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研究人工肝支持系统对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重型肝炎患者根据病情分别选择血浆置换、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等人工肝支持方法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肾功能、血氨、凝血功能等指标.结果: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血清总胆红素、总胆汁酸、血氨下降,凝血酶原时间缩短,凝血酶原活动度上升(P<0.01).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能显著改善重型肝炎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提高近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分子吸附循环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应用分子吸附循环系统(molecularadsorbentsrecirculatingsystem,MARS)抢救重型肝炎肝衰竭,研究其机制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次MARS人工肝治疗的疗效,比较治疗前后各种有毒物质的改变。结果14例重型肝炎患者MARS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肝性脑病、肾功能、呼吸功能以及血流动力学紊乱也有改善,血清胆红素、血氨和血肌酐水平显著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升高,肝功能酶谱、血糖、血常规等在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14例重型肝炎患者8例痊愈出院或接受肝移植,总体存活率57%。结论MARS人工肝治疗为重型肝炎提供了较为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也为肝移植的开展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总结护理体会。方法92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2)及治疗组(n=40)。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在此基础上对治疗组进行血浆置换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测定血液肝肾功、凝血酶原活动度及电解质变化。对比两组存活率。总结护理注意要点。结果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P<0.05);患者胆红素明显降低(P<0.05);白蛋白、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增加(P<0.05);电解质紊乱明显改善(P<0.05);而对肾功影响不明显。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治疗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早、中期患者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晚期存活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肝脏替代治疗方法,且在病程早期进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探讨人工肝支持治疗对判断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观察161例经人工肝治疗的重症肝炎患者的转归,探讨人工肝治疗对判断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161例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各行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胆红素特异性吸附(bilirubin specific adsorption,BSA)、活性炭灌流(hemoperfusion,HP)、分子吸附循环系统(molecular adsorbent recy—cling system,MARS)、组合型生物人工肝(hybrid bioartificial liver,HBL)、人工肝治疗,平均治疗2.7次。于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分4个不同时段取血分别测肝功能、血氨、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血清内毒素水乎,并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结果 20例治疗前伴肝性脑病患者昏迷程度减轻。与治疗前比较,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及内毒素水平明显降低(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胆碱脂酶显著升高(P<0.O1和P<0.05)。92例患者痊愈,33例成功的实施肝移植,其余36例分别死于严重感染者、消化道大出血和肝肾综合征,存活率为77.64%。结论 人工肝可能作为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并作为判断患者能否自然恢复或必须进行肝移植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中间型人工肝对重型肝炎肝功能支持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评价中间型人工肝支持方法血浆置换对重型肝炎肝功能的支持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 17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变化 ,比较治疗前后肝、肾功能 ,血常规 ,凝血酶原时间 (PT)和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变化。结果 血浆置换治疗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总有效率为 5 8.8% ,最终存活率仅为 11.8%。检测指标中转氨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和总蛋白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5或 P<0 .0 1) ;血尿素氮、血肌酐和血常规各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无显著性 (P均 >0 .0 5 ) ;而且不良反应较轻。结论 中间型人工肝对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有肯定的支持效果。  相似文献   

6.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177名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综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人工肝支持系统,而对照组只采用药物治疗。观察二组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各期存活率。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症状、肝功能、PT、PTA等指标的改善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早、中期存活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人工肝支持系统能明显提高药物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症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50例重症肝炎患者应用人工肝方法进行治疗,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电解质、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胆碱酯酶(CHE)变化及存活率和不良反应,并与40例病情相似行常规治疗的患者相对照.[结果]人工肝治疗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近期存活率50%,对照组为30.0%.治疗组不良反应10%,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下降,且有显著差异(P<0.01),PTA、胆固醇(CHOL)、CHE则明显上升(P<0.01).电解质、血常规两组及治疗前后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能明显改善重症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提高存活率,其对重症肝炎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目前常用人工肝治疗方法: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和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olecular adsorbent recirculatint system)联合肝移植治疗慢性肝功能衰竭的经验。方法 对7例慢性肝脏功能衰竭患者分别应用上述三种人工肝方法治疗15人次,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氨等指标,并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变化。人工肝支持治疗后接受原位肝移植治疗。结果 人工肝治疗后多数患者的乏力、纳差、腹胀等症状明显缓解,7例均顺利进行原位肝脏移植,其中6例成活。结论 人工肝可明显改善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术前状况,为肝移植赢得时间和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治疗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MARS治疗乙型重型肝炎患者36例,比较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凝血指标、外周血象、电解质和血氨的变化.结果 单次MARS治疗6小时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胆汁酸(TBA)、谷丙/谷草转氨酶(ALT/AST)、尿素氮(BuN)、肌酐(Cr)、血氨(NH3)(P<0.05),亦能降低外周血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F)(P<0.05);白蛋白(ALB)、凝血指标、电解质、白细胞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平稳,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36例患者临床治愈和好转20例,院内存活率55.6%(20/36),死亡44.4%(16/36).结论 MARS人工肝是治疗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安全、有效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0.
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对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76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用人工肝治疗185人次,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血氨、内毒素、凝血酶原活动度和不良反应,并选择63例病情相似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常规治疗作对照组。结果 76例重型肝炎患者人工肝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冶疗组近期存活率为67.1%,对照组为31.7%。血转氨酶从(183.36±78.46)U/L下降至(79.42±64.30)U/L(P<0.01),血总胆红素从(310.15±90.24)umol/L下降至(145.26±50.76)umol/L(P<0.01),血氨从(119.42±65.20)ug/dl下降至(77.08±36.38)ug/dl(P<0.01),内毒素从(59±12.53)ng/dl下降至(29±7.32)ng/dl(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从(16±5.3)%上升至(32±7.2)%(P<0.05)。人工肝冶疗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75%。结论 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能明显改善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提高存活率,人工肝支持系统对于重型肝炎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治疗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60例次接受MARS治疗的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临床资料,检测患者行MARS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凝血指标、外周血象和电解质的变化,统计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单次MARS治疗8h能显著降低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水平(P均<0.05);血清白蛋白、球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外周血象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凝血指标、肾功能亦无明显变化(P均2>0.05);电解质指标中,除二氧化碳结合力在MARS治疗后有显著下降外,其他指标均无明显变化。治疗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无显著不良反应发生。对32例患者随访1个月,有18例(56.3%,18/32例)患者仍然存活,14例(43.7%,14/32例)患者死亡。结论MARS治疗慢性肝功能衰竭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可作为辅助治疗慢性肝功能衰竭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新型人工肝单纯白蛋白透析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1,他引:10  
目的 以人体白蛋白作为透析液进行血液透析,观察其对肝衰竭的疗效,并与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进行比较。方法 18例肝衰竭患者中12例行单纯白蛋白透析(SAD),6例行MARS,每次均为6h,根据病情,每日或隔日1次,连续治疗2~6次。SAD以4000ml白蛋白溶液(质量浓度45g/L)作为透析液,置于袋中封闭循环使用,血流量250ml/min,透析液流量10L/h。分别于治疗前后取血样,检测肝功能、肾功能、血氨、内毒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另于治疗1、3和6h时分别测定血清与白蛋白透析液中的胆红素水平,治疗的同时密切观察临床表现。结果 SAD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肝功能好转,血流动力学稳定,血压上升,并发症部分缓解,特别是肝性脑病明显改善,并且不良反应少,治疗有效率高;PTA显著提高(P〈0.05),血中尿素氮、肌酐、胆红素、胆汁酸、血氨和内毒素水平均明显下降(P均〈0.05),但胆红素清除速率随着时间延长也逐渐减缓;SAD(质量分数为4.5%的白蛋白)治疗肝衰竭的疗效与MARS组基本相同(P〉0.05),但前者操作更简便,成本更低。结论 SAD能清除蛋白结合毒素,改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其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肯定,简单方便,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3.
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以血浆置换和猪肝细胞型生物人工肝构成的混合型生物人工肝对急性或亚急性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效果并了解其安全性。方法 5例重型肝炎患者分别诊断为急性重型(ALF)3例和亚急性重型(sALF)2例,在内科治疗基础上配合混合型生物人工肝(HBL)治疗。于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分别观察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血氨、PTA及内毒素水平变化。结果 5例患者4例乏力、腹胀明显减轻,3例伴肝性脑病患者意识状态均有好转。与治疗前比较,患者TBIL明显降低(P<0.01),PTA及CHE显著升高(P<0.05),血清内毒素水平降低(P<0.01)。治疗中未发生出血、过敏等不良反应。2例患者痊愈,1例1周后成功实施肝移植,其余2例分别存活8日和21日。结论 混合型生物人工肝可有效改善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乏力、腹胀等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升高PTA,降低内毒素水平。患者耐受较好,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多种血液净化方法治疗160例肝功能衰竭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不同血液净化方法治疗肝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将273例肝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160例)和对照组(113例)。治疗组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多种血液净化方法治疗,包括血浆置换、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静一静脉血液滤过、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滤过、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和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等;对照组仅予常规内科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指标的变化,以及预后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总胆红索(TB)、白蛋白(ALB)、总胆汁酸(TBA)、丙氨酸转氨酶(ALT)、前白蛋白(PALB)、胆碱酯酶(CHE)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均明显改善(P均〈0.01),但球蛋白(GLB)有所下降。对照组TB、TBA、ALT和PTA也有所改善,但治疗组较对照组肝功能指标改善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治疗组中肝性脑病患者意识转清率为78.95%(15/19例)、存活率为63.13%(101/160例);均较对照组的38.46%(5/13例)和47.79%(54/113例)显著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50.05)。结论:内科综合疗法加用多种血液净化方法治疗肝功能衰竭能改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指标,可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肝辅助装置血浆置换(PE)联合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的疗效、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对25例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应用上述人工肝方法进行治疗70次,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氨、胆碱酯酶等指标判断临床疗效,观察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及患者耐受情况,判断安全性及可行性。结果:患者意识模糊、黄疸、乏力、腹胀、纳差等症状均明显缓解,血清总胆红素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TA上升,治疗后近期有效率达72%,不良反应主要以血浆过敏居多,未发生大出血、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患者耐受良好。结论: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PE联合CVVH可显著改善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提高近期存活率,且安全可行,值得在国内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疗法血浆置换 (PE)与高通量血液透析滤过 (HDF)相结合对国内重症肝炎肝脏衰竭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对 2 6例不同病因重症肝炎肝衰竭患者应用上述人工肝方法进行治疗 5 8次 ,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血氨等指标判断临床疗效 ,观察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及患者耐受情况判断安全性及可行性。结果 :患者意识、黄疸、乏力、腹胀、纳差等症状均明显缓解 ,血清总胆红素治疗后较治疗前平均降低 (190 .8± 93.6 )μmol/L ,PTA上升 (19.7± 8.9) % ,治疗后存活率达 80 .8% ,不良反应主要以血浆过敏居多 ,未发生大出血、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及应用血制品引起的重叠感染 ,患者耐受良好。结论 :PE联合 HDF可显著改善重症肝炎肝脏功能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 ,提高近期存活率 ,且安全可行 ,值得在国内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总结相关护理经验。方法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对43例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采用系统的针对性护理,对照统计患者治疗前后效果,记录护理要点,总结护理经验。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达72.0%,比较患者治疗前后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病情重,治疗中系统地采用针对性护理,可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对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