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谈中医专业《针灸学》的教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针灸学>是高等院校中医专业本科的主干课程,对该课程的教与学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医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根据我们往年的课堂情况及教学反馈信息,由于针灸学内容的特殊性及部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导向等问题,对<针灸学>的学习仍处于一种茫然、被动状态,部分同学甚至存有学完针灸后将来有何用途的疑虑.为此,我们从2001年开始,对<针灸学>的教学作了一些尝试性的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Zhang JB 《中国针灸》2010,30(12):1041-1044
杨长森教授从事现代针灸医、教、研50余年,对现代针灸学术体系的构建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主要包括有构建和完善针灸临床辫证论治模式、创新性地编撰<针灸学讲义><针灸治疗学>等教材、纵贯古今系统解读针刺补泻手法、承前启后探索高层次人才培养等,并且坚持和强调在临床实践中研究针灸学术.  相似文献   

3.
吴耀持 《中医杂志》2003,44(Z2):34-36
许国光教授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此后一直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从事针刺镇痛和针灸学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曾先后担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第六临床医学院中医针灸教研室主任、教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针灸推拿伤科主任,主任医师,以及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上海针灸学会理事长,<上海针灸杂志>副主编等职.  相似文献   

4.
归纳整理<难经>学术思想对针灸学贡献9个方面,即:首次提出奇经八脉;首次提出八会穴;首次提出五输穴主治作用;首创"补母泻子"的针法;首创"泻南补北法",首次提出手少阴心经原穴;最早阐明俞募穴治病机理;提倡分清营卫,方可针刺补泻;强调针刺时双手配合.这些学术思想对现在针灸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回顾历版《针灸学》教材中的毫针进针法,探求其演变过程和原因,并分析其发展趋势。通过查阅多版《针灸学》教材和20世纪40年代以来针刺手法相关文献,结合多位近现代针灸名家针刺手法特色,发现进针法的定义几经变化而尚需完善;进针法分类在发展中趋于稳定;插刺进针法一度被收入,而后又消失;对进针法操作细节的描述不断规范完善。其演变主要受当时的学术及临床背景、编写者学术思想、针灸名家的学术思想、针灸国际化与标准化等的影响。捻转进针法和一些进针器进针法符合安全、无菌、无痛、方便的发展趋势,未来可能会被载入《针灸学》教材。  相似文献   

6.
通过查阅文献,遵循<内经>中有关徐疾补泻经文原意,结合后世的有关解释和笔者的理解及临床经验,提出<内经>中的徐疾补泻不是单一操作术式,而是补泻手法纲领,包含有很多操作方法,并将其进行了列举,后世的针刺补泻术式均是从此发展而来.<针灸学>教材将此归属单式补泻,缩小了其定义的内涵和外延.教材中有关的描述仅是狭义的徐疾补泻,然其操作亦可分为带气运针式和三一进退式.  相似文献   

7.
针刺促微循环镇痛机制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传统针灸学认为,针刺治疗的临床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镇痛作用;二是补虚泻实,调节平衡——调整作用;三是扶助正气,祛除病邪——免疫作用。其中针刺治疗疼痛性疾病的历史悠久,至今临床运用普遍。关于针刺促循环镇痛作用早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就有明确记载:“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由此说明气血不调是导致多种疼痛性疾病的主要因素,故针刺以调气为主,使气行则血行,血液循环畅通,其疼痛自然消失。明代针灸学家高武在《针灸聚英》中亦云:“苍龙摆尾气交流,血气奋飞遍体周。任君疼痛诸般疾,一插…  相似文献   

8.
黄建军 《中国针灸》2004,24(8):592-592
1指力 初学针刺者,都要经过一个指力练习阶段.但是什么叫"指力"?<内经>等古代针灸书籍中没有"指力"一说.1961年出版的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针灸学讲义>中首次正式使用了"指力"这个概念:"使用毫针,必须首先锻炼指力.因为进针时,如指力偏强,则针身每易弯曲;偏弱则不易刺入,且痛感较强.  相似文献   

9.
谈《针灸学》"四性"教学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详细介绍<针灸学>"四性"教学法,以及教学评估方法,说明了"四性"教学法在促进针灸学教学改革,更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赵荣  王建明 《光明中医》2009,24(6):1179-1180
目的:探讨在<针灸学>本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方法:从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性、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拟解决的办法三方面做了具体的论述,为针灸学的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结论:实践贯穿法对于非针灸专业的中医师掌握一定的针灸操作技能,不仅对针灸学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针灸疗法在临床的推广使用和针灸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通过查阅古代文献及现代高等中医药院校多版《针灸学》教材中对提插补泻法的描述,分析从古至今提插补泻法的演变过程,探究其演变原因及正确的操作手法。结果发现古代文献中提插补泻法的发展由简至全,由被动到主动,其发展与金属冶炼技术有很大的关系。《针灸学》教材在继承古代文献中提插补泻法操作核心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以提插力度为主,二是以提插力度和刺激量(幅度、频率、时间等)为主。从理论结合实践,无论是古代文献记载还是现代研究支持,提插补泻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刺激量大小决定的,故笔者认为在临床、教学和科研中应将“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作为提插补泻法操作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2.
通过收集整理20部民国时期针灸教材中的毫针刺法内容,分析进针法、补泻法、针刺异常情况处理以及手技、注痛法等毫针操作技术,发现民国时期针灸教材处于传统针术向现代针术的转变时期,将捻入作为进针过程中的主要手法,完成了对于管针进针法的引进及简化;出现新式补泻理论及方法;所载针刺异常情况种类与现在相异,并未形成全国适用的操作规范。《高等针灸学讲义·针治学灸治学》《中国针灸学讲义》《新针灸学》等是当时影响力较大的教材。民国时期的针灸教材受到针灸教育模式转变、汉译日本针灸医籍传入、针灸大家学术思想、针具制作工艺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魏海  袁建英 《中国针灸》2003,23(2):99-101
魏稼教授师承徐少廷的飞针法,并融入古代“凤凰展翅”与“饿马摇铃”补泻法的临床经验。根据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载,前者属于捻转泻法,而后者则属于捻转加提插补法。“凤凰展翅”泻法操作重点是:二指夹持针柄,朝一个方向一捻一放4-8次,如瑞鸟展翅状;“饿马摇铃”补法的操作要点是:二指持针柄缓慢轻微摇摆50次,如饿马无力之状。文中附有治验病例。论证了以此法治疗三叉神经痛,胆石症合并胆囊炎,支气管哮喘等均有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回顾历版《针灸学》统编教材刺法内容,梳理教材中刺法的层级结构、概念定义和种类的变化,探讨当代刺法理论与应用的特点。从层级结构来看,毫针刺法占据了刺法部分的主流地位;刺法定义的表述体现了针刺工具从单一到多元、刺激部位不再局限于腧穴的理论特点;刺法种类在教材的发展进程中整体上呈现不断丰富的趋势,不过也有部分刺法退出了教材的刺法知识体系。《针灸学》教材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对于针灸刺法理论的传承与应用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针灸刺法知识的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回顾历版《针灸学》统编教材刺法内容,梳理教材中刺法的层级结构、概念定义和种类的变化,探讨当代刺法理论与应用的特点。从层级结构来看,毫针刺法占据了刺法部分的主流地位;刺法定义的表述体现了针刺工具从单一到多元、刺激部位不再局限于腧穴的理论特点;刺法种类在教材的发展进程中整体上呈现不断丰富的趋势,不过也有部分刺法退出了教材的刺法知识体系。《针灸学》教材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对于针灸刺法理论的传承与应用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针灸刺法知识的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郭君双 《中国针灸》2006,26(10):745-748
马继兴先生(1925-)是我国著名的医史家及中医文献学奠基人,是针灸学领域中的辛勤耕耘者。60多年来在针灸学领域中成就卓著,在腧穴学、经络学研究中多有建树。出版《简明针灸正骨》《针灸疗法刺激点解剖位置参考图》彩色教学挂图、《针灸铜人与铜人穴法》《敦煌古医籍考释》《出土亡佚古医籍研究》等著作对针灸史及针灸文献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论述针灸作用不稳定性出现的原因及不稳定性在方向、时间及作用部位等方面的表现,以期对界定针灸治疗病种、优选针灸治疗方案以及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有一定提示。  相似文献   

18.
重插轻提及轻插重提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永海 《中国针灸》2004,24(5):335-337
目的:解决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在操作上的力学矛盾.方法:从物理的角度及经典文献等诸多方面分析,提出提插补泻的操作精髓是"紧按慢提"及"紧提慢按",并且"紧"应该理解为医者"针下发紧"之意.如果用"重插轻提"或"轻插重提"来解释提插补泻,则"重"与"轻"应理解为"重视"及"看轻";或者医者手感的"沉重""轻滑".结论:轻、重如果是指用力轻重则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的矛盾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9.
杨运宽  胡幼平  王燕 《中国针灸》2006,26(11):818-820
在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值得推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编写中存在明显失误之处;一些中西医病名概念不清晰;教材中介绍的一些针灸疗效评价和治疗方法偏离针灸临床实际等.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利于使教材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准确与权威.  相似文献   

20.
近3年针灸临床经络证治文献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经络证治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情况.方法:手工检索2001~2003年<中国针灸><针刺研究><上海针灸杂志>(所收2003年的为临床-B版)<针灸临床杂志>,对其中包含经络证治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结果:文献中涉及经络证治内容的较少,仅占5.69%(163/2 864);而既按经论治、又有经络辨证内容的更少,占1.22%(35/2 864).结论:目前针灸临床中不重视经络证治的现象较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