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冷饮古今谈     
《诗·豳风·七月》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绫阴”。说明远在三千年前的商代,人们就在隆冬季节把冰雪储藏起来供夏日使用。; 到了周代,还专门设有管取冰用冰的官员,称为“凌人”。《周礼·夭官·凌人》记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屈原的《楚辞·招魂》篇中也有:“挫糟冰饮酎清凉兮”的诗句。  相似文献   

2.
冷饮古今谈     
暑热伏天,喝杯冷饮,顿觉暑去烦消,精神一爽。 冷饮是中国发明的。据《诗·幽风·七月》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说明远在三千年前的商代,人们就在隆冬季节把冰雪储藏起来供夏日使用。 到了周代,还专门设有专管取冰用冰的吏员,称为“凌人”。《周礼·天官·凌人》记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屈原的《楚辞·招魂》篇中也有:挫糟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的食品冷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藏和冷饮食品在我国已有3000年的悠久历史。 冷藏 害藏 远在商代,人们就在寒冬腊月把室外结成的冰块存放起来,供来年夏季冷藏食物之用。《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是说腊月里凿冰通通地响,正月里送进冰窖藏。“凌阴”就是藏冰室,即冰窖,也可称冰库。  相似文献   

4.
古代无冰箱、冰柜,那么,盛夏酷暑是如何冷藏食品的呢? 首先是"井藏法"。苏东坡在《格物粗谈》中曾提到:"夏天肴馔悬井中,经宿不坏。"其次为"冰藏法"。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即有储藏食品的“冰鉴”,这是一种铜制的用来藏冰的容器。在古籍《周礼》中就有冰鉴储存食品的记载:“祭祀供冰鉴。”冰鉴,大概可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冰箱”了。  相似文献   

5.
古代无冰箱、冰柜,盛夏酷暑是如何冷藏食品的呢? 首先是“井藏法”。 苏东坡在《格物粗谈》中曾提到:“夏天肴馔悬井中,经宿不坏。”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即有储藏食品的“冰鉴”,这是一种铜制的用来藏冰的容器。在古籍《周礼》中就有用冰鉴储存食品的记载:“祭祀供冰鉴”。冰鉴,大概可说是世界上最早  相似文献   

6.
趣话古之冰饮料 早在2 500年前,先人就知道要喝冷饮了.西周时期,朝庭设置了"凌人"一职,负责冷饮的制作.每年腊月, "凌人"把冻得厚厚的冰块储藏在深井或地窖里.待到第二年酷热时节,没有融化的冰块就成了难得的冷饮,供给帝王及他的嫔妃们消夏.  相似文献   

7.
《健康必读》2007,(11):30-30
冷饮,大约起源于3000年前的商代,当时的富贵人家已知冬日凿冰贮藏于窖,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需。周朝更设有专掌"冰权"的"凌人"。到了春秋末期,冰的用途就更广泛。诸侯喜爱在宴席上饮冰镇米酒。《楚辞·招魂》中有"挫横冻饮,酹清凉些"的记述,赞赏冰镇过的糯米酒,喝起来既醇香又清凉,可见当时冷饮制作的水平相当高。  相似文献   

8.
《药物与人》2004,(2):60-60
糖尿病,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尿液有甜味的疾病。早在中国古代著名医书《黄帝内经》中就对糖尿病有下述记载:“甘美肥胖,易患消渴。”唐代医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记载:“消渴者,每发小便至甜,医者多不识其疾。”由此可见,糖尿病患者尿中含有糖份这一症状,在很早以前就被发现了。现代  相似文献   

9.
养生格言     
《长寿》1995,(7)
四时唯夏难将摄,瓜茹生菜不宜食,沐浴盥嗽皆暖水,卧冷枕凉俱勿喜。 ——《类修要诀》 忍怒以凌阴,抑喜以助阳。 ——《太上保真养生论》  相似文献   

10.
一、痔的“历史” 早在春秋战国,我国就已提出“痔”这一病名。其名称首见于《山海经》。“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食者不肿,可以已痔”。《庄子·列御寇》记载:“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座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我国最早医书《黄帝内经》就记载了“筋脉横解,肠澼为痔”的病因学说,在当时已认识到痔的发生与血脉扩张及排便不正常有关。宋代出现了治痔的专科。清代《古今图书集  相似文献   

11.
中医所说的“忌口”忌口是指患病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中医很重视忌口,最早的医学经典《内经》就已经记载了食物的“五味所禁”。《金匮》中说:“所食之味,有与身为害”,  相似文献   

12.
大豆 大豆在我国古代称“尗”。俗作“菽”。据《管子》中记载,齐桓公北伐山戎,以戎菽遍布于天下。以此推测,大豆原本亦非中原所产,也是从西域传来,并很快就遍及全国了。据《本草纲目》记载,“大豆有黑、白、黄、褐、青、斑数色,黑者名乌豆,可  相似文献   

13.
在夏、商、周时期,中医妇科学就已经有了萌芽.从甲骨文的卜辞中我们可以发现,早在商代已有关于难产等产孕病的原始文字记载.《山海经》中亦有记载“使人无子”或“宜子”的药物.  相似文献   

14.
陆江 《现代养生》2004,(1):36-36
天然水经过良好的磁处理之后,缔合水分子间的氢键被切断,形成小分子水,一系列性能发生异常变化。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将磁处理水应用于医学,汉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过记载。公元六世纪,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记载:“养肾、强筋骨、益精除烦、通关节、消痈肿”,“炼水饮之,亦令人有子。”公元十三世纪,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去疮瘘,长肌肤”,“炼水饮之,亦令人有子,补男子肾虚,老人虚损,  相似文献   

15.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游泳的记载:“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游之泳之。”还载有“汉有游女”.表明西周时在汉水里就有女子游泳了。  相似文献   

16.
耳针历史的原理简介耳针是祖国古老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中就有“耳脉”的记载。在《内经》时代就奠定了耳与经络关系的基础。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中有用耳穴治  相似文献   

17.
金风送爽,玉露生凉,又是赏桂品香的时节。桂花味甘、性温,有暖胃、散寒的功效。它不仅是供人观赏的名花,而且是食药兼优的名贵花卉。 在我国,桂花入馔历史悠久。早在屈原《楚辞·九歌》中就有记载:“援北斗兮酌桂浆”,后东汉班固《汉书·礼乐志》中也有“尊桂酒,宾人乡”。明代程荣《菜谱》记载了用桂花窨(xūn)制花茶。明代李时珍《本革纲目》曾载有桂花“可作妆茗、浸酒、盐渍及作香擦发泽之类”。可见古人就知道用桂花浸酒、窨制桂花茶了。  相似文献   

18.
豆豉,是我国传统发酵豆制品。古代称豆豉为“幽菽”,也叫“嗜”。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代刘熙《释名·释饮食》一书中,誉豆豉为“五味调和,需之而成”。公元2至5世纪的《食经》一书中还有“作豉法”的记载。古人不但把豆豉用于调味,而且用于入药,对它极为看重。《汉书》、《史记》、《齐民要术》、《本草纲目》等,都有此记载据记载,豆鼓的生产,最早是由江西泰和县流传开来的,后经  相似文献   

19.
古代中医虽然没有专门的高脂血症等名词,但对该病也有许多论述和记载。如最早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就提出“膏人”、“膏脂”等概念,以后也有较多记载.如“痰脂”、“肥人”。  相似文献   

20.
中医治疗肿瘤的历史悠久。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瘤”字的记载两千多年前的《周礼》中记载了专门治疗肿瘤类疾病的医生叫作“疡医”,肿瘤病叫作“肿疡”。宋代《卫济宝书》第一次使用了“癌”这个字。明代开始用“癌”来命名恶性肿瘤。历代医家对肿瘤性疾病的认识逐渐深入。现代中医学认为肿瘤不是一种单一疾病,而是外邪侵袭七情所伤、饮食不节、正气虚损,脏腑功能失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病理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