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DEK-CAN融合基因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例DEK-CAN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结果:6例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29岁(4~64岁)。6例患者中,原始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 2)5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 5)1例。外周血白细胞数升高5例,骨髓病态造血1例,嗜碱性粒细胞增多2例。6例患者免疫表型均CD34、CD13、CD38、CD33阳性。融合基因检测示患者DEK-CAN均为阳性,NPM1突变均为阴性,3例合并FLT3-ITD突变,2例合并WT1突变。染色体核型分析示2例未见分裂象,其余均为t(6;9)。6例患者中仅1例儿童患者第1个疗程诱导化疗取得完全缓解,5例成年患者第1个疗程化疗均未达到完全缓解,且在短期内死于并发症。 结论:DEK-CAN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预后极差,初次诱导缓解率低,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研究伴有NPM1基因突变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免疫表型特征。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37例初诊AML患者的免疫表型,并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对NPM1基因突变进行筛查,比较NPM1突变型和野生型患者的免疫表型差异。结果 NPM1突变型患者占所有AML患者的19.0 %(45/237),与野生型相比其CD34、CD117、HLA-DR、CD15、CD19表达降低(均P<0.05)。在正常核型AML患者中,NPM1突变率37.7 %(40/106),突变型患者CD34、HLA-DR、CD15和CD7表达降低(均P<0.05)。伴NPM1突变的正常核型AML患者的免疫表型在M1中表现为CD34、HLA-DR、CD7表达降低(均P<0.05),在M2中为HLA-DR表达降低和CD9表达升高(均P<0.05),在M5中为CD117表达降低(P<0.05)。结论 NPM1突变能对AML患者的免疫表型特征造成影响,不同FAB分型的AML患者免疫表型改变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AML1/ETO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多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63例AML1/ETO阳性AML患者的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特征、临床疗效、预后等资料,以同期收治的56例AML1/ETO阴性的AML患者作为对照.结果 63例AML1/ETO阳性的AML患者中,M2a占57.12%(36例),M2b占33.33%(21例).初诊时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为0.46±0.16.CD34、CD13、CD33、CD19、CD7、CD56阳性率分别为67.21%、52.46% 、40.98%、63.93%、4.92%、50.82%.伴t(8;21)占82.54%,附加染色体占4.76%.3例伴EV11融合基因表达,1例伴MLL/AT9融合基因表达.总缓解率、复发率、3年及5年预计总体生存(OS)率分别为71.43%、51.11%、(43.01 ±5.31)%、(32.79±3.8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髓外浸润、是否表达CD56、有无附加染色体对OS率有影响(P<0.05).结论 AML1/ETO阳性的AML有其独特的特点,疗效和预后受多因素影响,不能单独依靠AML1/ETO融合基因来评估其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最常见的10种突变基因的突变组合规律.方法 选取AML患者129例,基因测序法检测初诊时骨髓样本中ASXL1、CEBPA、DNMT3A、FLT3、IDH1/2、KIT、NPM1、PHF6和TET2基因突变.结果 68.99%(89/129)患者上述基因突变阳性,30.23%(39/129)同时有多种基因突变.激酶类基因FLT3和KIT突变互斥,不同时出现.FLT多与其他基因伴随突变,而KIT突变多单独出现.转录因子基因CEBPA、NPM1和PHF6可相互伴随突变.表观遗传调控基因ASXL1、DNMT3A、IDH1/2和TET2的突变多与上述两组基因突变同时出现,但该组基因之间较少伴随突变.结论 首次对初诊AML中的突变组按基因的功能和分类进行谱型分析,显示基因突变的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律,与基因的功能和分类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伴TET2基因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成年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突变对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21年4月于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23例初诊AML成年患者(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采用二代测序方法检测包括TET2突变在内的24种AML相关基因突变情况。根据有无TET2基因突变将患者分为TET2基因突变型组及TET2基因野生型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近期疗效和生存差异。结果:123例患者中,28例(22.8%)检测到TET2突变。与TET2基因野生型组患者相比,TET2基因突变型组患者的年龄更高[(59±15)岁比(49±16)岁, t=2.984, P=0.003],更易出现法、美、英(FAB)协作组分型的M 4、M 5型[75.0%(21/28)比51.6%(49/95), χ2=4.838, P=0.028],AML患者CD34阳性率更低[46.4%(13/28)比72.6%(69/95), χ2=6.685, P=0.010];TET2基因突变更易伴发ZRSR2突变[10.7%(3/28)比1.1%(1/95), P=0.037]和NPM1突变[35.7%(10/28)比17.9%(17/95), χ2=4.008, P=0.045],而较少伴发IDH1/2基因突变[0比17.9%(17/95), P=0.012]。两组间性别、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细胞遗传学及欧洲白血病网络(ELN)危险度分层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1个疗程化疗和去甲基化治疗的总有效率(OR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5.0%(12/16)比66.7%(42/63), χ2=0.410, P=0.522;66.7%(4/6)比44.4%(8/18), P=0.640]。TET2基因突变型组和野生型组总生存(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位OS时间:23个月(95% CI 5~41个月)比35个月(95% CI 18~52个月), P=0.498]。 结论:在AML成年患者中,TET2基因突变与高龄、M 4和M 5亚型、AML细胞低表达CD34相关。TET2基因突变易伴随ZRSR2、NPM1基因突变,而不易伴随IDH1或IDH2基因突变。TET2基因突变对未进行危险度分层AML患者的总体疗效和生存可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我国成年伴NPM1基因突变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NPMc+AML)的临床特点,初步探讨定期定性检测该突变在早期判断AML复发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毛细管电泳法对95例成年初治AML患者检测NPMl突变情况,并选取其中5例完全缓解患者定期检测该突变。结果 95例成年AML患者NPM1突变发生率为29.5 %(28/95); ≥40岁患者突变发生率[40.0 %(22/55)]明显高于<40岁患者[15.0 %(6/40)](χ2=6.963,P=0.012);正常核型AML患者突变发生率[51.1 %(24/47)]明显高于异常核型患者[8.3 %(4/48)](χ2=20.860,P=0.000)。AML患者发生NPM1突变以M5[72.7 %(16/22)]、M2[36.3 %(8/22)]常见,在具有重现性染色体异常的AML中,未发现该突变。NPMc+AML患者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及乳酸脱氢酶水平均明显高于NPMc-AML组(t值分别为4.132、4.603、4.069,均P<0.05)。NPMc+AML患者完全缓解率、无复发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明显高于NPMc-AML患者(χ2值分别为10.448、4.146、4.384,均P<0.05)。定期检测的患者血液学复发前1.5~2.0个月重新出现NPM1基因突变。结论 NPM1基因突变在成年AML患者中,尤其是正常核型AML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临床表现为患者年龄偏大,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乳酸脱氢酶均较高,NPM1基因突变是成年AML患者预后良好的指标。定期定性监测该突变可早期判断AML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混合谱系白血病(MLL)-AF6融合基因[t(6;11) (q27;q23)]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特点与预后.方法 收集安徽省立医院血液内科住院初治MLL-AF6融合基因阳性的AML患者8例,利用多重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治疗前后MLL-AF6融合基因动态变化,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患者首次诱导治疗后完全缓解(CR)率、总体生存率、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2009年2月至2013年8月住院患者确诊为急性白血病(AL)患者472例,其中AML患者285例,包括MLL-AF6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8例,占AL的1.69%(8/472),占AML的2.80%(8/285).MLL-AF6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按WHO分型:M11例,M22例,M42例,M53例,以M4/M5为主(5例).8例AML患者首次化疗后CR 5例,总体生存4例.4例单纯化疗患者中,有2例在第1个疗程结束后MLL-AF6融合基因转阴,且1例获得了血液学CR并已生存26个月,1例初诊后6个月复发,后经治疗后死亡;2例患者第1个疗程结束后MLL-AF6融合基因未转阴(1例转为弱阳性,1例仍为阳性),均未获得血液学CR且死亡.4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3例移植前MLL-AF6融合基因转阴,均无复发,仍生存,平均生存时间28个月;1例患者移植前MLL-AF6融合基因未转阴(弱阳性),移植后复发死亡.结论 MLL-AF6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在AML-M4/M5中发生率高,发病时常伴有高白细胞、器官浸润,且治疗效果差,易复发,预后差,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RT-PCR检测治疗前后MLL-AF6融合基因的动态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判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TET2合并DNMT3A突变及其他共存基因突变对成人非M3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初治且行血液肿瘤相关突变基因外显子二代测序检测的512例成人 AML(非 M3 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疗效及生存情况。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10例AML患者,TET2突变组64例,DNMT3A单突变组46例。男性50例(45.5%),中位年龄54(15~79)岁。TET2基因突变频率为12.5%(64/512),98.4%(63/64)患者突变基因数≥2个,每例患者平均合并5.2个突变基因。NPM1(43.8%)、DNMT3A(42.2%)、FLT3-ITD/TKD(40.6%)、CEBPA(26.6%)、TTN(20.3%)为TET2突变常见的共存突变基因。TET2合并DNMT3A突变患者初次诱导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为46.2%,略低于TET2单突变患者的76.9%(P=0.077),与DNMT3A单突变患者无显著性差异(P=0.952)。TET2合并DNMT3A突变患者的中位总生存(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时间为9.5个月,明显低于TET2单突变患者(P=0.002),而与DNMT3A单突变患者无显著性差异(P=0.414)。三者的中位无复发生存(median relapse- free survival,mRFS)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TET2突变背景下,合并K/NRAS突变患者的CR率为28.6%,明显低于无K/NRAS突变患者的75.0%(P=0.030),合并FLT3-ITD突变患者的mOS明显短于无FLT3-ITD突变患者(P=0.030)。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FLT3-ITD突变、初次诱导未达CR是影响TET2突变AML患者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的独立危险因素,DNMT3A突变不影响TET2突变患者OS。  结论  TET2突变是AML患者常见突变,且常合并共存基因突变。共存基因突变与TET2突变共同影响AML患者预后。基于二代测序的基因突变检测对指导AML精确分层及精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急性白血病(A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就诊的39例单胎妊娠合并AL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结果 除孕前发病1例外,妊娠早、中、晚期AL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3.7%(9/38)、52.6%(20/38)、23.7%(9/38).共31例患者接受化疗,妊娠早、中、晚期患者化疗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71.4%(5/7)、94.1%(16/17)、100.0%(7/7).31例流产或引产,8例剖宫产产下活婴.22例存在染色体核型异常,主要为与分型相关的特异性染色体重排;AML患者高表达CD117、CD13、CD33、CD38,ALL患者高表达CD19、CD38、CD22、cCD79a、CD58.诱导治疗后微小残留病(MRD)阳性的10例患者CR7例,CR后复发4例,死亡7例,而MRD阴性患者19例均获CR,CR后复发5例,死亡9例.所有患者中,29例为AML,10例为ALL,CR率分别为95.7%(22/23)、75.0%(6/8).所有患者1年生存率53.1%,2年生存率26.4%,其中AML患者生存率高于ALL患者.结论 妊娠合并AL患者临床特征复杂,需全面综合处理;MRD是预后判断的重要指征;ALL患者预后较AML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FMS样酪氨酸激酶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FLT3/ITD)突变情况.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96例初发AML患者FLT3/ITD突变,分析FLT3/ITD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96例AML患者中FLT3/ITD突变18例(18.8%).其中M22例,M3 11例,M42例,M53例.FLT3/ITD阳性AML患者初发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位数为18.0×109/L(3.6× 109~ 137.6×109/L),FLT3/ITD阴性AML患者为6.3×109/L(4.5×109 ~ 113.0×109/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4,P<0.05).FLT3/ITD阳性者随访16例,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6~ 15个月),13例处于第1次完全缓解.诱导缓解率为81.3%(13/16).结论 FLT3/ITD是AML患者常见的基因突变,FLT3/ITD阳性患者白细胞计数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JAK2V617F基因突变在急性髓性白血病M2型(AML-M2)患者中的发牛率和临床预后意义.方法 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技术,检测80例AML-M2患者的JAK2V617F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80例AML-M2患者中,初诊时JAK2V617F基因突变6例,复发时JAK2V617F基因突变1例,JAK2V617F基因的突变率为8.8%.7例JAK2V617F基因突变者的血象和骨髓象均呈现出白血病改变特征,而无骨髓增殖性疾病(MPD)征象;免疫分型显示为髓系表达.接受治疗的5例JAK2V617F基因突变者中,有4例患者在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1例未缓解;除1例失访外,其余4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8.5个月.结论 JAK2V617F基因突变作为AML发病机制中的Ⅰ类突变,可能并不是AML发病的初始事件;初诊AML患者出现JAK2V617F基因突变也并不意味着疾病顸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Fms样酪氨酸激酶3内部串联重复序列(FLT3-ITD)基因突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PCR-DHPLC)分析30例初发老年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FLT3-ITD突变。结果 30例老年AML患者FLT3-ITD突变阳性率26.67 %(8/30),对照组均未检测到该突变;FAB各亚型FLT3-ITD突变率不同,有M3型突变率较高的趋势;所检测到FLT3-ITD突变均为杂合突变,突变均在阅读框内;不同预后核型组FLT3-ITD突变阳性率不同,预后中等核型组突变率较高,达40.0 %(6/15);显示FLT3-ITD突变阳性者具有高白细胞、白血病细胞、完全缓解(CR)率低等临床特点。结论 FLT3-ITD突变阳性老年AML患者预后差,且多发生于预后中等核型组;FLT3-ITD突变检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细胞遗传学的不足,有可能成为老年AML患者常规检测项目,以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伴AML1-ETO或CBFβ-MYH11阳性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c-kit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结合测序的方法,对38例伴AML1-ETO或CBFβ-MYH11阳性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中c-kit外显子17的突变情况进行检测,并与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38例患者中12例检测到c-kit外显子17突变,突变率为31.6%,其中7例为D816V突变,5例为N822K突变,两种突变类型患者的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突变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明显高于野生组(P<0.05),突变组与野生组患者的年龄、性别、WBC、RBC、PLT和HGB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c-kit突变组和野生组化疗后完全缓解率和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c-kit突变组的死亡率显著高于野生组(P<0.05)。结论:AML1-ETO或CBFβ阳性的AML患者c-kit D816V和N822K突变常见,突变患者预后差,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较高,c-kit基因突变检测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类具有遗传学异质性的疾病,大约40 %~49 %的成年人AML及25 %的儿童AML表现为正常核型,并被归入中危组,但因获得性基因改变,如FLT3突变、NPM突变、CEBPA 突变、MLL突变、KIT突变以及BAALC、MN1、ERG1 及EVI1基因过表达等,导致了该组患者预后的显著异质性,现就几种常见的分子遗传学异常作简要的综述,讨论其在正常核型AML中预后意义及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淋系抗原表达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预后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我院101例初诊AML患者的免疫表型,以CD7-CD19-CD56-AML为对照组,将CD7+AML组、CD19+AML、CD56+AML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特征、疗效进行分析比较,随访并观察生存曲线的差异。结果:101例AML患者中淋系抗原表达者52例(51.5%),CD7抗原表达29例(28.7%),CD56抗原表达29例(28.7%),CD19抗原表达13例(12.8%);CD7+AML、CD19+AML、CD56+AML患者与对照组间的发病年龄、肝脾大、髓外浸润、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7+AML组血小板计数偏低(P<0.05);CD56+AML组首次完全缓解率(CR)率及总CR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CD7+AML、CD19+AML组首次CR率及总CR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CD56+AML组无复发生存期(RFS)缩短(P<0.05),CD7+AML、CD19+AML组RFS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56+AML患者常规化疗不敏感,疗效差,CD56抗原可能是AML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CD7、CD19抗原不影响AML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遗传学、分子生物学(MICM)分型及临床治疗疗效。方法 运用瑞特染色法、FAB细胞形态分类标准、流式细胞术(FCM)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技术、遗传学染色体吉姆萨显带技术及RT-PCR技术对70例确认有t(8;21)与AML1-ETO融合基因双阳性的AML患者及70例正常染色体核型的AML患者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70例t(8;21)AML患者中M1 1例,M2 64例,M4 3例,无法分型的急性白血病(AL)2例;免疫表型分析发现CD13、CD33、CD34、CD117高表达,40 %表达CD19,11 %表达CD15,10 %表达CD11b,7 %表达CD7;遗传学显示50 %的t(8;21) AML患者有附加染色体异常,主要为性染色体丢失、9q-及超二倍体;RT-PCR检测AML1-ETO融合基因100 %阳性。CD+19 t(8;21) AML患者完全缓解(CR)率72 %,CD+19伴CD+7 t(8;21)AML患者CR率为0,正常核型CR率31 %。结论 t(8;21) AML患者主要在M2中集中出现,附加染色体异常较多见。CD19表达较高,而CD7表达极低,CD34、CD117高表达,这些抗原的表达可能与核型密切相关。CD+19 是预后良好的指标,但同时出现CD+7,则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应用免疫酶标染色法检测了59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结果表明CD2、CD5、CD7、CD10、CD19、CD22淋系抗原的表达率分别为16.9%(10/59)、119%(7/59)、16.9%(10/59)、15.3%(9/59)、102%(6/59)和6.8%(4/59)。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在M3病例细胞中,CD2、CD10和CD19抗原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M5组,而CD7抗原表达阳性率则明显低于M5组。结合临床,CD2、CD19阳性的AML病例对化疗治疗及应优于CD2、CD19阴性的AML病例;CD7阳性的AML病例的疗效与预后则比CD7阴性的AML病例差。提示部分AML病例的白血病细胞存在不同程度异常免疫表型的表达,且与疗效及预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和遗传学高危因素,评估再诱导方案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96例初诊AML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其中89例复发难治性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对比不同再诱导化疗方案的疗效.结果 与同期收治AML患者相比,初诊时高龄、复杂核型和Fms样酪氨酸激酶3内部串联重复(FLT3-ITD)基因突变是AML复发难治的高危因素(P<0.05).复发难治性AML患者再诱导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为44.90%(35/78).其中使用原方案或无交叉耐药的新药组成联合化疗方案(方案A)再诱导有效率为35.12%(13/37);含中、大剂量阿糖胞苷(Ara-C)方案(方案B)再诱导有效率为61.90%(13/21);由阿柔比星或高三尖杉酯碱、小剂量Ara-C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组成的预激方案(方案C)再诱导有效率为45.00%(9/20).方案B再诱导疗效优于方案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诊时高龄、复杂核型和FLT3-ITD基因突变是AML复发难治的重要原因.不同的再诱导方案疗效存在差异,对年轻患者选择含中、大剂量Ara-C方案有助于提高再诱导缓解率.对耐受性差的患者,更适合选择预激方案以提高再诱导缓解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常见的10种突变基因发生的规律.方法 选取难治复发AML患者148例.基因测序检测并分析患者骨髓样本中10种常见突变基因,包括激酶类基因FLT3和KIT,转录因子基因CEBPA、NPM1和PHF6,以及表观遗传类基因ASXL1、DNMT3A、IDH1、IDH2和TET2.结果 在62.16%(92/148)的患者中检测到上述基因突变阳性,其中10.14%(15/148)的患者同时携带多个基因的突变.FLT3-ITD突变率最高(19.59%,29/148),其次为KIT(12.84%,19/148)和CEBPA(11.49%,17/148)突变.KIT突变常单独出现,而IDH1/2突变常伴随其他基因突变.激酶类基因FLT3和KIT突变互斥,转录因子基因和表观遗传基因也存在同类互斥现象.以35岁为界限分组,≤35岁的患者多携带单个基因的突变[61.77%(63/102)比31.11%(14/45),P< 0.05],而>35岁的患者多个基因突变(≥2个)的携带率高[20.00%(9/45)比4.90%(5/102),P< 0.05].>35岁患者组中NPM1突变率高于≤35岁组[20.00%(9/45)比2.94%(3/102),P< 0.05].结论 研究发现难治复发AML患者中常见基因突变的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律,与基因的功能分类和患者的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TET2基因阳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探讨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收集38例TET2基因突变阳性AML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并回顾性分析其中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TET2基因检测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结果:38例患者中21例接受化疗,获得完全缓解(CR)12例(57.14%),未缓解(NR)5例(23.81%),疾病进展(PD)4例(19.05%)。应用不同化疗方案治疗后缓解率不同,应用去甲基化治疗的4例第一个疗程治疗后均达到完全缓解,未应用去甲基化治疗的17例中CR 8例(47.06%)、NR 5例(29.41%)、PD 4例(23.53%)。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CD34阴性、CD13阴性、CD33阳性者化疗后CR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ET2基因阳性AML患者的CR率与年龄、性别、发病时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CD56、CD9、HLA-DR)、是否伴有其他预后基因及复杂染色体核型无明显相关性。结论:TET2基因阳性AML患者的CR率与化疗方案及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CD34、CD13及CD33相关。去甲基化治疗可提高TET2基因阳性AML患者的CR率。影响TET2基因阳性AML患者疗效及长期生存的因素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