氏佐剂所致大鼠多发性关节炎,该作用可能与抑制血清炎性细胞因子TNF、IL-1β的分泌有关。此外,三七总苷在治疗过程中对大鼠生长发育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研究灯盏细辛注射液对佐剂关节炎(AA)大鼠血清中的瘦素、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灯盏细辛注射液对大鼠佐剂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通过给大鼠右后足跖部皮内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建立类风湿关节炎的动物模型(AA)。在致炎后10d,大鼠继发性关节炎出现。开始在治疗组AA大鼠腹腔内注射灯盏细辛注射液(EBI)10mg/kg·d,连续注射15d。直至25d对大鼠足爪肿胀度的抑制有显著性时,用ELISA法检测各组AA大鼠血清中TNF-α、Leptin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组AA大鼠血清中Leptin水平低于模型组,TNF-α水平低于模型组。结论:10mg/kg·d灯盏细辛注射液明显抑制了AA大鼠血清中TNF-α、Leptin的表达水平,灯盏细辛注射液明显改善了AA大鼠继发侧足趾关节肿胀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对佐荆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TNF—α、IL-10、IL-17水平的影响,来研究阿魏酸钠的干预效果。方法:将清洁级雌性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给予以0.9%氯化钠注射液0.1mL于大鼠足跖部,模型组和药物治疗组分别给予0.1%完全弗氏佐剂0.1mL注射大鼠足跖部,在6、12d后予以加强注射免疫。药物治疗组在造模2周后予腹腔注射阿魏酸钠,以50mg/kg每日一次,连续12d;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分别给予同等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于造模32d后断头处死大鼠,采集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EuSA)测IL-15、IL-23、TGF—β浓度。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清IL-15、IL-23水平升高,TGF—β水平降低,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IL-15、IL-23表达水平明显降低,TGF—β表达水平上调。结论:阿魏酸钠可降低大鼠血清中IL-15、IL-23的水平,升高TGF—β的水平,对佐剂性关节炎有治疗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类风宁汤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病理形态学及肿瘤坏死因子-a(INF-a)、白细胞介素-1(IL-1)的影响。方法将50只大鼠按照随机分组表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类风宁低、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除正常组外,其他各组采用完全弗氏佐剂造模后,观察类风宁汤剂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足关节病理形态改变和INF-a、IL-1的影响。结果类风宁汤能显著抑制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足跖滑膜、骨和软骨组织的破坏;与模型组比较,类风宁治疗组大鼠样本中INF-a、IL-1表达的灰度值(Grey)明显升高,光密度值(Density)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类风宁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能够降低大鼠佐剂性关节炎INF-a、IL-1表达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关节功能,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盐硫酸氨基葡萄糖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镇痛血液IL-6表达的影响,以探讨硫酸氨基葡萄糖在临床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分为三组。阳性对照组:通过给大鼠左后足跖部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建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动物模型(AA);治疗组:左后足跖部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后第2d开始每日灌胃剂量2ml生理盐水含硫酸氨基葡萄糖100mg/kg连续28d;阴性对照组:左足跖部皮下注射0.1ml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与阳性对照组每日灌胃2ml生理盐水。于造模后10d、12d、15d、17d、19d、21d、28d检测大鼠右足热痛阈。28d后处死大鼠检测血液IL-6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大鼠右足热痛阈升高,血液IL-6表达降低。结论硫酸氨基葡萄糖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IL-6等炎性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探讨研丹参川穹嗪注射液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中血清IL-1β、IL-6、TGF-β表达水平的变化,用以探索丹参川穹嗪对胶原性关节炎的机制作用及治疗影响.方法:将6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分别是正常对照组、造模组、丹参川穹嗪治疗组、地塞米松治疗组.造模实验2周后,断头处死全部大鼠,取血离心取上清液.然后,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IL-1β、IL-6、TGF-β的表达水平.结果:血清IL-1β、IL-6的表达水平,造模组较正常组升高,治疗后较前者水平明显降低.而血清TGF-β的表达水平,造模组相较正常组降低明显,治疗后TGF-β表达水平明显上升.结论:丹参川穹嗪有下调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血清IL-1β、IL-6水平的作用,以及升高TGF-β的表达水平的能力,有望在临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中起到一定的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独活寄生汤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防治作用。方法:应用弗氏完全佐剂诱发大鼠产生多发性关节炎,测量大鼠足跖肿胀度,ELISA法检测大鼠肿胀组织中IL-1β和TNF-α的含量。结果:独活寄生汤可显著抑制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急性足跖肿胀,对于继发性的足肿胀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降低继发性关节炎炎性组织中IL-1β和TNF-α的含量。结论:独活寄生汤具有防治佐剂性关节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白术茯苓汤1:1、2:1、1:2三种配比对克罗恩病大鼠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Morris方法复制克罗恩病动物模型,白术茯苓汤不同配比灌胃给药,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含量。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TNF-α、IL-1β明显升高(P〈0.05),IL-4、IL-10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相比,1:1组明显降低TNF-α水平(P〈0.05);1:2组明显降低IL-1β水平(P〈0.05);2:1组能同时降低TNF-α、IL-1β水平(P〈0.05);3种配比对IL-10无明显调节作用,但均能恢复IL-4至正常水平,其中以2:1组明显。结论:白术茯苓汤2:1组对TNF-α、IL-1β调节作用优于1:1组和1:2组,表明白术茯苓汤不同配比对Th1/Th2免疫失衡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全反式视黄酸(ATRA)对胶原诱导的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CIA大鼠)关节炎症反应、炎性相关细胞因子及软骨损伤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造模组,造模组采用牛CⅡ型胶原和不完全弗氏佐剂诱导关节炎。造模成功后,将模型鼠随机分为CIA模型组和ATRA治疗组。ATRA治疗组给予不同剂量(0.50 mg/kg、1.00 mg/kg)的ATRA腹腔注射,3次/周,连续治疗6周。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CIA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玉米油。观察CIA大鼠关节炎指数(AI)评分、血清炎性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膝和踝关节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及软骨损伤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ATRA干预6周后,不同剂量ATRA治疗组AI评分与CIA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HE染色示,CIA模型组和ATRA 1.00 mg/kg剂量组膝、踝关节结构紊乱,ATRA 0.50 mg/kg剂量组膝关节结构有所改善。此外,与CIA模型组相比,ATRA可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7A的分泌( P<0.05),促进白介素-4的分泌( P<0.05);下调解整链蛋白金属蛋白酶(ADAMTS)-4、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MMP1的表达( P<0.05)。结论 ATRA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促炎因子分泌,纠正Th1/Th2及Th17/Treg失衡,并抑制软骨损伤相关酶类的蛋白表达,对类风湿关节炎有潜在的有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