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析全国名老中医谢晶日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方法]通过跟随门诊学习,整理并分析医案,从谢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理论基础、辨证论治、用药经验等方面,分析其临床治疗经验,并举医案一则加以证明。[结果]谢师认为气、血、痰、火、湿、食六种郁证停聚和胃腑、大肠、膀胱三者腑气不畅是导致胃气上逆泛酸的主要病机,并提出通过辨证论治,针对不同郁证采用调畅气机、开郁止酸和通腑降逆以制酸的治疗方法,达到无郁可结、腑气畅达、降胃抑酸的治疗目的。所举医案患者病情反复发作,为吞酸之肝郁脾虚兼湿热证,治以疏肝健脾、清热利湿之法,治疗后症状缓解,复查胃镜提示食管由反流性食管炎B级恢复正常。[结论]谢师以开郁通腑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思路新颖,疗效显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孙建羽  陆为民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3(11):1255-1257, 1283
[目的]探析陆为民教授治疗口疮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门诊随师学习,整理陆为民教授相关医案,从病因病机、辨证思路及处方用药等方面分析总结陆为民教授治疗口疮病的临证经验,并附验案四则加以佐证。[结果]陆为民教授认为,口疮病之病标在口,本在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升降功能失常,邪气侵犯口腔,气血壅滞,不得宣泄,发为口疮。脾胃不能升清降浊,是为本病的根本病机,或兼肝胆郁热、脾肾不足等。治疗上以运脾通降为基础,辅以协同治疗心肝肾,共同发挥功效。所举验案分别为外感风热、胆胃郁热、脾胃气虚、阴虚湿热四个证型,外感风热者治以疏风清热、运脾通降,胆胃郁热者治以清泄胆热、运脾通降,脾胃气虚者治以健脾升阳、运脾通降,阴虚湿热者则治以健脾化湿、滋阴降火、运脾通降,均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结论]陆为民教授从脾胃升降的角度治疗口疮病,颇具特色,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介眉教授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之病位虽在肠腑,但亦为脾胃所主,其基本病机在于脾胃升降协调失衡,治疗上张教授尤其推崇仲景诸泻心汤制方之意,主张运用辛开苦降法为主以协调脾胃升降,随证灵活施用不同方药,扶脾升,助胃降,畅肠腑,止下利,总以复脾升胃降之协调平衡为务。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清代医家叶天士的学术思想,探讨其调气机法治胃病经验.[方法]通过对《叶天士医学全书》中叶氏医案的整理、分析、归纳,阐述叶天士在治胃病中如何运用调气机法.[结果]叶天士认为诸病与人体气机运行异常有关,治病关键是取药物性味,调整气机的升降出入使其复常,治疗胃病亦然.胃病的发生与肝脾密切相关,胃腑以降为顺,脾宜升,肝宜平.用药以甘温轻清之品升脾,辛泄苦降之属平肝,甘凉滋润、辛温通阳以降胃阴胃阳.临证中常多种方法合用.[结论]叶天士在治疗胃病中善用调气机法,继承发扬了前人学说而经验独特,对现代中医临床有着较高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总结全国名老中医谢晶日教授临证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方法]通过跟随门诊学习,整理并分析医案,翻阅古籍资料,从谢师对溃疡性结肠炎病机的认识,临证分析辨证及用药等方面,分析其临床治疗经验,并举医案一则加以证明。[结结果]谢师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多由饮食、起居、情志等因素导致,其病位在大肠,与脾胃,肝、肾相关。发病根本原因是脾虚,证候要素以脾虚湿盛、湿热、寒湿、阴虚、阳虚、气滞、血瘀为主,活动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提出以寒、热、虚、实为纲辨治,热者以湿热蕴结为实,以阴亏热稽为虚;寒者以寒湿内停为实,以脾肾阳脱为虚。拟定了清肠燥湿、养阴泄热,化湿温中、升阳固脱,健脾疏肝、扶正固本,调气和血、化瘀敛疡的治疗法则,其中健脾疏肝、调和气血的治法应用于患者的全程治疗。所举医案患者病情反复发作10余年,为痢疾之脾肾阳虚证,以温补脾肾、固涩止泻为治则,治疗后诸症好转,恢复正常。[结论]谢师以寒、热、虚、实为纲,辅以健脾疏肝、调气和血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思路清晰,疗效显著,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从气机升降角度探讨叶天士治疗便秘的特色。[方法] 通过学习《临证指南医案》中便秘的相关论述及医案,总结叶天士医案中便秘的病因病机特点,阐述叶天士辨治便秘的遣方用药独特之处,并附以验案一例以示临床应用。[结果] 《临证指南医案》一书中,叶天士将便秘的重要病因病机归于脏腑气机失常:即肺失宣降、肝失疏泄、三焦不畅、气血结痹、阴虚阳亢及胃失和降,与此相对应的治疗方法为开降肺气、疏泄肝气、宣通三焦、双通气血、潜阳固阴及和降胃气六法。所附验案以叶天士脏腑气机升降学说为指导,采用疏利肝胆、宣肺通腑、活血通络之法治疗便秘,临床疗效确切。[结论] 通过调畅全身脏腑气机治疗便秘是叶天士治疗便秘的特色,值得深入学习及挖掘。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马大正教授治疗妊娠恶阻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方法]通过整理马大正教授临床治疗妊娠恶阻的医案及其出版和发表的有关妊娠恶阻的书籍和文章,介绍其诊治妊娠恶阻的临床经验,并举医案以例证。[结果]马老临床诊治妊娠恶阻者众多,纵观其医案,发现其中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胃府郁热证、寒饮中阻及肝胃不和证为多见,其认为治疗关键在于辨证准确,治法合理,精确选方用药,才能取得良效。临证时,马老师通过辨证论治,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治愈了无数妊娠恶阻患者。其认为脾胃虚寒者应治以温中补虚、调理脾胃;寒热错杂者应清温并用、和解寒热;胃府郁热者治以通腑泄热、和胃降逆;寒饮中阻者则治以温阳蠲饮、行气降逆;肝胃不和者应清肝疏气、和胃降逆。所举医案,具体展示了上述辨证思路和治疗经验。[结论]妊娠恶阻病因病机复杂,证型繁多,其中以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胃府郁热证、寒饮中阻证及肝胃不和证多见,临证时马师通过详审病机,辨证论治,方随法变,常应手取效,其经验值得临床借鉴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傅萍教授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ecrease ovarian store, DOS)的特色经验。[方法]通过门诊随师学习,并整理傅萍教授相关医案,从病因病机、辨证思路及处方用药等方面分析总结傅萍教授治疗卵巢功能下降的临证经验,并附医案举例。[结果]傅萍教授认为,DOS之病位在肾,肾精亏损为本病的根本病机,或兼心脾不足、肝阴不足等。治疗上以填精补肾为基础,配合调理肝脾心等功能,其中填精补肾尤为注重血肉有情之品的使用。所举验案,患者辨为肾精亏虚,脾胃气弱,傅师采用了补肾填精佐以温脾益气的方法,疗效显著。[结论]傅萍教授以重用血肉有情之品补肾填精,佐以健脾养心、育阴清肝的方法治疗卵巢功能下降,颇具特色,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导师运脾调肝法治疗儿童慢性腹痛的经验。[方法]通过跟随导师临诊,从辨病、病因病机、辨证、治法方药等方面总结分析导师运脾调肝法治疗儿童慢性腹痛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并附验案举隅。[结果]导师认为,治疗儿童慢性腹痛须病、证结合。本病基本病机不离中焦虚弱、气机失调,临床以脾虚气滞证多见,病位责之脾胃与肝,临证注重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调补固本,主张治须"肝脾同治"。以"运脾调肝"为治则,经验方由参苓白术散加减化裁,专病专方,根据兼夹证灵活参变,临床上取得满意疗效。所附小儿慢性腹痛医案1则,以运脾调肝理气止痛为主,辅以消食和胃,调治1月,患儿腹痛症状得除。[结论]运脾调肝法为治疗儿童慢性腹痛有效治法,值得学习、推广。  相似文献   

10.
脾为阴脏,胃为阳腑,一升一降,互为表里,缺一不可,治胃不治脾,则失之多矣。治疗大法,以调节脾胃升降功能最为关键,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则脾胃协调,胃自安和。用药要注意补勿过腻,攻勿太过,寒勿过偏,热勿过燥,以合土居中央治宜冲和之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论胆源性胰腺炎的辨证施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源性胰腺炎是常见病,其病机特点为:以肝气郁结为发病动因;以脾胃失调为病位重心,以实邪壅滞为主要病理环节,以正气盛衰为决定预后的关键。临床经验证明按照肝郁气滞,胆胃不和证;燥热结滞,腑气不通证;水热互结,腑气壅滞证和肝脾亏虚,运化失司证四个基本证型来灵活加减,可以满足临床对该病辨证施治的需要。强调该病的治疗要始终贯彻疏肝解郁的治法,要尽早通里攻下以祛除实邪壅滞和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分析裘昌林教授救治重症肌无力危象的中医辨治思路。[方法] 通过跟师学习、整理医案、复习相关中医文献,整理总结裘师临床抢救重症肌无力危象的中医辨治经验,分析重症肌无力危象的中医认识,中医治疗原则和用药方法,并列举医案分析。[结果] 裘师认为,重症肌无力危象病情危重,属于中医大气下陷证,与脾肾密切相关,脾肾虚损为本,甚者脉微息弱、元气耗散而气脱,治疗重在急救脱陷、温肾敛阴,兼顾祛痰通腑,并且研用马钱子起沉疴。所举医案贯彻裘师辨治经验,遣方用药以健脾益气为主,补益肝肾为辅,佐以祛痰通腑,获得较好疗效。[结论] 裘师基于中医病因病机,对重症肌无力危象进行辨证论治,遣方用药从虚出发,随证加减,配合西医治疗,能够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危象的优势,其经验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胆胀病是指胆腑气机通降失常所引起的以右胁胀痛或伴见恶心、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相当于西医学的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西医以抗菌消炎为主 ,但往往疗效不佳 ,故病人常常因疗效不显而求治于中医。中医治疗多以行气解郁为主 ,效果亦不甚理想。范国教授则认为 :胆胀病发病虽表现为“疼痛拒按”等实象 ,但其病机多因情志不畅 ,肝失疏泄 ,胆气升发受限 ,胆汁排泄障碍而发病 ,或因饮食不节 ,劳倦过度 ,使脾胃功能受损 ,升降失常 ,胆气不升 ,胃气不降 ,胆胃不和而发 ,究其根本是先有外、内因损伤肝、胆、脾脏 ,而后发为该病。其病性属…  相似文献   

14.
肝性宣发冲和,胆性通泄,肝气升发,可疏利胆腑,调达脾胃,促进血液循环,协调情志,胆主降而善升,升则通达阴阳,协调它脏生理功能。肝胆相连,互为表里,胆气和降,有利于肝气的升发,不致化火灼肺;肝气升发,助胆之功能发挥。若胆气升降失调,可发诸多疾病;如肝升太过,肝火上炎,临床亦可变生诸疾。  相似文献   

15.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难治病之一,属于胃癌前病变,病情多受情志变化影响。李佃贵首创"浊毒理论",认为情志失调,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横犯脾胃,或肝郁化火、肝胆湿热、肝血不足等均可影响脾胃运化,导致浊毒内蕴而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治疗以化浊解毒调肝为基本大法,具体根据患者病因病机之不同,以化浊解毒为主,或兼以疏肝理气,或兼以疏肝通腑泄热,或兼以养血柔肝和胃,或兼以抑肝扶脾等灵活遣方用药。临床表明依据本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浊毒内蕴证,可逆转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截断癌前病变发展过程,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谢晶日教授从"肝脾论"临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治经验及用药规律,以期更深入的体会肝、脾与胃的关系,从而拓宽思路,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肝主疏泄"、"脾主运化"为理论基础,从五脏与六腑的关系出发,以临床医案为例对谢晶日教授关于从"肝脾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论述进行搜集整理。[结果]谢晶日教授提出的"肝脾论"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有据可循。在药物的使用上,以人立法,以法立方,既关注整体,因人、因时、因事,辨证施治,又关注细节,审内、审外、审情志,标本同治,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开辟了一条更为有效的治疗之路。[结论]通过阐述谢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治经验、用药规律及典型案例,使"肝脾论"治疗胃病的思路更为清晰,以"肝脾论"为理论依据,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率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7.
曲老在临床上,多取仲景、东垣、叶桂诸家之长,调理脾胃重在升降相宜而顾其润燥.升脾阳,降胃气,勿劫胃阴,勿伤脾阳,临证中常以羌活、防风,升麻、葛根、柴胡合健脾益气之品以升脾阳:而用杏仁、杷叶、苏子、竹茹、赭石合清养胃阴之品以降胃气;藿香有芳香化湿,悦脾和胃,升清降浊之功;半夏既化湿又降胃,经常选用,并可少酌大黄,使腑气一通,胃气自降,若脾阳不足,又兼胃阴亏虚,则既不可过于温燥,复劫胃阳,亦不可过于凉润,重伤脾阳.临床灵活变通,方可用之有效.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探讨全国名中医王坤根主任医师治疗胃病的经验。[方法]通过跟随侍诊并聆听王师授课,以及对典型医案的搜集整理,从三方面总结王师胃病诊疗经验:病名归属、病因病机、遣方用药,并举医案予以佐证。[结果]王师根据多年临证经验,认为胃热为现代胃病的核心病机,并据此可分为气郁化火之郁热、脾失健运之湿热、胃燥阴虚之虚热、湿瘀毒邪之瘀热,治疗时分别以清肝和胃、健脾化湿、滋阴清热、扶正祛邪四法治之,治疗效果斐然。[结论]王师从热论治胃病,临证效果明显,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阐述和总结陆为民教授运用厥阴病辨证论治胆系相关疾病的学术思想、临床思路和经验,拓展乌梅丸的临床应用领域。[方法]通过跟师临诊,总结病案资料,从病因病机、遣方用药等角度阐述陆为民教授运用厥阴病理论和乌梅丸论治胆系相关疾病的经验,并佐以临床验案。[结果]陆为民教授结合前人经验,强调病机和辨证,从厥阴病论治胆系相关疾病。在以乌梅丸治疗过程中,强调应遵循"应人、应证、应时"的原则,随证加减,兼顾各脏腑之气,平调寒热,尤护肝脾,以保中正。文中验案包括胆系相关疾病的发热、泄泻、嗳气等,分别辨为寒热错杂证和脾虚寒湿、肝胃郁热之证,从厥阴病论治,酌情选施乌梅丸,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结论]陆为民教授运用厥阴病辨证胆系相关疾病,选用乌梅丸治疗,中医理论依据充分,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苏坤涵 《中医学报》2019,34(7):1410-1413
刘万里教授诊疗消化系统疾病,立意中州,珍视中药配伍的妙效,活用药对常为点睛之笔。黄芩配仙鹤草燥湿健脾,有较强的抑杀幽门螺杆菌作用,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无苦寒败阳之弊。柴胡配白芍调肝消胆,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有养肝柔肝的功用,且无劫肝阴之虞。胃食管反流病的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枳壳配桔梗降中有升,阴中蕴阳,通降胃腑之力斐然。胃癌各阶段正虚、邪实参见,遣方用药勿过偏执,丹参、黄芪二味性皆平和,相伍为用能兼顾正邪。"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白术配葛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能运脾化湿、升清补脾,则湿泄可止。杏仁配肉苁蓉治疗老年性便秘,宣肺润肺、温阳养肾,使"提壶揭盖"有权,川渎注泻有常,肠腑之气通降而易排便。刘教授通过临床实践总结的药对经验,体现孟河医派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