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小兰 《全科护理》2014,(12):1103-1104
正干扰素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或慢性丙型肝炎常用临床方案,它具有抗病毒、调节免疫、抗肿瘤及减缓肝纤维化作用,显著提高了病人疗效[1]。但干扰素不良反应多,常见不良反应如流感样症状、血细胞减少、全身酸痛、转氨酶升高、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等,病人可以耐受,少见的严重不良反应导致治疗终止,病情恶化。我科2008年1月—2012年12月用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病人626例,对其中27例严重不良反应观察及护理总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陈京文 《浙江临床医学》2011,13(9):1014-1015
作者自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以疏肝健脾、清热利湿为原则组成清肝方,并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同时通过病毒学、生物标志物等多项检测指标,以探讨清肝方联合干扰素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作用,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筛选有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方药.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以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降酶治疗为主,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因治疗适应证、药物不良反应和核苷类似物长期应用引起的病毒变异等因素使得治疗受限[1-3].本研究采用苦参素胶囊联合疏肝健脾方治疗低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并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干扰素对部分患者疗效肯定,但因其价格昂贵,故其作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首选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为此,我们自2000年1月开始采用松之泰联合维生素E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6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固有免疫应答是抵抗病毒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启动后产生一系列的细胞因子如干扰素等发挥作用,6~8周后,适应性免疫应答才被检测到。经过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的效应细胞如CD4+和CD8+T细胞、调节性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产生效应分子如抗体和细胞因子而发挥作用。虽然有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机制,大多数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仍不能清除病毒,会发展为慢性持续性感染。该文就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在慢性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为了观察α-1b型基因工程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远期疗效,对采用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1~3年的追踪随访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闫红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8):1969-1969
干扰素是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糖蛋白,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功能,是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我科为感染科,许多患者应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慢性乙肝、慢性丙肝,含有干扰素残留液的空瓶多,加上干扰素价格昂贵弃之可惜。近几年我们利用空瓶中残留的干扰素治疗口腔溃疡(化疗后)、颜面部疖肿、口唇周围疱疹、水痘、带状疱疹等皮肤病毒性疱疹213例,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干扰素治疗肝炎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一干扰素(以下简称干扰素)为当前治疗病毒性肝炎的首选药物[‘],使用干扰素初期,患者可不同程度地出现胃肠道反应、全身不适、发热等;长期应用,部分患者可出现精神、神经系统并发症及血白细胞下降,这些副反应对患者能否坚持治疗有很大影响。作者总结了52例肝炎患者使用干扰素治疗过程,现报告如下。亚临床资料1996年1月至1997年IO月,应用干扰素治疗的5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男44例,女8例,平均年龄34.5岁,住院天数100~165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6例。本组患者均无精神及神经系统病史。性格内向者占4O…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由于病毒持续感染、免疫功能紊乱等因素使患者病情不稳、迁延不愈,我院于2004年7月至2005年6月应用干扰素联合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0例,并以用干扰素治疗作对照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核苷/核酐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占卿 《临床荟萃》2001,16(2):95-96
80年代中期以来,α干扰素一直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主导药物。α干扰素10MU每周3次,或5MU每日1次,连用16周,可使约1/3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eAg和HBVDNA转阴。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包括抑制病毒复制和增强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肝细胞溶解。α干扰素的局限性包括4个方面:①需要肠道外给药;②治疗初期常发生2~3周的流感样症状;③治疗反应可伴随肝脏损害的一过性加剧,肝功能失代偿或接近失代偿的患者可能产生严重后果;④免疫耐受、免疫抑制和免疫缺陷患者反应较差。…  相似文献   

11.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8例,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聚乙二醇干扰素180μg每周1次皮下注射;对照组16例,用安福隆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安福隆300万U隔日1次肌肉注射,两组利巴韦林的剂量均为750~1050mg·d~(-1),疗程均为48周。结果: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持续应答率为88.1%,对照组持续应答率4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疗效优于普通干扰素。  相似文献   

12.
慢性乙型肝炎以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降酶治疗为主,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因治疗适应证、药物不良反应和核苷类似物长期应用引起的病毒变异等因素使得治疗受限。本研究采用苦参素胶囊联合疏肝健脾方治疗低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并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已被广泛用于临床,其疗效已得到证实,但对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的血清转换不理想。我院自2003年1~2004年10月对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联合使用干扰素a—1b、拉米夫定,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刘冰 《现代护理》2006,12(24):2285-2286
干扰素为当前治疗病毒性肝炎的首选药物,但临床上以普通干扰素居多,聚乙二醇干扰素的问世,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是一项重大突破。聚乙二醇干扰素是聚乙二醇与重组干扰素α-2a结合形成的长效干扰素,首先在欧洲和美国进行了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获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其疗效已达到或超过普通干扰素与病毒唑的联合治疗效果[1]。我科从2002年开始应用瑞士罗氏公司提供的聚乙二醇干扰素(派罗欣),使用以来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发热、头痛、食欲不振、肌肉酸痛、乏力、精神症状等。现对10例患者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中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瘙痒可分6大类 瘙痒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原因,由此医生们也将瘙痒分成不同的类型.《慢性瘙痒管理指南(2018版)》将瘙痒分为: 肤源性瘙痒:在绝大多数皮肤病中均伴随瘙痒,其中包括感染性皮肤病如真菌、细菌、病毒、疥虫、虱病;免疫炎症及过敏性皮肤病如特应性皮炎、药物不良反应、荨麻疹、银屑病等;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如大疱性皮肤病、皮肌炎、硬皮病等;还有肿瘤性皮肤病以及孕产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皮肤瘙痒等.  相似文献   

16.
刘冰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6,12(24):2285-2286
干扰素为当前治疗病毒性肝炎的首选药物,但临床上以普通干扰素居多,聚乙二醇干扰素的问世,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是一项重大突破.聚乙二醇干扰素是聚乙二醇与重组干扰素α-2a结合形成的长效干扰素,首先在欧洲和美国进行了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获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其疗效已达到或超过普通干扰素与病毒唑的联合治疗效果[1].我科从2002年开始应用瑞士罗氏公司提供的聚乙二醇干扰素(派罗欣),使用以来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发热、头痛、食欲不振、肌肉酸痛、乏力、精神症状等.现对10例患者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中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我院感染疾病科2004年1月~2005年12月共收治慢性乙型重型肝炎58例,采用大剂量的重组人γ-干扰素(rhIFN-γ)和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将临床护理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8例重型肝炎,均符合2000年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男  相似文献   

18.
近4年我们应用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部分患者于治疗前或治疗后行肝组织活检,现将资料完整、治疗48周、随访超过6个月以上的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2002年至2006年我院住院或门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阳性、HBV DNA病毒载量超过5×105拷贝/m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持续6周以上.110例患者接受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其中10例治疗12周后因经济等原因停药,56例仅完成24周疗程,以上病例均因疗程不足而剔除.  相似文献   

19.
<正>病毒性肝炎是临床上较多见的传染病之一,通常是由于多种肝炎类的病毒所引起的[1]。患有小儿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患儿肝脏产生病理性改变,随病情逐渐加深,容易引发多种器官功能障碍,严重威胁患儿健康[2]。本研究探讨干扰素α?1b治疗小儿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前来本院接受治疗的86例小儿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儿作  相似文献   

20.
a—1b型基因工程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无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春芬  宋鸿范等 《临床荟萃》2000,15(22):1031-1032
为了观察α 1b型基因工程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远期疗效 ,对采用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1~ 3年的追踪随访和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选择在我院门诊和病房经干扰素治疗的 6 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 ,均符合下列条件 :乙肝病毒血清学复制指标 (HBeAg或HBV DNA)阳性持续半年以上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高于正常 1倍以上 ,年龄 >14岁 ,单纯乙肝病毒携带者 ,合并其他肝炎或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者 ,半年内应用过皮质激素或免疫增强剂者不纳入本观察组。1.2 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