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行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机械抽样法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每组15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切口感染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51.5±7.9)min]、术中出血量[(10.0±3.1)ml]、术后排气时间[(30.3±8.4)h]及住院时间[(5.4±2.0)d]均明显优于开腹组[分别为(79.6±16.4)min、(50.3±16.5)ml、(57.8±20.1)h、(10.5±3.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的病例,开腹组有19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修补胃十二指肠穿孔的疗效优于开腹术,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腹腔镜技术在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2月至2008年2月腹腔镜下行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32例患者(腹腔镜组)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18例行传统开腹手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体温及切口感染率之间的差异.结果 腹腔镜组12个月治愈率100.0%(32/32),与对照组(94.4%,17/18)相近,但腹腔镜组手术时间[(39.2±18.2)min]、术中出血量[(15.7±6.2)ml]及切口感染率(0)均优于对照组[分别为(81.5±20.7)min、(55.8±19.5)ml、16.7%(3/18)](P<0.05或<0.01).结论 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具有独特的优点,既可以明确诊断又可以同时进行有效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两种方法治疗胃十二指肠穿孔的疗效.方法 采用腹腔镜(治疗组,26例)和开腹(对照组,26例)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穿孔,并对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3.4±1.4)ml]与对照组[(48.5±1.7)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21.9±5.1)h]和下床活动时间[(15.2±1.2)h]与对照组[(37.5±7.3)、(45.7±5.7)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术后体温异常率仅为7.7%(2/26),与对照组的88.5%(23/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行胃及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明显好于开腹手术,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在切口感染、粘连性肠梗阻、腹腔脓肿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具有疗效可靠,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刘勇 《中国校医》2020,34(5):354
目的 分析可吸收线对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患者术后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2月在本院行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的患者86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43例。两组患者均行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对照组缝合以2-0普通丝线完成,观察组通过2-0聚乙醇酸手术缝合线完成缝合。比较两组术后愈合与术后疼痛程度。结果 观察组引流管拔除时间(3.31±0.51)d、肠功能恢复时间(2.39±0.46)d、下床活动时间(2.37±0.46)d、住院时间(7.09±0.52)d,均比对照组短[(4.30±0.57)d、(3.61±0.52)d、(3.41±0.48)d、(9.51±1.3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88、11.523、10.258、11.334,P均=0.000);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79,P=0.017)。结论 可吸收线的使用可促进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患者术后愈合,缓解术后疼痛症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中腹腔镜手术是否优于传统开腹手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143例上消化道溃疡穿孔修补术患者,其中腹腔镜组98例,开腹组45例.手术方法包括单纯间断缝合或带蒂大网膜补片填塞缝合修补.术后常规使用质子泵抑制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及甲硝唑三联抗溃疡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组[(83.88±19.67) min比(63.33±12.06) min],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镇痛剂用量均明显少于开腹组[(29.45±9.24)h比(46.40±49.21)h、(6.92±1.06)d比(7.71±2.48)d、(6929.39±832.40)元比(7546.67±1393.92)元、(5.7±8.3) mg比(10.9±9.5) m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穿孔直径、穿孔部位、腹腔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 14/98),开腹组为26.67%(12/4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上消化道溃疡穿孔修补术是一种安全可行而更加经济的手术方法.尽管手术时间较开腹手术长,但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行单纯穿孔修补术联合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 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68例,按手术方式分为三组:单纯穿孔修补术联合药物治疗组(48例);胃大部切除术组(15例);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加修补术组(5例).结果 三组手术的溃疡治愈率分别为95.8%、93.3%、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穿孔修补术联合药物治疗组的平均住院时间[(9.2±1.7)d]、手术时间[(51.2±5.3)min]、远期并发症(6.2%)明显减少,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单纯穿孔修补术联合药物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疗效确切,是一种值得在临床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韩芳  姚国华  孟塬  龚国杰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3):5034-5035
[目的]比较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行腹腔镜修补术与小切口开腹修补术的临床情况. [方法]将某院2009年1月~2010年9月收治的83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采用腹腔镜修补术,观察组42例采用小切口开腹修补术,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应用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均手术成功,疗效相当;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但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结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行腹腔镜修补术与小切口开腹修补术均疗效满意,小切口开腹修补术手术时间短,腹腔镜修补术术后恢复快,临床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更为适合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腔镜在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中应用的优越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腹腔镜穿孔修补术治疗26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其治疗方法 、治疗效果及随访结果 进行分析.结果 26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5.8±23.7)min,拔管时间(5.7±0.9)d,肛门排气、排便时间(2.4±0.5)d,住院时间(7.9±0.8)d,无切口感染、腹腔脓肿、肠粘连等并发症发生,治愈率100%.结论 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具有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安全性更高的优势,可作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0.
杨勇 《社区医学杂志》2012,10(16):19-20
目的探讨腹腔镜修补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2年1月—2011年1月接受治疗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患者181例,随机分为腹腔镜修补术组91例行腹腔镜修补术,开腹单纯修补术组90例行开腹单纯修补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应用镇痛药、住院时间、切口感染并进行比较。结结果腹腔镜修补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感染明显低于开腹单纯修补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病率腹腔镜修补术组1.1%,开腹单纯修补术组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应用镇痛药腹腔镜修补术组2.2%,开腹单纯修补术组1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修补术治疗消化性溃胃十二指肠炎溃疡穿孔创伤小,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和分析腹腔镜妊娠包块切除及双层包埋缝合在治疗早期未破裂型输卵管间质部妊娠临床应用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2015年2月至2018年3月经手术治疗的早期未破裂型输卵管间质部妊娠4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腹腔镜妊娠包块切除及双层包埋缝合治疗的19例为观察组,常规经腹切开治疗的23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相关指标,评价手术疗效。结果观察组均腹腔镜完成妊娠包块切除及双层包埋缝合术,无1例中转开腹及发生术后并发症。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60.2±11.5)min vs (86.3±13.2)min]、术中出血量[(123.5±13.6)mL vs (367.3±26.8)ml]、排气时间[(32.6±3.8)h vs (57.2±4.6)h]及术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转阴时间[(11.57±3.74)d vs(15.01±2.91)d]相比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未破裂型输卵管间质部妊娠采用腹腔镜妊娠包块切除及双层包埋缝合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术后hCG转阴时间等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系统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机器人组18例、腹腔镜组27例。机器人组中包括2例阔韧带肌瘤和4例宫颈肌瘤,腹腔镜组中包括2例阔韧带肌瘤和5例宫颈肌瘤。分别比较2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结果:机器人组手术时间长于腹腔镜组[(131.17±25.26)min vs. (104.30±24.43)min,P<0.05]。机器人组实际手术操作时间与腹腔镜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9.00±21.64)min vs.(104.30±24.43)min,P>0.05]。而机器人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均优于腹腔镜组[(50.56±21.95)mL vs.(73.33±26.38)mL,(27.00±5.50)h vs.(33.33±5.14)h,P<0.05)]。2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4.28±1.12)d vs.(5.00±1.24)d,P>0.05)]。对于特殊部位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比较,机器人组与腹腔镜组在手术时间、实际手术操作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排气时间小于腹腔镜组(P<0.05)。结论:机器人子宫肌瘤剔除术较腹腔镜手术有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特别是在特殊部位的子宫肌瘤剔除术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Ⅴ-Loc单向倒刺可吸收缝线在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瘤剥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妇科接受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瘤剥除术的患者64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研究组(采用1-0 Ⅴ-Loc单向倒刺可吸收缝线)和对照组(采用1-0普通可吸收线VCP345)各32例,均采用棒球缝合法.比较两组患者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瘤剥除后瘤腔及创面缝合时间、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中缝合瘤腔时间[(11±4.1)min]、手术总时间[(54±8)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8±5)mL]均少于对照组([(27±3.8) min、(82±11) min、(60±6)mL],(P<0.05);术后住院天数[(3.0±0.5)d、(3.2±0.9)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瘤剥除术中采用Ⅴ-Loc单向倒刺可吸收缝线关闭瘤腔和缝合创面,能明显缩短缝合时间和总的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减少术中出血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腹横筋膜阻滞(TAPB)联合全身麻醉对急诊开腹胃肠道手术患者组织灌注和术后疼痛的影响。 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2月至12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行急诊开腹胃肠道手术ASA分级Ⅰ或Ⅱ级60例患者,其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20 ~ 65岁,平均(48.1±4.1)岁。根据麻醉方案的不同分为TAPB组和对照组。针对两组患者基本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的方法,匹配按照1∶1比例进行,每组得到30例。TAPB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超声引导下双侧TAPB,对照组患者接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1)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入室后、切割皮肤、分离肌肉层和分离壁层腹膜时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2)组织灌注情况:手术开始时(T0)、手术开始1 h(T1)、手术开始2 h(T2)、术毕(T3)时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和动脉血乳酸(ABL)水平。(3)手术相关结局:术中麻醉药物(七氟烷、瑞芬太尼)用量、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阿托品)用量,术后2 h、24 h、48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术后曲马多用量。记录并统计TAPB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TAPB组切割皮肤、分离肌肉层和分离壁层腹膜时MAP、HR更平稳,术中T1[(75.9±4.5)%比(73.1±3.2)%]、T2[(75.4±4.6)%比(72.8±3.3)%]、T3[(74.7±4.4)%比(71.5±3.5)%]时ScvO2水平更高,术中T3时ABL水平更低[(0.8±0.4)mmoL/L比(1.2±0.4)mmoL/L];且术中七氟烷[(52.4±7.9)mL比(61.6±10.4)mL]、瑞芬太尼[(1.7±0.4)mg比(2.6±0.5)mg]、去甲肾上腺素[(0.8±0.3)mg比(1.4±0.5)mg]、阿托品[(0.2±0.1)mg比(0.4±0.2)mg]以及术后曲马多[(127.4±32.6)mg比(252.3±62.5)mg]用量更少,术后2 h[(2.4±0.6)分比(3.8±1.0)分]、24 h[(2.0±0.5)分比(2.5±0.7)分]的VAS评分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未发生TAPB相关并发症。 结论TAPB联合全身麻醉可保证急诊开腹胃肠道手术患者术中良好组织氧合灌注,有利于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患者术中麻醉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的用量,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血清PCT及凝血指标对预后判断的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住院治疗的ARDS患者共6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临床研究,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34 ~ 75岁,平均(55.8±11.2)岁。按入院30 d时患者的生存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生存组(36例)和死亡组(24例)。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和肺损伤评分(Murray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于确诊ARDS后24 h内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降钙素原水平(PC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指标的水平。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学检测结果与临床评分之间的关联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相应指标对ARDS患者存活的预测能力。 结果两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死亡组的(26.8±3.1)分比生存组的(22.3±2.6)分]与Murray评分[死亡组的(2.9±0.5)分比生存组的(2.2±0.3)分],死亡组均高于生存组(P均<0.05),血清PCT[(11.29±3.48)μg/L比(4.37±1.65)μg/L]、PT[(25.8±4.7±3.48)s比(16.4±3.1)s]、APTT[(49.4±5.1)s比(32.9±2.5)s]、DD[(4.92±1.05)s比(3.52±0.74)s]水平也高于生存组,但FIB水平低于生存组[(2.78±0.63)g/L比(4.26±0.91)g/L,P<0.05],而两组TT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DS患者的血清PCT、PT、APTT、DD与APACHEⅡ和Murray评分均呈正相关(P均<0.05),FIB与临床评分均呈负相关(P均<0.05)。PCT联合PT、APTT、FIB、DD的预测患者预后的AUC是0.963,显著高于各单一指标的预测价值。 结论血清PCT以及PT、APTT、FIB、DD凝血指标与ARDS患者的肺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且PCT联合凝血指标对ARDS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判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医联体“专全结合”模式下儿童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分级管理与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1-12月本院收治的儿童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110例。所有患儿病情稳定后下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健康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性延伸管理模式,提供健康教育、用药指导、生活方式干预等服务,若病情加重则及时上转,研究组采用医联体“专全结合”模式进行规范化管理,包括组建疾病管理团队、规范诊疗路径、完善药品目录及检测功能及分级管理等。比较分析两组哮喘、过敏性鼻炎控制情况及患儿家长的认可度和满意度。结果 管理6个月后,研究组C-ACT评分[(24.61±2.62)分 vs.(20.30±2.97)分]、PEF水平[(91.32±5.23)% vs.(78.12±4.48)%]较管理前明显升高,过敏性鼻炎体征评分明显下降[(0.93±0.25) vs.(2.04±0.42)分],且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管理期间哮喘急性发作次数[(2.59±0.37)次 vs.(2.14±0.32)次]、住院时间[(8.76±0.85) d vs.(9.41±1.31)d]、医疗费用[(5 028.71±1 037.30)元 vs.(6 273.20±1 739.41)元]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患儿家长对服务的认可度(93.6% vs.85.5%)和满意度(91.8% vs.82.7%)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 医联体“专全结合”模式下儿童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分级管理有助于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实现医院、社区的同质化管理,对患儿病情控制及患者满意度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输液置管在心肺复苏抢救中的效果。 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16年1月在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完成的42例心肺复苏抢救患者的资料(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53~85岁),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颈内静脉置管组、锁骨下静脉置管组、骨髓腔置管组,比较3组建立补液通道所用的时间、置管补液后血压恢复的时间、置管成功率及导管相关性感染率。 结果骨髓腔输液通道所用时间短为(2.03±0.44)min,明显优于其他两组[颈内静脉置管组(3.51±2.57)min,锁骨下静脉置管组(3.01±1.0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髓腔置管组成功置管后血压恢复时间较其他两组缩短[(12.33±0.95)min vs(14.97±2.02)min,(13.97±1.0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髓腔置管成功率[100%(10/10)]高于颈内静脉置管组[83.5%(10/12)]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87.5%(1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髓腔置管组的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低于其他两组(0% vs 6.25%,1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建立骨髓腔内通路操作简单、快捷、方便、时效性最佳,值得在心肺复苏患者救治过程中推广。  相似文献   

18.
蓝林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6):898-899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传统开腹修补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接受腹腔镜修补术(腹腔镜组)与39例接受传统开腹修补术(开腹组)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开腹组,但住院费用高于开腹组(P均〈0.01)。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修补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绝大多数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基层医院腹腔镜下修补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科2006年1月-2014年1月收治腹腔镜下修补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6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64例患者腹腔镜下修补成功,另有1例因十二指肠球后穿孔操作困难即中转开腹完成手术,腹腔镜下修补手术时间为(65±25)min,手术后住院时间(7±2)d。全部患者无术后修补失败而再漏、出血、腹腔及穿刺孔的感染,以及肠粘连梗阻或胃十二指肠梗阻等并发症,穿刺孔一期愈合,患者均痊愈出院,出院后继续经消化内科规范治疗。结论:经腹腔镜修补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痛疼轻、出血少、美容、腹腔干扰轻、冲洗彻底、肠道排气早、恢复快及感染并发症少,并兼顾明确诊断与治疗等优点,并且安全可靠,操作简单,便于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完全腹腔镜脾切除加选择性贲门血管离断术与开腹手术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分析行完全腹腔镜与同期开腹脾切除加门奇静脉断流术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手术均获得成功,腹腔镜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组(280min vs.220min,P<0.05),而排气时间(48h vs.72h)、术中出血量(420mL vs.610mL)、术后住院时间(11d vs.15d)均明显减少(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腹腔总引流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脾切除加选择性贲门血管离断术的近期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且安全可行,具有微创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