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52例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实施剖宫产的麻醉处理效果,总结其经验。方法:对52例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采用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法实施剖宫产术,总结其麻醉处理方法并追踪手术效果。结果:针对合并有艾森曼格综合征及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实行硬膜外分次小剂量缓慢给药的方式,确保患者内循环的平稳,所有产妇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状态平稳,无其他并发症。结论:采用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法,对于大部分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产妇实施剖宫产手术时,较为适宜,医护人员应在围手术期内密切监测患者各项体征,慎防心衰,确保内循环的稳定,保证母婴平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妊娠合并精神科疾病产妇剖宫产的麻醉管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收治的37例妊娠合并精神科疾病产妇的临床资料,所有产妇均实施剖宫产手术,根据产妇配合程度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手术麻醉方式,统计所有产妇的手术情况及新生儿的Apgar评分。结果所有产妇均顺利完成剖宫产手术,且术后意识清醒。所有新生儿的Apgar评分均在7~10分,身体状况、呼吸功能均为正常。结论麻醉前需要做好术前评估和充分的术前准备。麻醉过程中,需要根据妊娠合并精神科疾病产妇的实际情况确定麻醉方法,若产妇配合度较高,则可选择无椎管内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若产妇配合度低,则可选择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或艾滋病患者实施剖宫产术时的麻醉管理及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方法:对43例术前HIV抗体阳性的患者,完善术前准备及术中用物准备,采取防护措施,在连续性硬膜外麻醉下实施剖宫产手术,用1.6%~2%利多卡因维持麻醉,小心规范操作,避免针刺伤。术中对患者给予适宜的人文关怀,严密观察患者体征及情绪变化做好应对措施。结果:剖宫产手术顺利,母婴平安,无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结论:加强术前HIV抗体检测,给予患者适宜的人文关怀,提高医务人员心理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完善的防护措施,可以预防麻醉医生为HIV感染或艾滋病患者实施麻醉时发生职业暴露。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本院23例精神分裂症产妇剖宫产麻醉的处理,为精神分裂症产妇剖宫产术提供合理的麻醉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5-2010年本院23例妊娠合并精神分裂症的产妇行剖宫产手术的麻醉选择与管理资料。结果所有产妇生命体征平稳,均顺利完成手术,新生儿安全。结论妊娠合并精神分裂症的产妇,无论采用椎管内麻醉还是全身麻醉,术前都要充分评估,考虑母婴安全。既要合理选择麻醉药,又要充分做好新生儿复苏的准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2例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老年患者双肺移植围手术期的感染防护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例COVID-19老年患者双肺移植的临床资料,基于医护人员配备、呼吸道、压力性损伤、手术室空气、仪器设备、手术器械、病理标本以及信息化管理等,构建医护患防护体系。结果: 2例患者双肺移植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2~4 d顺利撤除体外膜氧合器,恢复良好。所有手术相关医护人员均无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结论: 充分进行术前准备、完善病理标本转运流程、妥善防护仪器设备、强化术中护理管理、重视预防压力性损伤并发症等措施,能够最大限度保障COVID-19手术患者及医护人员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产妇剖宫产的麻醉管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6例妊娠晚期合并心衰围术期处理的临床资料、围术期处理和最佳麻醉方法.结果 16例妊娠合并心衰剖宫产患者胎儿取出10min后心率、血压等生命参数较术前明显改善,产妇安全度过围术期,并痊愈出院,新生儿18例(包括2例双胎)全部存活.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完善的监测手段、合理补液、选用局部麻醉联合全身麻醉,是保证妊娠晚期心衰剖宫产术母婴平安的有效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术前情景模拟方式对于剖宫产手术实施椎管内麻醉的产妇配合程度及麻醉穿刺成功率.方法 选择实施剖宫产手术的100例产妇,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均实施术前访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协助产妇进行麻醉体位模拟训练,帮助其适应麻醉体位,感受除穿刺外的麻醉过程.对2组产妇手术麻醉前的焦虑情绪、麻醉体位摆放时间及麻醉穿刺一次成功率进行比较,同时调查麻醉医生对产妇麻醉配合的满意度,以及产妇对手术室护士的工作满意度评价.结果 试验组产妇麻醉前及术后的焦虑情绪明显低于对照组;术中摆放体位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麻醉一次穿刺成功率、担任试验组麻醉的麻醉医生对产妇的配合满意度以及产妇术后对手术室护士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术前情景模拟应用于剖宫产手术产妇椎管内麻醉可有效减少产妇因麻醉带来的焦虑情绪,增强术中麻醉时的配合程度,提麻升醉穿刺的成功率,使麻醉医生和产妇的满意度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妊娠合并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剖宫产术的麻醉处理。方法:选择28例妊娠合并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剖宫产术的麻醉相关资料,26例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小量、分次注入2%利多卡因与罗哌卡因合剂。2例心功能Ⅲ级以上者采用全身麻醉。结果:所有产妇术中均无麻醉并发症发生,新生儿全部存活。1例术后3 h后出现心衰肺水肿,经积极抢救,痊愈出院。结论:瓣膜性心脏病孕妇实施剖宫产术麻醉,术前应充分准备以尽可能控制和改善心衰,根据患者心功能选择合理的麻醉方法和药物;术中根据患者瓣膜病变类型调整心率和输液量,合理应用强心、利尿和血管活性药;术后应施予有效镇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保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产妇及其出生新生儿的安全,寻求剖宫产术中有效的麻醉方法及管理。方法选择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产妇45例,根据血小板计数分全麻组15例和椎管内麻醉组30例,其中椎管内麻醉组又分为脊硬联合麻醉组17例和脊麻组13例,分析各组产妇在剖宫产术中的麻醉情况。结果所有产妇剖宫产术后均未出现严重麻醉并发症,新生儿未出现重度窒息;椎管内麻醉组和全麻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5min新生儿Apgar评分,椎管内麻醉组与全麻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产妇应根据血小板计数情况合理选择麻醉方式,术式之间差别不大,麻醉用药必须谨慎恰当,且应充分估计病情及做好术前准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精神病产妇施行剖宫产术的麻醉处理。方法:回顾我院30例妊娠合并精神病产妇施行剖宫产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30例合并精神病产妇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手术均顺利完成,新生儿安全。结论:妊娠伴有精神疾病产妇在施行剖宫产手术时麻醉风险增加,麻醉处理难度大,为保护母婴安全,需要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在无椎管内麻醉禁忌且病人能配合情况下我们首选腰硬联合麻醉。无论是选择腰硬联合麻醉或是全身麻醉,充分的术前评估和准备都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何冰 《吉林医学》2014,(20):4404-4406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糖的控制对母体、围生儿并发症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定期产前检查的80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医护人员将孕妇分为两组,每组有40例孕妇。对照组孕妇在妊娠期血糖控制不满意,试验组孕妇在妊娠期对血糖控制满意,比较两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过多、剖宫产、巨大儿、早产等情况。结果:试验组孕妇中1例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例孕妇发生感染,1例孕妇产后出血,2例孕妇羊水过多,其剖宫产率为20%,均低于对照组孕妇(剖宫产率为37.5%);试验组孕妇中有2例孕妇早产儿,1例患儿胎儿窘迫,2例患儿新生儿低血糖,低于对照组孕妇。结论:临床上,医护人员要重视血糖筛查,及时诊断妊娠期糖尿病,有效控制血糖,能够有效的改善产妇妊娠结局,减轻孕妇及其新生儿围生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足月、未临产孕妇行剖宫产术前予米索前列醇塞肛减少术中、术后出血的疗效。方法:对120例足月、未临产行剖宫产产妇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60例术前应用米索前列醇,对照组60例术前不应用任何药物,对比两组术中、术后出血情况。结果:实验组术中、术后出血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剖宫产术前应用米索前列醇塞肛对预防术中、术后出血具有明显效果,能促进产妇产后恢复,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妊娠合并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妊娠结局。方法: 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1月19日至2月10日收治的3例妊娠合并COVID-19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经过、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患者早孕(例1)、中孕(例2)、晚孕(例3)各1例,例1和例3为COVID-19普通型,例2为COVID-19重型;以咳嗽、发热、乏力、肺部影像学改变为主要表现,例1、例3实验室检查提示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等无明显变化,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IL-6、IL-10等轻度升高,例2淋巴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明显升高。3例患者经过抗病毒、止咳、吸氧等综合治疗,其中例2使用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调节免疫治疗,例3使用糖皮质激素,均符合出院标准。例1出院后选择终止妊娠;例2无产科并发症选择继续妊娠;例3因胎心监护异常行剖宫产终止妊娠,母胎情况良好。结论: 妊娠合并COVID-19患者经积极治疗可以痊愈,母胎结局良好,但对子代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计划性剖宫产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已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计划性剖宫产孕妇250例(路径组)和未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计划性剖宫产孕妇25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药费、术后并发症、患者满意度.结果:路径组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药费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变化.结论:计划性剖宫产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起到了规范医疗行为的作用,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和药费、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术后并发症不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妊娠足月剖宫产仰卧位综合症的发病及防治。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妊娠足月行剖宫产结束分娩的354例产妇,其中出现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22例,分析孕妇年龄、麻醉方式、剖宫产平卧时间、体位对足月孕妇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影响。结果妊娠足月行剖宫产结束分娩的354例产妇,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有22例,初产妇13例(占59.1%),经产妇(包括二次剖宫产患者)9例(占40.9%)。接受腰硬联合麻醉的是3例(占13.6%),接受硬膜外麻醉的是19例(占86.4%)。5例发生在麻醉前(占22.7%),17例发生于麻醉后待麻醉奏效期间(占77.3%)。结论妊娠足月剖宫产期间仰卧时间长、平卧位、硬膜外麻醉易引起妊娠足月剖宫产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分析丙泊酚和七氟烷联合瑞芬太尼诱导全麻剖宫产手术时,不同的麻醉方法对新生儿及产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46例拟行剖宫产术产妇,分为两组。A组23例,在切皮前采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快速诱导气管插管;B组23例,在切皮前采用七氟烷联合瑞芬太尼快速诱导气管插管。两组在切皮后均使用静吸复合麻醉。观察新生儿1min及5minApgar评分和产妇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A、B两组产妇血流动力学及新生儿1rain及5rain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手术全身麻醉诱导时,选择合适的药物,严格遵循全身麻醉操作规程并加强术中监测管理,不同的全身麻醉方式对新生儿及产妇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杨秋惠 《中外医疗》2010,29(6):29-29,31
目的分析我院580例剖宫产手术指征。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行剖宫产术孕妇58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指征前3名为头盆不称(38.97%)、社会因素(20.86%)、胎膜早破(11.89%)。产后出血17例,新生儿窒息16例,新生儿肺炎10例。结论为降低剖宫产率,应采取多渠道多种形式对孕妇及家属进行有关正确认识剖宫产的健康教育,为产妇创造良好的分娩环境,以消除恐惧,增强信心。同时医务人员要严格剖宫产指征,合理使用产科技术,重视产程的观察、产程处理,提高质量服务,以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8.
李妍  叶磊 《吉林医学》2008,29(14):1150-1151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产前健康教育对分娩方式及产科质量的影响。方法:怀孕期间定期产前检查并接受以家庭为中心的产前健康教育的孕妇960例为实验组,进行常规产前检查,未参加产前健康教育的孕妇90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孕妇分娩方式及产科质量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提高了产前认知水平,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产程明显缩短,产后出血少,新生儿窒息率发生率少,子宫复旧快。结论:对初产妇实施产前健康教育,能提高产科质量,降低剖宫产率,产妇和新生儿预后好,产妇身体康复快,缩短住院天数,减少住院费用,增加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Orem自护理论在孕妇学校教学模式中应用对提高孕产妇的自护能力、控制胎儿体质量、减少巨大儿的发生率、降低剖宫产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我院2012年1月~2013年2月住院足月单胎孕妇9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在门诊接受常规产检、坚持在孕妇学校接受Orem自护理论指导、完成必修课的324例孕妇作为试验组;在门诊接受常规产检,未到孕妇学校接受健康教育的576例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分娩的足月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巨大儿发生率、两组产妇的剖宫产率.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巨大儿发生率分别为8.95%、13.54%,P=0.01.两组产妇的剖宫产率分别为52.95%、23.14%,P=0.00.结论 在孕妇学校用Orem自护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进行健康教育,明显提高孕产妇的自护能力,通过孕期营养自我管理,合理的平衡膳食,减少巨大儿的发生率,并有助于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20.
Reducing the cesarean section rate in a rural community hospital.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success of a program designed to reduce the cesarean section rate in a rural community hospital, to identify reasons for any reduction in the rate and to identify any accompanying increases in the maternal and neonatal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rates. DESIGN: Longitudinal study of modes of delivery. SETTING: A 44-bed community hospital with a medical staff of nine family physicians serving a population of 9000. PATIENTS: All 1161 women who gave birth at the hospital from Jan. 1, 1985, to Dec. 31, 1989. Routinely recorded data were manually extracted from medical charts and entered into a computer database. INTERVENTION: The guidelines of the National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Aspects of Cesarean Birth (NCCACB) for vaginal birth after cesarean section (VBAC), management of breech presentation and the diagnosis of dystocia requiring cesarean section were introduced at the hospital in 1985. OUTCOME MEASURES: The annual overall cesarean section rates and the rates among nulliparous women, multiparous women eligible for VBAC and multiparous women ineligible for VBAC. RESULTS: The overall cesarean section rate decreased from 23% in 1985 to 13% in 1989 (p = 0.001). Among the nulliparous women the rate decreased from 23% to 12%, but the difference was insignificant (p = 0.069); this decrease was due to a drop in the number of dystocia-related cesarean sections. The rate among VBAC-eligible multiparous women decreased from 93% to 36% (p less than 0.001) because of an increased acceptance of VBAC by the patients and the physicians. The rate among multiparous women ineligible for VBAC was virtually unchanged. There were 20 neonatal transfers to an intensive care unit, with no tendency toward an increase over the study period. None of the mothers died; one newborn, of a nulliparous woman, died from a prolapsed umbilical cord. CONCLUSIONS: The program was accompanied by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cesarean section rate. Rural hospitals with facilities and personnel for emergency cesarean sections should consider the introduction of a similar progr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