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分析房颤患者服用华法林抗凝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与不良事件的关系。方法对251例长期服用华法林抗凝的房颤患者,进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收集和出血、栓塞及死亡事件的跟踪随访。以INR在治疗目标范围内的时间百分比(TTR)来反映华法林抗凝质量。结果 251例患者平均TTR值仅为32.4%,只有12.0%的患者获得高水平抗凝质量(TTR≥6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2.911)和脑卒中史(OR=5.608)是低质量抗凝的影响因素。不同抗凝质量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不良事件均发生在TTR65%的患者。结论房颤患者服用华法林抗凝质量差,远低于有效的抗凝水平。医护人员需对年龄60岁、脑卒中史和TTR65%的患者加强抗凝管理,改善抗凝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QCC"小组,确立"提高护理满意度、避免发生护理不良事件"为QCC活动的课题,对58例脑卒中患者给予品管圈护理。出院时采用满意度调查表的方式评估护理满意度,并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未发生肺部感染、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医源性感染、非计划性拔管及化验标本送捡率不达标等护理不良事件。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98.3%(57/58)。结论在脑卒中患者中应用品管圈护理模式,可避免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提高护理满意度,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术前焦虑是围术期患者最常见的临床问题之一。许多研究表明,术前焦虑与围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如失眠、术后疼痛、术后恶心呕吐、术后谵妄等。术前焦虑与围术期不良事件发生机制的关联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可能涉及多个系统功能的调节紊乱。针对术前焦虑进行合理的干预或治疗,或将有助于减少围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本文选择失眠、术后疼痛、术后恶心呕吐及术后谵妄等较为典型围术期不良事件,从术前焦虑与围术期不良事件的关系、发生机制及干预策略等角度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推拿手法联合麦肯基疗法对肩颈部脂肪垫过厚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月笔者科室就诊的98例肩颈部脂肪垫过厚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推拿手法治疗,观察组采用推拿手法联合麦肯基疗法治疗,两组均治疗20 d。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评分、疼痛程度、肩颈部脂肪垫最大厚度及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疗效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评分、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肩颈部脂肪垫厚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两组患者均无皮下出血、骨折、晕厥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采用推拿联合麦肯基疗法治疗轻中度肩颈部脂肪垫过厚,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降低肩颈部脂肪垫厚度,缓解患者的疼痛及其他临床症状,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具有起病急、进展快、致残率高等特点,是全球第二大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导致脑卒中复发、预后差、病死率高的重要原因。本文就慢性肾脏病引起的脑卒中及其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进行综述,以便早期进行预防、及时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老年血管性疾病患者知识水平,减少血管性疾病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对154例住院老年血管性疾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主要内容为血管性疾病发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B族维生素与血管性疾病的关系,健康生活方式的作用等。结果教育后患者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采用科学饮食方式的比例较教育前显著提高(均P〈0.01);患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减少(P〈0.01,P〈0.05)。结论对老年血管性疾病患者进行Hcy知识的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的知识水平,改变其不良饮食习惯,减少血管性疾病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推拿按摩致四肢瘫痪3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推拿按摩致四肢瘫痪3例报告袁庆国1姜宏志1刘树山1四肢瘫痪是颈部外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颈椎病、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及其它椎管内病变患者轻度颈部外伤后即可发生脊髓损伤而致四肢瘫痪〔1〕。1990~1996年我院收治颈段脊髓外病变40例,其中3例为推拿按摩引...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护理人为差错的特点及其与不良事件的关系,为减少护理不良事件、保证患者安全提供依据。方法从某三级甲等医院的护士不良事件上报系统收集护理不良事件,根据SRK模型进行人为差错分类。结果共收集护理不良事件806起,其中护理人为差错占74.32%,非人为差错占25.68%;在护理人为差错中,规则型错误所占比例最高(58.43%),其次为技能型疏忽和技能型遗忘(分别为22.37%和11.69%),知识型错误和规则型疏忽占比较少(分别为7.18%和0.33%);不同类型护理人为差错导致的不良事件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知识型错误、规则型错误导致的不良事件严重程度显著高于技能型遗忘和技能型疏忽(均P<0.01)。结论护理人为差错是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因素,知识型及规则型人为差错引起的护理不良事件后果较严重,需要从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防范护理人为差错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正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可以有效改善脑血流供应,预防缺血性脑卒中~([1])。但是作为一种有创治疗方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本身存在一定的围术期死亡、缺血性卒中和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风险,这些事件的发生不仅使围术期安全性受到威胁,也影响手术对脑缺血事件的预防效果。脑卒中是CEA围术期的重要并发症。各临床  相似文献   

10.
颈部肌群与颈椎病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颈椎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但病因、病理机制未明。颈椎病大多采用非手术疗法,临床缺乏客观量化的疗效评价标准。近年来的研究证实,颈椎病人颈部周围肌群生物力学性质发生变化,是颈椎病发生发展以及推拿手法作用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临床护士不良事件风险感知、不良事件报告习惯的状况及两者关系。方法采用护理不良事件风险感知结构维度量表和临床护士不良事件报告习惯问卷,对泰安市10所综合医院917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临床护士不良事件风险感知得分为16.48±3.79;临床护士不良事件报告习惯得分为36.80±19.71;患者照护风险感知对护士不良事件报告习惯具有预测性(P0.05)。结论临床护士不良事件风险感知与报告习惯有待提高,不良事件风险感知对其报告习惯有影响。可通过增强临床护士不良事件风险感知意识和能力来提高护士不良事件报告行为,以更好地提高患者安全管理水平,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构建基于临床知识库的智能学习型不良事件管理系统并评价其应用效果。 方法 组建研发小组,构建智能学习型不良事件管理系统,包括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知识库,以及事件上报、分析、整改、分享、数据统计分析5个模块,结合试点病区医务人员反馈的改进需求对系统进行优化后正式上线。 结果 系统应用前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68‰、0.72‰;系统应用后不良事件引发的投诉率由16.85%降低至12.04%,流程改进数量由28个增加至43个;医务人员对医院患者安全文化同意率除组织学习与持续改进、对患者安全的管理支持两个维度外,其他10个维度显著提高(均P<0.05)。 结论 基于临床知识库的智能学习型不良事件管理系统能为不良事件管理提供精准的决策支持,促进不良事件管理的规范化,增强医院患者安全文化氛围,进一步保障了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3.
妊娠与肾脏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妊娠与肾脏的密切关系已引起临床工作者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一方面,一些妊娠并发症如先兆子痫、胎盘早剥等可以导致肾脏损伤;另一方面,合并慢性肾脏疾病的生育期妇女如果在不恰当的时机妊娠,由于妊娠引发的血液动力学和肾脏功能的巨大变化不但可以加重孕妇原有的肾脏病变,而且可以使流产、早产、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围产期婴儿死亡等产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因此,了解妊娠与肾脏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在手术室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在手术室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不良事件分析小组,在手术室建立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对出现护理不良事件采取不公开、非惩罚的处理原则,分析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根本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和预防措施,不断修改完善护理工作流程及管理制度。结果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由14.04%提高到85.71%(P<0.01);护士对不良事件的认知及上报的态度显著改善(P<0.05,P<0.01)。结论在手术室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能明显改善护士对护理不良事件的认知及上报态度,有助于找到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从根本上杜绝同类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利于预防和避免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提高老年血管性疾病患者知识水平,减少血管性疾病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 对154例住院老年血管性疾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主要内容为血管性疾病发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B族维生素与血管性疾病的关系,健康生活方式的作用等.结果 教育后患者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采用科学饮食方式的比例较教育前显著提高(均P<0.01);患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减少(P<0.01,P<0.05).结论 对老年血管性疾病患者进行Hcy知识的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的知识水平,改变其不良饮食习惯,减少血管性疾病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呈惰性进展且预后良好,但其易在早期即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LNM),与术后复发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高分辨率超声、CT扫描、细针穿刺针吸活检是术前判断是否存在颈部LNM及转移范围的常用手段,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DTC预后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有望为术前精准评估颈部LNM、个体化制定手术方案、减少不必要的淋巴结清扫提供新的无创且准确的评价方式。在此,笔者结合目前临床的研究总结并探讨分子标志物与DTC颈部LNM的关系及其在诊断和预后中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7.
1993有人提出颈椎关节半脱位与脑功能障碍相关联的假设,推测颈椎关节解剖序列紊乱或功能障碍,可影响局部脑血流量,主要是累及椎动脉血供,认为颈部推拿手法可恢复颈椎的正常解剖序列和功能,达到治疗目的。后续的手法治疗者加强了这种假设,应用颈部推拿治疗由脑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在手术室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不良事件分析小组,在手术室建立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对出现护理不良事件采取不公开、非惩罚的处理原则,分析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根本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和预防措施,不断修改完善护理工作流程及管理制度.结果 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由14.04%提高到85.71%(P<0.01);护士对不良事件的认知及上报的态度显著改善(P<0.05,P<0.01).结论 在手术室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能明显改善护士对护理不良事件的认知及上报态度,有助于找到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从根本上杜绝同类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利于预防和避免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入院时炎性指标及D-二聚体水平与术后1年内发生不良事件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1例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根据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为不良事件组和非事件组,比较并分析影响患者术后1年内发生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13例患者术后1年内发生不良事件。不良事件组和非事件组临床资料比较发现,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D-二聚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RP:P=0.037;D-二聚体:P=0.009)。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发现,CRP的最佳截止值为4.845 mg/L,敏感性92.3%,特异性44.7%;D-二聚体的最佳截止值为1.980 mg/L,敏感性84.6%,特异性65.8%。Kaplan-Meier曲线发现,CRP和D-二聚体高值组患者术后1年内出现不良反应事件时间较早且例数也较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入院时患者CRP>4.845 mg/L、D-二聚体>1.980 mg/L是术后1年内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入院时CRP和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1年内发生不良事件相关。CRP>4.845 mg/L、D-二聚体>1.980mg/L能更好预测术后1年内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血糖变异度(GV)作为衡量血糖控制质量的新指标,与高血糖、低血糖共同组成了血糖管理的三大要素。近年来研究表明,GV可预测糖尿病相关不良反应。根据观察时限不同,GV可分为长期GV与短期GV,术中GV属于短期GV。基础研究表明,剧烈的血糖波动可通过加剧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介导不良事件发生,但在临床尚未获得一致性结果。临床实践中连续葡萄糖监测可实现术中GV评估,但缺乏相应的血糖调整方案控制术中GV。术中GV增高可能与手术部位感染(SSIs)、认知功能障碍、心血管不良事件和院内死亡率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上升有关。本文拟对术中GV的监测方法和术中GV与不良预后的相关性、可能机制进行综述,为探索术中GV在围术期血糖管理中的临床价值、改善糖尿病患者手术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