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病例资料病例1女,6个月,因"肺炎、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轻度二尖瓣反流、中度三尖瓣反流、肺动脉高压〕、慢性心功能不全"收入院。入院前在家口服地高辛10μg/(kg.d),共15天。入院查体:T37℃,P135次/min,R30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368例患者,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94例,房间隔缺损(ASD)123例,室间隔缺损(VSD)148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PDA ASD)3例。均在X线指引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按Amplatzer方法经导管置入封堵器。结果全组成功率95.4%,术后即刻及随访观察均无残余分流,达到完全封堵治疗目的;无主要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治疗PDA、ASD和VSD是一种操作较简便、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及安全性良好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笔者所在医院小于6个月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2005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共施行小于6个月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531例;其中男268例,女263例;年龄22 d至6个月,平均(4.0±2.2)个月;体重2.1~8.0 kg,平均(4.7±2.4)kg。病种包括室间隔缺损(VSD)352例、房间隔缺损(ASD)23例、肺动脉瓣狭窄(PS)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20例、法洛四联症(TOF)18例、右心室双出口(DORV)5例、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7例、完全性房室通道(CAVCD)5例、部分性房室通道(PAVCD)4例、肺动脉闭锁(PA)2例、VSD+ASD 48例、VSD+PDA 17例、VSD+ASD+PDA 6例、二尖瓣关闭不全(MR)+VSD 7例、ASD+PS 5例、ASD+PDA 5例、主动脉缩窄(Co A)+VSD 3例。结果手术死亡15例(2.83%)。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4例,肺部感染19例,右肺不张4例,右侧气胸1例,喉头水肿9例,细菌性心内膜炎1例,切口液化5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二次开胸止血4例。术后6~12个月门诊随访462例(87.2%),发现VSD残余漏6例,右下肺不张2例,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2例,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1例。结论开展小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应结合自身的技术设备条件选择病种,把握好手术时机和手术指征,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心脏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当出现双向分流时,往往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前对肺动脉压控制及右心功能改善,术中麻醉的用药和管理、满意的畸形纠治,以及术后的呼吸管理和防治心功能不全,一直是临床致力解决的问题。现将32例此类病例的麻醉处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4年1月至12月患者32例,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4个月~12岁,平均4.3岁,体重4.5~27kg,平均9.6kg,≤2岁者18例,>2岁者14例。单纯室间隔缺损(VSD)16例,室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ASD)5例,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PDA)7例,VSD ASD PDA3例,完全…  相似文献   

5.
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CHD)之一.因缺损的位置和缺损过大,很早便出现临床症状,尤其合并肺动脉高压(PH)后需要及早外科手术治疗.1998年10月~2003年12月,作者对60例VSD合并PH患者行体外循环(CBP)VSD修补术,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多发型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发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策略。方法27例多发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同期按室间隔缺损(VSD)→肺动脉狭窄(PS)→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的顺序进行介入治疗。术后进行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性治疗成功,无或无明显残余分流;24例完成1~12个月随访,有1例死于其他病因,其余无并发症。结论对多发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采取合理的策略会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小儿先天性左向右分流型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评价应用Amplatzer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效果、安全性。方法 超声心动图确诊的动脉导管未闭 (PDA)、房间隔缺损 (ASD)及膜部室间隔缺损 (膜部VSD)患者 4 9例 ,在透视或 /和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指引下置入Amplatzer封堵器 ,术后 2 4小时 ,1、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分别TTE、ECG和X线胸片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16例ASD球囊测量缺损伸展径为 13~ 2 8(平均 19 3± 4 9)mm ,选择封堵器直径 13~ 30 (平均 2 0 6± 5 1)mm ;2 5例PDA造影测量PDA最窄处直径为 2~ 7 7(平均 3 9± 1 5 )mm ,选择封堵器直径 4~ 12 (平均 6 6± 1 9)mm ;8例膜部VSD造影测量VSD直径 3 4~ 8(平均 4 7± 2 3)mm ,选择封堵器直径 6~ 10 (平均 7 8±1 7)mm。技术成功率为 10 0 % ,术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 ,无急诊手术病例。术后即刻造影或TTE显示 10例存在残余分流 ,3个月TTE示所有病例无残余分流和再通 ,心室内径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肺动脉压下降。结论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损伤小、成功率高等优点 ,适合于儿童继发孔型ASD、各种类型的PDA及膜部VSD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策略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共6例适合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类型为:房间隔缺损(ASD)伴动脉导管未闭(PDA)5例,VSD伴PDA1例。经导管介入治疗原则为:先行PDA封堵,再行ASD或VSD封堵。术后第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X线及心电图检查,以后每年定期随访。结果6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均获成功。术后即刻均无残余分流,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较单纯型复杂,但如指征掌握恰当,治疗策略合理,操作规范,同样可获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卓丰  张政  张盛 《江西医药》2021,56(3):281-283,305
目的 分析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采用经胸封堵术后,患儿的QTd、HRV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江西省儿童医院医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80例CHD经胸封堵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0例室间隔缺损(VSD),40例房间隔缺损(ASD),观察所有患儿治疗前后QTd、HRV情况,并分析VSD、ASD患儿术后心律失常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前:VSD患儿(VS)ASD患儿,QTd与HRV指标水平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80例CHD患儿除Q-T变化不显著外(P>0.05),其他指标变化均较为明显,且VSD患儿更优(P<0.05).结论 采用经胸封堵术治疗CHD患儿效果较为理想,通过治疗可以使得患儿HRV、QTd得到明显改善,促使患儿尽早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新生儿先天性心血管病(congenital cardiovascular disease,CH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220例新生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应用心脏超声探头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多切面扫查,了解心脏与各大血管的位置关系,测量主动脉窦部、主肺动脉、房室腔径线及室壁厚度,观察各节段室壁运动幅度,并记录各心功能参数。观察房室间隔连续性是否完整,瓣口有无反流,腔室及大血管间是否存在分流。结果 220例新生儿中发现单纯卵圆孔未闭13例(5.9%),单纯动脉导管未闭(PDA)14例(6.4%),PDA合并卵圆孔未闭5例(2.3%),单纯室间隔缺损(VSD)16例(3.2%),VSD合并PDA 1例(0.5%),单纯房间隔缺损(ASD)36例(16.4%),ASD合并VSD5例(2.3%),ASD合并PDA 15例(6.8%),ASD合并VSD及PDA1例(0.5%),ASD合并VSD及轻度肺动脉瓣狭窄1例(0.5%),单纯轻度肺动脉瓣狭窄1例(0.5%)。结论新生儿较为多见的心内分流为ASD及卵圆孔未闭,PDA在早产儿中较为常见,与卵圆孔未闭经过随访发现均有可能闭合。绝大多数常见CHD都可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得以确诊,少数复杂CHD诊断还有一些困难,需转上一级医院进一步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脏彩超在先天性心脏病封堵介入治疗的术前评估、术中监测以及术后疗效评价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心脏彩超检查筛选52例先心病患者,在心脏彩超配合X线监测下行介入封堵术,其中房间隔缺损(ASD)21例;室间隔缺损(VSD)18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3例。结果 51例患者成功置入封堵器,术后6个月复查无残余分流。1例ASD因术前评估测量有误,封堵失败。1例VSD术后出现三尖瓣中至大量反流。结论心脏彩超对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监测评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室间隔缺损(VSD)和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先天性心脏病ASD、VSD患儿,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患儿采用经股动静脉VSD、ASD封堵术治疗,B组患儿采用经颈静脉VSD、ASD封堵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前后肌酐水平。结果A组手术成功率为96.7%(29/30),B组手术成功率为93.3%(28/30),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低于A组的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手术时间为(50.45±10.46)min,短于A组的(68.79±12.56)min,术后住院时间为(4.86±3.46)d,短于A组的(8.78±5.5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A组肌酐水平为(32.15±13.56)μmol/L,B组肌酐水平为(32.65±13.59)μmol/L,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先天性心脏病VSD、ASD患儿的临床治疗中,经颈静脉VSD、ASD封堵术保留了传统介入治疗安全、微创的优点,且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是一类复杂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往往伴有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和/或动脉导管未闭(PDA)方能存活。目前,大动脉转位矫治术(Switch)是治疗婴幼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DTGA)或右心室双出口合并肺动脉下型室间隔缺损(Taussing—B-ing畸形)的首选术式。由于患儿合并心内畸形较多,Switch术难度大,耗时长,死亡率高。为确保Switch术的顺利进行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我院自1994年6月~1996年6月,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诊断先天性心脏病220例,其中包括室间隔缺损(VSD),110例,房间隔缺损(ASD)12例,动脉导管未闭(PDA)32例,肺动脉狭窄(PS)5例,法乐氏四联症(TOF)19例,复合畸形(两种以上畸形)42例。全部病例均由手术证实,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V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分流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常见并发症[1],由于采用封堵伞介入方法治疗VSD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而被越来越多患者所选择。笔者采用此方法治疗4例VSD修补术后残余分流患者,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辐射剂量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俊  程景林  郭杰  王爱玲 《安徽医药》2012,16(2):184-186
目的测定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患儿辐射剂量,探讨影响辐射剂量的因素及减低剂量的方法。方法 2011年1月~2011年7月接受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患儿共91例,分为三组包括房间隔缺损(ASD)36例、动脉导管未闭(PDA)25例、室间隔缺损(VSD)30例,通过收集所有病例的累积辐射剂量(CD,Gy),面积剂量乘积(DAP,Gy.cm2),透视时间[F(t),min],观察各组之间的区别。结果 ASD、PDA、VSD三组介入治疗中患儿CD值分别是(0.15±0.10),(0.31±0.29),(0.37±0.18)Gy,DAP值分别是(15.78±10.50),(33.11±31.35),(37.69±21.56)Gy.cm2,透视时间分别为(8.64±5.10),(8.15±5.23),(10.47±7.18)min。CD值与DAP值三种介入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VSD的CD值和DAP值明显高于ASD和PDA。透视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术者,患儿的CD值、DAP值、透视时间差异明显。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是安全和疗效可靠的方法,但儿童患者对辐射更加敏感。操作者应通过操作技术水平,缩短透视时间减少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婴幼儿左向右分流性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及围术期治疗的规律,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系统回顾1999年3月—2010年3月310例4个月~30个月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及转归。病种包括:VSD194例,ASD17例,VSD伴ASD23例,VSD伴PDA27例,VSD伴PDA及MS10例,VSD伴ASD及PDA27例,PDA8例,ASD伴丁APCV4例。术前肺动脉收缩压与体动脉收缩压之比〉0.75的81例(26.1%)。因难治性肺炎和心衰而急诊手术38例(12.2%)。采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结果住院死亡9倒。术后3个月和半年各死亡1例。病死率3.5%(11/310)。年龄小,畸形复杂矫治不完全,术后肺部感染(5例)、持续肺动脉高压(2例)、低心排(2例)、顽固性出血(1例)、营养不良(1例)等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结论手术治疗是拯救婴幼儿高危先心病的积极有效手段,提高手术和体外循环技术,有效控制肺部感染是降低死亡率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婴儿室间隔缺损(VSD)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的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2007年1月~10月共收治婴儿VSD伴重度PH 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3~11月,平均(7.0±2.9)月,体重3.9~8.0kg,平均(6.5±1.2)kg.所有患儿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结果:本组术后无死亡.术后并发症9例.其中低心排2例,心律失常2例,肺不张2例,肺部感染2例,二重感染1例.术后1月复查彩超,除4例有轻度PH,其余肺动脉压均恢复正常.所有志儿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精心的术前准备、术中减少体外循环损害、术后加强呼吸道管理、适宜的血流动力学支持和适当机械通气是婴儿VSD合并重度PH患儿成功治疗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估。方法总结我院2005年7月-2009年5月共有2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治疗。其中室间隔缺损(VSD)(膜部)8例,房间隔缺损(ASD)(继发孔型)6例,动脉导管未闭(PDA)6例。结果2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一例室间隔缺损行左心室造影示缺损小于3mm,终止介入治疗;一例室间隔缺损行左心室造影示两个小缺损,面积共4mm,后转心胸外科行室缺修补术;余18例皆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成功率为90%。有一例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后第五天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立即行临时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地塞米松10mgIV3天后CAVB恢复正常,其他患者无不良并发症发生。随访2月~4年,无不良并发症。结论国产封堵器用于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王影  都鹏飞 《安徽医药》2018,39(9):1075-1078
目的 探讨介入封堵术对儿童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CHD)心脏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介入封堵术治疗的75例CHD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房间隔缺损(ASD)患儿24例、室间隔缺损(VSD)患儿2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27例,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测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患儿心脏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介入封堵术后,VSD患儿的右心室内径(RV)、左心房内径(LA)、左心室内径(LV)、肺动脉压(PAP)、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PV)、二尖瓣口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MVE)、二尖瓣口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MVA)较术前减小,ASD患儿的RV、PAP、三尖瓣口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TVE)、三尖瓣口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TVA)、PV及PDA患儿的LA、LV、MVE、MVA、AV、PAP均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SD患儿的TVE、TVA、AV,ASD患儿的LA、LV、MVE、MVA、AV及PDA患儿的TVE、TVA、PV均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封堵术可以显著改善儿童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脏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