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引火汤为治肾水亏乏、虚火上扰证之主方,该方原是陈士铎为治疗阴蛾所创。“异病同治”是中医的一个治疗原则,当代临床运用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辨证思想,扩大了引火汤的治疗范围。将引火汤用于治疗肾水亏乏、虚火上扰之证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经络辨证是中医辨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临床运用较少,如可灵活运用,收效颇佳。引火汤被陈士铎用于治疗阴蛾证,实质为阴虚火旺、虚火上炎,结合经络辨证辨为足少阴肾经病变。"异病同治"是中医的一个治疗原则,故符合足少阴肾经病变,且符合阴虚火旺者均可用引火汤一试。  相似文献   

3.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不同证型疗效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不同证型的疗效差异。方法23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辨证分属于风火上扰证、痰热腑实证、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每一证型以病情轻重为配对条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醒脑静组,均予常规西药治疗及中药辨证治疗;在此基础上,各证型醒脑静组给予醒脑静注射液静滴。结果痰热腑实证和风痰瘀阻证各自醒脑静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而另三证则对照组疗效优于醒脑静组。结论提示醒脑静注射液可能不适宜用于风火上扰证、气虚血瘀证及阴虚风动证,而适宜用于痰热腑实证及风痰瘀阻证。临床应辨证应用醒脑静注射液。  相似文献   

4.
陈士铎的引火汤作为临床良方而为世医所推崇。然对于其主治世人却多以为是阴虚火旺之证。究其原因主要是陈士铎在《辨证录》中认为它善治阴虚火旺导致的阴蛾证,而后世医家亦传而承之。诚然,此方之药确有滋阴之效,但据相关文献和临床实践表明,阳虚阴火之证或许能更好地解释引火汤的引火归原之功。而其引火之功在临床对于治疗阳虚所致皮肤病方面疗效尤为突出,故此方此法值得在临床特别是在治疗皮肤性疾病方面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5.
不寐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心神失养、心神不宁而导致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病症。引火汤源自陈士铎《辨证录》一书,原为治疗“阴蛾”所创,全方由熟地黄、巴戟天、茯苓、麦冬、五味子组成。引火汤所治证候的病机为肾水亏虚、相火妄动,中焦脾胃升降失司,三焦气化失常。后世医家经过临床实践与探索,拓展了引火汤的应用范围,发现引火汤治疗不寐心肾不交证效果颇佳。心肾不交是不寐常见的证候,引火汤可滋阴潜阳、引火下行、交通心肾、阴阳同治,与不寐心肾不交证的病机相契合。临床治疗不寐时,常根据病情对引火汤进行适当加减以增强疗效。结合临床病例对运用引火汤治疗不寐的辨治思路、用药特点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6.
总结刘喜德从阴虚湿热论治口疮的经验。刘喜德教授认为,口疮病以阴虚湿热证多见,治疗上以滋阴清化为大法,同时寒热并用,兼以引火归元等,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7.
刘萍 《湖北中医杂志》2002,24(12):22-22
引火归原法是祖国医学中治疗元阳浮越、虚火上浮之证的一种方法 ,意在引虚火下潜 ,使元阳归宅。此证有阴虚与阳虚之别 :肾水不足 ,真阴内耗 ,虚阳无约 ,浮越于上 ,当滋水养阴 ,引火归原 ;元阳虚衰 ,阴寒内盛 ,格阳于外 ,龙火飞越 ,急需温元救阳 ,引火归原。试讨论之。1 滋水养阴 引火归原《景岳全书·阴阳篇》说 :“阴根于阳 ,阳根于阴 ,凡病有不可正治者 ,当从阳以引阴 ,从阴以引阳 ,各求其属而衰之 ,……引火归原 ,纳气归肾 ,从阴以引阳也。”临床中常见阴虚阳浮、虚火上炎之证 ,用养阴清火之剂不效 ,再用养阴潜阳之法也收效甚微 ,可“…  相似文献   

8.
顾庆华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1):1110-1111
邵荣世主任医师,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其治疗慢性胃炎,从辨证分型、 辨病治疗、脏腑论治三方面着手治疗,疗效显著。辨证分型为:气滞湿阻证、湿热蕴中证、阴虚胃热证、寒湿蕴中证、中虚气 滞证。脏腑论治从肺、肾、心论治。  相似文献   

9.
杨巨成 《国医论坛》2009,24(4):15-16
“引火归原”法是祖国医学在临证治疗中所创立的独特治法之一,在现代医学突飞猛进发展的当今社会,随着临床疾病日益表现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中医的辨证施治手段也面临着多重考验,甚至受到现代医学某些潮流的抨击和质疑。而笔者认为“引火归原”法恰恰是中医博大精深理论在临证实践中的重要体现,它在中医临证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 5 0 2 7例EH临床证型的文献回顾分析 ,可以看到 :在临床辨证中 ,阴虚阳亢证是EH最常见的证型 ;其次为肝肾阴虚证、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此种统计结果与《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定的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及痰湿壅盛四种证型基本相符。“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学的精髓 ,对疾病的辨证根源于对疾病病因病机的正确认识 ,辨证的正确与否 ,决定治疗 ,影响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病证候文献分析述评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古炽明  丁有钦 《中医药学刊》2003,21(7):1156-1157
通过对5027例EH临床证型的文献回顾分析,可以看到:在临床辨证中,阴虚阳亢证是EH最常见的证型;其次为肝肾阴虚证、肝火亢盛证、痰湿垒盛证、阴阳两虚证。此种统计结果与《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定的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及痰湿垒盛四种证型基本相符。“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学的精髓,对疾病的辨证根源于对疾病病因病机的正确认识,辨证的正确与否,决定治疗,影响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复方绞股蓝联合辨证使用中成药治疗口腔扁平苔藓(OLP)的临床疗效。方法:105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辨证分为湿热内阻、阴虚内燥、气滞血瘀、气血亏虚及肝阳上亢等五型,各证型均给予复方绞股蓝胶囊,湿热内阻证加用枳术宽中丸,阴虚内燥证加用六味地黄丸,气滞血瘀证加用独一味胶囊,气血亏虚证加用贞芪扶正胶囊,肝阳上亢证加用天麻钩藤颗粒。所有患者连续服药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每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第一疗程结束后总有效率为82.83%,第二疗程结束后总有效率为90.47%。气血亏虚证、气滞血瘀证、湿热内阻证、阴虚内燥证OLP患者总有效率较高,肝阳上亢证组由于例数较少疗效并不明显。结论:复方绞股蓝胶囊联合辨证使用中成药可以有效地治疗口腔扁平苔藓。  相似文献   

13.
“上热下寒”为寒热错杂证之一,以同一时期上部现热证、下部现寒证为特点,属复杂矛盾证候。其主要病机是人体阴阳升降失常,使得阴阳不能上下交通、流转周身,而成寒热易位。文章从脏腑辨证角度出发,探讨了上热下寒证的细分及治疗,将其分为肺热脾寒、胃热脾寒、心热肾寒、心肝阴虚兼脾阳虚四个常见证型。治疗上以调和阴阳、引火归元为原则,应用通元针法通督养神、引气归元,中药以寒热并用为主,兼以固本培元,以达阴平阳秘、寒热并除,为临床治疗上热下寒型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黄芪在肾病科有滥用倾向 ,黄芪属于甘温益气药 ,只能用于辨证为气虚证的肾病 ,并不能用于所有的肾病 ,特别是阴虚、湿热、热毒型肾病为黄芪的禁忌症。  相似文献   

15.
<正> (九)引火归原:引火归原的用药方法,主要用于阴虚阳浮之证。这里所引的“火”,是指“浮阳”、“浮火”,或者称为“戴阳”、“格阳”。至于归原的“原”,主要指肾,因肾为元阴元阳之根本。阴虚阳浮,上见浮火之症,如面色浮红,游移不定,面热如醉,倏来倏去。伴见头晕耳鸣,或口舌糜烂;但舌质淡白(张景岳称为无根虚火之证),咽喉痹痛,而淡紫不赤(张景岳称为格阳喉痹)。  相似文献   

16.
杨淑珍  翟文炜 《陕西中医》2008,29(3):269-270
目的:观察辨证治疗先兆流产的疗效。方法:临床中辨证分为脾肾不足、阴虚内热、气血虚弱、跌扑闪挫等4个证型,采用相应的中药治疗。结果:治愈率为93%。提示:应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先兆流产安全可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阴虚夹湿证是指既有脏腑阴虚,又有湿邪内停的一类证候。阴虚夹湿证复杂多变,阴虚患者感受湿邪,或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致内生湿邪,而湿邪又导致和加重阴虚,都是其病因病机。根据阴虚和湿邪各自的病位可将阴虚夹湿证分为许多类型。因此辨证时除了要分辨是否为阴虚夹湿证外,还需确定阴虚和湿邪各自的病位。故辨证时应注意四诊合参,全面采集病史及询问病状,问诊时应详细,并注重舌脉。阴虚夹湿之证在治疗时需注意滋阴不碍湿,祛湿不伤阴,并根据阴虚和湿邪各自的病位而采用不同的滋阴药和祛湿药的方法和药物。除了养阴和祛湿的药物,还应根据情况酌加行气活血和补气健脾之品,以助气化。治疗过程中还应根据阴虚与湿邪比重而确定和调整滋阴药和祛湿药的用量比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研究文献中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指导临床规范辨证治疗。方法:以描述频率分析为主统计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2000~2012年涉及中医或中西医治疗高血压病的相关文献,归纳总结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分型规律。结果:获得合格文献52篇,涉及中医证型20个,中医证型主要以阴虚阳亢、肝阳上亢、痰湿中阻、肝肾阴虚、肝火亢盛、阴阳两虚为主,累计频率为69.85%。结论:高血压病临床常见证型为阴虚阳亢、肝阳上亢、痰湿中阻、肝肾阴虚、肝火亢盛、阴阳两虚六型。  相似文献   

19.
肛周脓肿中医称之为“肛痈”,辨证可分为热毒蕴结证、火毒炽盛证、阴虚毒恋证。在临床上阴虚毒恋证很少见。下面就热毒蕴结证肛周脓肿的辨证护理举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介绍李赛美治疗消渴病的经验。认为除阴虚燥热证外,阳虚阳亢证亦是消渴病常见的证型,特别是岭南地区患者、阳虚体质者尤为多见。临床采用开郁散火、引火归元的治法,分阳亢盛于阳虚、阳亢与阳虚并重、阳虚盛于阳亢三个层面进行治疗。在病程进行中,久病必郁,久病必瘀,处方中均可加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之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