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香玲  杨虎  赵容 《职业与健康》2014,(20):2959-2961
目的确定北京市凤山矿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并确定职业病防护设施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的效果。方法采用职业卫生检测法、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法、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等方法进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结果工作场所中石灰石粉尘的8 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呼尘0.09-0.39 mg/m^3,总尘0.16-1.01 mg/m^3,满足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要求。碎运破碎机工人8 h等效声级为93.6 dB(A),噪声超标;其他工种的8 h等效声级满足噪声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结论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为石灰石粉尘、稳态噪声,粉尘作业为0级(相对无害作业);稳态噪声危害程度分级为Ⅰ级(轻度危害)和Ⅱ级(中度危害),稳态噪声的危害程度较高;粉尘的职业病防护措施效果较明显,噪声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应重点关注个体防护用品的使用及劳动者实际接触噪声的时间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生产试运行期间,根据职业病防护设施运行情况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分析该建设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程度,评价其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控制效果。方法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并结合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职业病防护水平和定量分级结果,对试运行期间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及职业健康影响进行评价。结果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环氧乙烷、乙二醇、乙醇胺、氨和噪声。经检测,环氧乙烷短时间接触浓度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均小于其最低检出浓度1 mg/m3;乙二醇短时间接触浓度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均小于其最低检出浓度14 mg/m3;乙醇胺短时间接触浓度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均小于其最低检出浓度2×10-4mg/m3;氨短时间接触浓度最高为2.84 mg/m3;氨时间加权平均浓度0.11 mg/m3;噪声周等效A声级最高为83.2 dB(A)。现场检测结果表明各岗位工人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均不超过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结论该项目属职业病危害程度严重的建设项目。该项目职业卫生方面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规范和标准要求,该建设项目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某汽车弹簧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分析,确定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制订防护对策。方法运用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进行识别和分析。结果汽车弹簧生产过程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噪声、粉尘、化学毒物、高温和紫外辐射等危害因素,现场检测结果显示,噪声合格率为30.8%,高温作业岗位的WBGT指数100%超过限值,紫外探伤岗位紫外辐射强度100%超标,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均低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结论汽车弹簧制造职业病危害的防护应以职业危害关键控制点为重点,采取切实可行的职业病危害防护对策,减少或消除职业病危害。  相似文献   

4.
对某电动车电池生产企业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和检测。结果显示,铅酸电池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铅尘、铅烟、炭黑粉尘、硫酸、噪声、高温等,分别有3个接触噪声岗位、5个接铅工种、1个接触硫酸工种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强)度超过国家标准,提示该项目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铅和噪声,应加强有关作业工人的防护。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5.
某化工厂溴素生产过程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某化工厂溴素生产过程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对未达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系统或单元提出职业卫生补充措施。方法根据现场调查与检测结果,按规范对其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评价。结果该建设项目存在氯气、溴、二氧化硫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有毒物质的浓度符合卫生限值要求。结论该项目属于严重职业病危害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职业病防护措施达到了一定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识别某制药企业废水处理中心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其职业病危害程度进行分析、评价。 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与检测的方法,结合实验室分析,对废水处理中心职业病危害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 结果 该企业废水处理中心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碳酸钙粉尘、噪声、工频电场以及氨、硫化氢等化学有害物质,其中氨、硫化氢和噪声为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各岗位工人接触有害物质的浓度或强度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 结论 该废水处理中心采用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运行良好,其日常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应以避免急性中毒,督促工人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为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预防、控制和消除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建设项目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方法采用类比法、检查表法、经验法和综合分析法对云浮市某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危害程度和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进行评价。结果该建设项目生产后可能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噪声、高温、化学毒物等,类比企业工作场所噪声合格率55.0%,粉尘最大短时间接触浓度为13.3mg/m2,湿球黑球温度、主要化学毒物浓度均在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范围内;项目选址、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布局、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和建筑物卫生学等基本符合国家有关要求。结论该建设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建设项目,在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阶段如能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职业病防护设施,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真正落实到设计、施工中,该项目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是可以预防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识别、分析某生产DHA或AA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探讨防护对策及管理措施。方法采用类比法、检查表法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该项目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盐酸、氢氧化钠、噪声、高温等;类比现场粉尘短时间接触浓度合格率为80.00%;有毒物质合格率为100.00%;噪声合格率为91.67%。结论从职业卫生角度分析,该建设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一般项目,拟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基本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9.
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的方法,调查某胶乳生产企业基本情况、生产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及浓度(强度)、职业病防护措施、职业卫生管理及职业健康检查等。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苯乙烯、丁二烯、氨、盐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化学因素和噪声、工频电磁场等物理因素。虽然本次检测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但生产中存在2-乙烯基吡啶对作业人员的危害不容忽视。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0.
周伟  何家禧  左弘 《职业与健康》2008,24(24):2641-2643
目的对集成电路芯片行业职业病危害特征和卫生防护效果进行调查,为防控职业病危害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确定其危险性,并评价其防护效果。结果该行业存在氨、氢氟酸、磷化氢等严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工作场所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基本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接触人员职业健康检查未发现职业病或疑似职业病。结论该行业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企业,现行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基本达到防护效果,需定期进行危险性评价和实行危险度的管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了解硝基苯法生产4-氨基二苯胺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职工健康的影响。方法通过现场调查、检测和职业健康检查,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运行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苯胺、硝基苯、硫酸、甲醇、甲苯、乙苯、镍、高温、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检测。苯胺短时间接触浓度为0.30~1.46 mg/m3,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0.30~0.32 mg/m3;硝基苯短时间接触浓度为3.30×10-3~26.67×10-3mg/m3,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3.30×10-3~8.30×10-3mg/m3;各工种接触噪声强度为77.3~84.6 dB(A);工作场所高温测量结果为19.7~21.4℃;苯胺、硝基苯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全部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企业连续3年的职业健康检查表明肝功异常率较高。结论硝基苯法生产4-氨基二苯胺生产过程对职工健康存在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山东省3家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生产企业工作场所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分布进行职业卫生调查,并对工作场所空气中生产性粉尘、化学毒物和物理因素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现有防护设施有效。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企业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行业,日常管理的重点在于准确识别、检测与评估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开展职业健康监护,以降低职业危害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磷采选过程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某磷采选工程项目进行职业卫生调查与检测,对其结果按职业卫生相关标准、规范进行评价。结果该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有效运行,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基本符合要求,建筑卫生学及辅助用室基本符合国家标准。大部分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强度、浓度未超职业接触限值,项目岗位总合格率77.5%(62/80)。结论某磷采选工程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可行、有效,其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噪声和其他粉尘(矿石尘),应加强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岗位的个体防护。  相似文献   

14.
安刚 《中国卫生工程学》2013,(3):213-214,216
目的识别、分析某粮油公司精炼油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存在的主要环节,预测其可能造成的职业病危害程度,探讨防护对策和措施。方法选择与建设项目在原辅料、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的某稻谷加工有限公司精炼车间进行类比,采用类比法、经验法与定量分级法相结合的原则进行预评价。结果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白土粉尘、磷脂粉尘、二氧化氯、丙酮、氢氧化钠、磷酸、对苯二甲酸、工频电场、噪声和高温。部分类比检测结果显示:白土添加岗位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0.8 mg/m3;离心岗位磷酸低于最低检出浓度0.16 mg/m3;碱液混合器岗位氢氧化钠低于最低检出浓度0.005 mg/m3,脱溶机岗位工人接触的噪声声级为68.1 dB(A)未超过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该项目的选址、总体布局、建筑卫生学要求、生产工艺、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辅助用室、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卫生专项经费概算等方面基本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结论该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一般的建设项目,参考类比检测结果,项目按设计采取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应急措施,可使运营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降到最低点,从职业卫生角度分析该项目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污水处理工序中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存在的主要环节,提出针对性的防护对策。方法采取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根据国家现行职业卫生标准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嫡果污水处理工序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硫化氢、氨、甲醇、氯气,噪声、紫外线,病原性细菌、病毒和蠕虫卵等。在8个测试点中,氨短时间接触浓度为0.27-0.83mg/m^3;硫化氢最高接触浓度为0.53—5.56mg/m^3。结论该污水处理生产工序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均未超出国家标准。为防范发生职业中毒事故发生,应加强日常职业卫生管理和非正常作业情况下的应急防护。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专业作业车生产过程职业卫生现状,指导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方法通过对某公司专业作业车生产过程进行现场调查,对该生产过程中三类10种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分析和评价。结果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均低于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结论该企业在正常生产情况下不会对劳动者造成职业危害;虽然建立了较为全面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生产操作规程,但仍存在个人防护用品使用不当、工作人员防护意识差、工作场所缺乏警示标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识别某单位磷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检测,评价防护设施设置的有效性,提出有效可行的补充措施及建议.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规范、标准,采用现场调查、工程分析、职业卫生检测等方法对某单位磷化生产线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某单位磷化生产过程中电镀工接触NaOH、HCl、H2S04、Ni、H3P04的浓...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识别樟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评价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控制效果。方法采用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定量分析方法。结果生产过程中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有樟脑(升华室内短时间接触浓度为168.6mg/m^3、包装工位8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32.1mg/m^3)、二甲苯(8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0.1mg/m^3)、噪声[82dB(A)]及高温(湿球黑球温度WBGT24.2℃)。结论樟脑包装车间通风排毒设施未能满足正常生产需要,应增设樟脑包装车间局部通风排毒罩,加强职业安全卫生培训和保障一系列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的落实,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该农药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浓度及分布,探讨代森锰锌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和关键控制措施,为该类工程的职业病防治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要求,对该农药厂代森锰锌生产线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及分析。结果该农药厂工作场所中二硫化碳、乙二胺、硫酸锰、硫酸锌粉尘、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要求,合格率为100%。结论该企业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运行有效,但仍应加强计量槽、反应釜、离心机等设备的日常维护,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刘勇  赵梁  孙凯峰 《职业与健康》2010,26(7):806-807
目的通过对某电子装配生产厂房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明确建设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对未达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系统或单元提出职业病控制措施的建议。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和检查表法进行定性、定量评价。结果二甲苯的短时间接触浓度及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溶剂汽油的短时间接触浓度超标。结论该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基本可行。部分岗位超标原因,可能是设计风量不足或废气吸附装置未定期清理或更换,阻力过大造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