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泰林"肝气、肝风、肝火"证治探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医家王泰林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提出了“治肝三十法”,分为肝气,肝风,肝火三类证治,肝气即肝气郁滞,王氏按由气至血,由轻至重,由本脏及他脏的线索,提出了治肝,气八法;对肝风,据其虚实及不同证型,提出了治肝风五法,但未能全面概括,而治肝火七法,则针对不同火热症状,采用清,泄,化三法治火,并从整体考虑,利用五行生克关系以治相关脏腑,本文对王氏肝气,肝风,肝火的证治加以分析归纳,并总结其特点和不足,以供临床肝病证治参考。  相似文献   

2.
高桃  张惜燕  米婧  徐子雯  雷正权 《陕西中医》2023,(11):1589-1591
慢性头痛的发生与肝密切相关。基于“治肝卅法”,从肝气、肝火、肝风阐释慢性头痛的证型、病机关系及针灸治疗。肝气、肝火、肝风“同出而异名”,始于气郁,化而为火,盛则为风。肝气头痛多由情志不遂导致,宜疏肝理气,病久血络不通,宜疏肝通络。气郁化火或肝热素盛,酿热化火致肝火头痛,宜清肝泻火。肝肾阴虚致肝风头痛,初起宜息风和阳,后期则息风潜阳。针灸治疗须辨明头痛处于肝气、肝火、肝风哪个阶段,选择相应的治肝之法,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3.
清·王旭高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将肝病分为肝气、肝风和肝火三大类、立28法进行证治,博而约,为肝病证治系统地总结了治疗规律。鉴于眼和肝的密切联系,治肝法在治疗眼病中亦有重要价值。1 肝病证治及用药大全 肝主疏泄、立藏血、若情志不畅,肝失疏泄,则气机郁滞,郁而化火,肝火上冲,内风多由火出。所以说: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治肝诸法,都针对肝气、肝风、肝火的传变过程,辨证而立论。肝为刚藏、肝气、肝阳常为有余,而肝阴肝血常为不足,根据这一特点,将治法按补虚、泻实分类,归纳如下(见附表)。  相似文献   

4.
《西溪书屋夜话录》系清、王旭高所著。王氏在文提出“肝气、肝火、肝风三者同出异名”。其宗旨为:“内风多从火出,气有余便是火”。也就是说,肝气过盛则产生肝火,肝火亢盛而产生肝风,亦即肝阳化风之理。而肝气者则多由于肝之疏泄不利,抑郁而为病理现象。在治疗上肝气者以疏肝理气为主;肝火者以清肝泻火为主;肝风者以平肝熄风为主。  相似文献   

5.
王旭高肝病论治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名家王旭高为疗肝病之大家,其肝病证治特点为:以肝气、肝风、肝火立论,注重脉证,强调外感六淫、内伤情志及痰饮痴血均可致肝病,疏畅条达以治肝气,柔体济刚以熄肝风,补虚泻实以治肝火。  相似文献   

6.
运用王泰林治肝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泰林,字旭高,为清·同治年间名医,名闻苏浙等地。著有《退思集类方歌注》、《医方证治汇编歌诀》、《医方歌括》、《西溪书屋夜话》、《医学刍言》、《环溪草堂医案》等书。《西溪书屋夜话录》篇中《肝症证治》载治肝三十法,对肝病证治的阐述颇为详尽。王氏认为:“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其中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然肝病虽多,王氏以肝气、肝风、肝火三大类型为纲,辨证施治。在肝气证治中,创疏肝理气、疏肝通络、柔肝、缓肝、培土泄木、泄肝和胃、泄肝之八法;在肝风证治中,创…  相似文献   

7.
清代医家王泰林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提出了"治肝三十法",归纳起来不外乎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其证治别具一格,法则健全,随证治之,应用在胆石症初起、渐起及急重病中,并直接指导临床用药,既注意到其变化规律,也体现了用药灵活。  相似文献   

8.
肝气郁结治以补肝,肝气郁滞治以疏肝,肝血虚证治以养肝,肝气郁热治以清肝,肝阴虚证治以柔肝,肝火上炎治以泻肝,肝阳虚证治以扶肝,肝脉寒滞治以暖肝,肝经湿热治以化肝,肝阳上亢治以平肝,肝风内动治以搜肝。  相似文献   

9.
肝为五脏之一,外与自然界的方位、六气、五行以及五味等中的东方、春风、木、酸、怒等密切对应,内与人体气血的运行密切相关,其生理病理涉及范围相当广泛。本文拟从肝气、肝火、肝风及痰、瘀等病理因素演化关系讨论其证治。一、肝气、肝火、肝风及痰瘀等病理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一)肝气、肝火、肝风三者同出一源肝为风木之脏,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劲,主升主动,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之气以承制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方能使刚劲之质,得为柔和  相似文献   

10.
清代著名医家王旭高(1798~1862),早年随其舅父高绵庭习医,初为疡医,后治杂病,尤其以善治肝病闻名于后世医林。笔者认为,王旭高虽然受业于其舅父高绵庭,但其学术思想却深受清代名医叶天士的影响,现探讨如下:一、“肝气、肝风、肝火同源异名”之说原系叶氏首创王旭高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开篇即提出:“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其中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肝气、肝风、肝火皆为肝病,病皆起于足厥阴肝经,故曰“同  相似文献   

11.
著名中医张海岑研究员根据长期临床实践从理论上深入发挥了前人郁病三变(肝气、肝火、肝风)之说,并提出了各证的治则及自拟方。对郁证证治很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类证治裁》为清代医家林珮琴所著,书中将肝气、肝火、肝风三病合而论述,语言精当,对后世医家多有启迪。在生理特点方面,林珮琴认为肝易横逆犯胃,且刚性难驯;在病因病机方面,提出三纲学说,认为肝气、肝火、肝风相互联系,逐层递进;治则上明辨阴阳,分而论治,滋肾潜阳,调摄营血。整理分析《类证治裁》中肝气、肝火、肝风的辨证治疗经验,对我们了解林珮琴在肝病方面的辨证思路和用药方法大有裨益,有助于指导临床相关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初学中医的学员在学习肝病辨证时,常遇到肝气、肝火、肝阳及肝风等名词,易混淆难解,故浅谈如下。 l沾床所见肝气、肝火、肝阳及肝风,实为同源异流。肝气者,乃生理、病理性名词,亦为病症名.现多以其为病理性名词及病症名。从生理上讲,指肝脏的精气,如《素问·平人气象论》  相似文献   

14.
《西溪书屋夜话录》,王旭高著,详论治肝病各法,极其精粹,惜只此一段耳,想非全璧,其余不可问矣,兹撰为歌括以备采用。肝气、肝火、肝风三者同出异名,其中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故肝病最杂,治法最广,姑录大略于下:肝气肝风与肝火,三者同出而异名,冲心犯肺乘脾胃,挟寒挟痰多异形,本虚标实为不同,病杂治繁宜究情。  相似文献   

15.
严二陵老师(1901~1981年)擅治肝病,宗《内经》之旨,采各家之长,尤崇尚叶桂经验。现将其治肝病经验整理如下。肝病有肝气、肝火、肝风之别,治肝乃以此三者为纲。《内经》云:“木郁达之,火郁发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肝气者,郁而不舒,治在疏肝解郁,调畅气机。肝风者,有上冒巅顶,亦能旁走四肢;上冒多由阳亢,旁走多因血虛;阳亢者宜熄风潜阳,血虛者宜养血和络。肝火燔灼,一身上下内外无所不至,故肝火为病,形证不一,又有实火、虛火、郁火之辨。施治大法:实  相似文献   

16.
清代著名医家王旭高,认为“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将肝病证治分为肝气证治、肝风证治、肝火证治、肝寒肝虚证治4个方面,总结出著名的“治肝三十法”,认为肝病可侵犯全身上下,治肝可以调理五脏病,善于从肝论治疾病。从王氏2则医案分析其治病辨证思路,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费伯雄是清代孟河医派的代表医家,崇尚“醇正和缓”的医疗风格,在治肝方面更务和缓,主要着意于调肝气、和肝血、滋肝阴,对肝火、肝阳、肝风的证治也每多发挥,为后世提供了可贵经验。  相似文献   

18.
头痛从肝论治十一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富业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601-603
肝在头痛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肝论治是治疗头痛的重要治则之一。在这一治则指导下 ,衍生出从肝论治十一法 :降肝气法 ,泻肝火法 ,凉肝血法 ,疏肝气法 ,潜肝阳法 ,熄肝风法 ,补肝血法 ,滋肝阴法 ,暖肝法 ,利肝胆法 ,散肝瘀法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清代医家林珮琴的主要学术著作《类证治裁》有关肝病学部分的仔细分析,归纳总结其证治经验,以指导临床临证实践。本文主要围绕肝气肝火肝风、积聚、胁痛、黄疸四证,初步探讨了林珮琴在治疗肝病方面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20.
"肝气、肝火、肝阳、肝风"就是中医脏腑辨证中"肝脏藏象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学习的难点。但在很多古代或现代文献资料上,往往这些概念没有严格的界定,混称很多,造成阅读、交流、理解时的困难。本文重在厘清"肝气、肝火、肝阳、肝风"之中医内涵,希望借此理清思路,提高脏腑辨证,尤其是肝脏藏象辨证论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