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PET-CT融合解剖和功能成像的优势,能较准确判断患者疗后情况,同时通过SUV值不同筛选治疗后高危病例,为其提供及时的补充治疗提供理论依据[1].笔者搜集了非小细胞肺癌疗后患者38例,对比研究18FDG PET-CT与CT在其放化疗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PET-CT融合解剖和功能成像的优势,能较准确判断患者疗后情况,同时通过SUV值不同筛选治疗后高危病例,为其提供及时的补充治疗提供理论依据[1].笔者搜集了非小细胞肺癌疗后患者38例,对比研究18FDG PET-CT与CT在其放化疗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PET-CT融合解剖和功能成像的优势,能较准确判断患者疗后情况,同时通过SUV值不同筛选治疗后高危病例,为其提供及时的补充治疗提供理论依据[1].笔者搜集了非小细胞肺癌疗后患者38例,对比研究18FDG PET-CT与CT在其放化疗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PET-CT融合解剖和功能成像的优势,能较准确判断患者疗后情况,同时通过SUV值不同筛选治疗后高危病例,为其提供及时的补充治疗提供理论依据[1].笔者搜集了非小细胞肺癌疗后患者38例,对比研究18FDG PET-CT与CT在其放化疗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PET-CT融合解剖和功能成像的优势,能较准确判断患者疗后情况,同时通过SUV值不同筛选治疗后高危病例,为其提供及时的补充治疗提供理论依据[1].笔者搜集了非小细胞肺癌疗后患者38例,对比研究18FDG PET-CT与CT在其放化疗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PET-CT融合解剖和功能成像的优势,能较准确判断患者疗后情况,同时通过SUV值不同筛选治疗后高危病例,为其提供及时的补充治疗提供理论依据[1].笔者搜集了非小细胞肺癌疗后患者38例,对比研究18FDG PET-CT与CT在其放化疗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PET-CT融合解剖和功能成像的优势,能较准确判断患者疗后情况,同时通过SUV值不同筛选治疗后高危病例,为其提供及时的补充治疗提供理论依据[1].笔者搜集了非小细胞肺癌疗后患者38例,对比研究18FDG PET-CT与CT在其放化疗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PET-CT融合解剖和功能成像的优势,能较准确判断患者疗后情况,同时通过SUV值不同筛选治疗后高危病例,为其提供及时的补充治疗提供理论依据[1].笔者搜集了非小细胞肺癌疗后患者38例,对比研究18FDG PET-CT与CT在其放化疗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PET-CT融合解剖和功能成像的优势,能较准确判断患者疗后情况,同时通过SUV值不同筛选治疗后高危病例,为其提供及时的补充治疗提供理论依据[1].笔者搜集了非小细胞肺癌疗后患者38例,对比研究18FDG PET-CT与CT在其放化疗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PET-CT融合解剖和功能成像的优势,能较准确判断患者疗后情况,同时通过SUV值不同筛选治疗后高危病例,为其提供及时的补充治疗提供理论依据[1].笔者搜集了非小细胞肺癌疗后患者38例,对比研究18FDG PET-CT与CT在其放化疗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18F-FDG PET-CT显像在淋巴瘤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PET-CT 对淋巴瘤治疗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40 例经治疗的淋巴瘤患者行18F-FDG PET-CT显像,其中5例于治疗前后多次显像,评价其疗效,与临床疗效评价作对比。结果 5例患者行多次显像,其中2 例治疗后病灶消失,2例缓解,1例肿瘤复发,皆与临床相符。35例患者治疗后行PET-CT显像,30 例临床疗效为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的患者中,PET-CT显像阳性者25 例;5 例临床确认有肿瘤复发或明显残余,PET-CT显像均为阳性,PET-CT显像后改变了进一步临床治疗方案。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能灵敏、准确地检出淋巴瘤复发及残余病灶,对疗效评价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PET-CT与CT对左乳癌术后辅助放疗患者心脏主要亚结构勾画的差异。方法采用纵向列研究设计方法,将88例左乳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左乳癌术后CT辅助放疗患者心脏主要亚结构勾画,而试验组则接受左乳癌术后PET-CT辅助放疗患者心脏主要亚结构勾画。收集整理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利用CT及PET-CT定位后的左乳癌术后辅助放疗患者心脏主要亚结构勾画差异。结果分别测量试验组和对照组的88例患者的左心室的体积,结果发现对照组CT定位的左心室的体积均值为115.7 m^3;试验组PET-CT定位的左心室的体积均值为96.8 m^3。结论 PET-CT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对左乳癌术后辅助放疗患者心脏主要亚结构进行勾画。PET-CT进行图像定位明显优于CT图像的定位,更加精确,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依据,适合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食管癌初治患者IMRT前PET-CT显像对其治疗方案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60例经食管镜检证实的食管癌患者,患者均为初次治疗,经常规影像检查后拟行IMRT。放疗前行PET-CT显像,观察是否有分期和治疗方案改变。结果 与常规影像比,PET-CT显像使12例患者分期发生改变(2例T期上调、6例N期上调、2例N期下调、2例M期上调)。3例患者由于新发现较多的远处转移,治疗方案由放疗改为化疗。PET-CT检查导致20例患者靶区改变,其中16例因发现更多转移淋巴结使靶体积增大,4例则排除了淋巴结转移使靶区缩小。结论 PET-CT对食管癌区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诊断有一定优势,有助提高分期准确性,改变了部分患者治疗决策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PET-CT在食管癌临床分期诊断和三维适形放疗靶区勾画及治疗计划制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7-2008年经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20例人组,其中2例接受手术治疗,18例行三维适形放疗.患者疗前行PET-CT模拟定位,比较食管镜、食管钡餐造影、CT、PET-CT_(SUV2.5)、PET-CT_(40%SUVmax)图像上的病变长度及最大横径,观察CT与PET-CT对临床分期诊断的差异.依据CT、PET-CT_(SUV2.5)和PET-CT<40%SUVmax>勾画靶区并制定治疗计划,评价3套计划受量情况.结果 食管镜、食管钡餐造影、CT、PET-CTS_(SUV2.5、PET-CT_(40%SUVmax))所示病变长度分别为4.93、5.06、6.67、5.89、4.84 cm,CT、PET-CT_(SUV2.5)、PET-CT_(40%SUV)所示病变最大横径分别为4.05、3.38、2.95 cm.CT图像诊断31个淋巴结转移,PET-CT图像诊断21个淋巴结转移,共同诊断14个,17个淋巴结CT诊断阳性而PET-CT为阴性,7个淋巴结CT诊断阴性而PET-CT为高代谢.5例患者经PET-CT模拟定位后M分期由Mn期改为_1期,1例经PET-CT模拟定位后由M_0期改为M_1期,1例CT和PET-CT M分期一致.依据CT和PET-CT_(SUV2.5)勾画的GTV基本相等2例,CTV_(CT)GT_(SUV2.5)者13例,GTV_(SUV2.5),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疗前FDG PET-CT获得的NSCLC原发灶代谢参数及其临床因素对NSCLC放疗患者预后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7—2013年间在本院首程放疗前行PET-CT的170例NSCLC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因素、原发灶SUVmax、SUVmean、MTV及TLG等参数与患者预后关系。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分析,应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蕈样肉芽肿(MF)分期、疗效评价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分析1例MF在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18F-FDG PET-CT显像结果及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中年女性,因全身红斑肿块伴皮肤瘙痒4年,加重半年入院.头面部肿块活组织检查确诊为MF,治疗前PET-CT提示皮肤广泛受侵,全身多处淋巴结及双侧乳腺、心包及胰腺受累.治疗中PET-CT提示病灶18F-FDG代谢减低,病情部分缓解;而治疗中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显示颅内淋巴瘤浸润,提示病情进展.改变化疗方案继续化疗,治疗后PET-CT提示全身未见18F-FDG代谢异常增高灶;患者出院后2个月复查头颅MRI,显示颅内新出现淋巴瘤浸润病灶,提示病情进展.后患者经过多次化疗及放疗,终因病情进展死亡.结论18F-FDG PET-CT在MF分期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而治疗中、治疗后PET-CT的疗效判断存在一定的假阴性,颅内浸润的MF患者仍需行头颅MRI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骨髓活检对基于疗前PET-CT分期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ENKTCL)的诊断及预后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3—2021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初诊ENKTCL的186例完成骨髓活检及骨髓穿刺的患者资料, 分为骨髓穿刺+骨髓活检组(186例)、PET-CT分期+骨髓活检组(139例), 比较组间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 对数据进行分析绘图并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全组患者中骨髓活检阳性45例(24.2%), 其中骨髓穿刺阳性30例。141例骨髓活检阴性的患者中骨髓穿刺也均为阴性。139例患者同时完成疗前PET-CT分期与骨髓活检, 30例PET-CT诊断骨髓阳性患者中22例经骨髓活检确诊, 109例PET-CT骨髓阴性患者中虽有5例骨髓活检阳性, 但均因同时有其他远处部位转移而被诊为Ⅳ期。PET-CT对于骨髓受侵的诊断灵敏度为81.5%, 特异度为92.9%, 阳性预测值为73.3%, 阴性预测值为95.4%。其中PET-CT诊断的早期(Ⅰ-Ⅱ期)患者, 骨髓活检均为阴性(阴性预测值为100%)。在Ⅳ期患者(5...  相似文献   

18.
PET-CT可用于具有FDG摄取活性的淋巴瘤分期,尤其对结外病变的诊断优于其他检查.基线的PET-CT评估利于后续的治疗效果评价.PET-CT对霍奇金淋巴瘤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骨髓受累评价优于骨髓活组织检查.目前许多研究表明中期PET-CT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预后相关,但尚不足以依据其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终期PET-CT是评估FDG摄取性淋巴瘤预后的最佳指标.不推荐PET-CT用于淋巴瘤患者的随访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DG PET-CT)及胸部CT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价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早期化疗效果的临床价值,并根据肿瘤治疗反应调整临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诊断不能手术治疗的40例ⅢB和Ⅳ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肿瘤葡萄糖代谢率的改变[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变化率]及RECIST预测NSCLC早期化疗疗效情况。结果 PET-CT评价NSCLC患者化疗1个周期结束后有治疗反应者32例(△SUVmax≥20%),无治疗反应者8例(△SUVmax <20%)。2个周期化疗结束后,胸部CT评价有反应者28例,无反应者12例。以RECIST评价疾病进展情况,部分缓解28例,无进展6例,进展6例。其中PET-CT评价有治疗反应者中部分缓解27例,无进展4例,进展1例;PET-CT评价无治疗反应者中部分缓解1例,无进展2例,进展5例。PET-CT在化疗1个周期结束后即可观察到疗效,与RECIST(≥2个周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1,P<0.05)。结论18F-FDG PET-CT在NSCLC患者化疗1个周期后即能反映化疗的敏感性,可为肿瘤再分期、合理选择药物及临床治疗方案的更改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检查对结直肠癌诊断及治疗的影响。方法对56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行全身PET-CT检查。将入组患者根据其CT表现及PET-CT扫描结果进行分期,并比较2种分期结果。结果 PET-CT检查判断临床分期:56例结直肠癌T分期中,53例PET-CT检查分期判断准确,44例CT检查分期判断准确,PET-CT检查对判断结直肠癌T分期的准确性较CT检查高(χ2=6.235,P=0.024);56例结直肠癌N分期,PET-CT检查判断准确52例,CT检查判断准确43例;PET-CT检查对判断结直肠癌N分期的准确性与CT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χ2=5.617,P=0.033);CT检查发现了15例患者27处转移,PET-CT检查发现了21例患者48处转移,改变了6例患者的M分期。15例患者因PET-CT检查结果而改变了治疗策略,影响率为26.8%。结论 PET-CT检查对结直肠癌的临床分期判断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