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1):1964-1967
[目的]评价术中静脉注射氨甲环酸减少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出血量、降低围手术期输血率的临床效果,证实静脉途径应用氨甲环酸不增加血栓的风险性。[方法]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0月由同一组外科医生完成的连续120例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术中静脉滴注15 mg/kg的氨甲环酸,另一组60例患者为未使用氨甲环酸组。通过测定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Hgb)的变化估算出术后失血量,并记录所有患者的输血情况。[结果]使用氨甲环酸组患者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输血率显著低于未使用氨甲环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隐性失血量比较未见明显差异;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术中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可以减少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降低输血率。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7):1611-1614
[目的]比较氨甲环酸对强直性脊柱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失血量的影响。[方法]2009年1月到2014年12月收治9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均行单侧置换,病人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不应用氨甲环酸,静脉应用组术前10 min给予氨甲环酸15 mg/kg加入100 ml生理盐水静滴,局部应用组关闭切口前倒入氨甲环酸2 g,比较三组的围手术期的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输血反应、手术并发症、血红蛋白变化、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静脉应用组和静脉应用组总失血量、引流量和隐性失血量经方差分析,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用药方式之间无明显区别。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区别。术后血红蛋白的下降三组之间无明显区别,输血率三组均为100%。三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对照组的肌肉间静脉形成发生2例,静脉应用组和局部应用组各发生3例。[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氨甲环酸可减少围手术期出血,但不同用药方式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行初次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的个性化围术期血液管理方案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对2011年12月~2016年12月在本院关节外科进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478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实施围术期血液管理方案的患者共263例为试验组;未施行围术期血液管理方案的患者共215例为对照组。分别记录两组的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含量(术后第3 d),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血制品输注量及住院时间。[结果]试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和输血率、术后血红蛋白下降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试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和应用个性化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血液管理方案十分必要,可以减少围手术期失血,促进患者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术后出血量、输血量、血红蛋白值及凝血功能的影响并对其安全性加以评估。方法:将86例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治疗组在假体安装完成缝合开始时,给1 g氨甲环酸配入100 m 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膝关节假体安装完缝合关节囊后,再给1 g氨甲环酸稀释于50 m L生理盐水注入关节腔内;术后3 h再次静脉滴入1 g氨甲环酸。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人数及术后血红蛋白值、术后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等检测结果;术后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术后1周行常规下肢深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两组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人数比较,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血红蛋白值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和术后3 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及联合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及术后,能明显降低患者的术后失血量及输血量等,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且不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纱布在不使用止血带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止血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们将117例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重度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60例,B组57例。两组患者均在不使用止血带的条件下进行手术,A组术中使用普通纱布进行压迫止血,B组使用带有氨甲环酸的纱布进行压迫止血。记录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血红蛋白下降水平,以及患肢肿胀、瘀斑、深静脉血栓、骨水泥厚度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氨甲环酸纱布组的术中失血量、围术期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血红蛋白下降水平、输血率以及肿胀、瘀斑方面均少于普通纱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引流量、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骨水泥厚度方面,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无止血带下进行膝关节置换手术,术中使用氨甲环酸纱布止血能够明显减少总出血量、降低输血率,不增加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同期双侧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5月~2009年5月,因骨关节炎行硬膜外麻醉下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705例,按同期双侧置换(268例)和单侧置换(437例)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失血量、输血量、住院时间、费用与KSS临床及功能评分等各项指标.[结果]存在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患者比例,双侧组(15.6%)高于单侧组(7.8%),其中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双侧组(7.3%)高于单侧组(3.2%).感染、死亡、肺栓塞等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失血量及输血量双侧组高于单侧组.术后2年KSS临床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SS功能评分,双侧组高于单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双侧膝骨关节炎的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经济、高效,且有理想的手术疗效.术前应对患者做全面健康评估,对存在严重合并症,尤其是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应尽量避免行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不同途径应用氨甲环酸的止血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纳入自2016-12—2017-12行单侧TKA治疗的10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4例静脉应用氨甲环酸(静脉组),38例关节腔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局部组),36例不用氨甲环酸(空白组)。比较3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输血率、术后24 h膝关节疼痛VAS评分、术后6周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以及术后1、3、7 d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压积。结果静脉组与局部组术后输血率低于空白组,静脉组术后输血率低于局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静脉组与局部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少于空白组,且静脉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少于局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静脉组与局部组术后24 h膝关节疼痛VAS评分低于空白组,术后1、3、7 d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压积高于空白组,术后6周膝关节功能HSS评分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单侧TKA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可减少术中出血,降低输血率,同时可减轻术后早期疼痛,对患者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康复具有积极意义,而且静脉应用较局部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氨甲环酸不同的静脉给药时间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失血量和输血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168例患者,男45例,女123例;年龄60~77岁,平均70.5岁;诊断为骨关节炎。按照静脉给药时间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42例。A、B、C组按20mg/kg计算的量稀释于250mL生理盐水中,分别于止血带充气前、松止血带前和松止血后20min静脉注射,D组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注射。对比四组总失血量(术中和术后失血量)、输血量、输血率、术后血红蛋白减少量、相关凝血功能及术后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差异,于术后7d进行下肢血管多普勒检查。结果 总失血量、血红蛋白减少量、输血量、输血率A组均明显少于B、C、D组(P0.05),B、C组少于D组(P0.05),B、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氨甲环酸能有效减少初次单侧TKA围手术期的失血量、血红蛋白下降和输血率;止血带充气前使用氨甲环酸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2):1096-1101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不同给药途径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的影响。[方法]120例拟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30例。A组在缝合关节囊后经引流管向关节腔内灌注溶于50ml生理盐水的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1 g;B组术前0.5 h静滴TXA 20 mg/kg+100 ml生理盐水;C组关闭关节囊前关节周围软组织注射TXA 1 g+100 ml生理盐水;D组在缝合关节囊后向关节腔内灌注50 ml生理盐水。记录围手术期失血量、输血量、输血率、术后血红蛋白浓度和术后3 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皮下瘀斑、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膝周径变化率等指标。[结果]A、B、C三组和D组两两比较,围手术期失血量、输血量和输血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红蛋白浓度A、B、C三组明显高于D组(P<0.05),A、B、C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术后3 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皮下瘀斑率和患膝周径变化率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梗塞、心肌梗塞、脑梗塞等血栓相关事件发生。[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TXA能明显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降低输血率和输血量,尤其是关节腔内灌注TXA既可以减少失血又可以避免静脉给药可能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手段,但其常伴随显著的失血且需要输血,人工合成抗纤溶药氨甲环酸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血液管理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的:探讨术前静脉单剂量使用氨甲环酸减少初次单侧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行初次单侧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未使用氨甲环酸患者291例(对照组)和2013年4月至9月术前静脉单剂量使用15 mg/kg氨甲环酸患者220例(氨甲环酸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第1、3天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住院时间,失血量,输血及血栓事件发生率。结果:氨甲环酸组围术期平均总失血量和输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973.30±355.65)ml vs(1275.20±453.75)ml,5.45%vs 20.62%,P〈0.001]。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术后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5.00%和5.15%(P=0.937)。氨甲环酸组中1例(0.45%)发生深静脉血栓,对照组2例(0.6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1例出现肺栓塞。术后第1天、第3天氨甲环酸组的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术前静脉滴注15 mg/kg氨甲环酸可安全、有效地减少初次单侧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失血及输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减少一期全膝关节翻修术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014年8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行一期全膝关节翻修手术的22例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11例)和对照组(11例)。研究组在切皮之前将1.0 g氨甲环酸稀释于100 ml生理盐水后静脉滴注;对照组仅使用1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术后观察比较两组病人的血液和生化检查结果、出血及输血情况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术前的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病人术后第3、5天的HGB和HC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病人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术后输血量分别为(225.5±161.7)ml和(676.1±214.8)ml,总出血量分别为(1650.1±589.3)ml和(2469.2±684.6)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复查双下肢动静脉彩超,两组病人均未见DVT发生。结论一期全膝关节翻修术术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能有效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量与输血量,有利于术后快速康复,且不明显增加术后血栓等并发症,建议在全膝关节翻修术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perioperative blood loss which may necessitate blood transfusion. In this prospective randomised case control study we analysed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ranexamic acid in reducing perioperative blood loss and requirement of blood transfusion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MethodsFourteen patients (group A) undergoing total knee replacement were given intravenous tranexamic acid twice, once ten minutes before tourniquet deflation and once after four hours. Thirteen patients (group B) were observed as a separate group without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rug. Total perioperative blood loss, need of blood transfusion and D-dimer assay were analysed subsequently.ResultsThe average blood loss in the first group was 266.2 ml and in the second group was 667.5 ml (p < 0.001). average requirement of transfusion in both the groups were 0.54 and 1.6 units of blood respectively (p < 0.001). There was no cas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or any other untoward effects.ConclusionHence from these evidences it was concluded that administration of tranexamic acid during total knee replacement helps to reduce blood loss without increasing the risk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两种不同止血带使用方法对围手术失血总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60例60~75岁单侧TKA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成A组(30例,术中采用截骨完成后使用止血带至手术结束)和B组(30例,术中采用全程在止血带下完成手术),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比较A、B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显性出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比例、输血量及手术时间的差异。结果 A组在显性失血量、手术时间较B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围手术期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比例、输血量A组较B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TKA手术当中截骨完成后开始使用止血带的方法,是一种能够明显减少围手术期总失血量、降低输血比例及输血量的新手术方式,同时减少了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止血带使用方法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对围手术期失血量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行单侧TKA的10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随机分成全程组(手术开始至假体安装完成使用止血带)和短时组(术中截骨完成后至假体安装完成使用止血带),记录2组手术时间、使用止血带时间、肢体肿胀程度、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率、术后是否能主动直腿抬高、有无大腿疼痛,比较2组间的差异。结果2组间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0);短时组输血率明显低于全程组(P〈0.001);短时组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全程组明显降低(P〈0.001)。结论TKA术中短时应用止血带并未增加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可降低输血率以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ransfusion guidelines on perioperative blood usage with a view to identifying a protocol for transfusion therapy in our hospital. Eighty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normal haemoglobin concentrations presenting fo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were studied. The maximum allowable blood loss (MABL) was calculated for each patient using the formula of Kallos et al. Blood loss up to this value was replaced with Haemaccel. When the MABL was reached, a haematocrit (Hct) was performed and blood was given if the Hct was less than 30 in men and 27 in women. Otherwise replacement was with Haemaccel. All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duration of hospital stay, and physiotherapy compliance assessments were recorded. A discharge Hct > 36% was the criterion for overtransfusion.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findings from a retrospective group befor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se guidelines. Analysis of the data demonstrated a reduction in the frequency of transfusion (97% vs 32% P<0.05), the volume transfused (2.7 vs 1.3 units P < 0.05), and the incidence of overtransfusion (45% vs 5% P < 0.05)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in complication rate, duration of hospital stay or physiotherapy scoring. We conclude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guidelines for transfusion in total hip arthroplasty patients has produced a marked reduction in blood usage in our hospital without detrimental effect.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计算机导航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对膝骨关节炎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自2015年2月至2017年12月,回顾分析经传统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5例膝骨关节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期计算机导航下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5例膝骨关节炎患者作为试验组。全部患者术前均表现出膝盖红肿痛、上下楼梯痛、坐起立行时腰部酸痛不适等临床症状,全部患者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仅为传统入路全膝关节置换,试验组在计算机导航系统下实施全膝关节置换。记录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分别于术前、术后5 d检测并对比两组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变化情况;计算并对比两组失血情况及术后各时间点引流量,同时记录患者围术期异体输血率及平均输血量;分别于术前,术后6、18个月采用膝关节功能量表(KSS)评价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同时记录术后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全部患者手术成功完成,术后伤口预后情况良好,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个月。试验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5 d,两组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均较术前降低,但试验组降低不及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中失血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10、24 h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异体输血率低于对照组,输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各时点KSS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但试验组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均有并发症发生,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计算机导航指导下开展全膝关节置换术,较单一全膝关节置换虽延长了手术时间,但更利于减少患者围术期失血量,患者术后异体输血率降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理想,且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LSS)患者围手术期使用氨甲环酸的安全性及其在降低总出血量、显性出血量、隐性出血量及输血量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7年3月—2018年6月,前瞻性随机双盲将巴中市通江新区医院收治的34例需行后路椎板切除椎间融合术的LSS患者分为2组。氨甲环酸组(18例)麻醉成功后一次性静脉滴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100 mL∶1 g)1 g,手术结束前使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100 mL∶1 g)1 g局部冲洗创面;对照组(16例)麻醉成功后给予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记录2组患者围手术期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G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总出血量、显性出血量、隐性出血量及输血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甲级愈合,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脑梗死等并发症。2组患者术前RBC、HCT、HGB、PT、APTT及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 h、72 h氨甲环酸组患者RBC、HCT及HGB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氨甲环酸组总出血量、显性出血量、隐性出血量及输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围手术期使用氨甲环酸对老年LSS患者的血液管理具有积极作用,可以减少围手术期总出血量、显性出血量、隐性出血量及输血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患者围手术期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之间的影响。 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因膝骨关节炎(KOA)伴或不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行单侧TKA的89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男性40例,女性49例,平均年龄(71±6)岁。骨质疏松组和骨量正常各35例,骨量减少组为19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以及术前术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应用公式计算出每位患者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间数据差异,应用SNK-q检验两两比较组间数据差异。 结果所有患者的手术均由同组医师完成。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BMI、手术时间、手术前Hct、Hb水平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骨质疏松组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均显著高于骨量正常组及骨量减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798、23.502,均为P<0.05),显性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骨质疏松患者在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总出血量、隐性出血量多于骨量减少及骨量正常的患者,因此应重视和治疗有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  相似文献   

19.
Zhang J  Zhang H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2):1119-1122
目的 对比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留置引流与否的临床结果.方法 将2008年9月至2010年3月56例单侧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2组,一组留置引流(27例),一组不留置引流(29例),采用相同的手术技术和术后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输血率、疼痛评分、出院时关节活动度、肢体周径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感染、血肿形成、伤口愈合不良等临床结果.结果 术后失血量有引流组为(1250±487) ml,无引流组为(932±332)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877,P=0.006).人均异体血输血量有引流组为(933±487)ml,明显高于无引流组的(510±443)ml(t=3.406,P=0.001).输血率有引流组为88.9%,无引流组为62.1%,明显低于有引流组(x2 =5.364,P=0.021).隐性失血量、肢体周径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疼痛评分、出院时关节活动度两组无明显差异.两组病例均未出现术后感染、血肿形成、伤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结论 无引流组术后失血量小于有引流组,输血量及输血率也相应降低,且在疼痛评分、出院时关节活动度、肢体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等方面,两组病例临床结果相似,膝关节置换术后不常规留置引流可能是更好的选择.本结论尚需大样本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收集自2012-03—2015-04在本院初次行TKA治疗的106例RA患者,随机分为静脉给药组、关节注射组和联合组,静脉给药组于止血带充气前15 min静滴氨甲环酸(TXA)1g,关节注射组术毕缝合关节囊后经关节囊切口注射TXA 1g,联合组于止血带充气前15 min静滴TXA 1g,术毕缝合关节囊后经关节囊切口注射TXA 1g。结果联合组术后24、72 h Hb、Hct均高于静脉给药组和关节注射组,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均低于静脉给药组和关节注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前和术后Fib、PT和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给药组和联合组均无输血者,3组均未发现DVT和肺栓塞。结论 RA患者TKA术前静脉滴注TXA联合经关节囊局部用药可减少围术期失血量,且不会增加DVT和肺栓塞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