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伤寒杂病论》于汉末约公元200—210年成书,至宋治平2年(公元1065年)林亿等将伤寒部份的文字定型为《伤寒论》,在此八百余年间,史料记载的张仲景书目及卷数纷然杂陈。宋治平至今又历九百余年,《伤寒论》的版本及有关专著又有大量增加,古今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整理研究。现就近30年主要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一、《伤寒论》定型以前的古传本马氏指出传世医书中的古本有:“脉经”本《伤寒杂病论》。王叔和所撰之《脉经》十卷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内容收录了《伤寒杂病论》的文字,这是《伤寒杂病论》现存最早的一种古本。“千金”本和“千金翼”本《伤寒杂病论》。在唐孙思邈  相似文献   

2.
成无己 ,宋代山东聊摄人 ,后来聊摄并于金 ,晚年遂为金人。他博极研精 ,深造自得 ,本《内经》之意释仲景之书 ,以经注论 ,以论证经 ,开创以注解的方法研究《伤寒论》的先河 ,使后世能明伤寒之理 ,知伤寒之用 ,推动了伤寒学说的流传与发展。其所撰《注解伤寒论》10卷 ,是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注本 ,兹就其注论特色作一探讨。1 溯本求源 ,以经释论成氏采取“以经释论”的研究方法 ,始终运用《素问》、《灵枢》、《难经》等古典医经的学理 ,注解《伤寒论》条文方证 ,不仅使内、难、伤寒学理一脉相承 ,融会贯通 ,还起到经论结合 ,以论证经的…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是被后人从《伤寒杂病论》中析出而单独成书的有关伤寒学的内容.其行文方式是每条条文有论有方,论为疾病的脉证辨析,方为具体的方药运用,即所谓的“辨脉证”并“治”.每条条文大都有一个阴确的中心问题.这种文笔虽较证方相对的验方式条文为进步,但条文之间的排列仍可调动,这就形成了后世传本在排列次序上的差异.晋人王叔和在其《脉经》中对伤寒条文的类分,是按治法的可与不可分类的,而未用“六经”分类法,他把六经条文打乱,按照治法归类,这是其整理伤寒  相似文献   

4.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中医著名经典医著,该书流传有多种版本,各有特色。在日本流传有两种《伤寒论》传本,即昭和丁丑大冢敬节所发现的《康平本伤寒论》和数年前发现的《康治本伤寒论》。在  相似文献   

5.
伤寒与杂病虽然在概念上有着明确的区分,但是杂病与伤寒的临床症状常常十分相似,杂病与伤寒又常相兼而发病,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也要求伤寒杂病合论,再加上伤寒日久不愈可转为杂病等等,这些因素都注定了伤寒与杂病合论的必须性.有鉴于此,笔者特以《伤寒论》太阳病篇的部分条文为主,撰文揭示《伤寒论》中所蕴含的伤寒杂病合论思想及其应用.文中所引《伤寒论》条文均以重庆中医学会新辑宋本《伤寒论》[1]为准,《伤寒论》条文后标注的数字,亦本该书.  相似文献   

6.
自从《伤寒论》流传之后,宋代医家对它进行研究的日益众多,其中影响较大的如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朱肱的《伤寒类证活人书》;庞安常的《伤寒总病论》;许叔微的《伤寒发微论》、《伤寒百证歌》、《伤寒九十论》;郭雍的《伤寒补亡论》;韩祗  相似文献   

7.
《伤寒明理论》选取了《伤寒论》中常见的50个症状以“定体、分形、析证”进行论述,所论条文不出《伤寒论》的范围,是单纯《伤寒论》的阐释之作。《伤寒明理续论》采用了《明理论》的编写体例,选取的症状有70余个,辨证时较注重温热病与伤寒的辨别,摆脱了单纯《伤寒论》的范围,所选的方剂不限于《伤寒论》中的方剂,采用了许多时方。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康平本伤寒论》以探求《伤寒论》的成书史。方法:以《康平本伤寒论》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比其与《宋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等书的异同,对《伤寒论》的成书史进行剖析。结果:所谓的《伤寒论·序》中的"经""胎""胪"三字实即《四逆三部厥经》《妇人胎藏经》和《小儿颅囟经》三书;《伤寒卒病论》序言为王叔和集各家之言而成,序言中所记载伤寒疫情可能发生在王叔和家族而非张仲景家族;《康平本伤寒论》序言中为《伤寒卒病论》比较合理;现今人们所理解的《伤寒杂病论》与之最为接近的书当是《金匮玉函要略方》。结论:《伤寒论》的成书史隐现跌宕,学者不能抱守一说,当择善而从。  相似文献   

9.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近代发现的张仲景《伤寒论》传本之一,其所包含的温病篇为世传本所无,本文通过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学习,对其中的温病篇进行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0.
该文对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关小便的条文进行分类、归纳,分析条文中有关小便问题的本原意义,对学者正确理解《伤寒杂病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伤寒杂病论》为汉人张仲景所著,由于兵火战乱等原因而散佚,后经王叔和搜集整理,才得以传世。至北宋林亿等人将《伤寒杂病论》内容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后,使人误解为《伤寒论》专论伤寒(外感),而《金匮要略》则专论杂病,这种看法一直流传至今,以致后来形成“外感法仲景,内伤宗东垣”之说。仲景的六经辨证是辨万病的总纲,用《伤寒论》的理论和方药治疗杂病,是早已存在的事实,若将其限定在外感病范畴,是不对的,故为其“正名”。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值得认真钻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杂病论》系《伤寒论》与《金匱要略方论》二书之总称。此书贵在朴实可学,经千年之临证实践,依然确凿可验,值得认真钻研。学习《伤寒论》重点在于学习《伤寒论》严谨的辨证论治精神;努力研究、掌握药物间的配伍规律,始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切忌钻“牛角尖”式的研究,或单从药味着手,从本草到本草;或以经解经,似是而非;或刻板死记伤寒、金匮条文,强以病而凑条文。条文者,不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原名《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建安十年。该书在流传过程中,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和编次,唐代孙思邈和王熹亦曾加以收集而作出贡献,至北宋治平间校正医书并雕板印行、金代成无已注解之后,始普遍流行。现存《伤寒论》的各种版本,以宋本和成本最为重要,此外尚有同体而别名的《金匮玉函经》、康平本、康治本等。民国之后又出现三种俱称古本的十六卷《伤寒杂病论》,即长沙本、四川本和桂林本,但多被认为系伪书,其中桂林本近年有逐渐受到重视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浅析《伤寒论》对发热的论述黑龙江中医学院宋立群,邹存信,邹存珍指导邹德琛《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病和杂病的专著.其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的辨证思想,首开理论与实践的先河.在《伤寒论》一书中,有大部分条文论及“发热”,除了因为它本身是疾病的表现,还因为...  相似文献   

15.
今《伤寒论》原为《伤寒杂病论》之伤寒部分,晋王叔和编次时也将杂病中某些条文误入伤寒,而伤寒中少数条文也误入杂病。原书撰次的目的是为便利检寻“对病真方”,次第肯定是乱了。又经晋室搬迁,文物遗佚,唐·孙思邈慨叹江南诸师秘仲景方不传,《翼方》所录,亦为临病便于检寻,与叔和本又大不相同。今传世者有二本,一复宋本,系宋镌治平本,即高保衡等的原校  相似文献   

16.
通过《伤寒论》自身条文自证、前后条文互证的方法,同时旁引历代著名医家关于《伤寒论》的条文注解,如《注解伤寒论》《伤寒贯珠集》《医宗金鉴》等相关原文,从医古文文理及临床医理两个方面,对《伤寒论》条文第331条、176条进行解读。认为《伤寒论》第331条现行句读方式有误,而第176条的现行解释“脉浮滑,为表里俱热”引用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进行理解更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从金元成无己创注释之端,柯琴、吴谦、李彦师三氏因注疏内容精深,范围全面,可谓注疏之佼佼者。本文拟从编次条文、修正条文、注疏方法三方面进行试评,以作抛砖引玉之用。柯琴,清康熙、雍正年间名医,著有《伤寒来苏集》,其中《伤寒论注》篇(以下简称《论注》)是着眼条文注疏;吴谦,清乾隆年间太医院院判,主编《医宗金鉴》,其中《订正伤寒论注》(以下简称《订正》)是吴氏伤寒之代表作;李彦师,民国时期之名医,著有《伤寒金匮条释》(以下简称《条释》),该书是李氏唯一的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版本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张仲景著作、名称和流传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并对注释家的移整考订及《伤寒论》作伪之书作了概述。对明·赵开美宋刻《伤寒论》和成无已《注解伤寒论》作了深入探索,从历代文献记录之《伤寒论》113方与赵刻本之112方分析;从《本草纲目》所引张仲景古本《伤寒论》,及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之释音加以研究;从《伤寒论》条文后之原文注释,及《太平圣惠方》所引桂枝汤加以印证等多方面分析,说明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更忠于“林校”小字本《伤寒论》。故笔者认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要优于赵刻宋本《伤寒论》,是目前存世最佳版本。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一书,后汉张仲景著。《伤寒论·序》,“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隋·《经籍志》有《张仲景方》十五卷,而无《伤寒论》名目,至《新唐书·艺文志》有《王叔和张仲景方》十五卷,又《伤寒卒病论》十卷,从这里可看出杂字讹为卒字已是很久远了。后人将卒字释为仓猝之猝,说病是仓卒而得,不知原是杂字之讹。据仲景《自序》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隋志》注十卷,考仲景自序乃缺六卷,这可能是后人把伤寒与杂病分开了,所以伤寒只得十卷,疑今本《伤寒论》似即《隋志》和《新唐志》所载本(拙著张仲景著作略考载《上海中医药杂志》1962年7期)。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在那些方面发展了《素问·热论》的理论?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可见,《伤寒论》的学术渊源本于内、难。尤其受《内经》理论的影响更深。论中六经名词(三阴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