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叶天士倡导保护胃阴,应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以濡养胃阴,创立胃阴学说。叶天士辨治脾胃之法,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本研究通过分析叶天士养胃阴用药特点,探索其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2.
王滨 《江苏中医药》2001,22(3):35-36
对痞满之证 ,临床应详辨虚实寒热 ,并注意寒热虚实错杂 ,脏腑兼病 ,综合分析 ,灵活立法处方。寒热错杂、升降失和致痞 ,治宜寒热平调、虚实兼顾 ,用辛开苦降法 ,半夏泻心汤加减 ;肝郁胃虚、痰阻气逆致痞 ,治当疏肝降逆、化痰和中 ,方选散滞气汤、旋覆代赭汤加减 ;脾胃气虚、中阳不升致痞 ,法宜补益脾气、升清降浊 ,方选补中益气汤、枳术丸加减 ;胃阴不足 ,阳土失柔致痞 ,治宜滋养胃阴、降胃消痞 ,选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 ,如益胃汤。  相似文献   

3.
4.为什么辛温的白芷可治热毒壅盛的疮疡肿痛? 《金鉴》曰:“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疮疡肿痛,皆因火毒炽盛、热壅血淤、经络阻隔所致,而热邪火毒所致的阳性疮疡,又以辛温之品治之,宁不火上浇油乎?然疮疡初起宜散,散者宜辛,辛凉力缓,辛温力猛,故可在清热解毒剂中配以辛温速散之品,正如《内经》“汗之则疮已”之谓也。白芷治疮疡  相似文献   

4.
痞满证治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滨 《江苏中医》2001,22(3):35-36
对痞满之证,临床应详辨虚实寒热,并注意寒热虚实错杂,脏腑兼病,综合分析,灵活立法处方,寒热错杂,升降失和致痞,治宜寒热平调,虚实兼顾,用辛开苦降法,半夏泻心汤加减;肝郁胃虚,痰阻气逆致辣,治当疏肝降逆,化痰和中,方选散滞气汤,旋覆代赭汤加减,脾胃气虚,中阳不升致痞,法宜裤益脾气,升清降浊,方选补中益气汤,枳术丸加减,胃阴不足,阳土失柔致痞,治宜滋养胃阴,降胃消痞,选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如益胃汤。  相似文献   

5.
叶天士胃阴学说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天士的脾胃分治及胃宜降则和为胃阴学说的理论依据。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剂为胃阴虚证的治疗特色。并介绍胃阴不足兼脾虚,湿滞,以及肺胃阴虚,肝胃阴虚的证治之法。  相似文献   

6.
"劫胃水法"是叶天士用以治疗寒湿伤脾阳所致诸证的独特方法,此法是以理中汤为基础,用刚燥之药直劫胃肠之湿,是叶氏胃阴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法与滋养胃阴法相对应,用以治疗胃阴或虚或实两方面。胃阴之虚则用养胃阴之法,胃阴之实则用劫胃水法,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叶氏胃阴学说中的两大基本方法,主要治疗寒湿下血及其他因寒湿聚于胃肠所造成的症状。此方法代表了叶氏脾胃学说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其在中医理论及实践方面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辨病与辨证结合论治消化性溃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我们在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 ,强调辨病选药施药治疗消化性溃疡 ,收效满意 ,现试析如下。1 清滋胃阴症见口燥咽干、舌光无苔等胃阴亏损病例 ,滋养胃阴自属至当之治 ,而他证亦因胃腑形质之伤 ,宗“阳化气 ,阴成形”之理宜从胃阴求补。况临床又多有以辛香燥药劫伤胃阴久延不愈者 ,恒以崇土养胃为良。详其治法 ,则以胃为阳土 ,性喜润恶燥 ,欲复胃阴者 ,必从甘润求之。常用药物如沙参、麦门冬、石斛、生地黄、玉竹等味甘性凉或平而质润 ,能入足阳明而成刚柔相济之功 ;白芍药、甘草酸甘化阴 ,并兼具缓急止痛之能 ,诸药又皆多汁液 ,服后稽…  相似文献   

8.
胃阴虚临床多见,脾阴虚亦不少见,只是后者往往易被医者有所忽略。临床所见,引起胃阴虚的原因甚多,如外感温邪入里,化燥伤及胃阴,或热病后期阴液不复,胃阴未充;胃病迁延不愈及其他痼疾,久不能食者损伤胃阴;素食辛辣,嗜洒无度,或过用温热辛燥之品而伤及胃阴;或由素体肝旺,郁火消烁胃阴所致。胃喜润恶燥,胃气主降,胃主受纳,故胃阴虚的病理特点是阴虚不  相似文献   

9.
理气药在方剂中的增效作用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配入活血剂,气行以助血行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充于脉,赖气以行。气滞则血凝,血瘀则气滞。故治瘀血病证,既不可纯事活血化瘀,又不宜单行其气。法当活血化瘀与行气并用,使气行则血行,以助祛瘀之力。如血府逐瘀汤,方以桃仁、红花、赤芍等活血化瘀药为主,配伍理气宽胸之柴胡、枳壳、桔梗疏畅气机,诸药相合,相辅相成,气血并调,行气以助活血祛瘀之力,加速瘀血消除。临床用于胸中瘀血所致的胸痛、头痛、心悸、  相似文献   

10.
吴门医派名医叶天士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经验丰富,见解独特。他从脾胃与肺生理上密切相关,病理上相互影响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从肺论治脾胃病的宣肺、降肺、润肺等治法;同时,又基于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和卫气营血之传变规律,注重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治肺以防邪传中焦脾胃。具体用药上常以桔梗、杏仁、枇杷叶、紫菀、瓜蒌等开降肺气之品,以助脾升胃降;又以桑叶、麦冬等清润之品润肺生津,以助脾阴、胃阴充盈。现梳理并总结叶天士现存古籍医案中从肺论治脾胃病的思路和实践经验,以期更好地指导当前脾胃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大凡来中医外科求诊者,溃疡不愈者很多,究其不愈原因多为腐肉未尽,新肉不生所致。故溃疡期治法当以祛腐为先,须待脓腐尽本已净时,方可用生肌之品治之,此也谓“祛腐生肌”。若不遵此规律,脓腐未尽时即用生肌之品治之,则脓腐不脱,新肉不生,伤口愈合无望。此为溃疡期总治则,当明之。  相似文献   

12.
胃院病常由胃明亏虚、失于和降所致,以胃院部隐痛或灼痛,咱来似饥,口子不欲饮,大便于结,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或光,脉细数为主症.博士生导师单兆伟教授,业医数十载,尤俊于脾胃病之诊治,对于阴虚胃痛的辩证析因、造方用药独具匠心,每以甘寒或甘凉滋养胃阴为本,重视表夹、错杂证之辨治,屡屡奏效.特撷其精要,以飨同道.1明成气滞理气直升降胃病起初,多为恼怒忧思、肝郁气滞、根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然“暴病多实,久病多座”,气郁日久,可化火伤阴,且医者多投以辛散香保之品,耗衡阳津,终成阴虎之证;胃阴亏应,更招肝木…  相似文献   

13.
精神药物亦有导致性功能障碍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治疗依从性 ,甚至影响其家庭的稳定等而引入瞩目。运用中医辨治颇有裨益。1 抗精神病药所致男性阳萎、性欲低下辨治1 .1 证候辨析 :抗精神病药投用后 ,致性功能障碍的出现明显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者往往会因此自行停药 ,甚至会更加退缩乃至继发严重的抑郁。其舌象多见舌体胖嫩 ,舌边齿印 ,脉象体细乏力等 ,病机应属过用阴寒凝滞之品 ,致脾肾阳气受损 ,气机郁滞、血脉不通 ,宗筋失养所致。1 .2 治疗立法 :根据以上证候辨析 ,治疗当温补脾肾 ,行气活血为法。然而癫狂之证 ,多为…  相似文献   

14.
久汗怪证治验江都市宜陵中心医院(225231)仇璧庭汗证有自汗、盗汗之分,是由于人体阴阳偏盛偏虚,营卫失调,津液外泄所致。阳虚自汗者,治宜温阳固卫;气虚阴耗者,治宜益气养阴;肝火湿热者,治宜清肝泄热化湿,并佐以固涩敛汗之品。此为临床治疗之常法。然而,...  相似文献   

15.
萎缩性胃炎(西医称谓),临床多见胃阴虚之证,且阴虚之体多罹之。然而胃阴之困,来路各异,有燥灼肺胃而津液不足者,有劳伤心脾而营血暗耗者,有久病及肾而真阴亏损者。治之者,当据脉按证而药之。现将笔者体会介绍下。1 病在肺胃,理应清补 胃为阳土,性喜濡润,倘邪热鸱张,必“水困土郁”而起病变,轻则功能异常,气化见阻;岁深月久,传导失利,则胃膜萎缩而失其濡润敷布之性矣,是以  相似文献   

16.
《湖南中医杂志》2021,(3):115-115
减少辛辣炙博食物饮食五味,淡味是五味之母,酸苦甘辛咸虽然增加了食物的风味,但不能以滋味代替营养。辛则升散,辣则动血,辛辣之品易迫血妄行,导致口干咽痛、出血性疾病、睡眠障碍、汗孔张开易受外邪。炙焯之品是指煎、炒、炸、烤制的食品,经炙縛的食物,性多燥热,甚至热灼成毒,多食易伤胃阴,耗伤胃气.  相似文献   

17.
<正> “治风当治血,血行风自灭”一语,首见于宋代妇科名家陈自明之《妇人大全良方》。这一独特见解,至今仍不失为治疗各种内、外风证的有效方法。然而,对于中风一病,尤应详为辨证,进而分清该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是属血逆、血热、血瘀或血虚病机,分别采取引血下行、凉散血热、活血化瘀或补益气血等治“血”方法。现就中风证的常用治血诸法,略要论述如次。一、血随气逆法当引血下行中风初起,每常头晕头痛、耳鸣目眩、  相似文献   

18.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中之风是指中风病,而不是病因学中的外风及内风;血是指瘀血,血行瘀除则中风病自愈.外风致病,宜祛风为主;内风致病,宜熄风为先.风邪较燥,长期使用易耗伤阴血,在祛风剂中配伍使用养血活血之品,实为佐使之法.内风中之血虚生风者使用养血活血药物治疗,是针对病机用药,而非治风先治血之义.中医对中风病病因病机之认识历时4个阶段,从外风、内风、非风到现在的脑血管疾病,瘀血是中风病之病理基础,瘀血行,经络通,则中风病自愈,故日:血行风自灭.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是南宋以前中医大家治疗中风病之经验总结及理论升华.  相似文献   

19.
4.补脾胃阴-脾胃阴虚补脾胃阴方益胃汤(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冰糖)-养胃阴,生津液。主要用治阴不足之口干咽燥,舌干苔少等症。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生扁豆、桑叶、甘草)-补肺胃阴,生津止渴。主要用治燥伤肺胃, 津液亏损之咽干口渴,干咳少痰,舌红少苔等症。5.补脾胃阳-脾胃阳虚保元汤(黄芪、党参、炙甘草、肉桂、生姜)-温补脾阳。主要用治脾阳不  相似文献   

20.
脾阴虚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阴是水谷所化的营血、津液、脂膏之类,具有灌溉脏腑、营养肌肉、濡润筋骨、补益脑髓的作用。脾阴虚是脾胃虚弱的一种类型,临床上亦不少见。各医家对脾胃阴虚也不少论述,认为不应偏重脾阳而忽视脾阴。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之法,而不知甘凉滋润有益于脾。叶天士强调“养胃阴”的重要,创立了胃阴理论和治法,丰富了脾胃学说的内容,对研究整个脏腑理论,有重要意义。笔者对脾阴,作初步探讨,供同道参考。引起脾阴虚的原因颇多,扼要地说,可因饮食不节、劳倦内伤、情志不遂、六淫之邪侵袭、五脏虚损以及医药误治等所致。1 脾阴虚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