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患者,女,56岁。因三叉神经痛于2012年7月28日小诊所就诊遵医嘱口服卡马西平片(上海复旦复华药业有限公司,100 mg/片,批号:111215)0.1 g,bid 1 d,自觉疗效不佳,自行调整剂量0.2 g bid。服药至第12天即2012年8月8日晨始觉颈项部出现红色皮疹,轻微瘙痒,未经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2.
左氧氟沙星和替硝唑长期间断应用致肾损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女,38岁。因慢性下腹疼痛,月经量减少,于2002年10月15日到北京某医院诊治。诊断为附件炎,给予左氧氟沙星0.2g,2次/d口服。服药后上述症状减轻,于服药后3周左右自行停药。几周后,下腹部疼痛复发,再次服用左氧氟沙星治疗,剂量同前。为增加疗效,遵医嘱加用替硝唑0.5g,2次/d口服治疗。症状时有复发,故长期间断服用上述两药治疗。2003年5月,因症状加重,出现发热、急性腹痛,改用左氧氟沙星0.2g静滴,2次/d;并用甲硝唑0.5g静滴,2次/d治疗。5d后再次按原剂量间断口服左氧氟沙星和替硝唑治疗。1个月后,患者出现颜面红肿、发热。自认为是感冒,停用…  相似文献   

3.
1例44岁男性患者因癫痫长期给予丙戊酸钠片0.2 g口服、2次/d联合卡马西平0.1 g口服、2次/d;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长期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片10 mg、1次/d。因疗效不佳抗癫痫药调整为丙戊酸钠缓释片0.5 g口服、2次/d联合左乙拉西坦0.25 g口服、2次/d, 同时因抑郁状态给予帕罗西汀20 mg口服、1次/d。用药约3个月后, 患者反复出现肢体抽搐, 实验室检查示血钠128 mmol/L。给予口服及静脉补钠治疗16 d, 但血钠水平始终低于130 mmol/L, 考虑患者的低钠血症可能为药物引起。停用帕罗西汀, 2 d后患者血钠140 mmol/L。  相似文献   

4.
《中国药房》2020,(3):358-364
目的:积累临床药师会诊工作经验,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通过不同切入点,临床药师分别对1例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患者使用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后,出现伏立康唑血药浓度过高;1例咯血伴发肺部感染患者使用抗感染和止血药物治疗后,出现纤维蛋白原下降;1例肺移植术后伴发肺部感染患者使用抗感染治疗后,出现尿素和肌酐升高;1例肾移植术后突发癫痫患者给予苯巴比妥、地西泮抗癫痫治疗后,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出现明显下降等4个会诊案例的用药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药学会诊意见,优化治疗方案。结果:临床药师对4个会诊案例分别提出的建议均被医师采纳。病例1停用伏立康唑、奥美拉唑,换用泮托拉唑后,患者伏立康唑稳态谷浓度由12.38μg/mL降至6.86μg/mL,转氨酶、总胆红素等肝功能指标均好转。病例2停用头孢哌酮舒巴坦、白眉蛇毒血凝酶,给予维生素K1、纤维蛋白原并输注冷沉淀和血浆进行对症治疗后,患者纤维蛋白原由0.74 g/L逐步升至2.88 g/L,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病例3调整肾毒性相关药物(美罗培南调整为1 g,q12 h;左氧氟沙星调整为250 mg,qd;更昔洛韦调整为94 mg,qd;复方磺胺甲噁唑调整为2片,qd)的给药剂量后,患者肾功能指标尿素由37.6 mmol/L降至7.8 mmol/L,肌酐由173μmol/L降至68μmol/L,肾功能恢复正常,同时感染性指标也得到改善。病例4调整他克莫司口服剂量为2 mg,q12 h+五酯软胶囊口服剂量为1 g,bid后,患者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由0.8 ng/mL升至5.9 ng/mL,达到预期值,住院期间未再出现波动。结论:临床药师会诊可在个体化治疗方案调整、药品不良反应的识别与救治、特殊人群用药方案调整、药物相互作用的治疗方案优化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可为患者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1病例资料 患者,女,19岁.2000年9月因病毒性脑炎引起癫痫而服用丙戊酸钠(江苏恒瑞集团药厂).开始剂量为每日0.2g,分两次口服.之后逐渐加量,至2001年2月初时,用法为:每早0.1g,中午0.2g,服药半年以来,月经周期与量均正常.2月中旬加量至每次0.2g,每日3次,自三月份始,连续停经3个月.  相似文献   

6.
摘 要1 例63岁慢性肾脏病合并淋巴结结核患者,因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和罹患感染,多次调整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此次入院时的用药方案为莫西沙星0.4 g, po, qd、乙胺丁醇0.75 g, po, qd、吡嗪酰胺0.75 g, po, tid。考虑患者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药师建议停用乙胺丁醇,加用利福喷丁0.45 g, po, biw;建议维生素B6剂量加大到50 mg·d-1,吡嗪酰胺剂量调整为1.125 g tiw;根据淋巴结结核疗程及治疗中断的情况,建议抗结核治疗疗程为6个月,待补足治疗中断的药物剂量后再评估是否停药。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但治疗疗程尚存争议。患者出院后随访得知其眼部及下肢症状均有好转。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在介入治疗结核性盆腔积液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4年至2007年结核性盆腔积液女性住院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于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抽液后局部注入左氧氟沙星0.1g及异烟肼0.2g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异烟肼0.2g治疗,每周2次,急性期以1个月为1疗程,慢性期以2个月为1疗程,两组同时口服抗结核药物。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在介入治疗结核性盆腔积液中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加替沙星不同的给药方式对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疗效及费用的经济学影响,为合理应用加替沙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试验设计,256例病人随机分为4组:A组(常用剂量治疗组,加替沙星0.2g,bid,po)、B组(1日1次大剂量组,加替沙星0.4g,qd,po)、C组(序贯疗法治疗组,加替沙星0.2g,qd静滴3d后,加替沙星0.4g,qd,po)、D组(一直静滴治疗组,加替沙星0.2g,qd,静滴),每组各64例。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疗效及经济学成本。结果效果(effectiveness),以下用E表示;从效果看,EA0.05;“<”表示2种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能比较大小或排列顺序),4种不同给药方案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疗程没有差异,P>0.05。结论B方案成本效果比最佳,大剂量每日1次口服给药或者序贯疗法是较为理想的加替沙星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204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中的102例(男85例,女17例)采用藻酸双酯钠0.2g于5%葡萄糖500mL静滴,qd,10-15d为一个疗程,1-2个疗程后改服片剂,0.1g,tid维持;另102例(男83例,女19例)采用右旋糖酐-40500 mL加丹参针剂12mL,静滴qd,10-15d为一个疗程。前者总有效率98.0%,后者为77.4%;前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值均显著改善,后者均无改善。  相似文献   

10.
银杏黄酮苷治疗血管性痴呆43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银杏黄酮苷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治疗组43例,给予银杏黄酮苷70 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300 mL,静脉滴注,qd,15 d为1个疗程,然后口服银杏黄酮苷80 mg,tid,连用75 d。对照组43例,给予吡拉西坦注射液0.8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300 mL,静脉滴注,qd,15 d为1个疗程,然后口服吡拉西坦0.8 g,tid,连服75 d。3个月后两组再重复静脉用药(同剂量,同疗程),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治疗3和6个月后,治疗组MMSE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社会功能活动量表(FAQ)评分治疗6个月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银杏黄酮苷能持续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及社会功能,能延缓痴呆的发展,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喹诺酮类药物引起高热药疹及过敏性肺炎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女,20岁,以"腰背部慢性钝痛2年,加重伴发热1周"为主诉入本院骨科,查体:BP 15.9/10.6 kPa,T38.5 ℃,P110次·min-1,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胸部后前位片报告:心肺无异常所见.腰椎正侧位片报告:诊断为腰椎结核伴双侧腰大肌脓肿,该患者入院前未用过抗结核药和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入院后给予复合0.45 g晨起空腹口服,异烟肼0.3 g口服,qd,乙胺丁醇0.75 g,口服,氧氟沙星(四川奇力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30139)0.2 g静滴,qd,连续用药后,第3天体温升至39 ℃,于次日停用氧氟沙星而改用左氧氟沙星0.2 g静点(白求恩医科大学制药厂,批号:030406).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联合氨茶碱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选择我院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0例,观察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吸入治疗,0.1mg/吸,1吸/次,2次/d。观察组给予布地奈德吸入治疗基础上口服氨茶碱0.1g/次,3次/d。两组患者疗程均为3个月。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后测定肺功能。结果观察组治疗后FEV1和FVC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地奈德联合氨茶碱可以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肺功能,优于布地奈德单一治疗。  相似文献   

13.
苯妥英钠引起全身皮疹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男, 22岁. 因风心病、心衰住院治疗近3个月, 住院期间用强心、利尿及对症治疗, 病情逐渐好转, 患者在用地高辛0.125 mg qd 口服达1个月时出现恶心、不适, 偶有早搏, 考虑为洋地黄中毒, 故停用地高辛. 加用苯妥英钠0.1 tid 口服, 服用到第6天时患者出现全身红色皮疹, 小米粒大小突出皮肤. 考虑为苯妥英钠引起, 故停用. 加用西替利嗪(塞特赞)1片qd口服,炉甘石洗剂涂敷, 2 d后皮疹逐渐消退 , 4 d后皮疹完全消退. 患者出皮疹前1周只是加了苯妥英钠, 停用苯妥英钠后其它药仍在继续应用, 未再出现皮疹.  相似文献   

14.
曹玉华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485-48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基因疫苗,联合胸腺肽α1(迈普新)、拉米夫定三联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拉米夫定0.1g口服1次/月,疗程12个月。联合治疗组给予:基因乙型肝炎疫苗60μg,每15d 1次皮下注射,疗程12个月;迈普新(胸腺肽α1)1.6mg皮下注射,每d1次,连续28d改为2次/周,疗程9个月;拉米夫定0.1g口服,1次/d,疗程12个月。结果治疗组患者血清AST下降、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因乙型肝炎疫苗、迈普新、拉米夫定三联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获得了较持久的疗效,具有较良好的协调作用,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诺氟沙星胶囊引起口腔溃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患者女,38岁,因腹泻于2001年12月自购诺氟沙星胶囊口服,次日出现口腔溃疡,待服完12粒(0.2g tid)后,口腔溃疡日渐增多。经服VitB2片、牛黄解毒片,1周后口腔溃疡痊愈。2002年3月因腹泻,口服诺氟沙星,次日又出现口腔溃疡。2002年6月25日因腹痛腹泻来我院门诊就诊,医生处方诺氟沙星胶囊0.1g×12粒,0.2gtid,第二天患者因口腔出现溃疡又来院就诊。经追问病史,患者回忆起2001年12月和2002年3月发生的2次口腔溃疡均系口服诺氟沙星所致。遂停用诺氟沙星胶囊,给予口服黄连素0.1gtid,VitB2 10mgtid,VitC0.2gtid。4天后患者口腔溃疡痊愈。诺氟沙星为…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64岁,以“阵发性下肢水肿4月,皮疹40天”于2005年9月5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4月因治疗甲癣口服伊曲康唑(斯皮仁诺胶囊),0.2g/次,2次/d,连续1周为1个疗程,停药3周后开始下一疗程。在完成第1周用药后出现双下肢自膝关节以下明显指凹性水肿,停用斯皮仁诺3天水肿消退,未予重视,并按计划给予斯皮仁诺3个疗程口服。入院前40d在完成第3疗程后10天出现双侧上肢红色斑丘疹,直径0.5cm左右,瘙痒,逐渐出现片状融合,采用“派瑞松”外敷治疗效果不佳。入院前10天开始出现双侧腰部酸胀不适,但无明显腰痛,无腹痛,无尿路刺激症状,无发热,无关节肿痛,无…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26岁,既往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于2011年5月1日下午13:15分因患感冒咽痛、咳嗽等症状自行口服甲硝唑片(浙江新昌制药公司生产,批号:10143,规格:0.2g)0.4g后,约4h后颜面部出现红斑,未处理,很快累及颈部、躯干、四肢,尤以胸背部为甚,明显瘙痒。曾在当地诊所治疗(具体诊断及用药情况不详)无任何好转。为进一步治疗,于2011年5月2日12:39pm入院治疗,诊断为重症药疹、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起病较急,病程短,渐渐加重。体检:咽红,颜面、颈部、躯干、四肢密集点状红斑,尤以胸部、背部为甚。伴有明显瘙痒。血常规:N 75.5%,L 17.2。T 37.2℃,P80次/min,R 18次/min,BP 110/70 mmHg,对患者进行抗炎、抗过敏对症治疗,予以依巴斯汀片10 mg,po qd,酮替芬片1mg,po bid,复合维生素B2片,po tid;维生素E胶丸100mg,po qd,复方甘草酸单胺注射剂120 mg,ivd qd葡萄糖酸钙注射剂1 g,qd;地塞米松注射剂10mg qd;口服急支糖浆、氨溴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60岁。因四肢麻木,疼痛2周,于2001年12月6日以周围神经病收入院。患者于25d前出现双足掌麻木,伴疼痛,逐渐向上发展,1周后出现双手指麻木,疼痛,同时双下肢麻木加重并出现无力,行走不稳,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呼吸困难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为明确诊断入院后追问病史:患者于半年前因上腹饱胀,无食欲。经胃镜检查,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HP(+)。1个多月前,开始服用呋喃唑酮0.1g、阿莫西林0.5g、甲硝唑0.2g、3次/d;雷尼替丁0.15g,2次/d;吗丁啉10mg,3次/d治疗,症状好转。治疗20d后渐出现双侧四肢麻木疼痛等上述症状。自发病…  相似文献   

19.
女,43岁。因患过敏性哮喘入院,给予口服氨茶碱0.2Q6h,测定茶碱最低血清浓度为8.45μg/ml已达稳态,哮喘得到控制。后因继发感染,给予口服螺旋霉素,0.2Q6h。4天后,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测茶碱最低血清浓度达21.88μg/ml。停服氨茶碱12小时后改用青霉素、链霉素。继续按上述剂量和用法,给予口服氨茶碱,随访一个多月,患者未再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笔者认为,患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利奈唑胺片联合常规抗结核治疗方案治疗结核性脑膜炎(TBM)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5例初治TBM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试验组30例。对照组予以异烟肼片每次0.4~0.6 g,qd,口服+吡嗪酰胺片每次0.5 g,tid,口服+乙胺丁醇片每次0.75 g,qd,口服+利福平胶囊Ⅱ每次0.45~0.60 g,qd,口服,总抗结核治疗疗程为12~18个月;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利奈唑胺片每次600 mg,qd,口服(重度昏迷患者予以鼻饲给药),疗程6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利奈唑胺药物谷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27例/30例)和65.71%(23例/3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周围神经炎、肝功能损害、视神经炎、胃肠道不适、骨髓抑制等方面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利奈唑胺在通过血脑屏障到达脑脊液谷浓度值与血浆中谷浓度值之比方面,在TBM治疗前12周明显高于后期,此比值与脑脊液各项生化指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利奈唑胺片联合常规抗结核治疗方案能显著改善初治TBM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治疗疗程,且安全性较高;利奈唑胺的应用疗程以12周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