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MC+颈椎椎间融合器手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07年10月至2010年2月应用MC+颈椎椎间融合器手术治疗11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43~65岁,平均52岁;全部病例均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1.4年。对患者术前、术后Odom评级、JOA评分、椎间隙高度及植骨融合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本组病例术中出血量为30~120mL,平均50mL;手术时间70~110min,平均85min;Odom评级法评定临床疗效:优8例,良好3例,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6分(6~13分)上升至术后3个月平均15.5分(13~17分)及术后1年平均15.8分(13~17分);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丢失高度3个月时平均0.34mm(0.22~0.61mm),术后1年时为平均0.41mm(0.30~0.74mm);植骨融合率为100%。结论应用MC+椎间融合器手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无需使用颈椎前路钢板,术后临床效果良好,椎间隙高度无明显丢失,植骨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2.
颈椎前路手术简便、安全、暴露好、出血少、减压彻底 ,可恢复颈椎的正常序列及正常的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 ,还能行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起到稳定颈椎的作用。我科自 1998年至今 ,收治 16 7例患者 ,均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及前路钢板内固定术 ,提高了植骨融合率 ,获得了满意疗效。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6 7例 ,男 91例 ,女 76例 ;年龄2 9~ 71岁 (平均 4 5 6岁 )。颈椎病 83例 (单节段病变39例 ,双节段病变 35例 ,三节段病变 9例 ) ,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 10例 ,颈椎骨折脱位 74例。1 2 临床表现  83例颈椎病患者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两种前路术式治疗疗效的对比分析。方法记录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住院治疗的双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6例,其中A组患者28例采用前路单节段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B组患者28例采用双节段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结果在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天数的对比分析中,两组数据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比较结果,t检验得出t~▲=3.7581,P~▲=0.0004<0.01两组资料术中失血量上有显著差异性,t~■=1.4937,P~■=0.1411>0.05,t~◆=1.8427,P~◆=0.0709>0.05,两组资料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无显著性差异;在两组患者颈椎曲度和融合节段的高度改善情况的对比分析中,B组的改善情况优于A组的改善情况(P值<0.001)。结论双节段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在颈椎曲度和融合节段的高度改善情况具有高的使用价值,其疗效要优于前路单节段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胡伟 《中国实用医药》2011,6(8):104-105
目的 探讨人工颈椎间盘在颈椎短节段的应用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9位患者施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其中单节段置换8例,双节段置换2例.脊髓型颈椎病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4例,混合型颈椎病2例.结果 随访时间4~19个月,平均时间9个月,对所有患者近期神经功能的改变,椎间影像的变化进行了随访,行JOA脊髓功能评定,JOA评分(17分法)从术前的7分提高到术后的15分.术前术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椎间盘的临床应用,恢复了椎间高度,获得了颈椎的近期灵活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颈椎前路手术是目前颈椎病外科治疗的常用术式。[1]由于颈椎前路手术的解剖比较复杂,涉及诸多重要结构,术中、术后各种并发症常会出现。本文回顾分析了1996年1月至2007年1月我院开展的颈椎前路手术258例,对其出现的早期并发症进行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58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前路手术进行治疗,其中男178例,女85例;年龄18~76岁,平均(50.0±10.6)岁。258例患者中,全瘫两例(0.8%),不全瘫122例(47.3%),无瘫痪症状134例(51.9%)。单节段154例(59.7%);双节段95例(36.8%);三节段9例(2.5%)。1.2方法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椎间盘镜下行椎小关节间融合治疗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黑龙江大庆龙南医学单节段腰椎间盘侧后方突出合并同节段椎体不稳25例实施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椎小关节间融合术。结果手术无神经根、硬膜损伤。术后融合节段腰椎稳定性好。结论本手术方法适用于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合并退变性腰椎小关节不稳。  相似文献   

7.
钢板内固定在颈椎前路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颈椎骨折、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节段性不稳、单节段或多节段脊髓型椎病等病症在临床中并不少见。自2000年起,我们采用颈椎前路开槽式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加自锁钢板内固定治疗3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的脊髓、神经、血管损害所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1]。而单节段颈椎椎间盘退变突出伴相邻椎体骨赘并不少见。选择1999年3月至2011年6月162例此类患者,分别采取3种手术方式,对其疗效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9.
《临床医药实践》2013,(11):846-848
目的:探讨PCM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围术期的护理要点。方法:2011年12月—2013年2月20例患者行PCM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其中三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2例,双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1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置换术10例,双节段或三节段Hybrid手术7例,即联合应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前路椎间融合术。对所有患者进行有效的术前护理和术后护理,总结PCM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护理要点并分析讨论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结果:于术后24 h下床活动18例,术后出现不适2例,经对症处理,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PCM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特别是多节段置换和多节段Hybrid组的围术期护理非常重要,并发症风险高,密切、及时、有效的护理有利于患者的功能重建和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老年颈腰椎合并椎间盘疾病的特点,对其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016年行手术治疗的60岁以上颈腰椎并发椎间盘病的患者64例,对其进行8个月~3年的随访。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颈腰椎并发椎间盘病多发于老年人群,颈椎和腰椎节段症状可互相掩盖,在诊断时应全面仔细。同时颈腰椎椎间盘突出是本病的重要原因。结论颈腰椎并发椎间盘病多发于老年人群,其退变性病变和颈腰椎间盘突出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原因,且合并症较多。在手术治疗时应在两个节段并重时先行颈椎手术,一轻一重时应选择病情较重的节段进行手术。同时配合中医非手术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两年间收治的不同程度、不同原因的颈椎管狭窄症病例,实施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回顾、分析和随访,论证了此种手术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首选和最佳的治疗手段,疗效满意。本组10例,后纵韧带骨化1例,多间隙颈椎病4例,无骨折脱位须髓损伤2例,颈椎骨折致颈髓损伤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1例,其中不全瘫8例,全瘫2例。X线侧位测量椎管直径与椎体中矢径比值0.6,小于0.75,其它影像学检查:颈髓多节设不同程度受压,均符合颈椎管狭窄症诊断标准。本组10例均采取顿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式,其中8例"双开门",2例"单开门",随访3-30个月,全瘫2例…  相似文献   

12.
郭卫春  黄文俊  汪光晔 《安徽医药》2015,19(9):1686-1690
目的探讨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ACDF)治疗单节段椎间盘退变引起的脊髓或神经根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0月至2012年年8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颈椎病病例,随机进行分组,其中实验组:24例行ProDisc-C 置换术,对照组:22例行ACDF。评价指标主要如下: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两组术前、术后3、12月VAS评分,JOA评分,手术邻近节段活动度,颈椎活动度( ROM)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46例患者全部获得平均12个月(8~18个月)随访。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 P <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试验组整个下颈椎的活动度及邻近节段活动度各个随访时段与术前相比无变化(P>0.05);对照组在术后3个月整个下颈椎活动度较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时逐渐恢复正常,术后12个月邻近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对照组术后出现3例吞咽困难。结论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ACDF)治疗单节段椎间盘退变引起的脊髓或神经根颈椎病在中短期随访中临床效果满意,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能有效保留颈椎活动度,减少临近节段的退变,并且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3.
前路颈椎手术治疗颈椎病及颈椎损伤的疗效已得到肯定[1,2],目前的植骨及内固定方法仍存在差异。我们于1998年11月自行设计了钛制网接骨板从前路固定颈椎1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脊髓型颈椎病12例,男9例,年龄48~71岁,平均62.6岁;女3例,年龄53~68岁,平均64.2岁。节段分布为:颈4-52例,颈5-64例,颈4-5和颈5-62例,颈5-6和颈6-72例,颈3-4、颈4-5和颈5-61例,颈4-5、颈5-6和颈6-71例。颈椎损伤4例,男3例,年龄51~57岁,平均53.4岁,其中高位不全瘫1例;女1例,49岁。4例颈椎损伤节段分布(按Allen系  相似文献   

14.
<正>多节段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是以椎间盘变性、突出为病理基础,影像学上表现为颈椎多个节段的骨质增生、骨赘形成及椎间盘突出,造成对颈髓多平面的压迫,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类颈椎病。手术减压重建颈椎序列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传统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方式是行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对于脊髓受压节段的所有椎体行次全切除。但是随着减压节段的增多,手术难度增大,  相似文献   

15.
钱三祥  赵文 《安徽医药》2013,34(7):985-986
儿童颈椎间盘钙化已有报道,但非相邻节段椎间盘钙化的病例并不多见,本院诊治1例儿童双节段椎间盘钙化,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岁,因"颈部疼痛活动受限4 d"入院。患者及家属诉2012年7月24日出现颈部疼痛、活动受限,否认有外伤史,就诊于当地医院,行颈椎正侧位片(见图1)检查疑似颈第4/5颈椎先天性变异,遂于2012年7月28日就诊于我院,行  相似文献   

16.
张鑫  叶晓航  许金卫  王梦影 《河北医药》2011,33(21):3242-3243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与临床意义。方法240例颈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按阶段、类型、程度进行分析。结果颈椎间盘突出多阶段常见,单节段少见,多发生于C3-4、C4-5、C5-6、C6-7椎间盘,以C5-6椎间盘最多见,中央型突出常见。突出程度多在2~5mm。结论CT检查能显示椎间盘突出的节段、类型、程度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近期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2010年1月至2010年7月应用DISCOVER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患者3例,术前和术后2个月进行JOA评分,并摄颈椎正侧位、前屈后伸位X线片,观察假体稳定性、颈椎置换节段和C3~C7节段的活动度,统计手术并发症及其转归。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后出现一过性声音嘶哑1例,1个月内自愈。随访2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3分(7~12分)上升至术后平均15.3分(14~17分),置换节段术前活动范围平均9.7°,术后平均为6.5°;颈椎(C3 C7)活动度术前术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能获得与传统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同样的手术效果,术后达到即刻稳定,纠正并维持了颈椎近正常的活动度,是治疗颈椎病的较好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8.
肖学裘 《江西医药》2001,36(2):117-118
颈椎椎间盘突出是慢性压迫颈髓最常见的原因.自1997年以来,我科对多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我科手术的26例病人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78例颈椎椎间融合器临床应用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颈椎椎间融合器(CFC)临床应用的疗效。方法 随访78例植入CFC的脊髓型颈椎病,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外伤性颈椎不稳患者,观察CFC临床应用疗效。结果 单节段融合率为100%,二节段融合率为94.4%;三节段融合率为66.7%,并发症发生率为9%。结论 CFC的疗效随融合节段的增加而有所降低;钛合金Cage的并发症值得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及融合节段的确定。方法对手术治疗的32例颈椎病,分别摄术前及术后随访之颈椎正侧位、伸屈侧位X线片及颈椎MR检查。32例均经前路行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以颈椎不稳节段与颈椎主要退变节段重合,并行减压内固定患者7例;对25例颈椎不稳与颈椎病节段不重合,其中仅处理颈椎病节段9例;在处理颈椎病节段同时处理颈椎不稳节段16例。以JOA"17"评分法分别对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情况予以评价,对数据行均值t检验。结果经12~36个月随访(平均25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平均改善率61.2%。均值t检验: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及融合术,合理选择颈减压及融合节段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